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七则(七)

汉丰

<p class="ql-block"> 文 汉丰</p><p class="ql-block"> 图 选自网络,部分自拍</p> <p class="ql-block"> 香茗还是家乡好</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不少地方,见过喝过不少各地茶,但我对于外地的茶,接纳度不高,还是喜欢喝安徽的茶,喝家乡的茶。青阳的“黄石溪”,九华山的“佛茶”,贵池的“肖坑五队”、“杨朋毛峰”,石台的“天方”,东至的“仙寓毛峰”等都喜欢。这些茶都属于绿茶,制作大同小异,未经发酵,清苦去火,冲泡简单。可又各具特色。有的富含硒,有的比重大,有的奈泡,有的久放不变质。家乡的红茶也不错,上乘的祁门红茶是贵池产的。它根生东至,花开贵池。只不过我更喜欢家乡的绿茶。这可能是多年喝家乡绿茶养成了习惯,而改不过来。人们说乡音难改,一个人在20岁后口音就固定了,很难改了;口味也是如此,20岁,味蕾的嗜好就固定了,对之后味道就不太接受了。口音、口味是这样,我想,茶味也大致如此。我的茶味恋乡!</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十多年前,一次清明前去肖坑五队购茶。肖坑属于贵池区梅村镇的一个村,全村处于肖坑峡谷中,盛产茶叶,全村以茶叶为业。五队居于肖坑峡谷的中部,自然环境最适合茶叶的生长,茶叶质量最好,肖坑出产的茶叶也以五队为招牌,向外推销。</p><p class="ql-block"> 我驾着车子沿着肖坑峡谷的山涧,从山口往山上开,一路弯弯曲曲,山坡两边种满了茶,哗哗的溪水伴奏着山雀清脆的叫声,两边山峰重峦叠嶂,山色清脆欲滴,偶见盛开的紫色周藤花点缀着山峦。山坳间还没散尽的雾,除除缭绕。小车悠悠,心情惬意。</p><p class="ql-block"> 车子在我的学生HXL的家门口停下来,正好坐落于五队。只见他的家是一座新盖不久的三层小楼,濒临小溪旁,背靠着溪那边的山,面对着公路,门口是一块不大的水泥小广场,收拾得干干净净,左边茶园地里芥菜、莴笋、大蒜等一片青色,门旁不远处有一棵2尺多围的桂花树。景色犹如一副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HXL和他的父亲把我们迎进屋内,室内装饰与城里人家无异,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他们的热情和环境把我们的心情调到了一个高位。HXL父亲把早已准备好的青花瓷杯用开水温杯,用茶勺子从铁罐中取出茶叶,分到每个杯子里,一边告诉我们:“这就是昨天才做好的´肖坑五队'!你们尝尝。”随着他开罐,一股熟悉的清香飘进脑髓,分外清新舒畅。他把杯中洗茶的水小心倒掉,再冲入六七分开水,那开水灌瓶已有两三个小时,正好泡茶。热情地送到我们面前。一看他那架势,就知道是懂茶的老茶客。揭开杯盖,雾气环绕,清香味更浓,不由地做个吸气动作,心境更好。杯内约有三四十个芽头,紧绷绷的沉入杯底,犹如一朵水芙蓉,大有绿满杯底之味道。这是“肖坑五队”的一大特色,富含硒,比重大,冲水即沉底。茶汤清亮,喝上一口,味醇清爽,涩中夹甘,回甜绵长。</p> <p class="ql-block">  这次品茶,使我喝到了最地道的、最新加工的“肖坑五队”,亲眼看到了“肖坑五队”的生长环境,也看到了种茶、制茶、卖茶、喜茶人的生活。人以茶为生,茶使人致富。一副和谐的生态与社会图画,使我更加喜欢喝家乡的绿茶!</p> <p class="ql-block">  结尾</p> <p class="ql-block">  梁实秋对于喝茶有过评论:“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也有人奉茶,谁都有份。”对于梁先生的“上”“下”标准,我不赞成,可我同意他对于茶“谁都有份”评判。</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对于喝茶上下的标准是士大夫的标准,硬要把“谁都有份”的喝茶,放到一个层面评判,有失偏颇,未必“细啜”就是“上”,“牛饮”就是“下”。劳动人民在劳动后饥渴难忍,如若“细啜”,那是装腔作势,何来为“上”?只有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闲来无事,饱食无忧,才坐得下来“细啜名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场景是无所谓“上”“下”的。</p> <p class="ql-block">  喝茶中,有的讲究,有的将就,但喝的都是生活,过的都是日子,“谁都有份”!茶的浓淡不重要,懂茶与不懂茶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在喝茶。喝茶是解生理之渴,又是一份闲情,一份逸致,一份风俗,一份祝愿,一颗心!尘世喧嚣,有茶相伴,就是静好,就是在享受生活。我们在喝茶中寻得一丝安宁就是幽,得到一位知音就是趣,体验到一份心情就是乐。愿我们天天喝茶!</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于东湖山庄</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