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著名三楼

磨菇云184100956

<p class="ql-block">编辑 磨菇云</p><p class="ql-block">配曲 高山流水(古筝独奏曲)</p><p class="ql-block">摄影 磨菇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一 祆神楼</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2日,我自驾从山西太原市前往介休市祆神楼。</p> <p class="ql-block">除了家喻户晓的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元代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等古建筑外,地处山西介休闹市区的祆神楼凭借着稀缺程度同样让我惊喜满满。</p> <p class="ql-block">那么何为祆神楼?所谓的祆神楼也就是祆教的建筑。或许说祆教大家会有些陌生,但是说拜火教或者明教,相信大家就会熟悉很多,毕竟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几率不低。</p><p class="ql-block">祆教(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古波斯地区,也是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以火起誓,在他们看来火是阿胡拉•玛兹达的儿子,象征着光明。</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北魏的时候祆教就已经传入中国洛阳。到了唐代的时候随着丝绸之路越来越发达,东西方交流也越来越密切,随着波斯商人进入中国,拜火教一度在中国流行,不过在唐武宗灭佛之时,祆教也成为打压的对象,后来就慢慢地在中国大地上退出舞台。</p><p class="ql-block"> 以后虽然在五代、两宋仍有残存,但那都集中在民间作为奉祀火神的习俗,从南宋后就很少有书籍记录祆教,可以说在中国已经绝迹。</p> <p class="ql-block">可惜呢?命运多舛的祆神楼虽然躲过了明代的拆除,却没有逃过清朝顺治年间的大火,600多年的祆教建筑毁于一旦。如今我看到的祆神楼为清康熙年间按照原规模重建,到如今也有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最外侧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三重檐歇山顶风格建筑,从最外面看可以看到平面呈现出“凸”字形。</p> <p class="ql-block">重点来看看琉璃装饰,我们都知道介休自古以来盛产琉璃,一度还受到了皇室的器重,像沈阳故宫的不少琉璃均是介休人士烧制。</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的琉璃装饰品同样是介休地区精品的琉璃,主色调为黄绿蓝三色。在屋脊上可以看到几位特别别致的小人物,和山西其他古建筑中的构建不同,这些小人物并非是汉人,而是穿着胡服的祆教徒,祆神楼琉璃运用到的莨苕纹样也是带着浓浓的波斯风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二飞云楼</span></p> <p class="ql-block">11月24日来到了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高达23.19米,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卯套之,没有一个铁钉,它的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的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唐高祖武德二年,王行本据薄州反叛,吕崇茂雄踞夏县,李世民遂带兵平叛。之后,为作纪念,李世民在上述三个屯兵处各建东岳庙一座。同时,在解店、张瓮两地各建乐楼一幢,解店所建之楼即为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如今的建筑结构与造型,完全属于元明遗风,清乾隆时期山西民间一些营造技法也尤为显著,这是历代不断维修的缘帮。该楼平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中央 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 570多平方米。三层四出檐。全楼斗拱密集排列,共 345组。且形状极富变化,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风和之日,楼角风铎均匀作响,甚是悦耳。楼顶饰有黄、绿、蓝几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现其状,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楼阁建筑之杰作。庙内中轴线上所存其他建筑都是元明时重修,香亭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美术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岳庙飞云楼,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神的地方。据《封神演义·姜子牙归国封神》上说:“敕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道”,同时,又“特敕封他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所以这里供奉的就自然是东岳大帝“黄飞虎”了。如今,这里的东岳大帝塑像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庙内的建筑大都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东岳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精华主要在于建筑,其中的杰作就是飞云楼。 </p><p class="ql-block">说起飞云楼,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这句话虽然不免有点过誉,但仔细想来,用它来形容飞云楼的雄伟高大,的确也是实实在在的。每当天气晴朗,远天如洗,从十余里外也能望见它那秀丽壮观的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白云,缠绕于楼顶,确有高耸入云、凌空欲飞之意境,其情其景,更是引人入胜。飞云楼如今的建筑结构和造型完全属于明清遗风,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民间一些营造技法十分显著,可见历代屡有维修。飞云楼为纯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楼阁中的珍品。楼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主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达楼顶。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面宽进深各五间,面积570多平方米。三层四出檐,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均设平台勾栏,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间,上筑屋顶。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全楼共有斗拱345组。真可谓斗拱密布,而且形状极富变化,犹如云风族拥,鲜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三秋风楼</span></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位于古河东郡汾阴县,即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因楼上藏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秋风楼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据《史记·孝武本纪》及《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这时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实行武力打击匈奴,已胜利解除了数代以来的北部边患。他采取的国家专卖(盐铁、均输、平准)、统一货币、重农贵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长期用兵造成的生产破坏和财政危机。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还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振威名于世界。</p><p class="ql-block">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当时场面热闹,气势恢弘,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还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遂作此篇。</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各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一块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划凝重,体态端庄。二层的一块碑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p> <p class="ql-block">秋风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