<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艺术大展是今年上海旅游文化节的一亇重要单元。我有幸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参观“何以敦煌“的活动,今以美篇形式展现所见点滴内容,以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校正了相机广角的畸变,消除了广场上众多人影后的中华艺术宮在蓝天下显得更加宏伟壮丽。</p><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艺术大展就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为期3亇月。</p> <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艺术大展巨幅标题</p><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艺术大展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历史,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为形式,是“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内容稀缺”的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丝路·敦煌”“石窟·净土”“遇见·藏经洞”“坚守·传承”等四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巨幅宣传画</p><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立足于挖掘和展示敦煌文化中的精髓展品和深度内涵,特设了4个单元,由表及里地给市民游客提供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反弹琵琶伎乐飞天巨幅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序言</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简略地图</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丝路彰显着传奇的生命力,那么敦煌必然是其中最坚毅的闪耀。</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抵达敦煌后,向西延伸时分为了两条路线。</p><p class="ql-block">两条路线中一条从阳关向西延伸的道路,被称为丝路南道,直达新疆的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喀什等地。</p> <p class="ql-block">两条路线中另一条从敦煌出发,经由玉门关向北再向西行,这条路被称为丝路北道,通往新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地进入西域。</p> <p class="ql-block">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这朵盛放的戈壁之花,不仅将尽收奇境异景,更是广纳多元文明。</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彩鎏金铜首像</p> <p class="ql-block">胡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单元“丝路·敦煌”,从张骞“凿空西域”、各国商人“互通有无”开始,展览选择了多件体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商队的壁画作品的照片、临摹,配合以地图展示,呈现了多元文化的汇聚如何造就了敦煌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关于佛教的兴盛和石窟的开凿,展览也从历史、材料、技艺等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其莫高窟诞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多元汇聚</p> <p class="ql-block">胡商遇盗</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道阻且长、不乏盗匪出没,作品真实再现了古代往来的商旅所面临的艰辛与危险。</p><p class="ql-block">高鼻深目、须髯满腮的胡商,有的用葛布缠头,有的头戴粟特高尖顶白毡帽,他们曾是活跃在丝路上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石窟·净土”,是本次大展的重头戏。1:1原窟复制敦煌极具代表性的6个经典石窟,让观众能够“身体在上海,眼睛在敦煌”,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洞窟1雕像</p> <p class="ql-block">洞窟1壁画</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幅图描绘了莫高窟的修造,壁画与佛像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如何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工匠如何分工</p> <p class="ql-block">伐木,佛头安装,彩绘等制作过程图。</p> <p class="ql-block">佛像制作过程:制作木架-包裹躯干-泥塑-彩绘。</p> <p class="ql-block">洞窟2壁画</p><p class="ql-block">庄严净土</p><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净土世界,脱胎于既有的宗教经典与无限的艺术想象,以唯美的艺术形象与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依托,呈现出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的极乐之境,有静有动,化虚为实,对信仰与希望作出了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洞窟2雕像</p> <p class="ql-block">听法菩萨 </p><p class="ql-block">此听法菩萨,上下四排二十身,舞姿优美,动态各异,相互间气韵贯通,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韵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菩萨的舞姿有拧腰、侧目、弄指、翘脚等动作,明显受印度舞蹈风格的影响。设色以单纯的土红为地色,施以青、绿、白粉,用褐色沿人物肌肤轮廓晕染,再用白色点出鼻眼部位的“高光”,是典型的西域画的“凹凸”之法。色调热烈明快,颇具早期石窟艺术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降魔变 </p><p class="ql-block">这幅降魔变画面展示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深入禅定,即将成道。 