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51年夏天,我从贵阳市南明小学毕业。</h3> <h3>南明小学毕业证书,加盖了市教育局大印。当时高小毕业,相当于清朝的秀才学历。</h3> <h3>贵阳一中的初中部设在河滨公园旁的雪涯路(现实验中学),我们初一甲班的教室就在这座楼的一层。</h3> <h3>带着贵阳第一中学的校徽,与妈妈李卿书和舅舅李炳书留影,很骄傲的!初中部在河滨公园旁,校门口的猪油脆哨糯米饭最香,还有豆腐果,油炸粑,引子耙,3分钱可以吃饱。</h3> <h3>贵阳一中是1950年由原省立贵阳高级中学(1906),省立贵阳中学(1935),中山中学(1947),师院附中(1942),伯群中学(1947)五个学校合并建立。</h3> <h3>贵阳一中是1906年由清朝礼部尚书李端芬创建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演变而来。2016年被评为全国50家优秀中学。</h3> <h3>贵阳一中位于南明河两江口的一个半岛上。学校借三面环水优势,用红白蓝浮标在水中分设泳道。初学者带红泳帽,中级班带白泳帽,高级班带兰泳帽,教练员则带蓝白泳帽。岸边高梯上有救生员值班。一中学生各个个皆会游泳,这在贵阳市是一枝独秀,以后一中还出过全国200米女子蝶泳冠军。</h3> <h3>上学得登渡船,一位戴手套的船夫伯伯拉动钢缆牵引渡船,每次登船限定20人。船头有“安全第一”警示牌,南北两岸码头上立有“人多勿争渡,水张即停渡”石碑。</h3> <h3>初中的代数课本。</h3> <h3>学生教师皆持度船证登船。</h3> <h3>登岸就是一中高中部校门,进门后有一座三十年代修建的大礼堂,可容五百人。当时是贵阳市最大的礼堂。</h3> <h3>大礼堂二三层的玻璃窗自然采光。</h3><h3>当时李悌老师讲“琵琶行”时,他让学生背诵诗词,自已转身在黑板上迅速勾出一条船,一女子手抱琵琶,惊得学生瞪大眼睛。由于受到各个年级学生欢迎,放到大礼堂去讲,走廊都站满人,还有趴在窗户上听讲的同学。</h3> 一中第3任校长刘君桓(1953-1956).1980调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参赞。 一中1953-1957时任教导主任。 1953学生守则。第一条,坚决地,不屈不饶地刻苦钻研,掌握各种科学知识,煅炼身体,使自已成为全面发展的,合乎规格的人才,以便能够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h3>代数老师杨世济(1914-1971),教学极富形象和逻辑思维,美称“杨代数”。</h3> <h3>”杨代数“ 批改作业也极其认真,樱桃小楷,一笔不苟。</h3><div>一中拥有像"杨代数,段几何,唐三角"这样一大批良师,师德风范代代永存!</div> <h3> 音乐老师胡启文(1930-1988)极富才华,排演《黄河大合唱》亲自领唱,还有大型歌剧《三月三》,舞蹈《民族大团结》轰动全市。创作了《贵阳组歌》等百余作品。</h3> 1954年一中《黄河大合唱》首演成功,享誉全市,传为美谈。 <h3>1954年,我14岁的初中毕业证书,加盖省政府教育厅大印。</h3> <h3>1954年我续升本校高中乙班,天天渡船上学,教室就在三褛。</h3> <h3>体育老师何建衡(1899-1964),1922年毕业于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是贵州省最早的体育教师。为本校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曾任省体委秘书长。</h3> <h3>贵阳一中自1950年建校,贯彻“德智体美,办学兴邦”理念。学生均需参加“准备劳动与卫国”煅炼。市体委为达标学生发放奖状。</h3> <h3>本班女子篮排球队长期得益于何老师悉心指导,获全校联赛冠军。</h3> <h3>1956年寒假期,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针,高中部同学奉命到乌当区宣传合作化政策,为农民扫肓识字文化。</h3> <h3>学生统一佩戴贵阳市颁发的农村宣传队胸标。</h3> <h3>1957年反右斗争展开,教育界受影响最大。刘君桓校长决定高中三年级不参政治运动,全力投入高考,这是—个明智的决定!我们高三二班理科才子何子健,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录取。文科才子王筑民,被北京大学选入哲学系。</h3> <h3>每个学生物理课成绩册上详细列出:课堂提问,课堂作业,书面作业,实验,书面测验等5分数据。一中教学秩序就是这样一分分建树起来的!</h3> <h3>段唐杰老师(1903-1986),资深长寿的几何老师,学生爱称“段几何”,能在黑板上随手画出一个大园,半径分亳不差。上课一支烟,悠然讲课,深入浅出,最难学的"几何几何磨髂脑壳",学生不觉烦恼!</h3><h3>他家中子女多,负担重,早上赊烧饼吃,发薪时才还帐。五十年代还一身兰布长衫!</h3> 唐和(1913-)几何老师严谨,精炼,准确。也是传统的一身棉袍。板书方是方,角是角,园是园,被学生誉为“唐三角”。 <h3>一位同学的几何讲义和笔记。<br>我们班有一些同学至今保留着在一中学习的一册册课本,油印讲义,借书证,成绩册,教师印章,甚至有篮球的借条。<br>一中留给我们伴随一生的记忆!</h3> <h3>1956.6.8临近 高考,杨世济老师在作业本上谆谆教导: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踏踏实实的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h3><h3><br></h3> 一中为了毕业学生尽早适应劳动生产需要,1955牟创造性在中学开设了制图课,图为康家成同学制图作业。 <h3>1957高三二班毕业留合影,全班50位同学,至今仍能联系31名。</h3> <h3>1956个贵阳通火车了,在黔灵公园随道,这是贵州发展的一件大事。</h3> <h3>高考结束后的最后一个暑假,四位同学相约徒步旅行黄果树。</h3> <h3>高中毕业证书仍加盖贵州省教育厅印,大方印变园章了。“操行评为五分”。</h3> <h3>1962年,两位女同学贵阳医学院毕业了。</h3> <h3>1963年,三位女同学送我上北京。</h3> <h3>妈妈是市一医院的医务部干事(主任)。</h3> <h3>市—医门诊部。</h3> <h3>我家住在贵阳市第—医院宿舍。</h3> <h3>班长刘迪成,1962年贵阳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贵阳医学院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名列贵阳一中名人榜。</h3> <h3>团支书张启绵,1961年贵阳师范学院毕业,长期担任贵阳六中物理教师,1991年全国优秀教师。名列贵阳一中名人榜。</h3> <h3>张中柱1963年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分配至北京整流器厂。1974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医用直线加速器研制会战“,曾任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h3> <h3>2019,金婚50年际的全家福。</h3> <h3>1951-1957。2007年贵阳一中高三二班毕业50周年,五十年半生追忆,感恩母校少年筚路蓝缕,同学编印《此情可待成追忆》纪念册!</h3><div>—中沃土,钟灵毓秀。一中英才,灿若繁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