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好坏自己说

风雪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都是历史的过客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好坏自己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要写王莽?我想了很久,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独尊时代,他开不义篡逆之先例,创改制革新之先河,呈昙花一现之璀璨,显颓衰覆亡之迅即。曾经有人说,王莽是两千年后穿越过来的,当然此说主要针对他窃国前的廉政勤勉形象,篡权后持续推行新政,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异常超前而不合时宜。他的人生像是设计出来的,幼年多舛,青年博学,中年权倾朝野即而得国,暮年六亲不认,天灾人祸,义军四起,迅速走向灭亡。像是历史在大汉朝中间劈开了一个鲜红的伤口,当伤口愈合,老刘家的天下又向后延续了近20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人生像是一条抛物线,起于黎明,归于黑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有多好,曾经就有多坏。曾经有多成功,曾经就有多失败。这是我对王莽的看法,曾经认为他在腐朽万恶的西汉末日里,恭孝礼让,勤勉谦卑,简朴仁爱。顺理成章地接过王权,推行改革,篡汉立新,然而15年便众叛亲离,峰烟四起,渐台墙角身首异处。西汉外戚专权一点也不新鲜,从吕后开始就没带个好头,后面有卫家、霍家、王家等等,妇强或者叫妇愚毁三代。但大人多只是在心底里问:天下为什么一定是刘家的?而王莽从来不问,直接夺过来让天下姓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居易在《放言》里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碎片化的历史长河里,拼凑出鲜活的人性,有时候听其言,还需观其行,而拼凑的历史,不仅要观其行,还需要客观地分析其行之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从优秀少年到太子伴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45年,王莽出身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一个幸运而又不幸的家庭,幸运的是他是皇亲国戚。他有一个好姑姑,汉元帝刘奭(shi)的皇后王政君。其父王曼为皇后的异母六弟,不幸的是他爹王曼没受多少皇亲恩泽便早逝了,被追谥为新都哀侯,王政君在甘露三年(前51年)生刘骜,黄龙元年(前49年)元帝即位,封王娘娘为皇后,封刘骜太子,封傅婕妤所生儿子刘康为定陶王。这几个人及其下一代为西汉王朝的衰败添砖加瓦,既为造就王莽的光辉形象自觉作了鲜明的反面典型,也为王莽最终篡汉种下了咎由自取的恶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父及兄长死得早,少年时的王莽拜沛郡理学家陈参为师,学习《仪礼》。小小年纪便在家侍候孤母寡嫂,典型的孝顺仔。公元前38年,王皇后念及弟家孤儿寡母的,又听闻侄子王莽聪敏知书礼,便邀王莽母子入宫陪太子读书,那年王莽7岁。王政君那时也不过25岁,而王莽还是个学龄儿童。但他却表现出超越年龄的稳重博学,面对母仪天下的姑姑,他应对自如,出口成章而又不失乖甜。就是这个人见人爱的王家的未来之星,许多年后跑到长乐宫来找姑姑太皇太后要传国玉玺,王姑妈一边喝呵斥其为国贼,必将导致王家万劫不复,一边将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重掷于殿,从此玉玺缺了一个角,国宝便留下了越千年的瑕疵,后来人们看到的传国玉玺是王莽令工匠用黄金修补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子倒是没读什么书,常常从后门蹓出游手好闲,日日沾花惹草戏宫娥,西汉从昭宣中兴之后便没有一个正经的帝王了,大多骄奢淫逸还短命。王莽成了刘骜的保护伞和守门员,太子的书房有个后门,直通宫围碎巷,每日王莽朗朗书声时,刘骜都会从后门蹓出,尽兴了再蹓回来。王皇后对太子本就不放心,一直担心太子不能顺利继位,偶尔会来检查太子的学习情况。