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刘静和

晓月轩

<p class="ql-block">我的婆婆刘静和,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闽侯。她外公姓李曾是福州太守,官居四品,若以今日之比,大抵相当于一市之长。那时的李家是名门望族,婆婆的母亲常提起:“年少时家里非常富有,珍珠并非以颗计数而是用碗盛。”然而,随着晚清的社会动荡和官宦间的尖锐矛盾,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李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步步走向了衰败的深渊。面对家族的变故,婆婆的父母离开了福州搬迁到上海。</p><p class="ql-block"><b>一生勤勉学习</b></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婆婆也在这一年出生。刘静和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她是家中的长女,上有一兄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作为小职员之家的长女,不仅需悉心照料十位年幼的弟妹,更需为家庭之生计殚精竭虑。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婆婆每天不仅要帮助母亲做家务,还要外出挣钱养家。她早年就读于上海清心女中,并担任助教,所得薪水除了补贴家用,还为日后考取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积攒了学费。1932年,勤奋好学的她获得了金陵女子大学生化系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她继续深造,赴京考取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并以优异成绩留在协和医院,日后晋升为小儿科的护士长。在协和医院期间,她编写了《小儿护理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儿科护理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的护士照</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于协和医院</p> <p class="ql-block">1942年北京私立儿童医院建院时十三名医护人员。二排中间诸福堂教授,一排中间刘静和</p> <p class="ql-block">1942年,她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美国洛克菲勒奖学金,得以远赴位于美国中部的明尼苏达大学深造。明尼苏达以寒冷著称,冬天通常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尽管奖学金为她提供了经济支柱,但她还需经常汇款给远在国内的家人,因此余额所剩无几。为了节省开支,她只能借宿在房东没有取暖设备的阳台上。婆婆曾回忆说:“冬天太冷了,冻得我无法入睡,只能依偎着房东家的大猫取暖。”</p><p class="ql-block">婆婆曾说,她并非天资聪颖,唯有好学之心不曾懈怠。在求学过程中,她常常废寝忘食,只为汲取更多知识,力求取得最佳学业成绩。正是凭借这股韧劲,她获得了明尼苏达大学的硕士学位,随后,她又成功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最终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谈及求学经历中的趣事,她曾调侃道:“我因为会考试,每次都拿好成绩,有人就找我当枪手。那时考试卷不附照片,无论考生性别,我都曾代为应试。”对于美国名校的硕士、博士这些光环,婆婆似乎并不在意,但当枪手这段违规的经历,却是她晚年津津乐道的有趣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美国深造期间</p> <p class="ql-block">于明尼苏达</p> <p class="ql-block">赴美期间的证件照</p> <p class="ql-block"><b>1950年回到祖国的怀抱</b></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大学教书并兼职联合国工作的婆婆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回国,我一定要回国!”这是她始终坚定的信念。在美国求学期间她不仅完成了学业,还与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肩作战,组织和领导了留学生的进步运动。她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捐款,而被美国法院传唤,甚至被当地广播电台指控为共产党,而被国民党特务盯梢。她积极投身于民盟工作,并于1946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阻挠有识之士的中国人回国,向婆婆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居留条件:大学教授的职位,月薪过百,一年内即可成为美国公民。然而,这些丰厚的条件只换来了她淡然一笑的拒绝。由于美国封锁了所有回中国的客船票,她历经波折,托人购买了前往挪威的货船票。从纽约登船,途经夏威夷、日本、菲律宾,最终抵达香港,这段回国的航程整整走了四个多月。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之一。在香港期间,她凭借亲情与信念成功说服了移居在此的弟弟和弟妹携手共返故土。两年后,在加拿大学有所成并有正式工作的大弟弟也在她的感召下回国,成为南开大学的一名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的刘静和</p> <p class="ql-block"><b>“红色恋人”喜结良缘</b></p><p class="ql-block">谈及婆婆被媒体称为“红色恋人”的传奇故事,其渊源需追溯至1951年的那段岁月。</p><p class="ql-block">1951年早春时节,归国不久的她,应其好友、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之邀请,出席了一场家庭聚会。聚会汇集了多位刚从海外归来的学子,以及数位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氛围温馨和谐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众多宾客之中,一位举止温雅拥有绅士风度的外国男士尤为引人注目。经爱泼斯坦的引荐,刘静和得知这位男士名叫迈克尔·夏庇若,来自英国,是应中共中央之邀来华协助我国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专家,彼时正就职于新华社。夏庇若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其学术背景深厚,且于1934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曾任英共伦敦区委书记及英共建筑师委员会书记等要职,其政治生涯与学术成就均令人瞩目。在随后的交谈中,两人就诸多话题展开了广泛的交谈,彼此碰撞出小小的火花。初次见面,双方均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更为日后滋生情感的萌芽埋下了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并于1952年8月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就了一段跨越国界的佳话。婚后,他们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儿子——长子夏乐迈(昵称小迈)与次子夏乐进(昵称小弟)一家四口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与幸福之中。</p><p class="ql-block">婆婆是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她与公公几十年相濡以沫,宠辱不惊,甘苦与共。对孩子呵护备至,教育有方,是我们后辈敬重爱戴的长者。</p> <p class="ql-block">1952年喜结良缘</p> <p class="ql-block">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小迈</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小弟</p> <p class="ql-block">四口之家</p> <p class="ql-block"><b>动荡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1966年,那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两年后夏庇若因莫须有的“国际间谍”罪名锒铛入狱长达五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夏庇若被捕数日后的一个晚上,婆婆和两个年少的儿子被几名持有身份证明的人带走,关进了一间与世隔绝的小屋,由三名看守24小时轮流值守,长达一年。