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尤溪县很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名叫彭溪。这村子在戴云山脉的北端,一条东北到闽清、东南去永泰的古道从村子当中穿过。 </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遗迹现存的远处不知情况,近处的留下的也不多了,断断续续的,可贵的是我的老家村子里有一段则保留还好。</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靠村子的这一段村里人都叫尺折岭,道边有十几棵古樟树,这是村子的风水树,遮天蔽日,走在树下,香气扑鼻。</p> <p class="ql-block"> 国家好政策落实了村村通后,原来这条外出的必经之路也被冷落一边了。人走多了便成路,人不走了,也很糟糕,杂草丛生不成路。还好村子里的乡规民约没有废除,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家家户户出劳力维修村道。并且轮流”做头”,负责招集,同时还要准备酒菜招待修路同村人。现在已没什么人走了,但杂草还是会定时劈的。</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光滑的石块见证着过去几百年间来来往往生意人和村里人外出谋生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就在这条古道边。听父亲说,我爷爷就在这道边开了一家医药为主的小店铺,后来按国家政策实行公私合营就关闭了。我的记忆里,在我家老房子边上有一家客栈,是一位鳏居老人经营着。搭了几个床铺,方便来往客商,也收点小费,维持生计。这小客栈生意蛮好,后来还经营了染布生意。这小客栈是我小时候常来玩耍的地方,特别是看生意人做麦芽糖时在柱子上打甩的神奇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老家这小村子历史不算短,明朝中期老祖先就到这开荒种地,过着世外桃源简单而安定生活。几百年来人口高峰期有大五六百人。虽以农耕为主,但从这条古道走出去的读书人也不少,为官者历朝有之。老祖先吴涵耀公就任过山东督粮道,在当地算有点名气的了。现如今,后辈们继续传承着勤奋读书的好风气,莘莘学子从这条古道走出去的有很多了,各行各业都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 过去古道边层层梯田,处处可见农民繁忙劳动的身影。但是在当时水稻产量低而粮食还是很短缺,农民种地没饭吃也是有的,寅吃卯粮是经常的,青黄不接时家家都很困难。主食靠地瓜补充,在当时条件下,有地瓜吃,有地瓜米充饥已是很不错的了。那时的农民手上没有经济来源,有的连盐巴买不起。我这个家庭在当时算是可以的了,毕竟父亲有份工资。但是粮食紧缺时,稻谷一担也要二十多元。父亲一个月的收入也紧够买点稻谷和地瓜米,这还得从这条古道上走出去到永泰等地买回来的。小时候的吃地瓜和地瓜米是吃怕了。肚子没油水,吃过没一会儿肚子又饿了。大家的生活都一样艰苦,小时的我并不觉得生活过得有多少艰辛和不快乐。</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是我的盼望之路。父亲外出行医常常是几天回家一趟。小时候的我也在数日子啊,今天该是父亲回家了,傍晚时分,站在家门口翘首望着那条的长长的古道,企盼着父亲回家。他的回家常常有惊喜。会带点猪肉、带鱼什么的,晚上可以改膳一下了,这对我是很有魅力的!</p><p class="ql-block"> 农村医生是杂家,什么病都要会看点。父亲是家传我祖父的一名中医,他的记忆特别好,中医里的汤头口诀朗朗上口。多年的实践,他在当地也算是名医了。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会找他看看。小孩的病会看,妇女的病也会看。他的名气再加他的为人也就名声在外了。吃过晚饭,在客厅上父亲讲故事是我的最爱了。但常常有同村人过来看病人的打扰,这是我最讨厌的了。但我父亲老少无欺,一视同仁,细心地望闻问切后,小药箱里有药的就给点药,没带药的给个处方。看到一些实在拿不出药费的同村人只好让他赊欠,数额不多就干脆垫付了他们的医药费。闲下时父亲会继续讲着他那装满脑子里的故事。博闻强记是他的特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薛仁贵征东征西》等许多故事情节都能记清。我知道的单刀赴会、三打祝家庄、东征高句丽等就是那时从父亲的故事里得知的。现在回想,他讲故事是很生动的,时不时地会吟诵几首故事当中的诗词,还真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吃地瓜吃多了也有营养,也能长个。年龄换来了个子,也加入了同村人差不多同龄人的砍柴队伍中。沿着古道走了几公里外去砍柴火,有干的就捡干的,没干的就砍生的。砍下的柴火捆一捆,靠肩膀扛着回来或挑回来的。一路说说笑笑,年龄大点的时不时地来几句山歌。口渴了喝一口山边泉水,肩膀酸痛了就放下柴火休息一下,一天一挑或两挑,都不觉辛苦。</p><p class="ql-block"> 夏天,樟树林里热闹的蝉鸣声整个村子都能听得到。那时家家户户煮饭烧的是柴火,山上的木柴已被砍光了,连小植物都不留。樟树林下光溜溜,就像村里的公园,夏天就是小孩的乘凉好去处。在树上栖息的猫头鹰、乌鸦、喜鹊等经常与我们同伴。</p><p class="ql-block"> 小客栈对面还有一家杂货铺,古道从当中穿过,自然有街的样子,很是热闹,过路客商没入住客栈的也要在这歇一会儿。也村里人闲暇时的会聚的的地方。记的客栈门上方一幅标语:“亲教亲、邻教邻、夫妻互识字、孩子教母亲”记忆犹新。从这小街经过的客商很多:有挑杂货卖的、有粜大米的、有卖草鞋的、有卖瓷器的,形形色色。最佩服的是那些挑瓷器的、挑大缸的挑夫,靠一双草鞋能安全地来回古道。杂货铺卖的生活必需品不多,但经济实惠。两分钱可买一盒火柴,一盒香烟一毛多钱,两毛多钱可打一斤酱油。父亲经常叫我去买香烟、打酱油什么的。最怕的是打酱油和买煤油了,那时称子是一斤十六两的,瓶子只能装十二两,父亲常考我买十二两要多少钱的问题。机会好的时候,会拿父亲给我留下的零钱或者拿家里的废旧拖鞋、牙膏壳等找货郎担换点丁丁糖,与同伴们共同分享甜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村子的古道边有条小河,是小时候学游泳,抓鱼摸螺的好地方。那时的小河是干净的,河里有很多小鱼小虾。夏天的傍晚那小河就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不知道这条古道有多长,能走多远。但眼前就是上上下下、崎岖不平,路不好走,走得累。古道依旧,如今看,它不仅是外出谋生之道,也是信息沟通之道。我的老家这个村子还是叫彭溪,勤劳的村里人经几十年几代人的奋斗,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富,居住条件有了彻底改善,不再是低矮老旧的瓦片屋了,替代的是钢筋水泥的小洋房,城里人有的村里也有了。</p><p class="ql-block"> 一条古道承载着不同时代变迁的历史,一条古道走出了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