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号早餐后,乘坐地铁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站出口处人们刷身份证依次出站。 <b>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b>,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 参观人群排队再次刷身份证进入博物馆。 经过仔细的安检,进入博物馆大厅。 <b>中国国家博物馆</b>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b>中国国家博物馆</b>的十大镇馆之宝包括<b>后母戊鼎</b>、<b>玉龙、四羊方尊、利簋、金缕玉柙、击鼓说唱俑、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孝端皇后凤冠、万历孝靖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和商妇好鸮尊</b>。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p class="ql-block">新中国五代领导人。</p> 走进<b>中国国家博物馆</b>“<b>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b>,中国版图 <b>《古代中国陈列》</b>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p class="ql-block"><b>鹰形陶鼎</b>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出土于渭南市华州区太平庄,外观采用了站立的雄鹰造型。身体健硕,双腿粗壮,两只翅膀紧贴于身体两侧,鹰的美感与陶鼎融为一体。</p> <b>鹰形陶鼎</b>距今已有6000多年,可爱的新石器时代“胖鹰”。鹰形陶鼎被视为国宝,是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还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骄傲。 <p class="ql-block"><b>舞蹈纹彩陶盆 </b>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涡纹彩陶罐</b>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p> <p class="ql-block"><b>裸体浮雕彩陶壶 </b>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b>人面鱼纹彩陶盆壶</b>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遗址,彩陶盆呈红色,盆内壁使用黑彩描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和鱼纹,极具特色。这种彩陶盆是特制的葬具,大多作为儿童瓮棺的盖,它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b>鱼鸟纹彩陶壶</b>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p> <b>玉龙:红山文化</b>(约公元前4700年一 前2900年)<br>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器,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通高26厘米,墨绿色,形状如“C”字。 <b>玉琮:良渚文化</b>(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br>1958年征集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主要用于祭祀礼仪。 <p class="ql-block"><b>玉琮</b>(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p> <b>玉璧:良渚文化</b>(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br>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士。<br><b>玉钺:龙山文化</b>(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br>1958年山东日照出土。 <p class="ql-block"><b>“后母戊”青铜方鼎:商王武丁时期铸品</b>,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p> <b>商后母戊鼎</b>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把<b>商后母戊鼎</b>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p class="ql-block"><b>“子龙”青铜鼎</b></p><p class="ql-block"><b>商子龙鼎,商代末期青铜圆鼎</b>,国家一级文物,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是已发现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子龙鼎</b>与最大的方鼎<b>商后母戊鼎</b>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p> <b>“后母辛”青铜觥 商王武丁时期</b> 1976年河南安阳段墟妇好墓出士。 <b>“后母辛”青铜觥 </b>为商后期的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b>“妇好”青铜鸮尊</b>:<b>商王武丁时期铜器</b>,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器身铭文“妇好”,鸮尊为酒器。 <b>虎纹青铜鎣</b> <b>西周晚期</b> 2018年国家文物局拔交。 <p class="ql-block"><b>青铜雁尊</b> <b>西周早期</b>1955年辽宁凌源出土。</p> <b>青铜觥</b>(gong)<b>周康王时期 </b>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p class="ql-block"><b>青铜斝</b>(jia) <b> 商王武丁时期 </b>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作为古代温酒器,形状类似于爵,但体型更大,通常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没有流和尾。</p> <b>青铜爵 商王武丁时期 </b>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b>兽面纹铜瓿 商代晚期 </b>瓿bù,流行于商代,一般为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水或酱料。此铜瓿器型厚重,纹饰复杂,铸工精良,是商代晚期青铜瓿的代表之作。 <p class="ql-block"><b>“妇好”青铜偶方彝</b>: <b>商王武丁时期</b></p><p class="ql-block">妇好青铜偶方彝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作册般”青铜鼋</b>(yuan)<b>商代未年</b></p><p class="ql-block">作册般青铜鼋是一件珍奇的晚商青铜器。器作鼋(爬形动物,外形像龟)形,爬行状,伸头,尾左偏,四足外露,爪下各有一方钮作为支撑足。颈侧及盖上插有四箭:左肩部1支,背甲左部2支、右后部1支。皆为箭射入鼋体后露出的箭羽部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b>青铜鼎 商前期</b>(约公元前16世纪—前14世纪)<div>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div> <p class="ql-block"><b>“蠡”青铜·驹尊 </b> <b>西周中期</b></p><p class="ql-block">1955年,出土于宝鸡市眉县李村,外观为昂首站立的小马。在马脖子上,铸有94字铭文,记述甲申日周王在斥地举行执驹礼,期间赏赐给作器者盠两匹小马。