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婆婆坚持让两个孩子学习,她请看守买来中、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让孩子中英文对照朗读,既学习政治又提升了英文水平。尽管身处囚禁困境,婆婆的教育信念始终未曾动摇。</p><p class="ql-block">然而,困境并未就此结束。在关押期间,小弟不幸患上带状疱疹。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看守人员仍旧坚守禁止母子三人离开小屋的命令。面对年幼的儿子饱受病痛折磨却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婆婆心急如焚。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与坚持,她终于赢得了这场艰难的抗争,为小弟争取到了及时且必要的治疗。</p><p class="ql-block">利用治疗的机会,他们走出了小屋,重新回到了人群之中,再次沐浴了温暖的阳光。那一刻,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尽管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幸福是如此短暂,却足以让他们铭记终生。正如爱人小迈在日后回忆时所言:“那段经历,虽然充满了痛苦与煎熬,但它教会了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让我们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绝望中坚守信念。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与深刻。”这段历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刻领悟。</p><p class="ql-block">1973年的冬季,在经历了漫长与痛苦的五年囚禁后,夏庇若终于得以平反昭雪,重获自由。与此同时,远在湖北干校历经磨练的婆婆及在农村插队落户的小迈也先后回到了北京。 这个曾经因政治风波而四分五裂的四口之家,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破镜重圆。</p> <p class="ql-block">1974年摄于友谊宾馆</p> <p class="ql-block"><b>盛大的生日庆典</b></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19日,一个特别的日子,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那天是公公夏庇若75周岁的寿辰,也是一次汇聚了家庭荣誉与亲朋温情的非凡聚会。是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等一众国家领导人,于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庆寿宴会,邀请了一百六十余位嘉宾共襄盛举。</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特地发来贺电,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公公的敬意与祝福。他在贺电中说:“您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抗美援朝斗争,您为宣传社会主义中国和发展、改进新华社的对外报导,为提高英文版《毛泽东选集》的出版质量,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您在十年浩劫期间蒙受冤屈,然而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热爱和信赖始终不渝。您不愧是坚贞不屈的国际主义战士和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真挚朋友。我衷心祝您健康长寿”。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邓颖超赠送了花篮,并附上深情厚谊的贺词,为寿宴更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厚重。</p><p class="ql-block">宴会期间,耀邦书记发表了长篇祝词,其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耀邦书记说:“中国有句古语“疾风知劲草”。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夏庇若同志,他是当之无愧的。他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把自己黄金般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并且同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整整三十五个春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文革”十年中受了那样大的冤屈,仍然坚定不移地信赖我们党。这样的患难之交,我认为是人间最崇高的一种东西,是任何其他东西代替不了的。借此机会,我仅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向夏庇若同志表示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两位领导人的贺信和讲话全文随后被各大媒体广泛登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焦点。这份祝词不仅是对公公个人生涯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为中国所作贡献的深刻肯定。</p><p class="ql-block">由于公公在五年铁窗生涯中不幸罹患帕金森症,数年后病情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到他的肢体动作与语言表达,为此婆婆在会上宣读了夏庇若的答词。她满怀深情地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的感激和对支持及帮助过的朋友们表示深深地谢意。答谢词感人肺腑,致使她数次哽咽,情难自禁,这份真挚的情感也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和小迈,也不禁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此次盛大的生日庆典,不仅是对公公个人生命历程的一次庆祝,也是我们全家的一份珍贵记忆。</p><p class="ql-block">翌年1986年9月29日,公公夏庇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按照婆婆的意愿,我们将公公的骨灰撒入浩瀚无垠的大海。这不仅是对公公生前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更是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如同他生前所倡导的国际主义精神一样,重新回归四大洋五大洲,继续他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全家向总书记敬酒</p> <p class="ql-block">宴会主要嘉宾合影:前排左一穆青、姬鹏飞、邓力群、夏庇若、胡耀邦、薄一波、刘静和、吕正操。后排左一刘伊明、夏乐进、肖阳、夏乐迈</p> <p class="ql-block">宴会好友合影:前排女士:石隽、邓楠、李恒、肖阳 后排男士:刘晓江、夏乐迈、张宏 、张晓彬</p> <p class="ql-block"><b>倾心投入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b>婆婆的职业经历丰富且极具影响力。赴美之前,她应我国儿科泰斗诸福棠教授之邀共同筹办创建了北平市私立儿童医院,成为儿童医院建院时仅有的13名医护人员之一。这家私立医院的诞生,无疑为日后儿童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在美国学习时,她专攻儿童教育心理学,曾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副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等职务。回国后,她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心理所的筹建工作,与同事们一同在租来的两间平房内克服重重困难,筹备实验室。1951年,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她作为核心成员之一,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婆婆始终强调并贯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的原则。