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博物馆

李红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爱文物,因为有温度。</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李红帆</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潼关博物馆只是一座楼,却是一座令人惊艳的山河一览楼!站在层楼,视野辽阔,古老浩荡的黄河仿佛从天上奔涌而来,又似在眼皮子底下奔腾而去,蜿蜒绵长,把我的思绪也带向了远方。潼关博物馆的成立日与我的生日同框,多了这层亲密,我似乎应该再去一趟,好好弥补一下由于阴雨连绵而错失的黄河落日。再择日,非晴天不可。</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楼外溜达时无雨,等到从馆内出来,细雨霏霏,忘了带伞,以为雨小无妨,站在观景台,直面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波澜壮阔,气势如虹,一时忘我,直到大大的雨珠从发梢坠落在鞋面碎裂,才落荒而逃。天若晴,我会站到夕暮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潼关博物馆遥相呼应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另一端,是一尊巨大的女娲补天塑像,当时纳闷,难道这里跟女娲有关么?立即上网搜,果然,据《陕西通志》记载,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位于潼关卫城北的黄河中,所以,这里正是女娲完成“抟土造人”的地方。信以为真。</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离开博物馆几天后,升级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随喜。不过,与国家一级博物馆相比,这里的文物就显得稀疏平常了,但它历史厚远,一眼万年,特别在博物馆登高望远,身后是古老的遗物,眼前是历史的长河,情景交融,给我独一无二的体验。博物馆共四层,主题鲜明:一层为历史文明厅,二层为关隘文化厅,三层是水运民俗厅,四层是美好金城厅。走,进去看看有啥宝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玉铲。</b>美石为玉。这是<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自公元前1.8万-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头,虽然无晶莹剔透,但从万年尘封中走出来,依然如初,果然,石头最长情。</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铲不是古人日常劳作的工具,而是祭祀通灵的礼器,或者在高级墓葬中显示墓主高贵身份的陪葬品。</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陶甑(zèng)。</b><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1.8万-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置于鼎、鬲之类的容器之上,用于蒸煮食物。一万年过去了,如今的蒸锅结构依然延续着先人的智慧,万变不离其中。</span></p> <h1><b>红陶瓶(</b>新石器时代)。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杰作,最早发现是在仰韶文化遗址,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远古人的美商与技能的高超,完全出乎想象,无论是纹饰、还是风格,看多之后,只剩下叹服。</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蒜头瓶。</b>又称蒜头壶,起源西汉,流行战国秦汉,盛行明清,此款壶来自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最早用来装酒,后成为行军打仗中的随身水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战国画彩方。</b>现场没有更多的资讯,于是去AI上搜寻,得到的资料也不多,大概意思是战国彩绘陶器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常以两极色为主调,一般不使用间色,如白与黑,黑与红,红与黄,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倒是符合战国时代的非黑即白的争霸特征。这一款隐约能看到两级色彩。</span></p> <h1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西汉的釉陶猪圈。</b>在上古,生产力极低,人们靠着打猎捕食为生,饱一顿饥一顿,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在屋子下养猪备食防饥荒,有猪的家才算富足安定,所以,甲骨文的“家”字,意思为房下有猪养。猪是古代六畜之一,其他五畜为</span>马牛羊狗鸡。</h1> <h1><b>西汉釉陶羊。</b>甲骨文的“美”字,是头顶大角的羊,因此,“羊大”为“美”。羊是早期人类驯养的重要家畜,寓意吉祥如意。此刻,脑子里突然响起一首陕北民歌:“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啊出了门,猪呀,羊呀,赶到哪里去呀,送给咱英雄的八呀路军……”,千年之后猪羊的地位,依然如此重要。<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西汉的陶猴。</b>这一对泼猴头顶照明的烛台,看似安静,却分明看见那一双机灵的眼珠子在骨碌碌的转,又要使坏?我是被猴子袭击过的现代人,看见它们,便心有余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东汉绿釉人形座。</b>应该也是烛台,古人的审美情趣极高,看他,情绪安稳,面露微笑,从深陷的眼窝估计是胡人。由不得使人想穿越到汉代,去丝绸路上遇张骞,享盛世繁华。</span></p> <h1><b>汉代绿釉陶灯。</b>烛台是我的最爱,所以,见一个爱一个,即使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也情有独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代绿釉陶灯</b></h1> <h1><b>西汉的方口圆腹釉陶瓢。</b>对这一款瓢有心动,也不知是哪里合了我的胃口,难道是前世在厨房得心应手之物?很有可能,难怪今生对厨房占有欲极高。(知识点:陶器制作温度在500—1200度;瓷器制作的温度在1200度以上。)</h1> <h1><b>东汉线坠。</b>这是东汉的物体的垂直度测量,线坠上系一条细绳(肉眼可见有勒痕),利用重物受地心引力垂直向下来指示垂直方向,直到今天,我们在建筑施工中也常常见到同类似的此物。</h1> <h1><b>西汉的陶模。</b>从模子里的花纹可窥见西汉的艺术气息,这些花纹延续至今。</h1> <h1><b>东汉绿釉陶望楼。</b>望楼还是望远?是登高盼亲人还是侦查敌情?上网搜,结果为主要看建筑,汉代的望楼十分精美,常见于河南地区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之中。</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北魏四面造像。</b>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又称拓跋魏和元魏,这个时期的佛造像鼎盛,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始建)都出自北魏。佛教是世界主流宗教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兴衰轮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span></p> <h1>陶器、石器都看了,该轮到青铜器了,虽然潼关博物馆青铜不多,但依然能看到战汉时期的青铜风采。这是<b>西汉的铜方。</b></h1> <h1><b>战国青铜坊。</b>这是战汉时期的一种酒器,俗称方壶,大多素颜示人,没有纹饰,简约但不简单,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到汉代,是汉代青铜器的常见器型。</h1> <h1><b>战国青铜铃。</b>铃,古代铜制乐器,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似钟但小巧,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声音清凉,多与马具、兵器伴随出土。</h1> <h1 class="ql-block"><b>汉代铜镜。</b>尽管如今的它斑驳沧桑,但以史为镜散发出来的哲学光芒,依然会打开后世的智慧之门。历史是一面镜子,周而复始。</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香炉必须出镜,它与烛台都是我的最爱,这是明朝的<b>铜香炉。</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民国的铁香炉。</b>随着朝代更迭,已经到了离我们很近的民国了,铁器在古代是纯手工,而现代工业的发达,使得铁器更加精致。</h1> <h1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潼关金矿石</b>。潼关金矿在全国排名第三,</span>是全国第三大产金县,被誉为“华夏金城,其独特之处在于肉眼即可捕捉到闪耀的黄金光芒。</h1> <h1>  结束语:潼关,是在东汉末年设立的重要关隘,身上承载着华夏深厚的文化,也见证着历朝历代血火洗礼,它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千年史诗。此行在博物馆未能尽兴,期待与你再见。</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11.27完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