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连州大东山石笋岭—解开朱允炆的秘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回撤六百多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仓惶出逃,随行中有一大臣为连州人,从而辗转逃到连州东岳山(当时只是无名山,后人因为东岳行宫才起名东岳山),在两个山头间的垭口处临时建造一处避难所,并修东岳殿出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后朱棣终于在这里找到他,当朱棣的部队来到大东山脚下团团围住大东山的时候,为首的将军抬头向山上望去,一名僧人神态自然注视着山下大军,双手合十说:善哉,皇叔这又何苦死死相逼呢。接着便是电闪雷鸣,僧人身后身前天兵天将林立。吓得为首的将军几乎掉下马来,仓惶北逃报告朱棣。朱棣不信,再派人来时,山顶的天兵天将全部成了石人,守护在山头。除了石像,朱允炆也不知所踪。有天兵天将保护,朱棣也不敢造次,于是朱棣只好在山下设置据点进行监视而没有进一步迫害。而这个临时监视点则逐渐成为西江圩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几年后的1421年,朱棣仍不死心,再次派人挖朱允炆,这次上天终于震怒了,直接就烧了朱棣的皇宫。从此朱棣不再生有杀朱允炆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允炆和尚在一次下山游历过程中死于大东山下西南部的一个地方并被人就地埋葬,埋葬的地方就是今天阳山县的黄坌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本故事并非虚构,如若不信,请向上穿越622年求证。</p> <p class="ql-block">漠漠黄沙,开启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星罗棋布的大矿坑,是挖硅灰石矿留下的伤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起点不远处,就有一个打卡点,这是一小片石林。石林上面终年挂着条条白色带,像极了雪山。本次拍摄角度太高,显得雪山太矮,呵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真的适合爬山,大家走起来非常轻松,很快大家就到了第二个打卡点,鱼背石,一侧是百丈深渊,恐高者怕是看见就腿发软了。</p> 此地一为别,回首已七年。没想到此刻已沧海环填。 五岳行宫的遗址,在这个遗址群里是第一个打卡点,这里被破坏最严重,仅剩下几小段墙根。(据连州博物馆记载的数据:“东岳行宫:面阔3米,进深3.9米。五岳行宫遗址,面阔6.5米,进深10.6米。又东岳山主次峰之间的山窝东岳殿五岳圣帝,人称老庙“通面阔三间16米,通进深16米”。此处有近70平方,值得怀疑,五岳行宫建在这个山头上,实际上山头上面平正的就不足这个数,房子面积估计略比东岳行宫大些,其余两处,跟我目测的感觉差不多) 继续下撤往东岳殿遗址进发,路边有人开挖了一处小平地,平常可以作为露营帐篷的去处,这里地势背风,生火做饭也方便柴火随处可拾,这个小灶台看样子不久前就有人生过火,一只金属锅就弃之一旁。 东岳殿,是遗址群最大的建筑,看起来总共达到一百平方以上,完全倒塌的后墙上排了一排神像,估计是后来的人设置的。 再向前几百米便是东岳行宫了,除了屋顶,其他基本完好,也是这个遗址群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了, 东岳行宫,目测内部占地面积就12 平方左右,后墙摆着神案,神像已经不在,左侧的门柱已经松动扭转。 这时已经中午11点半,行宫旁边的大石头成了大餐台。 从东岳行宫遗址群出来,往此行最吸引人的景点进发,石笋岭!这里回望东岳行宫,已经走出好远好远了。 艰险的路程才正式开始,女神亲自开路,梅姐姐战战兢兢的跟在后面。 第一次同行的小楼在后队,好威猛 俺弱鸡,走着走着便远远落后了,幸好后面有几位衡阳过来的朋友陪着并帮我拍照。 直到石笋岭脚下才追上他们,这时豆神又来一瓶勇闯天涯,厉害啊,后面那个东莞队伍的美女都要来蹭热度呀。 从下往上看石笋岭,最特别的两个石头,驴友界叫夫妻石,这个角度看,是妻子送别丈夫么?妻子的边上还有一个小孩,看样子在啼哭,还用妈妈的衣袖擦鼻涕。而他爸爸好像毅然向前走去,没有转身,我想应该是出征的战士。 下面这个石头更奇特,左上方的部分,好像一个坐在大石头上面静看远方的人,乍看像和尚,细看,分明具有王者之威,如此更契合建文皇帝出家隐居于此的传说。<div>但结合下面部分看,上部又好像只是一个头冠,戴头冠的人正趴在石头上哭泣,露出来的脸部只有右眼眉和额角,非常清晰。<div>再细看,你会发现更多的人脸人形,凭自己的感觉去看最好。</div></div> 飞来的官财,大家都要升官发财。对大多数人来说,官可以不做,暴富与自由是人生重中之重的愿望。 众多的人围着中间那个高大一点的人,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吗? 据说这就是皇帝宝座 六年前来过没有上石笋岭,这次上了石笋岭,看到很多之前看不到,看不懂的,但仍然意犹未尽。 