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风雅颂游泉州

三清山夜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泉州,古称刺桐城。因五代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池、遍植刺桐树而得名。唐代,泉州港已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与交州、广州和扬州齐名。北宋,因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堵塞,宋廷致力于开拓东南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趁势而起。元代,泉州港的贸易伙伴增加到98个国家和地区。1292年,马可·波罗写道,“到第五日晚上,抵达宏伟美丽的刺桐城,在它的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刺桐城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明朝海禁之后,泉州港渐渐衰落,但这个泉州港曾经的开放,面向大海,多宗教文化的融合,依然让这座城保持着洋气与神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风雅颂书局的连总帮我预订好民宿,并抽空帮我做好了行程规划,感谢书的缘分。连总之前是历史老师,91年开始创办书店,她给我规划的行程如下:第一天:去李现《春色寄情人》的相觅民宿安顿好。15:00前往开元寺,17:00开元寺关闭。逛西街和中山路。一路很多小吃:姜母鸭、面线糊、牛肉羹等等,可以查小红书(本地特色菜:阿静美食 ,麻舅姜母鸭·闽南小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二天:9:00前往海交馆和非遗馆,对世遗泉州有个全面的了解。泉州少林寺打卡。中午回民宿休息,午餐推荐奎霞巷肉燕+拌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下午天后宫、德济门(世遗点),吃秉正堂石花膏(小吃),然后李贽故居、富美宫王爷;返程逛花巷周边,晚上看木偶南音演出(苏廷玉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三天退房前逛泉州菜市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逛完直接打车往动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交通:小白约租小程序(2元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建议在App“小宇宙”上购买“来去泉州”的讲解,可以边逛边听。很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第一天到达在中山路镇抚巷的相觅民宿,央视电视剧《夜色寄情人》李现的家。相觅民宿的陈总非常热情,知道我是路痴之后,骑电动车来接我,不熟悉的地方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她都会耐心倾听。之后几天都是陈总骑车带我逛泉州特色景点以及菜场等地方,帮我预约南音和提线木偶的演出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古代佛、道、景教的遗存,更有世界仅存的完整摩尼教寺院、中国仅见的古印度教遗存、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等“独家”古迹。在泉州古城,你应该做的事情首先是巡游庙宇寺院。从相觅民宿出发,陈总骑车带我前往开元寺,一路经过中山路和西街。“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中山路全长约2.5公里,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一路上的摩托车大军蔚为壮观。确实,在泉州,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不堵车。不久就可见到一座钟楼立于十字路口,那是一处网红打卡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在此向西拐入西街,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成街已经超过1300年。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步行至紫雲,是开元寺的山门处。天王殿的2根柱子上有两句有名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朱熹所著,弘一法师书写)。因为《黑神话·悟空》把东西塔又带火了。我快速来到塔前,细细观看塔身上的石刻。这座塔是献给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平等,所以塔上的菩萨和人物没有等级之分,当然塔基是由塔奴顶着;二层刻着观音菩萨,伏虎、降龙罗汉;孙悟空和白龙马在第四层,这也是本次我重点看的石刻。西塔上的孙悟空叫猴行天,石上角有一个小小的需要它保护的唐僧师父。而东塔,等级分明,第三层上,玄藏带着一只穿着僧服的猴子,据日本学者考证,这也许是《西游记》的原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关岳庙是祭祀武圣关羽的著名古迹,长期以来香火兴盛,民间信徒众多,被视为关公信仰的五大祖庙之一。1914年,为了纪念岳飞,庙宇增祀岳飞,并改名为关岳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凡做生意的人都会到庙里求财祈福,同时关帝还被认为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视冥司等多种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村上春树曾在湄公河畔的玻勃拉邦小城巡游寺院时,发出感慨:“我们太过忙碌,无暇花时间仔细观看某样东西,而在这里,却不得不亲自寻觅想看的东西,花时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最早称 “娘妈宫”。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佑。康熙二十三年,妈祖被特封 “天后”,泉州天妃宫也随之改称天后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少林寺始建于唐龙朔元年,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两宋时期,泉州少林寺达到兴盛,规模宏大,寺内僧人众多,成为当时南方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承和发扬地。近年来,泉州少林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 2015 年 NBA 球星乔治・希尔到泉州感受少林武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天后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占地面积 7000 多平方米。它是海内外现存妈祖庙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福建妈祖信仰文化的发祥地,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山门像一座豪华型牌楼,四根镂空青石龙柱,燕尾脊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颇具闽南风格。