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号”:三门峡

山居亭主

三门峡不在“黄河一号”线上。<div>  “黄河一号”是山西省近年规划的一条沿黄旅游公路,北起点在黄河河套几字弯东北角晋陕内蒙交界处,南起点在黄河拐向东流的晋豫陕交界处,全长约一千二百公里。我们从冀南出发,原定目标是“黄河一号”南起点,“奔袭”千里,到三门峡时已是黄昏。外出游玩,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赶夜路,哪黑哪住店,于是,临时决定歇脚三门峡。</div> 三门峡市原为陕州(陕县),这里为人熟知的故事是渑池会盟。渑池之会原本是秦赵两国国君商量两国息兵休战的重大外交活动,经司马迁《史记》详实生动的描述,《将相和》等戏曲的精彩演绎,会盟的故事演变成了那位完璧归赵的赵相蔺相如智斗秦王的传奇。陕州还是仰韶文化(彩陶文化)的发现地。另外,小小的陕县还决定了一个省的省名——陕西。 <p class="ql-block">  在三门峡小憩小游,与我们“黄河一号”游的初衷并不相背。三门峡是黄河中游下段的一个著名峡谷。传说尧舜时代,鲧被命治水,他用“堵”的方法搬来砥柱山将黄河拦腰截断,结果治水失败。他的儿子禹子承父业,用“疏”的方法,三板斧将砥柱山砍出三条水道,似三道水门,称人门、鬼门、神门,让黄河洪水得以泄流,消除了黄河水患。三门峡由此得名,大禹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治水英雄。</p> 其实,“堵”与“疏”相辅相成,并无对错。几千年后,禹的子孙们在三门峡建起了一座既堵还疏的大水坝——三门峡水库大坝,成为黄河上第一个成功治水的范例。黄河,母亲河,千万年默默滋养着她的华夏儿女;黄河,暴戾时也不乏残忍,肆虐大地,涂炭生灵,给她的儿女带来无尽的苦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席三巡黄河,站在黄河的激流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于是,一座亘古未有的拦河巨坝拔地而起…… 三门峡大坝正式的名称叫“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一个集防洪、灌溉、发电、防凌、拦沙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兴建的,大坝宽七百余米,高百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建工程之一。我们不知道当年鲧是如何搬来砥柱山堵住黄河的,建设三门峡时也没有今天“基建狂魔”这般的科技手段,凭着一镐一钎肩挑人抗竟然建起如此宏伟的大坝,着实令人感佩。大坝建设还成就了一座新城。现在“三门峡”既指峡谷,又指大坝,还指三门峡市。 站在大坝俯瞰,约二百米处是“三门”。不过现在的三门除了有些依稀的影迹外,原来那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景象已无踪影:神门与人门之间的礁石山岛已被削平,枯水期可见平坦的礁岛基石,人门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梳妆台;人门与鬼门间的礁石山称张公岛,传说古时有艄公张公见此处时常船翻人溺,便在岛上结庐为庵,义务为来往船只导航。张公岛因为与大坝引流坝连接,尚有部分礁石残存。 鬼门是三门中的主河道,听这名字便知,过去惊涛骇浪,涛声震天价响,鬼哭狼嚎,而今河面宽阔,水流舒缓,一派平和。宽阔的河面上有一块山形礁石,很不起眼,丰水期露个尖尖角,枯水期最多也就一二十米。可别小瞧这块礁石,它的名声远远盖过涛声,远播四方,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流砥柱。砥柱是砥柱山的根,在黄河激流中屹立亿万年不倒,他已不仅仅是一块礁石,他已成为我们民族气节、精神、文化的象征。 <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大坝景区的游玩线路比较简单,可看的景观也不多,有的景观还不怎么起眼,但是这里的大坝、河道、高峡平湖,都显得大气磅礴,这里的佚闻、故事、传奇,充满了浩然正气。坝上坝下转了一圈也就半上午,时间还早。走,向着黄河一号,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