离终点大约不到一公里的一个矿坑边上,我被刚从矿山车下来的两个人劝止不给靠近,我拍了一张照片,再细看。远处最高处便是第一个打卡点1478米海拔的五岳行宫。要不是亲历,真不敢相信那里竟然比脚下高出来8百几米(脚下海拔约600米) 再转一个角度,石笋岭和东岳行宫也出现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遗址及建文帝的故事,发现有很多有值得讨论探索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说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据记载:东岳行宫始建于清光绪24年,即1898年,而五岳行宫即始建于1900年,至于东岳殿则未见有记录。据此记载,则东岳行宫等为建文帝临时住所云云,则为无稽之谈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东岳殿供奉的五岳圣帝,而里面立了四男四女八尊神像,有些不着头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各遗址现存的砖头看,每个石砖均为长方体灰麻石,重量估计400-700斤左右,几个遗址附近无明显的开采石头痕迹,这样重的石块,三个建筑加起来起码有几千块这样的砖头,几百成千吨的石头从哪里来?没有路怎么搬运到一千四百多米的高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以上疑点,可以作如下推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的五岳行宫,就是本地人因欲祭拜五岳圣君,而路途遥远,所以把东岳帝君搬来东岳山(当然,原来山名无可考证,搬来东岳帝君的分身才得名东岳山),所以东岳行宫之名算是理顺了。后来人们说,既然东岳帝君都请来了,不如把其余的五岳帝君也请来,要祭拜就一起拜吧。于是接着又陆续搬来五岳帝君,从第一个遗址五岳行宫的规模看来,肯定不能容这么多神仙的,然后接着修建东(五)岳圣殿。整个遗址群的来龙是否就这样,见仁见智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圣殿的四男四女神像,那可能是民间给四岳(东岳单独)圣帝娶妻结成四对,这也是民间的美好愿望吧。毕竟你总祈祷圣帝给你赐福,也不能让人家圣帝打光棍对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石块的搬运,我相信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信仰存在,愚公移山不算啥,精卫填海才牛叉,小小几个石屋,根本不在话下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石笋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网上关于石笋岭的照片一搜一箩箩,岭上各种各样的石头无奇不有,不同角度,其中主要是人形的居多。近年来,随着航拍器材的兴起,从空中鸟瞰石笋岭更加震撼,仿佛千军万马驻扎在这小方圆之地。这也为明建文帝的传说奠定了石头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建文帝的传说绕不开时间节点的问题,根据史料记载,东岳行宫始建于1898年,而朱允炆靖难时是1402年,相差超过500年。难不成朱允炆会穿越未来不成?不过,可以猜想:作为机密,或许这个东岳殿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发现而重建也不是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朱允炆避难东岳山之说,还有更令人值得思考的点就是,西江镇设置的问题。据百度百科:西江镇建于明永乐5年,这就印证了朱棣靖难之役后一直在寻找朱允炆的传说,或许当年朱允炆逃出南京来到西江避难,最后被朱棣发现,所以在这里设立一个镇作为监视朱允炆的据点,亦未可知。但这个原因相信也是对朱允炆避难大东山传说的最有力佐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阳山县志记载,东岳行宫和五岳行宫明确修建年代为1898和1900年,但五岳殿却没有任何记载。实际上,五岳殿建在山垭口处,等于隐藏在山间,而另两个行宫建在山顶上,如果朱允炆逃在这里避难,傻子才会这么干。因此怀疑五岳殿早就存在,且确实朱允炆在这里避难过。至于现在成了五岳殿,后来还加了东岳行宫、五岳行宫,这或许是后世不明所以而造成的结果,也不是说不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东岳山南边的黄坌镇,“黄坌,王坟、皇坟”这三个词在本地皆同音。据传说:<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黄坌镇传说古时境内王村坑出了个“草寇王”,死后埋了三个坟。后来这个地方因而兴旺起来,成为一个圩,称王坟圩。后取谐音变为黄坌圩</i>。王坟是否存在、到底在哪里均不可考。