一日太后来巡,未闻书声,入内只见王莽一人,莽长跪于地神情紧张,脑子却飞速旋转,故意提高声调回皇后:太子近日肚疾,今日己上茅房多次,估计这趟也该回来了,院外的刘骜闻得此信号,速从后门回来,佯装肚子不适状给王皇后请安。刘骜本比王莽大6岁,不过对这个表弟机灵化险的本领心生敬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王莽却利用这个平台饱读诗书,拜大儒刘歆为师,学识飞速提升,大平台锻炼的结果就是知书达理,在最高权力机构熏陶,初步了解了帝国权力的运作规律,学会了与顶层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当然,他谦卑博学、人畜无害的人设为今后扶摇直上积涨了充足的人脉和口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帝对太子刘骜并不太放心,太子表现一般,口碑也一般,倒是傅婕妤所生的刘康深得刘奭喜欢。公元前33年,元帝己衰病卧床,傅氏带刘康日夜侍疾,差一点就把刘骜的太子之位给换了。王正君动察到元帝时有废太子的想法,赶紧找太子舍人史丹,史丹两次进殿冒死力保太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元帝宣太子进殿,刘骜过了很久才面君,元帝很生气,更加有废太子的想法,不过刘骜还是不傻,颤颤巍巍地回禀其父:不敢横穿驰道直接来未映宫,而是绕了一大圈过宫门才回来。大概是说驰道是帝王走的,太子不敢僭越。加之皇后时刻关注宫庭动态,才使得刘骜在元帝病死后顺利继位,是为汉成帝。现在看来换不换太子估计对西汉的衰亡影响不太,后来汉成帝没有一个儿子成年,都被可掌上跳舞的赵飞燕弄死了,青楼出生的赵氏姐妹也生不出子嗣,只好立刘康之子刘欣为太子,成帝崩于赵合德床上后即位,是为汉哀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从千里驹到大司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子同学当了天子,王莽不能再在王宫了,经过几年陪太子读书的励练,王莽学识进步明显,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贤名在王家的亲戚圈里得到公认。成帝继位后本性不改,仍以享乐为第一要务,大权逐渐由王家独揽,太后王政君把王家的长辈该封候的封候,该任实职的任实职,先封兄长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封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而王莽的叔辈堂兄表弟几乎都是一人得道而升天的鸡犬,除了吃活玩乐大多都没个正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大司马王凤对王家子侄的现状身感忧虑,王家封侯拜相那帮人大多胸无大志也没什么墨水,多是欺男霸女之徒,时有外戚军团长盛而衷的紧迫感。放眼望去能保全王家基业的估计只有王莽了,于是有意栽培。前22年,大司马府迎来了新客人,王莽进入伯父王凤家。初入王府,经王凤口试,甚是满意,王凤感叹曰:莽侄仍王家的千里驹啊。王莽遂顺利进入大司马幕府,其一如既往地谦卑好学,也常与伯父谈论国事,甚至在暗流涌动的汉末为王凤出谋划策,深得大司马喜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此阶段的汉成帝刘骜,先是忠情于张放,把正规的许皇后、班婕妤等后宫佳丽当摆设。后被王太后棒打鸳鸯,把张放流放出京,刘骜抝不过太后,只得忍着,把所有的不满情绪演变成在朝堂上的滥政。后来衷情于赵氏姐妹,只对男女之事及如何长久地行宫围之事而费尽心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朝中大小事务基本大司马说了算,公元前24年,汉成帝阳朔年间,王凤见王莽己逐渐成熟,便安排22岁的王莽任黄门郎,王莽便又一次靠近了刘骜,而此时己与陪表兄读书时的光景天差地别,黄门郎差不多是给皇帝看门的,相当于工作兼生活秘书,每天呈奏折传御旨,在最高权力核心周围,那种对心理与全局思维的锻炼是弥足珍贵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7年4月,44岁的汉成帝刘骜油尽灯枯英年早崩于赵合德怀里后,由于成帝无子嗣,王太后扶王莽任大司马,寻刘康之子刘欣继位,即汉哀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黄门郎到大司马,王莽用了16年,理论让讲算是平步青云了。期间迁射声校尉,封新都侯,迁骑都尉,任光禄大夫,侍中。