1958年,她开始从事小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在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进行了“集中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又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试教代数的实验,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小学教材引进代数方程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p><p class="ql-block">婆婆对儿童的关爱与热爱溢于言表,她深信儿童心理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研究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儿童,进而造福人类的未来。婆婆对学术研究精益求精,热爱阅读并坚持做读书笔记,去世后,我们在她的藏书中发现了许多在动荡年间保留下来的珍贵书籍,以及从事研究时留下的详尽笔记。</p><p class="ql-block">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她率先开展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研究。她主编的《现代小学数学》课本通过教学实验,效果良好,成为国家教委审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上千所小学广泛试用。该研究成果由于理论上的创新和取得的重大社会效益,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对她辛勤付出与贡献的最高肯定。</p> <p class="ql-block">旁听实验班上课</p> <p class="ql-block">与老师们修改教材</p> <p class="ql-block"><b>老牛不知夕阳至,不用扬鞭自奋蹄</b></p><p class="ql-block">为了修订这些教材,身患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婆婆,与无情的病痛以及放疗化疗的煎熬进行着无声的较量。看似柔弱的她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与时间赛跑。挤公交、乘地铁,参加各种会议。岁月不饶人,那些年她曾两次不慎摔倒,导致腿部骨折。然而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她前行的脚步,腿部打着石膏行走不便,她索性将教材组的成员请到了家中,记得那些年我们家的客厅常常热闹非凡,高朋满座。</p><p class="ql-block">婆婆在科研事业上不断创新,展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风貌,这是她一生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真实写照,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常说:“老牛不知夕阳至,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不仅是她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激励。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坚持与热爱,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婆婆身上有独特的“磁性”,大家视她为良师益友,乐于对她倾吐心声,在她的指导下合作共事。在科学院心理所工作期间,婆婆曾被选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作为博士生导师,她还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之一,多次被评为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但她从不居功自傲。</p><p class="ql-block">心理所在她的生平介绍中写道:刘静和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心理学家,她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事业,致力于儿童研究的科学事业。她在儿童教育心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还对中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与孩子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传授试点经验</p> <p class="ql-block">与实验学校的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b>生活中的婆婆</b></p><p class="ql-block">或许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婆婆非常节俭。尽管身为一级教授,薪资丰厚,她却总能坚守那份质朴,从不乱花钱,和所有女性一样,婆婆也有着爱美的天性。她常买些便宜的布料,再搭配上古香古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绣片,自己构思设计,而后交给裁缝,就这样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衣裳便悄然问世了。尽管岁月已在她的脸上刻下痕迹,但朴素典雅的穿搭依然彰显出她独特的品味和气质。</p><p class="ql-block">提及音乐婆婆总自嘲五音不全,不会唱歌。确实,在我的记忆里从未有幸听到她唱歌。但有一个旋律是我经常听到她哼唱的小调,就是格律诗词的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小时候,妈妈曾教我作诗要押韵,但将格律押韵编成曲来唱,我还是头一回听到。我曾好奇的问她,为何总是重复这一曲调,她笑道:“小时候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久而久之,不经意间我也会轻声哼唱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成语叫“妇姑勃溪”,意指婆媳间不和常闹矛盾。然而,我踏入夏家门槛四十余载,与婆婆共居一屋檐之下,长达三十余年,非但没有丝毫争执,甚至连半句不悦都未曾有过。常言道,好的婆媳关系是家中的和谐乐章。我认为,这首乐章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婆婆的大度与包容谱写而成的。我们婆媳相处和谐自然,形同母女,这是家庭的福气,而我便是这福气中的幸运儿。</p> <p class="ql-block">1985年夏摄于家中</p> <p class="ql-block">1985年最后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1986年于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1986年夏庇若去世第二天北京市政府授予夏庇若北京市荣誉市民并颁发证书。图左:肖阳、夏乐迈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 、刘静和 、夏乐进</p> <p class="ql-block">1991年与夏庇若的姐姐及家人,摄于伦敦</p> <p class="ql-block">1991年拜访小迈就职于英国的英斯特朗公司</p> <p class="ql-block"><b>永远的怀念</b></p><p class="ql-block">婆婆离开我们整二十年。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我,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逐渐淡出记忆,但婆婆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她的坚韧不拔,勤学不辍,博识多闻,睿智豁达,以及她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是我一生的楷模。过些日子便是婆婆的忌日。我以此篇文作为对她的深深祭奠与缅怀的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通过我的笔触,了解和认识这位在我心中无比非凡的女性。</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在这无尽的时光里,我的爱及思念与天堂的家人同在。愿在天堂的亲人安息,愿他们的灵魂得到永恒的宁静与自由。而我们,将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以不负亲人对我们的期望与教诲。</p><p class="ql-block"> 肖阳写于感恩节</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8日 </p> <p class="ql-block">1998年与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及夫人劳安</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婆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