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前浪》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前浪》,很有感触。七集纪录片主要围绕上海老年人和他们的老年生活而展开。《不老爱神》,在上海宜家的蹲守拍摄老年人相亲,无论何时,爱情都是我们至死不渝的需求;《爱人》,讲述了一位老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患阿尔兹海默氏症的爱人;《明天会更好》,持续跟踪一位96岁老人的驾考之路。他以一种颇具争议的选择在破除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监护人》,跟踪拍摄一名老人孜孜不倦寻找自己的监护人,至死不休;《母亲写作计划》则温暖地记录了一对母子通过写作,重构代际之间的沟通;《洗澡》,拍了五位老人洗澡的故事。它在讲述着人生的疼痛,也在证明着生命的尊严;《顺水行舟》,难以概括,它是一个老人网购成瘾的故事,也呈现了一个老人和手机、监控的关系。它混杂着悲情和幽默。《前浪》中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生活中所遭遇的爱与痛,喜与怒,或许都是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翻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很喜欢看纪录片,除了能收获一些感悟之外,也会发现自己的泪腺很脆弱。但依旧会看,因为真实,因为感动!且能感受人生的意义!纪录片注重纪实,往往能将真实的一面直接暴露给观众,从而引发关注和思考。除了《前浪》外,像《人间世》《人生第一次》《急诊室故事》都是我非常推崇的纪录片,独创性、思想性、价值性都堪称上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浪》之所以收到追捧,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老人典型的生活图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总是让我泪眼婆娑,百感交集。在《明天会更好》片中最触动我的两个片段,一个是95岁去学车的徐纬老师,他和老伴两人以前是体育老师,两个人都很爱玩,结伴去了很多很多地方,老伴说,他们两个人就是爱玩,就是要玩。翻看以前他们出去玩的照片时,说从前觉得去哪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意义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第二个片段是当他们两人在收拾自己的老照片时,把和老朋友们的照片全都撕掉了。徐老师说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可是对于别人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也就没有保存的必要了,这是否也是“断舍离”的一种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居家养老还是该社会养老,永远是争论不止的话题,82岁的申奶奶不舍50年来共患难的老伴,可是,是送失智的老伴去养老院还是在家养老,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因子女的理由和生活的现状不得不把老伴送去养老院,而这份牵挂在心头,老伴的离世更是让申奶奶心存遗憾。92岁的龚老伯一直想变更55岁的保姆为其监护人,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龚老伯几乎已经离不开这个保姆了,我也深深地被这个保姆所做的一切都感动了。但来回奔波,曲折不堪,最后还是不被认可,依然由其儿子监护。片尾看到保姆收拾行李依依不舍离开龚老伯的家门时的一刹那,我也萦绕心怀,心中像有东西撞击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浪》这片子抓住的那些瞬间,其实就是一个人从正常的秩序中失去了对秩序把握的感觉。看上去你觉得好像是一种喜剧性的,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成为这样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实际的问题,就是生老病死。老和死是最难、最执念的东西。《前浪》这部纪录片真正的打动了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我想,每一个观看《前浪》的朋友都会带走一份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光阴荏苒,年复一年,所有的事情都在改变。今天,我们知青一代都已迈进了老年人的行列,“住养老院的利弊”“老年人相亲”“代际沟通”“阿尔兹海默症”等等,尤其是年龄增大,逐渐“衰老”,都将或已经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实际话题。衰老不仅形成了不少老年朋友的孤独,也给不少家庭带来了一地鸡毛。有些事情,年轻时去做,年老时去做的确是不一样的,衰老带来的一切,不是用信念就能改变的。纪录片《前浪》从单一视角转变为多元的综合思考,它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去改变公众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应该多去感受生命,感受自然,感受自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