一路到帝国权力中央。37岁干到副国级,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随着职位不断升迁,所封愈厚,而王莽每次都再三推迟,还经常劫贫济富,将大部分奉禄拿出来给宗室子弟与门客,定期在府门设粥台以济流民。估计当时长安街头会有人发出“我的朋友王莽”的感叹,像极了后世的“我的朋友胡适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对别人都很好,至少表现得很好,却对自己的家人极其严苛,现在的说法叫以身作责,坚决不允许灯下黑。基本到了让旁人无法理解甚至视为神或鬼的地步。如新任大司马后,王家的一众公候夫人去大司马府拜见王母,临到莽府却发现门口只有几个仆人迎接,这下众夫人不开心了,认为司马夫人摆普,只安排几个仆人迎接。不曾想在府门口迎接的王夫人穿着同仆人无异,只是形象气质尚可,让这帮公候夫人以为是王家的奴仆。让人唏嘘不已。更可怕的是他先后逼死了三个嫡子。如二儿子调戏奴婢失手掐死了,硬是逼迫儿子喝下了毒酒。逼儿子喝毒酒的事后面又发生了,那己是他当上了假皇帝以后的事,长子王宇多次劝父允许卫姬见儿子平帝无果,制造异兆以劝进,弄点狗血洒到王莽大门上,莽认为其大逆不道,如是赐一杯毒酒了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登大司马不久,新的外戚斗争便随即开始了,当初傅婕妤携刘康差点废了王皇后所生刘骜的太子位,汉哀帝刘欣像是有意为其父刘康报当年未竞立太子之仇一样,虽立足未稳,己迫不及待地扶持其祖母傅家和其母丁家,有意削弱王家在朝的权势。而此时王家果真只有王莽一个人在高处独领寒风,当然还有太皇太后王政君,毕竟她是正统的母仪,但她毕竟己是风烛残年。这一次,王莽选择了隐忍以待时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历史选择往往一波三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两年后,哀帝尊傅氏为帝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在汉哀帝有意扶持傅、丁外戚而削弱王家势力的情况下,王莽被迫辞去大司马之职,以乞骸骨之名回封地新都当自己的候爷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都候府闭门自守的日子王莽更是深居简出,仍然是以君子的标准形象强化自己的言行。夫人买了个落泊的奴婢,本想自己己是风烛残年,让小的给王莽暖暖被窝,王莽油盐不进,被正统礼教浸泡的大脑怎能容得下此等不磊落之事,把奴婢从被窝里请出来,并答应出钱赎回自由身。是夜,奴婢在睡梦中被一双大手弄醒,原来王莽二公子王获对奴婢早己垂涎三尺,看老父不沾,色心即起。当婢女发现不对劲时挣扎惊呼,对纨绔公子的王获而言,越反抗则越兴奋,情急之下勒住其脖颈,三下两下竞把奴婢弄死了。王莽得知此事,两眼一黑,一口老血喷涌而出。随即召集家族子弟集体审王获,最终是王获获得一怀毒酒。并厚葬奴婢。在王莽看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己一身正气,恪守礼教,胸怀天下,怎么容得下自己的儿子乱刚常伦理、草菅人命呢。他大义灭亲的行为赢得天下底层人的交口称赞。可以说此举为后来的篡汉打下了丰厚的群众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纷纷上书朝庭,表示像王莽这样的人得不到重用将是大汉的损失,朝野之不幸。公元前2年,汉哀帝迫于舆情将王莽招回长安侍奉王太皇太后,并未给他什么实权。此时王正君己69岁,老婆子命硬,传说入宫前在还没来得及结婚时己先后克死了两个未婚夫,因此闻名乡里未人敢娶,其父平阳候王禁心急如焚,求一算命先生占卜化解之法,因王禁的李夫人怀王正君时梦见月亮掉进了肚子里。算命先生留下了那句“梦月入怀,贵不可言”的吉言。如是王禁换了个思路,让女儿学习各种才艺,并在18岁时送进王宫当家人子,家人子即选太子妃的女人。从此王正君的人生像开了外挂,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个姑姑的情况,因为她在西汉末年的衰亡与王莽畜意篡汉的过程中被动地拴在了历史最关键的齿轮上。可以说如果没有王正君,历史上也许不会有王莽的痕迹。而此时太皇太后己熬死了儿子成帝刘骜,并即将熬死继孙子哀帝刘欣。王莽的到来重新燃起了王家把持朝政权倾天下的信心,而机会一直都在,只是看你准备好了没有。当时机成熟,而你又恰好守在了那个当口,不成功便是小概率事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当口说到就到,哀帝刘欣天生犯有痿痹,全身无力萎靡,听说还喜欢用春药自壮雄风。