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省辖地级市,古称温陵、刺桐、鲤城。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承福州市、莆田市,南接厦门市,东望宝岛台湾省,西毗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泉州市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距金门最近处仅5.61海里。素有“海滨邹鲁”“文献之都”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千年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古城仍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等,这些“活记忆”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以其“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身份,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作为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不仅是东亚文化之都,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的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2024年11月13日,有幸参观游览了开元寺等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2021年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到了元代,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战乱开元寺被损毁。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由中轴线和副轴线组成。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轴线包括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2000年后,增建安养院,并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坐北朝南,为开元寺的主入口。其原始建筑已毁坏,经过多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主体建筑修建可追溯于1925年,呈现出三间三进呈方形的“悬出式”建筑形式,面积共427.7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王殿内设有密迹金刚与梵王,与其他寺庙雕塑的四大金刚有所不同,被称为哼哈二将,殿内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为梭柱,殿内棂门栏额之上悬挂着“大开元万寿禅寺”匾额,两侧柱子上有弘一法师所书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石柱造型多样,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殿重檐居中“桑莲灋界”四字匾额,有人说可能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但实际上乃是明朝时期,寺内一无名僧人所为。厚重而不失超凡脱俗的魏碑字体,堪比书法大家,由此可见,历史上民间不乏大家,只是声名没有远扬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蹭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露戒坛】位于大雄殿后,唐代此处火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重建,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飘带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门正中坛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上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围而上,各塑泥彩纭护法金刚及其它神将立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藏经阁】位于甘露戒坛后,原是法堂,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 年)毁于火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僧人正映重建,但在元、明时期多次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 年)被元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二层楼阁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藏经阁作为寺庙重要的建筑之一,一方面是保存重要书籍资料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佛教的教义礼制,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佛教礼制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藏经阁同时具备了复合功能性和文化多样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塔】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西塔宗教意味浓厚,塔身一共刻有160尊造像,须弥座上还有许多佛传图,动物、植物造型的雕刻造型丰富、生动有趣,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佛的崇拜和娴熟的雕刻技术。塔按照内部结构划分通常分为空心塔和实心塔两种,东西塔则属于前者。塔内结构比较复杂,内建有阶梯方便人攀登。随着东西双塔建成,塔身高度令人瞩目,发挥着传播教义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远处看,两座塔仿佛完全由木头所建,这种石头仿木的建筑技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原本坚硬笨重的石材经过能工巧匠的雕凿,成为柱、成为拱、成为楣枋、成为飞檐,从下仰望,丝毫感觉不到石头的笨拙,只有轻盈秀美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塔》为“仁寿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西侧。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西塔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并采用当地的花岗岩作为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西塔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公元123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桑莲】位于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西侧的西廊,这棵郁郁葱葱的桑树,遮天蔽日,虬枝犹如神龙蜿蜒,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桑莲与开元寺同寿,其名字由来源于寺庙始建的传说。唐朝垂拱年间,传说当初有僧人向富翁黄守恭化缘,索取土地建寺庙,但是黄大善人不舍,于是说,如果我家的桑树开了白莲花,我就给你。结果第二天他家桑树就开了莲花,于是不得不把此处给了僧人建寺庙,而且寺庙最早的名字也叫莲花寺。寓意为桑开白莲的佛教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这棵开过白莲花的桑树,就一直成了寺庙中的宝贝,历代小心呵护,而且也成了我国,甚至世界上唯一的一棵“桑莲”为名的树。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树被雷击了,一下子把树干部分劈开了三瓣,一直到树根,但是神树就是神树,即使这样,它依然三根分开的树干都活了,而且每一根都非常茂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桑莲被一圈红砖院墙隔离,有一小门,上额书“香莲”二字。从砖孔中向里望去,巨树从根部一分为三,向三个方向努力的延展,树冠部分面积巨大,犹如莲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踏入泉州开元寺,千年古韵便扑面而来。东西双塔对峙,似岁月守望者,诉说历史变迁。殿宇庄严肃穆,佛像慈悲祥和。庭院中花木葱茏,宁静祥和之气弥漫。每一处细节皆承载文明记忆,让人感叹古人智慧与匠心,心灵于此寻得宁静归所,敬畏与赞叹油然而生,感恩泉州保存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