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历史课讲述一条鞭法(根本没听懂)被我记住的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听着就够托大),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然因其为文官,我并不关注。来到这里发现有他的纪念馆,姑且观之。<br> “荆州神童”文忠公的故居位于荆州城东隅,遭贬后废弃,后为过往官员停脚处,清代属满营防区,在辛亥、抗日诸役时化作白地,曾成为机场一部分。改革开放30年之际,当地集资重修,为仿古建筑群落。<br> 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虽然生前荣耀,身后很快遭到清算。要不是万历念及其帝师身份,险些剖棺戮尸,半个世纪后才得以逐渐平反。<div><br>故居内树一碑,镌刻熊召政先生小说节选《张居正赞》。</div> 回京后借阅了熊先生的长篇小说《张居正》(首次只借到第1、3、4卷,后来又借到另一版本的第2卷),按顺序一口气读完。一是意图通过小说了解这段历史,二是该书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凡该奖获奖作品,我阅读不需要理由。<br>四卷篇名提及木、水、金、火,五行缺土。<br>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我更熟悉的人物:戚继光、李太后。。。。。。北京的长椿寺、万寿寺、慈寿寺、云居寺都留下了太后的有关记录。 这是长椿寺内的太后喵人<br> 里面还有个“白浪”。嗯,是很猥琐的家伙,可不是我所梦想的。<br>看完书发现,原来《张居正》早已拍成电视剧,仍由熊先生编剧,唐老师主演。我看了一集,感觉人物性格与书中相差很大,怎么一个个都是血脉贲张,丝毫不讲谦让隐忍?就没有再看下去。<br> 冯远征、梅婷饰演太监冯保和李太后(感觉书中冯保应该是大胖子),弹幕把我笑坏。<br>——冯保还想家暴贵妃娘娘?<br>——梅婷本来不想演,一听能管冯远征,立刻接了。<br>大家知道是什么梗吗?<br><br><div>据说唐老师演得没有冯远征出色,毕竟正面角色不好充分发挥。<br>今年北京人艺复排话剧《张居正》,依然是熊先生编剧,主角为冯远征。我虽然想看,但五一以来观赏人艺戏已有两部,不必短时间内把我关注的人艺剧目精彩尽览。</div> 张居正“故居”是目前荆州最鲜丽的收费景点。顺便一提,网上人云亦云说张居正北京故居就是今天的湖广会馆,简直荒唐。我更相信其宅在王府井大纱帽胡同一带。<br><br>李自成被清军追击时,放弃荆襄要地,却企图攻取南京。这个昏招引发的蝴蝶效应不仅让他自己葬身通山,也使南明调兵防御、对北方门户大开,加速清军深入江南的进程。<br>李自成死后,李过等部接受南明册封称忠贞营,号称几十万,两次围攻荆州,面对守卫的数千清军却是久攻不下。清军避开明军重兵防守的襄阳,突然从岳州发动突击,不仅为荆州解围,也将忠贞营打得怀疑人生。<br>史载,李自成的弟弟以及姚雪垠老师小说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将领田见秀、张鼐、李友、吴汝义都被迫降清,后多遭屠戮。<br><br>此后荆州与大战无缘。不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荆州(江陵)的地位已居沙市之后,不受攻守双方重视。<br>1949年7月初,四野十三兵团和三十九军发起宜沙战役并乘胜渡江,如同秋风扫落叶。7月14日四十九军包围江陵,15日即歼灭江陵和沙市守军。<br><br>沙市与江陵,如同樊城和襄阳唇齿相依。明代的沙市已经繁荣兴旺,拥有列巷九十九条,甚至“即今京师、姑苏皆不及也”。<br>清末,荆州渡江不如武汉便利,逐渐丧失商贸集散流通优势,经济地位也就被武汉三镇取代。而沙市经济发展势头依旧,是中国最大米市之一。<br>日本商人早就通过缜密调查发现,沙市的通商条件和收益远胜宜昌,于是通过《马关条约》将沙市强行划为通商口岸,在此倾销东洋布匹,冲击了当地的纺织业。<br>1898年沙市工人与招商局冲突,连带焚烧了日、英在沙市的领事馆。清廷出兵镇压,并勒令当地赔偿两国银两,一度给沙市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br><br>光绪年间铁路规划,自襄阳经荆门到宜昌,甩开了荆州。虽然武汉到这里还算方便,但襄阳过来只有走高速,火车都要在宜昌中转。<br>民国时期的沙市一度成为湖北第二大城,被称为“小上海”,二十年代末棉花出口占全国第三位。凭借富裕,城市建设也大为改观。<br>1949年江陵仅设镇,而沙市已经设市,两地先后两次分合。1994年,穷荆州和富沙市合并为荆沙市,1996年改为荆州市——历史名城的声望终究无法撼动。<br>那时我们对广告词“活力28,沙市日化”及那个熊猫LOGO非常熟悉。<br>我这次住宿选择长途汽车站周边,位于沙市区域。由此可以看出,也是与襄阳 / 樊城类似,名字被隐没者才是真正的经济中心。<br> 在我看来好似关公的偃月刀的荆州城,其位置自东汉以来移动不大,号称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在七大古城名列第二,在南方是唯一完整的古城。<br>有说法表示,该城从未被攻破过,只是由于内应、弃城等原因失手。<div><br></div><div>出了张居正故居,我从东门开始沿城墙行走,经寅宾门(登城收费)、新东门、公安门(登城收费。又称小东门,可直通入长江,因刘备镇守公安时乘船由此入城而得名)到达南纪门。经过红色部分是在城下及城内,黄色部分是免费开放城墙。