单薄的身子骨在帝位上变着花样地折腾,不多久就把自己折腾走了。公元前1年8月15日,25岁的刘欣死了,干了6年皇帝,宠信董贤4年。死得很突然,历史记载不多但传言很多,大多是身子本单簿,烂用壮阳药。汉朝历史上喜欢男宠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喜欢到可以禅位予国于董贤的程度,多多少少到了令世人恶心的地步。一日,哀帝与大司马董贤双双卧榻而眠,因董贤压住了刘欣的一支袖子,刘欣醒来却不忍弄醒酣睡的董贤,如是拿剑割断被压的袍袖才起身。帝王如此,社稷何哀。刘欣给后世人留下的最大的遗产莫过于制造了“断袖之癖”这个成语典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丧是大事,也是机会,王正君迅速以治丧为由封王莽为大司马,迅速稳住了朝政。为方便控制朝政大权,王莽寻遍刘姓王爷,立9岁的元帝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刘衎(kan)为帝,是为汉平帝。平帝还是个孩子,辈份上也是太皇太后王正君的孙子系,与哀帝算是堂兄弟。理论上哀帝应有成年的同辈或晚辈的,却偏偏找一个患有癫痫的孩子来当皇帝,嘴里却口口声声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这让我想起了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尤其是平帝死后王莽抱来个孩子当皇太子,自己当摄皇帝后。他的野心或者说是抱负便像天空的云彩一样,赤裸裸地躺在朝野之上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平帝在位也是6年,不过比哀帝小太多,死的时候也才是个14岁的孩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事,干了几件进一步巩固权力排除异己的事,如在哀帝死后迅速消除了傅氏、丁氏的影响,阻止平帝母亲卫姬进入长安,后直接以各种刑狱而清除卫氏全家,理由是防止外戚干政,殊不知他王莽才是最大的外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3年,为防止将来平帝刘衎掌权后其母家卫氏形成新的外戚专权对王家不利,毕竟王正君年己古稀,应该说大儿子王宇是一片好心,多次劝说王莽不要阻止卫姬来长安,无果后指使吕宽用狗血泼在王莽的大门上,采取装神弄鬼的做法,既便如此也没必要逼死王宇,只有一种解释,此时的王莽在朝坛上携天子令诸侯,做任何决定基本无人反对,他希望一直无人反对,为后面的窃国铺平道路,恰恰自己的人反对,是可忍孰不可忍,亲儿子也不行,如是第二个嫡子领了杯毒酒。当部分史料把王莽的谦卑仁义无限扩大而赞颂的时候,我会感到如鲠在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大家都说王莽好,应受更多的封赏,公元2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这个封号像一个谶言一样,终被历史的车轮转向了反面。公元3年他把长女王嬿嫁给平帝刘衎。自己成了小皇帝的老丈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4年,王嬿被封为皇后,王莽封宰衡,加九锡。锡为赐的通假字,加九锡就是加九种赏赐,包括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等礼器。古时候天子赐给有特别供献的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的封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封建王朝加九锡王莽是第一人,加九锡后篡位夺权王莽也是第一人,后面魏晋南北朝一票人排着队模仿他的样子,走马灯式地践行皇帝轮流做,何时到我家的理论。一旦加九锡就离自己或下一代篡位改朝换代不远了,像是一个魔咒,贴上了不光彩的标签,以至于后主刘禅要给诸葛亮加九锡,诸葛亮到死都不肯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6年初,刘衎死于未央宫。怎么死的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无外乎病死或毒死,反正是死得很突然。《资治通鉴》中说是被王莽毒死的,应该有这个可能性。在一切尽在掌握的情况下,给傀儡皇帝下个毒应该不是难事。