匾额竖着,彰显其地位特殊性,因为清朝规定,若寺庙封号是皇帝钦赐的,寺名可以直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富美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在泉州的民间信仰中,王爷崇拜占有重要地位。位于泉州城南万寿路水巷末端的富美宫,供奉主神萧太傳王爷,配祀文武二尊王及二十四司王爷,共计王爷神27尊,被称为“王爷庙的总部”。该宫据说大约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其香火经久不衰,清道光二十ー年(1841年),信士曾君在一篇敬文中写道:“萧太傅,衢歌户祝,阖郡咸仰,兆民虔诚,惟富美宫最盛焉”。富美宫原建于泉州城南的富美渡头,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四月移建新宫于现址。1934年,地方善信发起重修,庙宇规模扩大。1988年再次对庙宇进行修葺,宫貌为之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德济门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中心市区天后路天后宫前,这一经由科学考古清理出来的城门遗址,包含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作为我国现存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之一,德济门遗址亦是泉州古城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该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且城墙不断向外延伸的痕迹明显。其地基完整保存了宋代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据记载,古时泉州有七个城门,东门仁风、西门义成、南门德济、北门朝天、新门临漳、涂门通淮、水门通津,即称为“罗城七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目前,经考古发掘的德济门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宋、元、明、清几代的文化层累次叠加,每个朝代的堆积物也被发掘出土,比较完整保留了11世纪到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追溯德济门遗址的历史,其实早在南宋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的翼城时,就已经有了雏形,其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被称为“南门”。这一城门于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再次被拓建后,更名为“德济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还有一个说法是,因元时朝廷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表达对妈祖“以德配天,济世救民”的敬意,故而名为“德济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德济门的城墙被加厚增高,并建筑月城,即瓮城。该城门于清代再次被重修加固,之后一直沿用至20世纪中期,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几经风雨变迁,德济门于1948年被毁于大火之中,其址遂埋地下,直到2001年被挖掘,这座尘封已久的古城门才又一次重现于人们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遗址由北向南,可见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据考古专家考证,该遗址内的明代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在元代城墙基础上修建,瓮城西墙内侧还保留有清代为加宽和加固明代瓮城而增补的一段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经由考古挖掘发现,德济门遗址主要以大型花岗岩条石、废旧石建筑构件等砌筑而成,展现了闽南地区的建筑用材特点。细看之下,依稀可见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筑砌,墙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即使如今已成废墟,但看上去依旧恢宏大气、古朴厚重。不仅如此,从德济门遗址中发掘出一方来自明末崇祯年间的刻有“盘诘奸细”的石碑,也显示出在明清时期,德济门是泉州人民抵御倭寇和帝国主义列强的重要据点。此外,德济门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古城门盖、铜钱、瓦当,以及颇具研究价值的带有“修城砖官”字样的南宋修城官砖和几门残缺的大炮。经由考古专家考证,这三门大炮都是火药炮,属小炮类,具有近距离杀伤力,初步考证是清朝后期制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遗址中还挖掘出众多瓷器以及瓷器碎片,包括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碗、盏、碟、炉、瓶等器物及残片,让人依稀可从中窥见各个朝代的生活印记。除了城墙残垣外,从德济门遗址中出土的佛教石刻、古伊斯兰教石刻、古基督教石刻、印度教石刻等多元宗教文化石刻,也曾在泉州城中轰动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2001年德济门遗址开始发掘后,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很多番商侨民在这里生活的痕迹,还发现了众多宗教石刻,包括12块古伊斯兰教石刻,4块古基督教石刻,5块印度教石刻,2块佛教石刻。这些遗迹说明当时有大量侨民在德济门这一带,也就是泉南番坊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这些文物的发现,无疑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繁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使得泉州成为宗教博物馆,也呈现了“缠头赤脚半番商,大舶高樯多海宝”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考古人员在城基1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的一块石墓盖,它的一侧刻着基督教的十字架,一侧却刻着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十分罕见的组合图案,也成为多元文化在泉州融合的生动物证。