<br></div> 西汉时临江国都始起土城。关羽也曾加固,时为圆木夯土城垣,位于现代地下3米。被东吴偷袭后,关羽曾表示“吾所筑,不可攻也”。既然攻城无把握,只能落荒而逃。<br><br>五代荆南节度使时期(一说南宋初期)江陵城开始包砖,南宋时城二十一里,被元军根据“尽毁南方城墙”的诏令拆毁。<br><br>洪武年间复建城墙,万历年间将城池修成正方形,不久又恢复月牙状,明末被张献忠拆除,清初再建略有缩小。1788年江水暴涨引发堤溃淹城,修复时东南角做了收缩退让。<br>八十年代照片可见城墙上凿墙置坟、墓碑累累,阴森丑陋,现在涤荡一空。<br><br>现存城墙东西3.75公里,南北1.2公里,周长10.28公里,高9米。外立面包砖,内侧土垣,位列国四。<br>清代设六门,近年又新开设三座车行门,东门上的宾阳楼于1987复建。<br> 东南角类似月城,防水、藏兵。<br> 城上偶遇“三管笔遗址”,原为纪念明代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所建,十年期间被拆除,我估计就是文峰塔一类。袁氏三兄弟曾在京师为官、组织诗社,为北京留下不少写景诗篇。其中大哥“石桥明树里,谁信在长安”描绘的正是北京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汇点——后门桥。因而我也感到亲切。<br><br>来过荆州的文人有屈原、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韩愈、陆游。。。。。。倒是只见到这三位本地人士有纪念物。 今日荆州总有几分落寞,说别的当地朋友不在意,要是轻视城里的博物馆,则难免要被棒喝。<br><br>荆州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一说1958年),早期栖身于开元观(荆州三观之一,现为国六。我知道国内开元寺不少,开元观只剩这一处),条件简陋。七十年代以来江陵考古大丰收,遂于1977年在开元观马路对面建设新馆,1980年竣工开放。由于马路分割造成诸多不便,很快又在开元观东侧征地建起主馆,1986年开放。<br>1990年,馆区北侧又建珍品馆,并在2019年完成升级改造。<br>现在荆州博物馆是由陈列大楼和珍品馆组成的园林式展馆,占地10.8万平米,曾被誉为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国家一级博物馆。<br>在我看来还是小了些,八十年代的仿古建筑外形也不够“楚韵”,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是艺术类展馆,没有介绍荆州的历史(好像曾有过通史展)。<br> 荆楚出土的宝贝,除了送省博的(勾践剑等),大部分都在这里了。楚国古玉、青铜器、兵器和历代陶瓷各设一厅,已经眼花缭乱。 后面的两层珍品楼又能带来哪些惊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里有安眠(面对围观,可乎?)的五大夫遂。他生于白起拔郢半个世纪之后,汉文帝时去世,享年60岁。其墓冢就在离纪南城国保碑不远的凤凰山,身躯保持完好,比马王堆墓主还要久远,出土的麻衣裙价值不言而喻。<br>我不愿拍照遗体,尤其是张口睁眼的——好像在抱怨观者打扰,只拍棺椁。<br> 珍品楼另一大主题是古楚漆器,光线不适合拍照。其中蟾座凤鸟羽人等曾来过北京国博和首博展出,对我来说不算陌生。虎座凤鸟悬鼓、凤鸟践蛇莲花盖豆也都无需发图,这是我今年在北京工美馆上拍摄的莲花盖豆复制品。<br> 开元观的高台建筑天门和祖师殿。雷祖殿供奉雷祖,不开放<br> 祖师殿建于万历年间,供真武。<br> 不到长江心不死,地图上标志要做的大一点! 我的千里夏路行圆满止步于大江,自新郑到纪南,正好见证了楚人的先祖迁移、盛极而衰的过程。<br><br>越过没有人行道也不见车辆让人的沿江公路,顺台阶走近江水。二月初六,目睹刘禹锡“沙头樯杆上,始见春江阔”的意境,同时很羡慕正在水中搏击的游泳者们,住在长江边是一种幸福吧,天热就随时畅游一番。<br><br>长江进入江汉平原,江面骤然宽阔,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同样形成地上悬河,可称“船在楼上行”。唐宋以来,江水诸道归于一统,反而洪患增多,貌似平静的江面暗藏隐患,历代都在修建、加固荆江大堤。<br>1998年的大洪水还是令人心有余悸。<br>附近的名胜万寿宝塔没去,是个遗憾。 <div>荆州归来五个月后,我复习41年前的央视精品《话说长江》。本集介绍了江陵城墙、纪南城、荆州博物馆、当阳玉泉寺以及襄阳(汉水属于长江支流)。</div> 沧桑的荆州城头令我惊异,随即恍然这里不是东门,而是我未去的北门(拱极门,当时唯一存留的城楼),离荆州博物馆不远,至今水域尚存。 当年荆州博物馆内的景象。陈列条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楚国漆器个个油光锃亮(复制品?),相比之下,我看到的这些文物真迹似乎铅华褪尽。<br> 即将离开荆州城,车站候车时发现这书放在架子上随游客取走,全彩胶印略显沉重。既然荆州纪念品还有待开发,就收藏此书。<br>里面介绍了大量当地美食并注明制作方法,当然最吸引我的是那些食品的典故传说,书后的楚王筵、三国菜谱也很有意思。<br><br>其中的米圆子被称为杜甫圆子,传说他晚年流落沙市,贩卖此小吃维持全家生计。<br>我没看到,大家来荆沙不要忘了品味杜老夫子的发明。<br><br>荆州归来,犹记得,稼轩笔下楚台风、庾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