再说一个连自己儿子都能鸩杀的人,递杯毒酒给病怏怏的刘衎,也不会有太多的负罪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把仅1岁多的刘婴立为皇太子,称他为孺子婴,莽自称摄皇帝,又称假皇帝。刘婴为汉宣帝的玄孙,广戚候刘显的儿子。王莽每天抱着刘婴上朝,活像抱着个牌位,这样抱着娃娃指点江山的日子持续了两年,王莽早己厌倦了这种工作模式,因为孺子婴开始学会说话了,王莽变得忐忑不安,一个隐藏在皮囊最深处的遥远的梦想,终于翻滚到了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平静地改朝换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楚汉灭秦,全国征战。李唐玄武门之变,赵宋黄袍加身,朱明白莲教起事,封建王朝的更替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和山崩地裂式的社会痉挛。但王莽得国似乎顺理成章,加之在大汉朝的中间开个口子,像是给活得太长的汉朝按下暂停键,15年后重启进行大汉朝的下半场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都说王莽是民选皇帝,因为口碑太好,或者说隐藏得太深。改朝换代似乎是顺应天命。刘家人很多,但是几乎己无能人。你看西汉末那几个刘姓皇帝都是什么嘛!元帝刘奭优柔寡断,临了未换成太子。成帝刘骜认为当皇帝就应该以享乐为第一要务,酒色之徒而已。后期专宠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导至无子嗣,这里多说一句,赵飞燕应该是历史上少有的从青楼里走出来的皇后之一。汉哀帝刘欣依然没有正形,后期专宠董贤,在皇宫里搞同性恋,还把董扶上大司马之位,说话都不正常的人怎么治国,甚至快终了竞然想禅位于董,称之为哀帝算是实至名归。汉平帝患有癫痫,时不时在朝堂上抽搐,十几岁就挂了。刘婴抱上神坛才2岁,比那个末代皇帝还小。这几位一个比一个羸弱,一个比一个不爱惜身体,一个比一个短寿,最大的也没活过45岁。他们或许也踌躇满志,也曾想过恢复大汉的荣光,但是在宿命面前,争扎是痛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百年来,刘邦及其所封刘姓王系家族生出了十万人,可到了西汉末年,几乎没什么人才了,都是些王公贵族和浪荡公子。土地兼并严重,经过二百年的分封与荫泽,土地和财富大多集中在各派系豪门世家的手里,国家收不到税或越来越少,不够帝国挥霍那就加税,导至社会底层民不聊生。所以当王莽初露野心时,估计也会有人打心底里想让他试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抱着刘婴上朝的日子过腻歪了,刘婴也开始牙牙学语了,王莽越来越难受,明明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但仍然像站在无形的阴影里,总感觉冷飕飕的。在诸如挖出刻字的石头上面写着假皇帝当为真,天边哪颗星星异常亮起,七彩山鸡下得山来等等一系列装神弄鬼的操作后,王莽决定不装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拜见姑姑王政君仍用臣礼外,朝堂内外一切都用皇帝的名号和礼仪,为了迎合王莽的野心,各地相继挖出莽当为天子的命符铜匮。我一直不理解,早己脱离了莽荒时代的人类社会怎么会相信图谶命符之类的把戏。为什么会在漫长的权力平衡与斗争之中屡现奇功,为什么大家都会相信。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是王莽派人弄的,或者是某个想迎合时局建功立业的人蓄意埋进去又挖出来的。我突然想起了皇帝的新装那个童话故事,明明每个都在说谎,却因为需要,这一切就是真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看不惯王莽的人还是有的,刘家也有男子汉的。先是安众侯刘崇在河南起兵,不过很快就兵败战死。最大的反对者要属翟义了。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拥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聚众十万举起反莽大旗,发檄书揭露王莽毒杀平帝、骗尊摄政、蓄谋天下等不赦之罪。王莽一边抱着孺子到宗庙里祷告:我只是想像周公辅成王一样摄政,而当时有管蔡挑衅,今天有翟义作乱。圣人都如此,何况我王莽呢。一边调集大军展开血腥镇压,起义很快被绞灭。