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帜三易与党组织发展历程

无求

<h3><b> 续前篇《拜谒国立西南联大旧址》。</b></h3> <p class="ql-block"><b>  前一美篇,从走进校园、雕像与校魂、旧址现貌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四个部分,对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情况做了客观纪实;本篇,则续沿联大旧址观展顺序,分别纪实国帜三易和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b></h1> <b>  展厅雕塑。</b> <b>  “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主题展,再现了张伯苓始于刘公岛的爱国心路和创办南开学校的报国实践。</b><div><b> 主题展共由四个部分组成:</b></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部分,国帜三易</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 刘公岛是近代中国人梦碎和梦醒的地方,不仅见证了甲午风云北洋海军的覆灭,也见证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奇耻大辱。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刘公岛视察时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br> 125年前的1898年,正是因为在刘公岛亲历“国帜三易”之耻,北洋海军见习军官张伯苓义愤填膺,遂下决心投身教育救国事业,此后成为南开系列学校的创校校长。张伯苓一生不断向学生们讲述“国帜三易”的故事,不断传递爱国热情与精神,使师生心中的爱国火种灿烂长燃。<br>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一九三五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br> 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不仅是一位爱国教育家的报国心路,也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2023年是“国帜三易”事件12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刘公岛五周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肯定“爱国三问”五周年、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三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铭记历史,发愤图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共同举办这一主题展览,讲述以张伯苓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爱国心路,展现南开大学等一代知识分子筚路蓝缕、为国育才、兴学图强的办学之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b> <b>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三舰于朝鲜丰岛海面突袭北洋海军“济远”和“广乙”两舰,挑起中日甲午战争。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b> <b>  图片为战争的惨烈状况。</b> <b>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1898年7月1日,中英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英国强租威海卫。</b><br> <b>  “国帜三易”事件,深深刺激了参加仪式的“通济”舰见习军官张伯苓,他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端在教育。”自此,张伯苓离开北洋海军,投身于教育救国的毕生事业。</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部分,育才救国</b></p> <b>   南开校父严修,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b><div><b> 从1904年至1937年,南开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步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b></div><div><b> 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张伯苓</b></div> <b>  南开八字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b> <b>  张伯苓倡导全面发展:公能五项训练方针——重视教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b><div><b> 张伯苓还是最早将奥运理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b></div> <b>  严修、张伯苓订立《南开容止格言》。</b><div><b> 教育为改造个人之工具。但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知识教育,而应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张伯苓</b></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部分,爱国三问</b></p> <b>  张伯苓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b><br> <b>   南开大学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b><div><b> 我在天津南开读中学、大学,这个学校教学严格,课外活泼,我以后参加革命是南开教育影响的。——周思来在延安与天津英文报刊《华北明星报》记者的谈话(1937年2月)</b></div> <p class="ql-block"><b> 日军队长说:“先生们,今天我们要轰炸南开大学。”</b></p><p class="ql-block"><b> 外国记者同声而问:“有何理由去轰炸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机关呢?”</b></p><p class="ql-block"><b> “南开大学是反日的基地。我们必需毁掉一切反日的基地。”</b></p><p class="ql-block"><b> “你是什么意思?”</b></p><p class="ql-block"><b> “南开学生是反日的,是共产主义者。他们常常找我们的麻烦。”</b></p><p class="ql-block"><b> ——愛波斯坦:《人民之战》</b></p> <b>  图中有1937年8月2日张锡祜写给父亲张伯苓的亲笔信,12天后他为国捐躯,此封家书成绝笔。</b><div><b><br></b></div><div><b>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br> ——张伯苓</b></div> <b>  父子对话:</b><div><b> 望大人不以儿之生死为念!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续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张锡祜</b></div><b> 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张伯苓</b> <b>  张锡祐烈士(1911-1937)为张伯苓幼子。1932年南开中午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入中央航空学院。1937年8月14日,涨沪会战中为国捐躯,时年26岁。</b> <b>  西南联大三位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b> <b>  南开之事业无止境,南开之发展无穷期,所望我同人同学,今后更当精诚团结,淬厉奋发,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怀勇往直前之气概,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务使我南开学校,能与英国之牛津、剑桥,美国之哈佛、雅礼并驾齐驱,东西称盛。是岂我南开一校一人之荣幸,实亦我华夏国家无疆之光辉也。<br>——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br><br></b> <b>  柜展。</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四部分,时代新答</b></p> <b>  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国问答。</b> <b>  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赋予新南开大学以新的历史任务,一是为国家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二是发扬学术与提高文化。