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渣滓洞看守所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渣滓洞原为一个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20世纪20年代,这里由程尔昌开办,1943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强占,改建为看守所。1946年底关闭后,1947年12月作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重新启用。这里的内外两院,见证了无数革命者的英勇与不屈。外院是特务们的办公室和刑讯室,内院则是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最多时,这里曾关押近300人。1949年11月27日夜至28日凌晨,特务对关押人员进行了集体大屠杀,180人遇难,仅15人幸存。20世纪60年代初,男牢得以重建。1956年,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游客站在“渣滓洞”石碑旁拍照留念。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址,更是无数革命者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渣滓洞的内部,这里陈列着各种刑具,如老虎凳、铁链、狼牙棒、烙铁、皮鞭等。</p> <p class="ql-block">在女牢一室,这里关押过的烈士,她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她们每一个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位都是英雄。她们的牺牲和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的三块展板,分别介绍了邓惠中、马秀英与江竹筠三位革命先烈的事迹。邓惠中,一位坚强的女性,面对酷刑毫不退缩;马秀英,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江竹筠,被誉为“红岩英烈”,她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这些展板不仅记录了她们的英勇事迹,更传递了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监狱旧址,小院三面靠山,前邻深沟,围墙高耸,上布铁丝网,高墙外从不同方向共分布有六座岗亭。</p> <p class="ql-block">重庆解放后,在人民政府“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政策的感召下,一大批军统特务纷纷弃恶从善,<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人民政府自首,戴罪立功,走上了新生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大多数都是在1948年因中共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等的叛变和川东三次武装起义的失败而被捕的。这血的教训无比沉痛、无比深刻!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交换意见,从内部找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并相互叮嘱,谁能活着出去,一定要向党转达这血与泪的嘱托。</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25日,在国民党制造的“11•27”大屠杀中脱险的罗广斌向中共重庆市委上交了《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报告总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七部分是“狱中意见”,共八条,3000余字。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胡康民对其进行了提炼。</p><p class="ql-block">这八条意见,是狱中国共产党员的奋斗经验总结,每一条都是发自肺腑;</p><p class="ql-block">这八条意见,是狱中国共产党员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浸透着血与泪;</p><p class="ql-block">这八条意见,是狱中国共产党员的衷心希望,活着的人,特别是共产党员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广斌,这个名字在渣滓洞的历史中同样熠熠生辉。他不仅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还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在渣滓洞的日子里,他与战友们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最终幸存下来。他的作品《红岩》,不仅记录了那段历史,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的故事,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史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岁月里,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如何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绝境中坚守,在烈火中永生。这段历史,时刻警示着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自由,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站在他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更应该铭记他们的付出,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