翟义被移三族,连其父翟方进以上翟氏先祖的坟墓都被挖掘并焚棺戮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也听不到反对的声音了。公元8年,王莽自导自演了一幕禅位闹剧,群臣带着孺子婴劝进,凡三次而受,创了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先例。后面那些搞禅位篡权的基本上都是学王莽这套。他对上古礼法及周礼情有独衷。原来大权独揽时他自封为宰衡。即太宰与阿衡,因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意思是要效法伊尹和周公,早晚要还政于刘氏。行禅位之术时又说,效法上古尧舜善德者为政,有何不可?最终,假皇帝把刚满4岁的刘婴关起来,禁止任何人与他说话,使其吃饱穿暖即可,禁止学习与社交。从小未接受基础教育和家庭影响的刘婴,逐渐成了傻子。直至新朝覆灭后放出来连牛马都不认识,话也说不清楚。于25年被更始军杀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换个人,换个天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9年1月15日,54岁的王莽改国号新,到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于绿林军的乱刀下,新朝国祚1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于公元前207年被项羽刘邦推翻,历二世,也是15年。秦王朝历时虽短暂,但却在华夏延绵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创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征南越,修驰道巡四方。虽匆匆而亡,却几乎影响了整个华夏的封建王朝,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觉得秦朝是一个响当当的王朝。而新朝的15年几乎不被后人记念,甚至很多人如果不是有意去翻看相关的历史书籍,都不知道历史上还有个新朝。那么这15年王莽和他的新朝子民都在干嘛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是想把大新王朝建成万寿无疆的,完全按他的思路推进新政,各项改革陆续推行,被自己的盲目自信蒙蔽了双眼,全然不知深渊就在眼前。王莽是个很迷信的人,不过两千年前的人大多迷信,大汉朝承秦制,但文化上深受春秋战国的影响,而西汉统治阶级历来喜欢搞图谶、巫蛊之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是过于迷恋过去注定不会进步。王莽建立新朝后,持续推进改革,史称王莽改制,而很多改革并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任由刘歆不断从古籍中进行挖掘。像他为官做人一样,总觉得上古或西周的文化制度才是好东西,有些改革又异常超前,却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现在叫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严重不匹配,于是这驾马车一直在艰难困苦的悬崖边沿奔弛。当天下异像繁生,落草为冦的流民在帝国的山岗上若隐若现,王莽便在疲于应付中拆东墙补西墙,甚至朝令夕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托古改制,把千年前的井田制又搬出来了,土地收归国有,是为王田,划成方方正正的棋盘格子,每个人都可以分得私田使用权,并安排部分时间和人力为王田劳作。我一直觉得这个有明显的打土壕均田地的意味,也特别像上个世纪中叶的土改运动,可那是在二千年前,所以我一直惊奇,人们为什么说他是穿越者了。解放奴仆,禁止奴隶买卖,但是你的政权不是通打仗流血推翻旧制度旧阶级得来的,他实现了最低层人的美好的愿望,然而却刺痛了广大的王公贵族和地主豪强的利益。说白了你虽然改朝换代了,但原来的上层建筑并未打破。所以阻力重重,所以在执行上就严重的走样变味。脱离了群众基础,旧贵族不满。随意改革官制和行政区划,今天属山东,明天可能就成了山西。还随心所欲地改地名,如将长安改为常安,让人无所适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税制,什么都要交税,还发明了不生产税,就是既便你不生产,也要交税,可以说是人头税或呼吸税,彻底把市场秩序搞乱,苛政猛于虎。实现盐、铁、酒国家专卖,把工商业困死。