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瀚章先生与“长安印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文/庞任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在日前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吉言韵语——庞任隆自撰联书法展”中,有“长安印学呈奇立意,大秦封简隐史存真”(发表于第43期《中国书画报》“副刊”12版)一联,内容反映的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物,关键词是“呈奇”和“隐史”,前者“显示不凡”,后者是指“那些未被正式记录或未被广泛认知的历史事件、人物或信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附图1 西汉 皇后之玺(原拓,王翰章先生提供)1968年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长安印学”一词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自2023年11月1日笔者《长安印学在中国篆刻发展进程的影响和作用》(1-7)在《中国书画报》连载,又有《我的长安印学情缘》《崛起在三秦大地上的长安印学》先后在湖北《书法报》和陕西《美报》刊发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好多朋友打来电话询问,这一研究成果形成的过程和其中的故事。前不久,我在接受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会说话”视频采访时,已向观众介绍了我创建长安印学的相关信息。写此文时首先要特别感谢文物考古界的老前辈王瀚章先生,他是我“长安印学”研究的向导和引路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时间回到26年前的一天,即1998年3月21日,王瀚章老师打来电话,说有要事让我来西安。刚到他办公室,先生就将他曾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编著《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一书时收集的部分印模赠予我,并说:“这些印章原拓都是精品孤品,你研究长安印学多年,我支持你!”我接着问:“王老师叫长安印学行不?” 王老师说:“咋不行!陕西已有长安诗魂、长安书风和长安画派的说法;诗书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你叫长安印学,正是对陕西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好着呢!”我随手翻开王老给我的这一枚枚原拓,足足30枚,其中就有“皇后之玺”“独孤信炭精印”“五威司命领军”“立义将军”等,王老还分别亲笔作了注释。之后二十多年,这些“宝贝”一直是我坚持不懈、攻克难关的动力和精神支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附图2 王翰章先生1998年3月21日赠印章原拓本前边附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瀚章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史专家和考古专家。1981年在陕西安康东部,一个叫宋清的中学生捡来一个不认识上边文字的“黑疙瘩”交给旬阳博物馆。1991年春王瀚章先生到陕南出差时,在旬阳县博物馆一个拐角里发现了这枚不起眼的黑炭模样的多边形小黑球,引起了他的注意,并进行了仔细地鉴定,认为这枚印鉴就是西魏赫赫有名的官员独孤信的大印,由此“天下第一岳父”的故事在三秦大地传开,如今这枚独孤信十八面炭精印,已经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更多的中外嘉宾欣赏,赞叹,分享其中的快乐,而王瀚章先生“识宝”“鉴宝”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附图3 西魏 独孤信十八面炭精印,1981年陕西旬阳县阳平关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瀚章先生,是长安印学启蒙阶段理论研究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秦大地上发现和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历代玺印517枚,都经过他亲自考证,并形成了一套系统地编研体例和体系,诸如(一)两汉魏晋官印;(二)唐宋元明清官印;(三)秦汉姓名私印;(四)吉语印;(五)宗教印;(六)肖形印和押印;另外,还有画印、封泥、护封、谨封等等。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巍率善倓邑长”“千牛府印”“万年县印”“宝林县印”和“耀州造到宝券纸印”等补史书缺疑。这些重要成果都展现在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吴刚主编的“陕西金石文献汇集”之王瀚章编著《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和王瀚章与王长启合著的《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里,是我们研究长安印学和学习篆刻的范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附图4 王翰章编著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编,三秦出版社,1990年4月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瀚章先生,是西安新出土金代官印的第一解读人。1996年元月西安钟楼广场工地一古井里,一次性的出土了279枚官印,一时轰动考古界,这不仅是在陕西古代文物的重大发现,在全国也属罕见。王老在第一时间前往参观了解情况,对字迹清晰可以辨认的50枚进行了考证,首先搞清了官印铸于金代末期,文字为九叠篆文,是元军大举南下长驱入陕,占领长安之际,投入井内的。其《解读西安钟楼广场新出土金代官印》一文,发表在当年第2期《说古道今》的首篇,为广大书法篆刻和印学爱好者进一步了解这一重大成果的来龙去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附图5 王翰章 王长启编著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编,三秦出版社,1993年3月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瀚章先生,是我长安印学研究的“忘年交”,他敬事敬业,一丝不苟。在我们的多次交流中,先生一再叮咛:“历代印章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不仅证史、补史、纠史,又是学习篆刻的主要参考资料;其文字、构图、用料,都是审美的重要元素,以后多多呼吁众人们好好珍惜这一文化遗产,并有效的加以利用!”每当想起这一段交往,王老先生的话还一直在我耳边回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化传承,是一代人、一代人的事情。长安印学从启蒙、正名,到形成、公布,也不例外。王翰章先生和陕西众多的老一辈的辛勤付出,对陕西历代印章的梳理和研究,让长安印学这个特有的文化品牌,在历经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矗立在中国印学之林,并为陕西传统文化的彰显和弘扬增光添彩。相信以“皇后之玺”“朔宁皇太后玺”“天元皇太后玺”为代表的“长安皇后三玺”所创造的多个第一,也将载入中国印学发展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11.26于骊山百草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艺术简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庞任隆一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庞任隆,字道畅,笔名任隆,祖籍陕西蓝田,生于西安临潼。曾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书记、馆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研究员,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陕西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副会长,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西安文理学院特聘教授,大秦封泥艺术研究院院长,大秦印社社长,秦文化研究会秦封泥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书法篆刻与文物考古理论研究,提出“秦封泥学”课题,建立了“长安印学“理论体系,先后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中国篆刻》《西泠艺丛》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文论二百余篇;篆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大展、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中日友好篆刻展、全国印社社长篆刻作品联展,特别是近五年来先后在西安大明宫、临潼华清宫等地举办“中国寿文化”和“骊山文化”主题篆刻展和“吉言韵语”自撰联书法展览,产生了积极社会反响。著有《中国书法简史》《长安书法篆刻研究》《华清池印谱》《金石永寿印谱》等;主编《《中国书法与篆刻》《秦封泥研究》《古代石刻艺术研究》和“秦封泥与秦文化研究书系”等典籍多部;《澳门赋》在“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世界名家书画交流展”中获银奖;《长安书法篆刻研究》荣获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中国书法之歌》在“一得阁杯·第三届世界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中荣获金奖;《秦封泥概论》荣获秦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学术成果著作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品欣赏:</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编辑/牛泾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