这个是否与朱允炆有关现在已难以考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我从仰视或平视的角度加上心理引导,仿佛看见一个个历史镜头在这山上铺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以上的内 容推断出较为完整的故事:就是开篇的那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朱棣也好朱允炆也罢,为了争权夺利,一生惶惶,终日惴惴,最终也归于一抔黄土。还不如我等一介平民尝尽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平平淡淡才是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下文是阳山文史馆苏桂老师关于东岳行宫的记述。</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阳节,五登东岳山》</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苏桂</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东山,当大乌山之右,连州之东,因名。主峰海拔1452米。山顶有寺庙三间。距连州28.5公里,南为黄坌河谷。大乌山为秤架瑶族乡西山。</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阳山县志》(民国版)载:“大东山跨连湘粤,为毗邻最高峰。登自山麓,穷一日之力,始跻其巅。巅有东岳庙。瓦皆铁制。门前石船,天然香烛注之。清季香火特盛。近为逋逃薮,庙自遂废。登峰极目,北览长沙,南临桂粤。诸山密点蚁蛭。每俯视,山复溶溶云生。俄尔倾盆大雨,而山巅反风日清朗也。环山林木荫森,异物麇聚,如金鸡孔雀及山牛马山羊水鹿等硕大无朋。为他处所罕见。”</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又载:“东岳行宫,在大东山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五岳行宫,在大东山之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落成后被焚毁,至今未修复”。</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据连州市博物馆卢俊峰、魏文石先生于2010年10月考察东岳山的一些数字是:“东岳行宫:面阔3米,进深3.9米。五岳行宫遗址,面阔6.5米,进深10.6米。”又东岳山主次峰之间的山窝东岳殿五岳圣帝,人称老庙“通面阔三间16米,通进深16米”。</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个大东山里的寺庙建筑群,谁是倡建者组织者,未见史书记载,也无庙碑查考,连个民间传说也未听过。这是留给后人考究的内容。</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县志只记载东岳行宫、五岳行宫的建筑年代,而未提及“东岳殿五岳圣帝”这个比较规模的建筑,是否此前就存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查清道光及此前的“阳山县志”各个版本,未见有“东岳山”。那么,东岳山一名,当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即一八九八年。</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黄坌人习惯把东岳行宫称为头殿,东岳顶或三镫顶。把五岳行宫,称为二殿,或泥庙。顾名思义:当是泥砖木瓦结构。据县志载“落成后被焚毁,至今没有修复”。但后来——一九四五年,还是修复了,并为新尊的东岳神相举行了隆重的升殿仪式和三旦连宵醮仪,自此之后,就有许多人前往烧香。</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据此,我就有了第一次登东岳山的经历。现将所见所闻简述如下:</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狂风掀翻了铁瓦、铁香炉</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家住在大东山南麓黄坌乡杨梅冲。有个堂兄苏玲,字迺安,道名法胜。务农,也是“南和先生”,并会雕刻神像。民国三十四年(1945)因修东岳庙。大东山人请他雕刻神相,俗称“尊菩萨”。一男一女两尊。用的是很大很大的樟木(香樟)。工场就设在他家法坛前。我们一群小孩子,常去看他操作。后来漆上五颜六色,的确很好看。但不敢乱指点乱说话,只怕大神怪意。</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知在哪一天晚上,据说是大东山人,敲锣打鼓,迎两位东岳大神到东岳庙去了。</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