国家穷,那就发行货币,广泛征税,废除五珠钱,重新印制使用上古刀币、贝币,建立国家贷款制度,把经济搞得乱。王莽算是对国家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当时千窗百孔的经济条下推行这些改革,失败是必然的。这些改革在当时应该很少有人能理解,大多把王莽奉为神或者神经病疯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交上四面树敌,他认为四方蛮夷根本不配享受王的爵位,全面否定汉朝的安抚政策,采取吓唬威胁甚至欺骗的手段把汉朝授予的玉玺全部换成了印章,将汉朝封的东边高句丽、西边西域、南边西南夷、北边匈奴各王降为侯。各蛮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不了解玺与印的区别,觉得反正都是中原王朝送的一字之差的印章而己。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当外交上各种赏赐与礼仪逼格明显下降时,才发现一字之差导至的是真真切切的待遇下降。那就讨回公道,秀秀肌肉。王莽可不是软蛋,听说四邻不听话,那就打呗。如是连年征战,数十万的军队长期陷于边疆,与邻居的纠缠最终使本不充裕的国库更加捉襟见肘。王莽挑起战争,派犯罪流民组建的军队四面出击,又不给像样的武器和补给,说得好听点是想转移视线化解内都矛盾,实则是消耗多余的无用而又易转化为流寇的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所谓的军队往往一击就散,为了生存只得在边地抢掠,后来干脆回内地变成了反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在处理家事上,他喜欢搞个人宗拜还极其迷信。可以说六亲不认,甚至到了末期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身边的人要求极其严苛。三个嫡子都被他弄死了。二儿子杀了人,为树形象杀人尝命逼死王获还说得过去,大儿子王宇因劝进造狗血门事件后逼喝毒酒就有点牵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四儿子王临几乎是吓死的。新朝建立后,因嫡出的四个儿子中老大老二被毒死了,老三王安又“颇荒忽”,估计是神经兮兮的,王莽只得立王临为太子,并娶国师刘歆之女刘忻。刘歆xin看似不为人所知,可在当时确是大名顶顶的国学大师,其父刘向更是响当当的文豪。王莽执政及篡汉后推行的系列改革,大多由刘歆从几百年上千年的上古时期的古籍典章中找到各种范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夫人王皇后因痛心王莽毒死了两个儿子,日日哭泣,后来哭瞎了眼睛。王莽让王临来待侯母亲,王临却与王夫人的侍女原碧纠缠在一起,而这个原碧又与王莽有一腿。公元21年,王临30岁,想起前面两个哥哥都是在30岁被王莽毒死的,整天当心活不过30岁,而刘忻继承了共父能观天象的本事,说宫里会有白衣之会,表示皇帝或皇后会有凶兆,王临于是写信给母亲说不知道哪天会死在哪儿。太子己有想利用星兆谋逆的想法。不久皇后郁郁而终,这封信被王莽发现,原碧将所知道的和盘而出,王莽二话不说赐给王临一杯毒酒,这是第三杯了,王临不肯喝,自杀了。刘忻也自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来没听说过王莽贪财好色,一直老道地保持了谦谦君子形象,既使当上了皇帝仍然是没有什么绯闻,但从其与原碧有染这件事来看,其正人君子的形象也是装出来的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连连不断的蝗灾旱灾水灾的出现,把这个迷信男搞得心神不宁。下面的人认为是帝王家阴阳不调,惹得上天不开心,于是一次性选妃120人,按气质美艳程度封为“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王莽也没有反对。好像是在说如果是老天爷看不惯我不象一个皇帝有三宫六院,那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就为难我自己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灾不断,民生凋敝,易子相食,绿林赤眉风起云涌。更可怕的是,各路义军中不泛刘姓宗亲。苦难中的民众对大汉天下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不满,终形成涛涛洪流之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朝15年几乎是在改制革新、平乱略边、大兴土木、天灾人灾、哀鸿遍野等几个主要的标签中循环往复。