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自然

行云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我与妻子、女儿自驾去了新西兰南岛。那一天在卡纳尔湖畔散步,妻子突然发现在不断涌动的白浪中,飘浮着许多木头,赶紧打捞上来,惊奇地发现这些木头瘦骨嶙峋、形状不一、光滑似缎、坚硬如铁,不知何年何月跌入水中,经过不知多少年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自然洗礼,糟粕的地方已经去除,成为如今的模样。我们赶紧打捞上来,精心挑选后带回,成为我们书桌茶几的座上宾。</p><p class="ql-block">端详着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联想到中国书法,古人们正是由大自然万物中受到启迪,模仿创作出书法艺术,并总结流传下来,成为专业术语。我把其中摘录下来。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虫蚀木、壁坼、万岁古藤。当我看到古人这些论述时,对欣赏和创作书法又加深了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一:折钗股</p><p class="ql-block">二:雨漏痕</p><p class="ql-block">三:锥画沙</p><p class="ql-block">四:印印泥</p><p class="ql-block">五:虫蚀木</p><p class="ql-block">六:壁坼</p><p class="ql-block">七:万岁枯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折钗股</p><p class="ql-block">最早是由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及。折钗股主要是形容书法笔画转折处的形态与质感。钗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多为金属质地,当金属钗被弯折后,它的弯折处是圆浑而富有弹性的,不会出现尖锐的棱角或者断裂的迹象。在书法中笔画转折的时候如同折钗一样,要转折自然、浑厚、饱满 力量内蕴 圆润有力。</p><p class="ql-block">二:屋漏痕</p><p class="ql-block">出自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屋漏痕是一种自然的、凝重的笔法意象,屋子漏雨,雨水沿着墙壁蜿蜒而下,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是不规则的、自然的,而且由于雨水的重力和墙壁的阻力,痕迹是凝重而迟涩的。在书法中,这种笔法要求笔画自然流畅,同时又要有一种内在阻力感,就好像笔锋在纸面上不是轻易滑过,而是带有一种涩劲。</p><p class="ql-block">三:锥画沙</p><p class="ql-block">相传是褚遂良所讲,“锥画沙”强调的是中锋用笔。用锥子在沙地上画画,锥子的尖深入沙地 ,沙子向两边均匀分开,形成的线条中间实,两边虚,而且线条沉稳、匀净。在书法里,中锋用笔就是要让笔锋保持在笔画的中心运行,线条圆润饱满,像是在笔画的中心有一股力量贯穿始终,使笔画有立体感和力量感。</p><p class="ql-block">四:印印泥</p><p class="ql-block">传为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提出。印印泥体现的是书法用笔的沉稳和肯定。印章在印泥上按压的时候,是将整个印面完整清晰地印在上面,每一处线条都深入且明确。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笔锋要像印面印泥一样,将笔力深入纸背,每一笔都要写的扎实,在起笔、行笔、收笔都很精准,给人以笔笔到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五:虫蚀木</p><p class="ql-block">是虫子蛀蚀木头时,并非按照整齐划一,规规矩矩路径进行。而是顺着木头的纹理,以一种自然、随机,且蜿蜒曲折的状态逐步侵蚀留下,留下的痕迹是断断续续参差不齐的韵味。在书法中,线条就像虫子蚀木一般,有着细微、不经意的变化,笔锋在纸上的游走有着微妙且灵动的节奏。呈现着一种似断还连,若有若无的意趣。</p><p class="ql-block">六:壁坼</p><p class="ql-block">出自宋代书法家米芾。是说书法的线条应该像墙壁自然开裂一样。墙壁开裂是一种自然状态。裂纹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古朴的美感。在书法中要求用笔自然、古朴,线条不能可以雕琢,要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米芾的书法就有这种特点,他的字线条变化丰富,仿佛是自然生成的,没有刻意的修饰之感。</p><p class="ql-block">七:万岁枯藤</p><p class="ql-block">出自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万岁枯藤主要是描绘线条的苍劲有力和古朴之美。枯藤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作用下,变得扭曲坚韧。书法中的线条如果像万岁枯藤,就会充满一种古朴的力量感。在一些隶书作品中,笔画的形态就类似万岁枯藤,线条有粗细变化 岁月的沉淀和线条的坚韧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