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天府 . 成都原点

金 平

<p class="ql-block">  天府广场是成都的著名地标。难得的冬日暖阳,看蓝天澄澈银杏金黄;落叶铺地的草坪竟宛如五彩斑驳的地毯 …… </p> <p class="ql-block">  《华阳国志》记载 “……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它,耸立在此50多年的庞然大楼依然巍峨。上了年纪的成都人,都记得当年 “推平老皇城、敬建展览馆” 的万众一心群情激奋 —— 大理石汉白玉、罗汉松高山柏,还有阿坝木材峨眉水泥,再调集全川能工巧匠昼夜赶工,男女老少搬砖运石的热火朝天。那时尚没有大型机械,施工主要靠人力和原始工具,却不到两年就落成竣工。</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小伙伴们,至今都收藏有皇城坝的黑白照。我的美篇发出去,他们就接二连三发来这些老照片,勾起彼此难忘的回忆 ……</p> <p class="ql-block">  类似的建设场景是否还有?我不知道。但一座城池总归要大兴土木,才会巍然屹立。史料记载:公元前311年,蜀郡太守张若奉命“与咸阳同制”于成都修筑大、少二城,城垣依地势而建,向东南倾斜,外形如龟状,故民间有“龟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  东华门遗址发现了大量秦汉至六朝时期的水井、水沟、灰坑等遗迹,还有房基屋础、凃朱瓦当、柱石街沿等建筑构件。研究表明,此处即为秦代所筑大城的核心区。汉承秦制,仍以此为蜀郡和益州的治所,后世诸代虽政权更迭,但成都一直作为地方行政治所,东华门遗址也因此成为历朝历代成都城之中心,堪称“古城原点”、“天府之中心”。</p> <p class="ql-block">  摩诃池,相传为隋蜀王杨秀扩建成都子城时取土而成。后有西域胡僧游览至此,发出“摩诃宫毗罗”的感慨,谓水面广阔有龙,故得名“摩诃池”。考古表明,该池东西越约650米,南北跨近900米,总占地面积达710余亩,比宋祁诗中“十顷隋家旧凿池”的规模更为广大。</p> <p class="ql-block">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环境优美、建筑奢华,备受王侯将相和文人墨客青睐。摩诃池附近还是官府衙署、宫廷豪门的政治活动场所 —— 隋蜀王宫,唐节度使署,五代前后蜀宫,两宋成都府治皆与之毗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代摩诃池与临近水系贯通,构筑了成都城内的水陆交通网络,改善了普通人家的居住环境。五代时期,摩诃池成为皇家花园,花蕊夫人以 “傍池居住有渔家”“隔花催唤打渔人” 等诗句,描写了当年池畔人家渔歌唱晚的动人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摩诃池改名西园,向民众开放,体现了宋代 “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 的治国理念。</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代,因营建蜀王府摩诃池被完全填埋,从此销声匿迹。直到东华门遗址发现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池岸、建筑等池苑遗迹,方才确认了摩诃池的东部池岸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成都平安桥天主教堂,座落在天府广场北偏西约一公里处,听说每天都有弥撒。这座教堂始建于1895年,至今已百三十年。从空中俯瞰,整座教堂呈一个“悚”字结构,非常别致,其建筑风格又兼具东西方之美感。</p> <p class="ql-block">  比教堂更久远的,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利类思于明末受东阁大学士刘宇亮相邀入川到绵竹,继而至成都传教。</p> <p class="ql-block">  1641年他在达官显贵中,挑选30人付洗,这是天主教在四川的首批教徒,其中有蜀献王后裔多人,率领家人领洗奉教。1642年耶稣会士、葡萄牙人安文思又从杭州来成都协助传教。</p> <p class="ql-block">  清初,川东巡抚许瓒曾(圣名巴西略),其母许太夫人是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的孙女,她从陕西请了一位名叫穆格我(号来真)的神父来川治理教务,使老皇城一带成了人群聚集、教会活跃之地。</p> <p class="ql-block">  …… 历史之树雨打霜侵、屹立不倒。时光之河浩浩荡荡、经久不竭。今天伫立古城原点、天府之中心,“往事越千年”~我们能领略的不过一枝一叶,能品尝的也只在一点一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