既反映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状况,也体现出泉州对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接纳,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除了宗教石刻之外,在德济门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不少是宋元的宗教寺庙构件,如有抱鼓石6块、石柱近百根,当中一块抱鼓石还留有宝珠、犀角杯、画轴、灵芝、祥云图案,还有六角星纹饰,以及与元青花瓷类同的装饰元素,这些文物同样也都印证了泉州宋元时期兴盛的海外贸易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成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作为见证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遗存,德济门遗址不仅曾经是泉州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显示着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同时它也在无形之中成了记录昔日城门内外繁华往事的生动载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德济门遗址位于古代泉州海外贸易最繁华的泉州城南部,史称“泉南番坊”,宋元时期,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大多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进行推测,在宋元时期,德济门既是进出泉州南城的重要通道,是全城的繁华要地,亦是番舶客航聚集之处、进出口货物集散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历经700多年的时光,与德济门有关的传说还有不少流传至今。如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也从南门沿着聚宝街到后渚港登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自2001年被发现,再到发掘工作结束后,国家文物局派出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参与德济门遗址的保护展示设计工作。最终确定德济门遗址以露天遗址公园形式开放,市民得以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2004年,德济门遗址经过保护后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分别设计了入口、参观平台、门址展示、遗址标志等,成为市民怀古、休闲的好去处。如今的德济门遗址广场,亦被人们称为“露天遗址公园”,虽已看不到商贾云集的“泉南番坊”景象,却仍然吸引着众多周边的居民来纳凉、散步、跳舞、谈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李贽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李贽故居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万寿路123号,临街通溪,是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明嘉靖举人,是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五十五岁时,他辞官讲学,辨史著书。平生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和《史纲评要》等大量著作。李贽故居在198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李贽还曾有一段在德济门抗倭的故事。相传李贽自29岁离乡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后,仅在34岁为父亲丧事那一年返回家乡,正赶上倭寇大举入侵泉州,到家后的他顾不上守孝,就投入抵抗倭寇的战斗中。其不仅立刻率领族中子弟,配合官兵,还登临德济门城头,冒着敌人的流箭飞石,昼夜守备,直到击退敌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五店市传统街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五店市街区是晋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数百年的辉煌历史。五店市街区保留了大量的闽南传统建筑,宗祠、庙宇、民居等错落有致。漫步其间,触摸着古老的墙壁,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响,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网上的攻略很多,但我们总是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挂一漏万。之前在别的寺庙也看过十八罗汉,但从没去了解过这十八罗汉分别是谁。这次,听过老李的《来去泉州》,提到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伏虎罗汉和唐三藏。这个知识点更新了我对十八罗汉的刻板印象。现在已经认识了他们俩,不再将他们归入“许多罗汉”了,而是有名有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非遗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泉州非遗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湖街648号泉州侨乡体育馆内,是一个展示泉州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超过6500平方米,分为二、三、四层展区,共展出各类非遗展品650多件,涵盖了泉州众多非遗保护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踏入泉州非遗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故事与匠心的世界。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非遗馆二楼展示泉州非遗的传统美术项目。这一层集中了泉州的传统美术精华,包括石雕、木雕、纸织画、木偶头雕刻、彩扎、纸扎、花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泉州人民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游客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欣赏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感受泉州非遗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非遗馆三楼展示泉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舞蹈、体育、杂技、游艺、医药等项目。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泉州人民的生活,也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游客可以通过观看表演、参与互动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展示闽南语的魅力以及相关的传统音乐形式,如南音等。南音作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之一,其旋律优美、韵味悠长,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游客可以在这里聆听南音表演,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非遗馆第四层汇聚了泉州匠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他们如何用巧手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比如水密隔舱福船的制作技艺、德化瓷的烧制工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等。此外,还有竹编漆篮、金苍绣、铁观音制作、宗教佛像制作等工艺及作品也将在这一层展出。