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野平,百年山水第一家!

渭南大秦美术

<h3>一生留下数百上千幅题材山水作品</h3></br><h3>千百年来第一家!</h3></br><h3>山水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应野平是这一时期海派画家中以山水见长,并具有相当成就和影响力的重要画家。</h3></br> 据粗略估算,他一生留下数百上千幅题材山水作品,几乎涵盖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风雨历程、峥嵘岁月,堪称一部浓缩的有代表性的新中国新山水画创作画史。即使从中国美术史上考量,应野平亦称得上是千百年来第一家了。应野平:(1910-1990年),曾名野萍、野蘋,浙江宁海县人。著名画家。专攻山水画。所作博采众长,用宏取精,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生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艺术顾问,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幼承家学,喜爱绘画,16岁后专攻山水画,自“四王”入门,继而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诸家,对石涛也心摹手追,传统功力深厚,颇多绝招。尤其是他那独步一时的默画本事令人折服。 任何古画名画,只要经过应野平的法眼,他事后都能分毫不差地默画出来,令同行万分佩服。但是,应野平的默记、默画能力,是困难的学画环境逼出来的。 这一绝活对应野平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传统技法时,默记能力使他能充分掌握各种技法的线条、笔墨的特有规律;深入生活又使他的观察力、辨识力比别人敏锐、细致。 当年,因为缺少条件,难得看到好画,只能当场默记。默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他记起这一笔忘了那一笔,记起一座山忘了两棵树。经过无数次的强记硬背,终于练就了犹如花果山上的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磨练出一副过人的默记本事。 后来,不管他读到笔触如何繁复,构图怎样驳杂的画作,只要经过仔细揣摩,便能默记在心,以至能分毫不差地背临出来,一丝不苟地再现原作面貌。 1923年赴沪,入上海模范工厂电刻部当学徒,画银盾图案。满师后为富华公司画工,临摹任伯年、钱慧安名家人物画。后入吴昌硕的海上题襟馆及黄宾虹、钱瘐铁的蜜蜂画社,转攻山水画。1933年任法租界法院录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卖画为生,画艺渐精,1942年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楼首次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于西藏路宁波同乡举办第二次画展,出版《应野萍画集》,始著声沪上画坛。 应野平古稀之后,依旧恪守“笔墨当随时代”,时代需要精品的创作理念,反复锤炼绘画语言,精勤探究表现形式,熔铸古今,强化个性,为丰富、完善现代水墨的笔墨技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如程十发先生所言,新中国成立后,“给应野平先生的画幅增加了勃勃的生机,画风也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章法、形式上摆脱了旧形式的束缚,增添了新趣,而又出古人的法度之外。可以说,传统之流和造化之源的汇合,使野平先生的山水画灿然日新。” 1986年,作品在日本大阪等地巡展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画名远播中外,成为继张大千、吴湖帆、傅抱石之后现代山水画坛又一位重量级艺术大师。有日本朋友甚至称他为“中国江南水墨画第一人”。 应野平热爱艺术,也热爱生活,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一生经受了许多磨难,而越是在磨难之中,就越能表现他的乐观和顽强。 他曾经中过风,因手颤而无法握笔,连一位医生朋友也说:应先生恐怕不能再画了。但是,奇迹般康复之后,他不但顽强地拿起笔,而使人惊奇的是他的艺术走向更为老辣沉着。 名记者郑重是应野平的忘年交,曾经撰写出版了《应野平年谱》。据他撰文回忆,那年,突然发现应野平患食道癌,经化学治疗,有着强烈反应,他仍是不以为然,并把病中写的几首诗寄给郑重,诗中说“小病生来得小休,暂抛笔砚且优游”。 这时,人们都以为他不能再作画了。接到他的诗,郑重去看他,却发现墙壁上又挂着应野平水墨淋漓的新作,并题着“病后试笔”的字样。郑重看了,心中一阵高兴:呵,应先生又能拿笔了。 本来,应野平在病中生活得很当心,身体一天天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到了秋天,几阵西北风一刮,阳澄湖的蟹上市了。虽长期“忌嘴”,但这次经不住“诱惑”,应野平开忌吃了一只蟹,自此癌症一发而不可收拾。 此事,应野平是有些后悔的,还写了一首诗寄给郑重:‘天不亡人人自亡,病从一蟹入膏肓。此身倘得回春日,暂勿轻尝八足王。’信末附语:“不吃蟹,也不再画蟹了”。 但是,这次病魔再也不给他回春的机会了,病情每况愈下。有一次在他的病床前,郑重说你今年八十一岁,可称“九九翁”了。 他说:我不想当寿星,只是想画画,病中连做梦也在画画,要画到自己不能拿笔的时候。他相信自己的艺术生命很长,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刻还在拿笔作画。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