帝国己千孔百窗,王莽也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是败亡己成历史的必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政君活到了公元13年,享年84岁。当王莽派人去找这位姑姑要玉玺时,她可能肠子都悔青了,本只想培养王家的能人己延续外戚的涛天富贵,何曾想却引狼入室了。不过她老人家在天有灵,10年后天下又姓刘了,估计她知道后世如此应该也释怀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2年,绿林军、赤眉军及其他数不胜数的揭杆而起的流民如星星之火在帝国的大地上己成燎原之势。公元23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室刘玄称帝,是为更始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3年的春天里,王莽认为现在天怒人怨的局面是因为没有得到老天的原谅或垂怜,而上天施以惩罚的结果。于是他带领群臣在帝都的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王莽的哭是虔诚的,像一群做错事的孩子,对着大地母亲诉说着迫不得己犯了的错,乞求老天开恩,渴求神兵天将救新莽于水火,我们将痛改前非云云。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当那凄凉的哭声还在山谷里回荡,绿林军己攻入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公元23年的9月,长安沦陷。10月6日,王莽携残余一众逃往建章宫的渐台,伴随他逃亡的是城墙内外的烟火和贼寇震耳若聋的喊杀声。当商人杜吴挥舞大刀呵斥倦缩在墙角的王莽时,王莽怀里那枚千方百计讨来的玉玺掉落在地,他的头颅也跟着滚落在地。人们听说王莽死了,纷纷割肉分尸,他的躯体碎片成了到新的王朝领赏的门票。据说他的头颅一直被后世皇室收藏,直到295年晋惠帝时仓库失火,终于灰飞烟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世留着那颗头颅干嘛呢?是想瞥见那空洞的宇宙里关于忠奸的标签么?还是想时时提醒自己,防火防盗防老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莽败亡似乎在情理之中,王莽新政给西汉末年积重难返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了新的东西,有了一定的新气象。但恶性循环的弊政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本以为他会是西汉末日的救星,未曾想却是冒充天使的魔鬼。西汉的人口约5千万,然而,在王莽的‌新朝期间,由于‌战争、‌饥荒和改革失败,人口急剧减少。到新朝灭亡,人口仅剩约2千万。15年3千万人消失了。当人们都期望这一切早点结束时,覆灭便不可逆转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5年10月,刘秀扫河北,合赤眉,洛阳称帝,是为汉光武帝,仍承袭汉制,史称东汉,又称后汉。更始政权也在各种打打杀杀中土崩瓦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想当执金吾的人恢复了刘家的大汉朝。因为当初刘秀还在种田的时候遇见王莽出巡,差点被气势挥宏的仪仗队闪瞎了双眼,扶着锄头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历史证明他超额达成了梦想,所以人们常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望王莽的一生,你可以说他是大孝大忠之人,也可以说他是自私狂妄的贼,在某个时段或某个点上看他都会有完全炯异的具象,而我们看到的人世,在历史的长河里像浪花,有时候是令人厌恶的狂涛,有时候却是汹涌澎湃的壮志,或者是波光粼粼的微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1月于大理。以上涉及史料来源于班固《汉书·王莽传》、梅毅《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百度等,图片来自于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