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背 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到2023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十八万公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大基建时代大规模、快速、粗放的发展,必然会留下不少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早期建成通车的公路陆续出现老化,健康状况下降、病害增加,极端条件下甚至发生路基、桥梁等垮塌事故,公路养护压力逐步加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由此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越来越多,对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影响越来越大,公路抗灾能力有待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由于设计或交通管理等原因,一些公路部分路段,如山区公路长大纵坡、隧道进出口、视距不良路段等,恶性交通事故增多,运行安全性有待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其中对公路工程未来的发展,在绿色、低碳、智慧、韧性等方面,结合“双碳”目标实现、数智化赋能、升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公路现状,面向未来趋势,对大基建时代进行回顾、总结,尤其对勘察设计进行反思,有助于提升勘察设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公路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大基建时代公路勘察设计行业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公路交通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与此同步,公路勘察设计技术和理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第一阶段:行业标准规范尚不完善,勘察设计手段与技术亦相对落后,公路设计主要借鉴欧美、日本的标准和设计理念,侧重于满足交通需求和基本功能,对环境和社会影响较少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第二阶段:行业标准规范逐步完善,勘察设计手段显著提高(航测、遥感、CAD),公路功能进一步拓展,设计理念有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提出了总体设计概念,开始考虑公路建设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第三阶段:行业标准规范趋于完善,勘察设计手段(无人机、激光扫描、互联网等)及效率大幅度提高,公路设计不仅关注交通需求,同时关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出绿色设计理念,追求可持续性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第四阶段:标准规范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科技发展,公路设计进入了数智化时代,借助于新的技术,工程师能够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和智慧的公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公路勘察设计形成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顾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近几十年的发展史,业界有些共识,即:早期建设的一些项目,尽管当年标准规范不够完善,勘察设计手段技术相对落后,设计周期较长、建设速度缓慢,但建设质量相对较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之,建设高峰期虽然勘察设计手段、技术较高,效率大幅度提升,设计及建设质量却有所下降。其中原因令人费解,或许是因为设计产能、管控水平不适应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快速增长,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数量膨胀过快,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对大基建时代公路勘察设计的反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勘察设计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提升,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较为滞后。虽然试行了项目代建、工程总承包等新模式,引入了双院制审查以及工程监理等,但对勘察设计质量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勘测、勘察等基础资料不完善,甚至与设计脱节。随着勘测、勘察手段、技术的进步,设计单位大多将测量、勘察外包,设计人员外业测量、勘察参与度不足;专题评价也大多外包,研究结论的质量、设计应用可靠度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由于建设管理体制的制约,设计与施工脱节。施工过程中,一些工点或场景由于勘测、勘察深度不足,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产生大量设计变更。动态勘察、动态设计的机制、流程控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双院制审查或第三方咨询的深度不足,停留在设计阶段,不能延伸至施工全过程中,因此,施工过程中对设计的控制不够,质量保证体系不严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对一些特殊性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专题研究不足,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相应的试验,设计人员习惯于参考标准、规范,设计依据的基础参数针对性不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标准、规范过多、过细,通用图使得设计人员形成依赖惯性,影响了工程师的创造性;岩土、结构、水文计算分析粗浅,大量设计沦为低端的重复劳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大基建时代公路勘察设计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未必就是设计单位自身,如建设管理体制、不科学的勘察设计周期、不合理的勘察设计取费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对提升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针于以上反思,对提升公路勘察设计质量从体制改革、勘测、勘察、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深化行业体制改革,创新建设管理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建议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强化第三方咨询、检测、审查机制,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建议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建养一体化或OPRC、项目管理+监理等建设管理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加强勘测、勘察,确保基础资料深度满足设计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建议对桥梁、涵洞、排水设施、沿河路基、洪泛区(滞洪区)等应加强水文调查与分析,不仅应满足公路及其构造物功能要求,干线公路作为抗灾救援通道,尚应保障安全、畅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对高边坡、高填方、斜坡路堤、湿软地基等路段加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勘察、监测、监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对软土、膨胀土、盐渍土、黄土、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地区,应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进行专题勘察与研究,加强施工过程中动态勘察、监测、监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路段,应进行专题勘察,并加强施工监测、监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对涵洞、通道、支挡工程等小型构造物以及取、弃土场等,应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小工点往往被疏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针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应对气象、水文等基础资料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次生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重视专项评价,提升研究成果的可靠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重视防洪、地质灾害、地震安全性、水土保持、环境影响等专题评价,确保研究成果在设计中得到充分应用。对于越江跨海长大桥隧等大型复杂工程,专题评价多,重视程度高,无需强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对跨越公路、通航河流的桥梁墩台应进行防车、船撞安全性评价及专题研究。对既有公路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安排专项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对长大纵坡、小间距互通、多车道高速公路、复杂枢纽互通式立交、视距不良路段的运行安全性应进行专题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加强过程控制,保障工程品质与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设计文件审批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修订施工图设计审查办法或审查流程,强化过程审查。对构造物基础、地基、边坡、排水、防护工程、隧道工程,以及特殊岩土、地质灾害等路段进行动态勘察、动态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第三方检测、监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第三方检测、监测,对长大复杂桥梁、隧道、高边坡、斜坡路堤以及地质灾害等工点、路段,应加强施工监测、监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设计变更审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根据建设管理模式,调整相应的设计变更审批流程及管理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标准规范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将关系到工程质量、施工及运营安全的条款列为强制性条款。由于涉及的专业太多,恕不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设计文件编制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根据建设管理模式、审批流程的变化,调整施工图设计深度及文件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将水文分析、地质勘察、材料试验等基础资料、专题评价报告、工程结构计算书等作为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其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建议延长勘察设计周期,提高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尤其是提高勘察、专题评价、数智化设计、后续服务(或动态设计)等费用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严格从业单位、个人的资信及执业资格管理。对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应提高勘察设计、第三方咨询、检测、监理的门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建议打破地方保护和垄断,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公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