<br>  ——杨石先:《新南开大学的成立和它的方针任务》</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语 节 选</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开大学视察,高度肯定了南开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我们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从刘公岛上的“国帜三易”到南开园中的“爱国三问”,中国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因国难而产生;从当年先贤“中国不亡有我在”的振臂高呼,到今天我们“强国复兴有我在”的使命担当,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了无数学子投身报国事业,未来也必将引导广大青年在爱国奋斗的道路上继续驰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发愤图强,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出这一代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b></h1> <b>  从“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出来,我们沿此处台阶,步入国立西南联和大学纪念馆,观看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b> <b>  雕饰。</b> <b>  墙壁投影屏。</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内迁云南联合办学的学校。先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组建;一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西南联合大学秉承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底蕴。中共西南联大党</b><b>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西南联合大学办学历程相始终。</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长沙临时大学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就在学校建立。到昆明之后,西南联大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在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建立进步组织、团结广大师生、联合民主力量,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倒退,开展了一系列进步活动,在大后方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抗战胜利后,为反对内战,在党组织领导下,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体掀起的一二·一爱国民</b><b>主运动,揭开了解放战争时</b><b>期</b><b>第二</b><b>条</b><b>战</b><b>线的序幕。1946年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广</b><b>大党员奔赴新的战斗岗位,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中国共产党西南联大党组织的发展历程,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和团结社会各界,坚持抗</b><b>战、救亡图存,致力于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光辉实践,值得永久珍视和铭记!</b></div></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部分,长沙临时大学的党组织建设</b></p> <b>  注:因没拍到显示第一部分的图片,故第一部分标题为自拟。</b> <b>  长沙临时大学党支部组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奉令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部分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随校抵达长沙。9月下旬,决定建立党支部。10月,长沙临大成立临时大学党支部,受中共湖南临时省委、长沙临时市委领导。</b> <b>  长沙临时大学时期党员情况一览。</b> <b>  临时大学时期的抗日救亡活动。</b><div><b> 长沙临时大学党支部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下,以编辑刊物、演出话剧、慰问抗日部队、参加战地服务、宣传动员民众等形式支援抗战。一些党员和进步学生直接奔赴延安,或分赴湖南、湖北、山西等地从事抗战工作,投身抗日洪流。<br>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奉令迁滇。留校的党员和民先队员随校西迁,为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的建立准备了条件。</b></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部分,桢干移栽 使命中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南联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b></p> <b>  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奉令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br>  同年秋,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在西南联大建立,为刚恢复重建三年多的云南地方党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br>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云南省工委领导下,战斗在西南联大的共产党员以抗日救亡为己任,将党组织建设与进步活动相结合,团结进步师生,秘密发展党员,壮大革命力量。</b> <b>  西南联大党支部的建立。</b><div><b> 1938年10月,力易周等人在西南联大成立临时党支部。1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王亚文由湖南抵昆,在西南联大恢复建立党支部。这样,在西南联大出现了两个党支部平行并存的局面。两个支部处于秘密状态,不进行横向联系。<br> 193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西南联大临时党支部改为正式党支部,由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7月,根据省工委指示,西南联大两个平行的党支部合二为一。<br> 从此,西南联大的党组织统一了,领导力量加强了。</b></div> <b>  党的外围组织和进步社团。西南联大党组织建立的同时,充分利用党的外围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进步社团的助手作用,团结群众,在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先、社研和群社等。</b> <b>  1938年秋,昆明地区的云南青年抗日先锋队与平津南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两者合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地方队部(仍简称民先),队员近百人,党的主张、方针、政策主要通过其宣传贯彻。<br>  1939年秋,为更好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根据南方局决定,民先撤销。年底,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民先队员大部分加入新成立的社研。社研在西南联大各党分支或党小组领导下隐蔽活动,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当时西南联大党组织多从社研中发展党员</b>。 <b>  群社,是在党组织领导下,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组建的公开社团,历任负责人都由党组织讨论提名产生。党组织和民先不能公开出面的场合,都通过群社进行,或者联合其他社团共同行动。群社经常在校内举办演讲会、讨论会和讲习班,还创立社会科学小组,创办“群声”壁报,并组织学生深入军队、乡村进行劳军演出和抗战宣传。<br>  1939年底,在“社研”领导下,工学院成立引擎社。此后,高声唱歌咏队、冬青社等其他进步学生社团也纷纷成立。</b> <b>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b> <b>  展室视频节选。</b> <b>  西南联大党总支的成立及发展。</b><div><b> 1940年3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决定,西南联大党支部扩建为党总支,并陆续成立文理法学院男生党分支及女生党小组、师范学院党分支、工学院党小组、先修班党小组和叙永分校临时党分支。