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人生》札记

汶水嬴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我的人生》一书,32开本,319页。内容主要有“我的生活花絮”和少部分“文学作品评论”、“山乡抒情小诗”,这是冯恩昌老师最近的作品集,于2024年10月付梓成书。</b></p><p class="ql-block"><b>冯恩昌老师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冯惟敏传说传承人、潍坊市优秀文艺家。</b></p><p class="ql-block"><b>冯老师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是66年,出版文学专著34部,平均不到两年一部,真是丰产高产,成果辉煌。在这第34部《我的人生》一书中,亦官亦文的大才女高凌云为其作序,称赞冯老师是“守望故乡的大树”,“是临朐文学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可谓恰如其分,名符其实。</b></p><p class="ql-block"><b>读“我的生活花絮”,会对冯老师的人生更加了解。冯老师有过苦难的童年,于1937年生在临朐冶源尧洼村,1942年由于天灾人祸临朐造成“无人区”时,年仅6岁的他跟随父母闯关东,来到辽宁省清源县南八家村陪母亲要饭,冬天寒风刺骨,穿一身破旧单衣,光着脚丫,踩在零下30度的冰地上,冻得浑身瑟瑟发抖。那时冯老师人小怕狗,每到一户人家听到狗咬,就吓得贴在母亲怀里。一次在县城要饭,刚走进一家,一只大狼狗窜出来,吓得娘俩使劲地跑,冯老师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伤,大拇脚趾冒鲜血,疼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肿得像紫茄子,待了七天七夜,大拇趾甲烂掉,一辈子不长趾甲。一次冯老师生疹子,眼看要生命危险,是一位老乡用灌鸡血的偏方救了一命。</b></p><p class="ql-block"><b>要饭三年,1945年家乡解放后,冯老师回到老家,先是在舅家上了半年学,后又在本村上学。上学期间,学习优秀,是班里的好学生。</b></p><p class="ql-block"><b>1955年,冯老师临朐一中毕业,回家务农,刚好赶上县里招考小学教师,就报名参加了考试,被县教育局招录后,9月分配到当时的大关区刘家营小学任教。1956年春天调到刘家营东边6里的池子小学,1958年秋天调到池子向南三里的接家河小学。在这两处小学教了三年多,并且在这里结婚生子,爱上了文学创作。在《临朐县报》上经常发表诗文。1959年下半年冯老师调到南蒲沟完小任校长,1963年又调到接家河完小任校长。在大关任教8年,冯老师拜了个名师董均伦。董均伦当时是山东省民研会主席、是毛主席亲笔写信鼓励过的著名大作家。那时董均伦正好住接家河在沂山一带体验生活,搜集民间故事。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写些诗文作品。如赞颂池子村全国林业模范孙元和及林场的诗歌《树谜》、长篇叙事诗《七宝山》、散文《走进板栗沟》等文学作品,被《山东文学》杂志和《昌潍大众》报采用。</b></p><p class="ql-block"><b>冯老师的笔杆子被上级发现后,1963年秋天,本想在接家河完小安家当一辈子教师,却被一个调令调到县府人事科做秘书工作。1964年下半年到海阳县参加社教工作。1965年到1966年3月,在胶县社教干部组负责写工作总结报道。1966年3月,冯老师接到县委通知,去省府济南《大众日报》社参加新闻培训班,学习一个月,实习一个月。回昌潍地区在大众日报记者站当见习记者一个月,写的稿件在《大众日报》和《大众日报.农村版》上采用了十几篇。回到县里任县委新闻秘书,真是顺风顺水,如鱼得水。冯老师总结说:“这份美好职业的花落我身,原因并不复杂,就是我靠艰若努力,练成了一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笔杆子。”</b></p><p class="ql-block"><b>1966年至1993年,冯老师在县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和文化工作,接待过大量报社的编辑记者、文化界各方面的名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的编辑,全国新华总社和上东分社的社长总编辑都来过。冯老师总结说:接待名人有苦也有乐。人与人之间交往,接待来人,免不了喝酒。控制不好,喝醉不仅伤害身体,还对工作造成影响。冯老师在1962年蒲沟完小任教时,一次喝酒大醉,受到领导批评,冯老师说:这“是一生最大的教训。”在接待名人和上级来人时,陪酒虽然是工作任务,但冯老师有了蒲沟醉酒的教训,“在喝酒上十分警觉,喝到限度谁劝也不喝。”1993年离岗后,和烟酒彻底绝缘,天天写作,笔耕不辍,比在职时写的时间还长,作品还多。这是很值得我们退休人员学习的。</b></p><p class="ql-block"><b>冯老师善于交朋友,在朋友圈里人缘很好,结交了数不清的名人大家。如书中提到的寺头宝畔台村赏石好友石好德、奇石爱好者书画家李使真,辛寨分管新闻工作的好友许瑞昌,冶源红新村农民诗人冯树柱,“东方一怪”“冯半仙”,一个知音卢长松,文艺评论家王光东,农民诗人陈作诗,军旅诗友任耀庭,任过潍坊市文联副主席的韩钟亮,任过潍坊电视台副台长的张明志,任过潍坊日报社副总编辑的高立基,潍坊日报原文体部主任王存玉,潍坊作协副主席王耀东,原省电视台副主任、情深意长的老同学尹祥吉,为大众日报写社论的一把手李芳木,办过大型刊物《黄河诗报》的诗友王竞成,全国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原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厅长金钊,原农村大众报总编辑李治,原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牟崇光,《齐鲁文学》副总编吕浩,天津《散文》月刋主编石英,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曾任过《中国时报》《山东文艺》《泉城》杂志编辑的老诗人李根红,小说“三花”作者冯德英,星星诗刋副主编陈犀,“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大众日报资深记者谭佃贵,“小院时光”里的青年作家张克奇、祝红蕾、胡明宝、高凌云,临朐诗坛璀璨之星鞠法军,多才多艺的李俊和,写乡土情的著名作家王乐成,临朐文坛一宝王金键等等。冯老师交结的这些朋友有农民、有工人,有干部,有老年、中年、青年,但都是不同人群里文学爱好者的皎皎者,更有文学名人大家。冯老师在《朋友的情谊不能忘》中说:“在我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结交了天南海北数不尽的朋友,这些朋友不管是普通作家诗人,还是领导权威,不少结为朋友后,给予了高贵的无私帮助,修改发表稿件是家常便饭,有的在荣誉上给了大力帮助,宣扬了我的作品。”冯老师只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一是天才和勤奋,再就是靠朋友关系,俗话说“树因根深而茂,人因友助而强。”人熟是一宝,你写的文稿再好,编辑不发表,无人知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当然,冯老师本身是文学名家,他有条件接触交结那些名人大家,象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攀不上那些名流大家,但也要多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群。要交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懂礼貌讲文明守信用的人,肯助人为乐的人。与能者为伍,与智者同行,可以潜移默化受其影响、感染、熏陶。“鸟随凤鸾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遇到事有人帮助,“贵人相助是最大最高的幸运。”</b></p><p class="ql-block"><b>冯老师一生从事写作,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一生听党话,跟党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从没犯过错,从没失过误,经常受表扬,是我国文坛上的常青树,不老松。尤如历史上的老年英雄黄忠,打了一辈子仗,经过了无数次战斗,但身上没有一个伤疤,是难得的战神,典型的福将。</b></p><p class="ql-block"><b>“人的一生,事业是干出来的,好人是用心做出来的,福分是自己修的。”这是冯老师总结“我的人生”得出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务实名言。</b></p><p class="ql-block"><b>九老曾留千载寿,十年再进百龄觞。祝冯老师身体健康,再续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