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伟人曾经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命脉的四个根本,如果这个根本遭到破坏,那么国家就岌岌可危,国将不国了。由此可见,“四维”于国家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四书五经是中华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五经其中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礼经》,它是先秦时期儒家经典之一,主要用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交往,对后世的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体现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色,纳之以礼。”礼,就是礼仪,仪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正人君子也爱财,但是要有正当的来路。正人君子也爱美色,只是要以礼仪来接纳之。同时,还有许多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强调了人的日常行为中礼的重要性——人类的行为要合乎礼仪。如果上层人能以礼接纳下层的贤能之人,叫礼贤下士。一个国家崇礼尚仪谓之礼仪之邦。儒教文化在中国数千年的王朝更替中是一直占据主导思想地位的文化,孔子一直强调克己复礼。复礼,就是强调恢复周礼。《周礼》为周代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著,其内容涵盖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文革中批林批孔,破“四旧”,破除封建礼教思想和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和束缚,礼教受到了强烈冲击。</p><p class="ql-block"> 古人崇尚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送别亲友讲究折柳而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也有以酒话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市井之上,人们相互见面时,会双手交叠,弓身施礼。临别之时,会揖别,也就是作揖而别。而上古之时,更重礼仪,所谓周礼,更其繁复,占卜祭祀,祭天祭地祭祖先,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人的敬畏之情。文革中,伟人提出了战天斗地的口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无数革命小将斗私批修,破除“四旧”,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礼,在中国已日渐式微。改革开放以后,西风东渐,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是古人义的最高境界。义,义气,侠义之意。义字,是一个人内在气节的外在表现,在中国古代,舍生取义的义士比比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里的那个舍弃儿子的生命,换取忠臣孤儿生命的程婴就是其中一个。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堪为舍生取义的典范,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完全可以逃脱以保全生命,但他以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慷慨赴死,杀身成仁,在菜市口被处斩就义之时,还被愚昧的看客扔烂菜叶子!而在中国古代,敢于在朝堂之上冒犯君王,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死直谏的忠勇之臣更是无计其数,义字刻划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数千年不灭,成为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即使在现代,也有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的文坛巨匠朱自清 ,有在文革中不堪受辱投湖自尽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有在文革中含冤而服药自尽的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对“义”字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廉洁从政是为政者的底线,如果从政者为政不廉,那么勤政就无从谈起。古人讲,“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廉明是为政者的基本操守。</p> <p class="ql-block"> 陕西古代有一位勤廉为政的官员——王震,著名的“四知堂”的故事就出自东汉名士王震,王震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一天晚上,昌邑县令前去拜访,临走之时拿出怀揣的金子赠送王震,一是感谢举荐之情,二是请老上司今后多加关照,王震坚辞不收,县令道:“幕夜无知者。”杨震怒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县令惭然而去。清廉自守,靠的是内心的修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可以战胜一切贪念。</p> <p class="ql-block"> 古代清廉自守的官员不在少数,如包公,如海瑞。但大官巨贪亦不胜枚举,如清代的和珅,其家财富可敌国,相当于清廷15年的财政收入。如今北京的恭王府仍旧供后世人参观,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留下千古骂名。北宋的宰相王黼是中国古代第一大贪,卖官鬻爵,大肆搜刮,“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貫,擢通判。”贪污白银6200万两。这些大蠹巨贪虽权倾一时,但最终都无法逃脱终了的惩罚。两个大贪,虽然相隔600多年,被处死之时一个49岁,一个48岁。</p> <p class="ql-block"> 曾志,她是伟人的红颜知己,是文革中伟人明令禁止冲击而受到保护的唯一女性,在井冈山时期曾担任红军医院党组织书记,建国后担任中组部副部长,在战争年代她曾将一个孩子托付于当地老百姓抚养,后来因生活困难,这个儿子找到生母,希望能帮他安排工作,遭到曾志严辞拒绝,让他回井冈山继续务农。曾志在弥留之际,嘱咐女儿陶斯亮,丧事一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遗留钱物缴纳党费,遗物捐赠革命历史博物馆,不许通知井冈山的儿孙进京吊唁,骨灰树葬于井冈山。这是何等高风亮节!何其高贵的品质!回望当下,多少贪官巨蠹,动辄贪腐数亿、数十亿、百亿、千亿,真是刷新国人的三观。</p> <p class="ql-block"> 耻,即是荣辱观,。就是对待人和事要明是非,知进退,辨荣辱。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羞耻之心,知道行有所止。为人而不知羞耻,不知其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是“靖康之耻”,北宋末期,金军南下,北宋军队无力抵抗,徽宗皇帝急忙传位于钦宗皇帝,宋金议和,徽钦二帝被金军掳掠,皇后嫔妃公主宫女,王公大臣及其家眷,以及乐师工匠,十万人沦为金人的奴隶。途中风餐露宿,冻饿而死以及被凌辱而死者不计其数。而二帝及妻女遭受的屈辱令人发指,扒光衣服游街示众,身披鲜血淋漓的羊皮,脖子上套上绳索,被施行所谓“牵羊礼”。皇后公主嫔妃宫女以及王公大臣的家眷悉数沦为金人的玩物,流落到所谓的“浣衣局”成为官妓。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徳公,封钦宗为重昏候,极尽侮辱。诸多女性不堪凌辱,选择以死保全贞洁,而徽宗在金国苟活了八年,郁郁而终。钦宗则在金国忍辱偷生了三十年。</p> <p class="ql-block"> 晚清王朝,慈禧太后当政,朝庭腐败不堪,军备废驰,内忧外患。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在京津一带,冲击外国人教堂、使馆,枪杀洋人,引起了外交纷争,慈禧太后本想借助义和团压制洋人,不料引起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遑出逃西安,1901年,被迫签定《辛丑条约》。丧权辱国,慈禧太后留下了臭名昭著的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无耻之嘴脸震惊世人。</p> <p class="ql-block"> 关于礼义廉耻, 伟人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我建议大家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伟人的话依旧如雷贯耳,震聋发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