</b></div><b> 随着西南联大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这一时期,西南联大共有党员83人,约占云南省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br> 1940年底,云南省工委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省青委)根据形势需要,决定建立秘密的西南联大第二线党总支。</b> <b>  193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西南联大临时党支部改为正式党支部,并由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由袁永熙接任党支部书记。7月,王亚文从经济学系毕业,到重庆南方局工作,其所在支部由袁永熙领导的党支部接管。至此,西南联大两个平行的党支部合并为一个党支部,由云南省工委领导,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仍由袁永熙担任。</b> <b>  展室置有诸多投影和视频介绍。</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部分,隐蔽精干,积蓄力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皖南事变后的西南联大党组织</b></p> <b>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民主运动转入低潮。根据中共中央“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西南联大党组织按云南省工委部署,将一大批党员和进步分子疏散隐蔽到云南各县开展工作。<br>  与此同时,留校的党员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方针,努力学习,尽力为师生多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受到广泛信赖,为民主运动积蓄力量。<br>  1944年“五四”后,形势逐渐好转,民主运动日益高涨。</b> <b>  1944年夏秋,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节节败退。面对国民党当局军事上的溃败和政治上的腐败,在云南省工委秘密领导下,10月10日,由联大报联等发起,举办“纪念双十节,保卫大西南”群众集会,响应中共中央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大会进一步鼓舞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意志。</b> <b>  至1945年10月,昆明有民青成员300多人,分布于29个大中学校,基本上掌握了各校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为党以后更好领导爱国民主运动准备了充分条件。民青主要负责人皆为联大党员,其中民青第一支部书记:袁永熙、洪德铭(洪季凯);民青第二支部书记:马识途、齐亮。</b> <b>  由中共党员毕恒光、梁伦、王松声(联大学生)等发起并组织的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此会受到联大教授冯友兰、闻一多等的支持。</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四部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南联大党组织在一二·一运动中</b></p> <b>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对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如何抉择的关键时刻。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西南联大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反对内战的号召,旗帜鲜明地举起“反内战”大旗,领导了“一二·—”运动,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b><br><b> 经过“一二·一”运动,党领导的民主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1946年初,西南联大有第一、第二党支部和工学院党支部,党组织获得新的发展。</b> <b>  领导发动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br>  为制止内战,194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昆明大中学校学生率先响应。在云南省工委领导下,爆发了以西南联大党组织为中坚、联大师生为主体、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b> <b>  “一二·一”运动丰富和发展了青年学生运动的经验,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给予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使其在政治上愈加被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b> <b>  西南联大党员中的突出代表。</b><div><b> 从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西南联大完成战时使命,三校复员北返。八年中,在西南联大(含长沙临时大学)学习工作过的中共党员共有210多人。从中走出了宋平、王汉斌、彭珮云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池际尚、关士聪、郝诒纯、马杏垣、吴征镒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众多的党政干部和学界精英。</b></div><b>此外,西南联大结束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西南联大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了力量。</b> <b>  西南联大革命英烈。<br>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仁人志士在顽强的奋斗、无畏的斗争和英勇的牺牲中取得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共产党员、民青成员和进步师生中,共有17位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b> <b>  西南联大结束后的党组织。<br>  西南联大结束后,复员北返的党员组织关系由南方局先后转交南京局和上海局,称南系党组织,在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等重大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党组织的安排部署下,部分党员和民青成员被输送到全国各地继续开展斗争。<br>  留在云南的党员、民青成员,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多数参加了滇桂黔边纵队武装革命斗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b> <b>  李闻惨案。<br>  西南联大结束后,大批共产党员、民青成员和进步师生相继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上,昆明进步力量有所削弱,反动当局认为镇压民主力量的时机已到,决心对昆明民主运动“等待时机一网打尽”。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李闻惨案。惨案发生后,留昆的党员主持昆明学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暴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发来唁电,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高潮。</b> <b>  党组织的新发展。<br>  经过“一二·一”运动的锻炼,西南联大党组织有了新的发展。1946年2月,西商联大建立了第一、第二党支部,分別領导民青第一、第二支部。同期,还建立了工学院党支部。三校复原北返前,联大共有三个平行的党支部,4条单线联系,党员71人。</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束 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b><b>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层组织,是当时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党组织。在联大八年的办学历程中,党组织在开展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西南联大成为云南地方觉组织的主要阵地,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均写下了光辉的篇章。</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联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的光辉历程将一直激励我们不断奋进。</b></div></h3> <b>  未完,请候看下篇《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纪实》。</b> <h5><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