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迈巴赫☆14590704</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 </p><p class="ql-block">文/迈巴赫</p><p class="ql-block">音乐/电视剧《老子》插曲《道在何方》</p><p class="ql-block">演唱/韩磊</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前言</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留下哲学巨著《道德经》后隐居而不知其所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节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本章老子讲述了人类“生与死”的问题。封建</span>统治者用苛政和酷刑来对待百姓,百姓在被逼无奈、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不畏惧死亡,而进行奋力反抗。老子认为:统治者的酷刑,应该用于杀掉那些邪恶的人,使恶人不敢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春秋时期,统治者荒淫无度,施行苛政,残害百姓,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人民渴望幸福的生活,可在封建统治者的苛政下,对百姓而言是生不如死,他们认为生是痛苦的,死是最好的解脱。所以“民不畏死,奋起反抗。”不断地举起义旗,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推翻封建的统治者。</p><p class="ql-block"> 老子反对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发动战争,乱杀无孤。提倡对为非作歹者杀一儆百,震慑胆大妄为之徒,还百姓一个无尤无虑的和平生活环境,实现人类大同。</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一.原文</p><p class="ql-block">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p><p class="ql-block">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p><p class="ql-block"> 二.注释</p><p class="ql-block"> 1.为奇者:奇诡邪恶的人;</p><p class="ql-block"> 2.司杀者:行刑者;</p><p class="ql-block"> 3.大匠斫:砍伐木头的大工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分段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 1.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p><p class="ql-block"> 解释:<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何还要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如果民众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我依法惩治杀掉他,谁还敢为非作歹呢?</span></p><p class="ql-block"> 2.原文: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p><p class="ql-block"> 解释:<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刑戮者去胡乱杀人,这可以认为是硬代大工匠砍木头。那代替高明木匠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指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四.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百姓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如果让百姓经常害怕死,对那些作恶的人,我就可以抓来杀了他,谁还敢干坏事?</p><p class="ql-block"> 本来有专管行刑的人替天道杀人。如果代替行刑的人用天道去杀人,就如同代替大木匠去砍削。那代替大木匠砍削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啊。</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智慧解析</p><p class="ql-block"> 本章老子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老子认为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无辜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百姓难以忍受时,就会不畏惧死亡,而奋起反抗。</p><p class="ql-block"> 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统治者残暴地把百姓推向死亡的边缘,有悖逆于自然法则。实际上,生与死对人类来说是件大事,不是儿戏,所以,人类是害怕死亡的。但是,当人身临绝境的时候,当人生不如死的时候,人就不再害怕死亡了,死亡反而成为一种彻底的解脱。如果整个国家的百姓都达到这种情况的话,说明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太昏庸、太残暴,社会就会混乱得不分青红皂白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国家百姓都不怕死了,则国家制度、刑罚等等都形同虚设,不起任何震慑作用。因此,为非作歹之徒就会增多。反之统治者一心为百姓着想,以百姓利益为重,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样,百姓留恋幸福家园,就不会以身试法,就会畏惧死亡。</p><p class="ql-block"> 聪明的统治者,对百姓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增强百姓的法制观念。万不得已时动用死刑,起到杀一儆百的做用,才能达到真正的惩戒效果。</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1.雍正摘匾训臣整顿朝纲</p><p class="ql-block"> 大清雍正皇帝登基后,决心全面整顿朝廷乱像,改变朝廷的消极懒散的作风。一天,雍正让手下人趁无别人注意时,把刑部大门上的匾额摘下来,藏在屏风的后面。一天过去了,刑部没有反映;两天过去了,刑部还是没有反映;到了第七天,雍正召见刑部主官说:“你们衙门上的匾额还在吗?”主官回答说在!当他看到皇帝的脸色时,慌忙补充说应该在吧!雍正让内侍将刑部的匾额从屏风后抬出来。刑部官员都吓得直哆嗦,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雍正指着匾额厉声说道:“这块匾额放这里七天了,你们却没有任何人发现!这么大的缺陷你们居然没有注意到,不知道你们平日会疏忽多少事务!堂堂一部之首,玩忽职守到如此地步,怎么能以身作则、教导部下官员勤于公务呢?”</p><p class="ql-block"> 雍正大发脾气,刑部主管吓得双腿发软,连连叩头,俯首请罪。在皇帝面前立下誓言,决心痛改前非,整顿吏部,提高效率。</p><p class="ql-block"> 雍正对其他部门什么都没说,但自从这摘匾训臣之后,朝廷六部都行动起来整顿吏治,改变作风,使朝廷上下改变了风气。</p><p class="ql-block"> 2.民不畏死国人暴动</p><p class="ql-block"> 统治者的刑罚过于严酷,而“民不畏死”的激烈抗争,人民纷纷起义,无我的抗争,最终残暴的统治者们,统统葬身于人民起义军的汪洋大海,不断地消亡。</p><p class="ql-block"> 商纣王穷奢极欲,造酒池、悬肉林、建鹿台,为压制人民反抗,用尽各种人间酷刑,极其残暴,令人恐怖。但是,并没有吓倒人民,最终被周文王的义军所推翻,建立了周朝。</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横征暴敛,赋税征收额占人民收入的三分之二,大规模征发徭役,严刑峻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天下人民群起反秦,使大秦帝国仅15年就崩溃了,被人民起义军推翻灭亡。</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个暴虐的昏君,曾以“天下刚刚稳定,百姓顽固”为名,早上在街头将十个人砍头,晚上又有百人仍旧去服法。正如老子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p><p class="ql-block"> 这些朝代的灭亡,诠释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核心内容。</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本美篇文章是根据自学笔记整理发布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