魔王波旬率领魔女、魔军扰乱佛法的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雷蕾临摹</p><p class="ql-block">此说法图绘于窟室前部人字披下,说法图中佛像庄严、额上白毫、白鼻梁、白眼睑、白耳轮等西域式赋彩手法非常显著。在整个说法图的布局上,由于人字披的两侧披并不均衡,造成说法图难以左右对称,但画家以佛像两侧的供养菩萨和飞天进行了巧妙的配置,仍保持了构图的完整和稳定。画面色调沉静柔和。是早期壁画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说法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六字真言碑 </p><p class="ql-block">长81厘米宽58厘米厚5厘米</p><p class="ql-block">碑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四臂观音像;二、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三、与此功德活动有关的人员题名。碑身的上额自右而左阴刻"莫高窟”三字,观音像下部刻有沙州路及河渠司提领、大使、百户、僧人、长老等题名。此碑共刻有82 人名字,均译成汉字写成。</p> <p class="ql-block">北凉石塔</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为北凉时期造石塔。残高96 厘米,底径48厘米,顶部残缺,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现尚存五龛较完整,龛际之间刻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释迦牟尼80岁湼槃时的模样。仔细看佛像双耳垂肩,双手过膝。</p><p class="ql-block">该窟位于莫高窟南端,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窟顶为横长方形,四披断面为凹曲线,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从佛顶上往下看,释迦牟尼显示的是微笑。</p> <p class="ql-block">从佛面下往上看,释迦牟尼显示的是悲伤。</p> <p class="ql-block">菩萨及飞天</p><p class="ql-block">这幅色彩如新的复原摹品,从造型上可以看出描手、画脚、开脸、点睛等方面的时代特色以及中国线描的造型功能和传统风采,也可以看出印度凹凸晕染法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它是从西夏壁画下层剥出的,颜色线条基本完好,经过观察研究和整理,科学地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体现了原作的时代特色和优美风格,通过它可以体会出明显的西域风格,是北魏时期中西艺术互相交融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各国王子举哀图</p> <p class="ql-block">此中心柱四面凿龛,正面开一大型圆券龛,内塑释迦佛倚坐像,佛像身后饰火焰纹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及飞天。龛楣外沿饰连续忍冬纹,其状如火焰,楣中饰缠枝忍冬和莲花,莲花中画化生童子。龛柱浮塑缠柱莲花,龛樑两侧装饰彩塑翼龙,龛楣上方遍贴影塑天人,龛外左、右各有一尊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曹议金及侍从供养像 </p><p class="ql-block">曹议金穿绛色大袍,戴直脚幞头,双手执香炉,面佛供养。榜题“敕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托西大王谯郡开国公曹议金一心供养”。身后有二侍从持弓袋、箭囊、宝刀随行。</p> <p class="ql-block">曹元忠父子供养像</p><p class="ql-block">曹元忠为曹议金之三子,双手持香炉,题“推诚奉国保塞功臣敕归义军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谯郡开国公曹元忠一心供养”。其后一身小的男像,榜题”男将仕郎延禄。”为其子曹延禄。</p> <p class="ql-block">剃度图 </p><p class="ql-block">剃度图是弥勒下生经变中的情节,表现五十六亿万年后,弥勒下生娑婆世界成佛,国王、大臣以及后宫眷属纷纷追随,剃度出家的场景。画中的剃度场面共分六组,男女分列。男剃度图表现儴怯王率王子、大臣由比丘剃度的情景;女剃度的画面皆有围屏遮挡,由比丘尼为王后及后宫眷属落发。画面中央摆放着供养法器与袈裟,已剃度者正在跪拜礼佛。这幅剃度图人物众多,绘画细致,尤其是细节的描绘写实生动,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嫁娶图</p><p class="ql-block">在敦煌壁画弥勒下生经变中,有反映其中弥勒世界”女子年五百岁尔乃行嫁”的情节,即其中的婚嫁图场面。具体情节如这幅壁画所描绘的那样,在一大宅院建筑外面的一侧搭一帐篷,内设宴席,一长桌上堆放各种食品,男女分坐。其外又以屏风围成婚礼的会场,场内当中可见一人独舞,并有乐队伴奏。新郎新娘身著盛装,在男女嫔相的簇拥下,面对宾客,在乐舞中礼拜。整个婚礼场面十分热闹,在屏风外又有一男子在探头偷看,很富于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p><p class="ql-block">画面上三位贵族妇女供养像立于一华丽的毡毯之上,均大袖裙襦,轻纱帔帛,云头履,屈臂合十或手持供养。第二身正在回头与第三身说话状;另在第一、二身之间下面立一光头小孩,身骑竹马,举头张望;她们身后的供养侍女或束高髻,或束双丫髻,神态各异,或在注视前面的女主人,或在回身讲话,或作窃语状,富有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男供养人三身</p><p class="ql-block">这三身回鹘装男供养像,两身形像高大,头戴三叉冠,冠后垂结绶,身着圆领窄袖团花长袍,腰束软硬二带,双手持长颈香炉,虔诚礼佛。人物面像长圆形,两颐丰满,身材高大魁伟。第一身供养人从其衣冠服饰来看,应是沙州回鹘首领形象。该像身后立一持长杖的供养人像,身量小,应是其随身侍从,但也有可能是前者的幼子。</p> <p class="ql-block">射手 </p><p class="ql-block">这是天王左侧药叉像脚下的射手,浓眉大眼,唇上八字髭,身穿左衽缺袴衫,腰系饰宝石革带,腹前插两支羽毛箭,脚穿尖头高靿战靴,是少数民族的装扮,昂首胡跪,紧拉弓弦,屏息瞄准前方,伸直的臂腕和弓的两翼几近平行,显示出拉弦放矢的力量。造型比例准确,线描挺劲有力,面与手的晕染恰到好处,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都督夫人礼佛图 </p><p class="ql-block">都督夫人身着织花石榴红裙,身后九名侍俾均着男装,或捧花,或执壶,或持扇,或擎布施的奁筴,侍立于夫人小姐身后,形成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贵族妇女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像 </p><p class="ql-block">此窟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与妻浔阳翟氏开建的功德窟,窟内画面有众多的曹氏家族供养人像。这4身供养人像,前2身着回鹘装,头戴桃形凤冠,冠后垂红结绶,穿绣花翻领紧袖长袍,面部贴花钿,抹红颊,饰耳珰与瑟瑟珠,手捧香炉和花盘供养。第3身头戴珠宝凤冠,饰步摇、耳珰、瑟瑟珠项钏,身穿对襟大袖绣袍,披绣凤鸟罗巾,面饰相同,手捧花盘。