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爱听秦腔《下河东》</p><p class="ql-block">文/刘建宽</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秦腔《下河东》的剧情唱腔,最能调动人们的观看兴趣,我很喜欢剧情也爱听唱腔,全戏的性情风尚、观赏趣味,高亢豪放,慷慨激昂,如若前往戏台旁边一站就仿佛置身在山谷间回响,呼吸戏味浸入心脾。我也发现当下在网络的快手、抖音上的模仿秀、对口型、音配像的男女老少,大多选《下河东》赵匡胤的唱段,好像吼一嗓子:往古来今可国可家可天下,淡妆浓抹有笑有泪有人生。</p> <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间,我冒雪到伏羲广场和马跑泉戏场,十几天内连看了两埸《下河东》,请的是陕西院团的演出,名角登台,老戏迷和爱弦律的小年轻几万人的戏埸里,看戏的头顶雪花,不离不散,深切感动了唱戏的;唱戏的感情充沛额头出汗又感动了看戏的,生养一方人的黄土地上、零下六度的气候,大秦之腔,乡音乡韵悠扬飘荡,“宋太祖赵匡胤”的“哭先行”、“困营”和“赶驾”,在风霜雨雪中深陷感动,戏唱的“过瘾”“提中气”,看戏的忘寒冷全身心的投入,180多分钟时间,人们在起落沉浮的剧情中度过了。</p> <p class="ql-block">我爱听《下河东》,最早是在收音机里,多年前,每到星期天早上八点二十分,甘肃广播电台会放二十分钟的秦腔,爱听的一般都会在这个时段守着收音机听秦腔,农村的高音大喇叭也会转放。我第一次知道“茶叶红”陈仁义(1995年去逝)的名字是从收音机里《下河东》得来的,以后有了磁带和碟片,又知道了齐晓春(2017年去逝)的《下河东》,说来我偏重挚爱他俩的《下河东》,而且听了许多年、无数遍。</p> <p class="ql-block">秦腔《下河东》是传统经典戏,红生、武生、刀马旦,净角齐全,唱念做打并重,故事设定在宋太祖赵匡胤东征北汉时期,这是有历史依据并为人们提供了宏观背景和观赏的贴近性,剧中的御驾亲征河东的情节与历史上赵匡胤的积极进取,致力于国家统一相吻合,剧中呼延家族是北宋的武将世家,忠义效国力保大宋,与奸相欧阳芳的戏剧斗争冲突,细节虽有虚构,大体上有迹可寻、也有人物原型,为当今视听本戏供给了真实感、亲切感,提升了人们爱听爱看的兴趣,有些爱好者借助现代手段,对精彩唱段学习摹仿,如有点兴致的人,或站在一个山顶的苜蓿地、或在一处风景秀美的地方,用手机打开伴奏带认认真真地大吼一段赶驾,说不定他还能当几分钟的开国“宋太祖”,那满山遍野的生物都是他的“臣民”。可贵的是《下河东》全剧忠义爱国,英雄忧时,百年来久演不衰,阳刚大气,人们喜爱,也有着传统戏文高台教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我爱听《下河东》,偏重于陈仁义先生和齐晓春先生的唱词唱腔和主演版本,原汁原味,不缺斤短两,本戏240分钟左右,津津有味。俩先生都是半路出家登台,是票友下海学戏唱戏,都在基层的县级剧团苦练苦演逐渐成名,回顾他俩的人生演艺道路是几经酸楚、坎坷曲折。陈先生1924年生人,20岁时,还是茶叶店的学徒,当过兵,爱上秦腔后四处奔波学艺,建国后辗转到了县剧团,唱了没几年戏又下放农村、判刑改造,还经过了几多磨难,新时期政治清明秦腔舞台迎来了春天,陈老却于1995年去逝了,一生连国家二级演员也没评上,但有心人天不负,他的声腔逸韵广为流传,遗憾的是他为基层演员,留下的影像资料很少,大多是音频录音。</p> <p class="ql-block">齐晓春先生是1968年生人,24岁时还是一位农民,县上举办秦腔大赛,他的一段《下河东》声情并茂,折服了观众,一举成名,被破例调进县剧团成为正式演员,刻苦学艺,并干到团长,但天不假年,他49岁正当艺术精进时英年早逝,为国家二级演员,留下了一本主演的很经典的《下河东》传世。</p><p class="ql-block">陈先生和齐先生的《下河东》,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剧目,后生摹仿的范本,社会流传最广,有口皆碑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我爱听陈先生的《下河东》,他个性突出,以唱功见长、腔调区分度高,主要是能武戏文唱,文戏武唱。他的嗓音高亮宽厚,“沙漉漉的攒劲”,越听越过瘾,雄浑苍劲,感情炽热,纯然凝重,在夜深人静时听他的《下河东》磁带,大段唱腔字字清晰,好像就在台下观看,仅仅用一大段唱词,就能将赵匡胤形象演绎出来,声腔塑造的犹为凸出,困营一折中把握得当,把一代帝王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一鼓作气的大段唱腔中,如“四十八哭”中的缅怀将士,祭奠英灵的20多分钟唱腔功底深厚、韵味悠长,感情宕荡起伏中彰显出个人魅力;又如“王不该当年离龙巢”、“赵玄郎端御膳心中悲痛”等大段唱腔的安排上,悠扬顿挫,错落有致,分寸把握得当,情感得溢于声韵,缠弦黏板,从第五句到第七句的叙述性腔调后再加一句高音拖腔加拐弯,烘托出气氛,如同大海波涛,一浪退后转入些许平静,复以一浪涌来,再平波如湖。他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板眼跌宕有致,演唱铿锵有力;又如他唱的“四十八哭”那段,高音不炸,低音不暗,行腔激越,情感真挚,哭而不哀,悲中见壮,把赵匡胤此时此刻的悔悟伤感,惆怅怀念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百听不厌。</p> <p class="ql-block">我爱听齐晓春先生的《下河东》,感觉着他是新一代的秦腔艺术典范,继承传统又有出新,唱腔宏亮宽厚、圆润流畅,跌宕有度,韵律清晰,注重一代帝王赵匡胤的内心刻画,通过台步、圆场、亮相以及突然的舞台雕塑感,用手眼身法步把开国君主的雄浑霸气,五味杂陈,辗转反侧,悔恨交加演绎地淋漓尽致。因为他是当演之年,又是天生一口“铁嗓子”,28分钟的“赶驾”一气呵成,板弦包腔气口字头严丝合缝,使得个人风格特色鲜明,加上舞台表演洒脱,做工认真,沉稳大方,刚柔兼济,气质也优雅,极富有感染力,他主演的《下河东》中的赵匡胤蕴涵着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艺术美感,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听秦腔是我的情趣爱好和娱乐方式,现在网络便捷,像《下河东》中的大量唱段,听着听着心潮奔涌、时光激扬,几段唱词精彩有帝王之气,有时还能消愁破闷,消困解乏,跟着哼哼几句觉着浑身清爽,心灵陶醉,还有点“灵丹竟是老秦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2024.11.28于天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