游客可以在这里近距离观察这些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从惠安石雕的雄浑壮美,到李尧宝刻纸的细腻入微;从提线木偶的灵动传神,到南音的悠扬婉转……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在泉州,转角就会遇见神明。不必说散落于乡间村野的各路神仙,城市中亦是终身云集——鲤城区三步一宫,五步一庙。信众往来不绝,香火直入苍穹。妈祖、如来、观音、关帝,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比泉州有更丰富的更复杂的宗教文化了,他们融合在一起,相安无事,毫不违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泉州非遗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泉州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闽南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此,与神仙的互动既是整个社群不吝钱财、倾尽心力的最要紧的大事,也是家家有神龛,遇事掷筊卜天意、见庙合掌求保佑的日常。闽南人常愿“香火万年”,香火的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只是血脉,还在于文明。精神上借一炷馨香沟通古今与天地,于现实中便可能通达更远、更富饶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泉州菜场的簪花女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蟳埔因为簪花而出名,蟳埔女簪花象征着勇敢、奔赴、热爱。“今生戴花,来世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簪花围不仅装点蟳埔女子的容颜,更承载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簪花围始终贯穿着蟳埔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时刻。在蟳埔,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祭日,都会举行隆重的活动。全村男女老少组成“巡香”队伍。蟳埔女子头戴精心准备的簪花围,身着五彩缤纷的大裾衫,组成花鼓队、花篮队、花灯队参与其中。花,不仅是她们的外在装饰,更是她们内在心灵的显现。早在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芥子书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芥子纳须弥,地老人情多。」芥子书屋成立于2013年,是集泉州在地书籍、民俗风物、茶咖食点、文化沙龙于一体的社区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意图打造在地生活方式IP。希望能够以地方文献来拓展世界文化。我们欢迎世界各地的书友来体验一日店长,与此同时也为独立创作者提供分享平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芥子纳须弥」是芥子书屋的本意,小小的空间也有着万千的可能性、栖息着厚重又鲜活的灵魂。这个隐默千年古刹边西街角落里被古建包围的书屋,用着自己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泉州开元寺南门对面象峰巷4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10:30-22:30 风雨无阻天天营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风雅颂书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爱读书 爱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线下活动,好书分享,查书、买书,了解更多可以拨打店内电话:0595-2219586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风雅颂书局自1991年创办成为泉州第一家民营人文书店伊始,坚持推广阅读,深植本土文化,逐步打造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书籍、文创、展览和书吧等复合式经营模式。30多年的坚守,初心不忘。风雅颂人未来仍将秉承文明使命,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书式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苏廷玉故居—提线木偶与南音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在泉州市鲤城区通政巷4号,泉州印记闽南文化驿站(苏廷玉故居)内,一场场关于泉州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与南音的视听盛宴正悄然拉开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演出时间:每周一/三/四/五/六,19:30开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在这化身为时光隧道,引领着每一位游客观众穿越千年,感受那份古老而深邃的文化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南音,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亦称“弦管”或“泉州南音”,源自福建泉州,乃我国民族音乐之瑰宝。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一源自秦汉、盛行于唐末五代的古老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操线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舞台上,一个个木偶在艺人的巧手下栩栩如生,或喜或怒,或歌或舞,演绎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700余出传统剧目,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傀儡调”,以及包括“压脚鼓”、“钲锣”在内的古稀乐器演奏,共同构成了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而那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和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更是让这项艺术成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看看。那风景里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触感。那里有特别的光,吹着特别的风。人们的说话声萦绕在耳际,我能回忆起那时心灵的颤抖。这正是与寻常照片、视频,别人的攻略里不同的地方。这些风景作为唯独那里才有的东西,至今仍然立体地留存在我的心里,今后大概也会鲜明地留存下去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至于这些风景是否会起到什么作用,我并不知道。或许最终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仅仅是作为记忆而告终结。然而说到底,这不就是所谓的旅行?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