第4身戴桃形凤冠,着汉装捧花盘供养。这4人分别是窟主曹元忠的母亲、姐姐|等人。</p> <p class="ql-block">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于1965年在莫高125窟和126窟前崖壁的石缝中发现,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幅残缺的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佛坐于正中莲台之上,右侧菩萨侍立,莲台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五位供养人,下方绣有发愿文,为已知最早的满地绣像及最早的佛教刺绣作品。其针法独特生动,色彩极具装饰性,魏碑书法具大家风范,人物服饰、发愿文字等包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刺绣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遇见·藏经洞” ,这个板块展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莫高窟第 17 窟藏经洞,这个 20 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现与文物流散,以及我们今天为文物数字回归做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发现藏经洞的黄道士</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位置剖面图。 </p><p class="ql-block">藏经洞出土了各种文字的古代写本及绢画、纸本画、麻布画等文物7万余件。根据目前调查,写本年代最早者为东晋时期,最晚者为11世纪初北宋年间。其文化内涵,涉及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以及佛教、道教、儒教、景教、祆教、摩尼教六大宗教,为研究中国及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珍贵资料,是研究古代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汇流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绢画</p><p class="ql-block">纸绢类文物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实属不易。藏经洞出土大量纸本、绢画,流传至今,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反映了不同朝代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洞窟佛像</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中发现的绘画</p> <p class="ql-block">骗购藏经洞文物的外国人。</p><p class="ql-block">自1907年开始,斯坦因、伯希和、吉川小一郎、奥登堡等人先后来到敦煌,骗购,获取了大批藏经洞文物回国。与此同时,罗振玉等中国学者奔走相告,力促清学部将藏经洞文物运京保护。直到1924年,华尔纳用涂有黏着剂的胶布剥离了唐代壁画十余幅,并又劫取了盛唐彩塑供养菩萨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洞窟顶部的藻井图案之一。</p> <p class="ql-block">观音木雕像</p><p class="ql-block">由于开凿敦煌石窟的崖体为沙砾岩,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的佛、菩萨像等,均采用泥塑彩绘的方法,也鲜有其他材质的雕像。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中,有几尊木雕佛像,都遭劫掠。这尊木雕观音菩萨像,虽头部和手臂等残损,但其他部分相对完整。是一段杨木整体雕出的观音像,头部大部分被火烧损,仅存正面局部,赤裸上身,项饰璎珞,交叉的长璎珞于胸前穿环交结后长垂腿部,复卷身后,斜披的络腋与长裙腰带在腹前挽成大花结,从残存手臂情况分析应是八臂十一面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像 </p><p class="ql-block">这身彩塑位于正龛龛外北侧。发髻高耸,上身袒裸,璎珞长垂,腰系锦裙,肩覆披巾,胡跪在莲台之上,神情虔诚恭敬,气质端庄典雅,体现出朴质含蓄美。</p> <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 </p><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主要表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是唐代以来敦煌石窟历久不衰的壁画题材。</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 </p><p class="ql-block">这身彩塑位于主室正龛龛内南侧。头挽双鬟髻,曲眉丰颊,朱唇绿须,身着圆领无袖上衣,披巾回绕,长裙覆脚,圆润的双臂和轻盈的体态表现地恰到好处。衣饰色彩清淡,纹样繁复,有织锦刺绣的华丽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在敦煌壁画中,五代始见存在,开始多为小幅,到西夏晚期成为鸿篇巨制。这幅水月观音位于西壁门北侧,画面上南海茫茫,景色寥廓,在透明的巨大圆光里,显现出头戴金冠,长发披肩,佩饰璎珞环钏,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其双腿一屈一盘,一手撑地,一手拈珠,半侧身若有所思,坐在有如琉璃般光滑,又有浮云般飘渺的岩石上。身后山石如苍松般高耸入云,石缝间修竹摇摆,远处虚无飘渺,空中有一对鹦鹉双飞,景色宁静优美,似在仙境。对面一人云中而来,巾幞裹头,大袖长襦,披云肩,双手合十礼拜观音。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绿色与蓝青色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菩萨于莲台上作游戏坐式,由于位置在洞窟中央的须弥坛上,是一身造型比例准确,姿态自然,并且有生命力的青春健美的形象。虽按照当时对胁侍菩萨的审美要求塑造仪容,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面部及双肩、足部虽已残毁,但那微倾的头部、挺直的腰身、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肌肤,贴身的长裙,以及垂挂于莲座四周的裙裾,不但体现出菩萨安祥自信的神韵,而且表达出菩萨的肉体和丝绸服饰不同的质感和实感,为唐代时期的圆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坚守·传承”,主要展示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展示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科学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因篇幅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请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