</p> <p class="ql-block"><b>“蠡”青铜方彝</b> <b>西周中期</b> 1955年陝西郿县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翘楚之作—“蠡”青铜方彝。</p> <p class="ql-block"><b>虎纹青铜铙</b>(nao) <b> 商后期</b>(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p><p class="ql-block"><b>青铜铙</b>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始见于商代后期,西周早期继续沿用,敲击时器口向上。</p> <p class="ql-block"><b>“颂”青铜壶 西周晚期</b></p><p class="ql-block">这件西周·“颂”青铜壶,高51cm,造型独特,器口、颈部和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线条收敛,两侧装饰有兽首衔环耳,腹部则显得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实。</p> <p class="ql-block"><b>四羊青铜方尊:商后期</b>(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青铜礼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p> <b>商四羊青铜方尊</b>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br> <p class="ql-block"><b>象首耳兽面纹青铜罍</b>(lei) <b>西周早期 </b> 1980年 四川彭县竹庄出土。它造型大方,铸造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b>商龙虎纹青铜尊</b>,国家一级文物,商王盘庚下令铸造的焦陂国酒专用器皿,距今约3300多年历史,公元1957年出土于阜南县焦陂镇[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焦陂由此成为有证可考的酿酒发源地之一。 <p class="ql-block"><b>青铜面具 商</b>(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b>凸目铜面具</b>于1987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为商至蜀时期的祭器,现收藏于<b>中国国家博物馆</b>。</p> 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 <p class="ql-block"><b>“曾仲斿父” 春秋•曾 </b> 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p><p class="ql-block"> 是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p> <b>青铜方壶</b>乃容酒器。形体高大,长颈,鼓腹,圈足。两耳作龙首衔环。盖上有镂孔的莲花瓣。盖沿及器的颈部饰窃曲纹,器物口沿和器腹饰环带纹,线条流畅。器盖同铭,各铸五行十二字,内容记载曾中斿父用优质青铸壶。 <p class="ql-block"><b>青铜缶 战国•曾 </b> 这件青铜缶是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五件国宝之一,肩部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该器重达300多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b>“蔡侯申”青铜方壶 春秋•蔡 </b> 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蔡侯申铜方壶铸造于中国春秋晚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是蔡国第20个国君,蔡侯申专用的盛酒壶。</p> 铜方壶两耳为兽形衔环,底有四兽承托,相互应合,给人轻盈、移动的感觉。盖顶采用中原流行的样式,设计成镂空的莲瓣形,清新盎然。 <p class="ql-block"><b>“齐侯子行”青铜匜</b>(yi),西周中期文物。</p><p class="ql-block">春秋•齐 1977年山东临胸出士。</p> <b>错银卧牛铜镇.战国 </b>错银卧牛青铜镇,长10厘米,高5厘米,于1956年在安徽寿县出土,战国时期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铜卧牛,蟠伏顾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精美的错银云纹装饰,不仅动感十足,且充满神秘气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四字 <p class="ql-block"><b>人形青铜灯</b>(附勺)<b>战国 • 齐</b> 1957年山东诸城出士</p> <b>兽钮青铜镈 春秋·郑 </b> 传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br> <p class="ql-block"><b>青铜编钟(13件)战国 •曾</b> 1957年,信阳编钟在河南长台关出土。 </p><p class="ql-block">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最大一件钟的两面铸有铭文12字,记载楚历屈之月,晋国救戎于楚的事件。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携带的乐曲《东方红》就是用这组编钟演奏的。</p><p class="ql-block">石编磬 战国 •曾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两种乐器的区别在于组成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方式不同。</p><p class="ql-block">国博展出的“石编磬”由十件大小、薄厚不一的石磬组成。编磬按一定的音阶分散悬挂在架子上,每磬可发一音。音的高低取决于磬的形制,大而薄则音低,小而厚则音高。</p> <p class="ql-block"><b>青铜胄 战国</b></p><p class="ql-block">蒙古赤峰美丽河出士。</p> <b>青铜兵器</b> <p class="ql-block"><b>青铜缶 战国•蜀</b>(公元前403年—221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b>彩绘陶兵马俑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p><p class="ql-block">1965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长陵陪葬墓,是两汉时期的陶兵马俑。共出土了2500余件彩绘兵马俑,有陶质的步兵俑、骑马俑、盾牌模型、车马饰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兵马俑 秦</b>(公元221年—前206年) 秦代</p><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在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东侧发现兵马俑陪葬坑,在坑内出土大量陶质的战车、战马、士兵等殉葬品,被誉为“<b>世界第八大奇迹</b>”。</p> <b>陶马 </b>秦代 <b> 陶俑 </b>秦代 <b>《琅琊刻石》秦</b> 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b>“琅琊台刻石”</b>等。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 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下为石刻辞文节录。 <p class="ql-block"><b>龙纹玉璧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国博的龙纹玉璧并非出土于西汉,而是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这件玉璧实物为白玉,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肉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雕琢四组夔龙纹,内外区用一周绳索纹相隔,纹饰清晰,玉质光润莹亮。</p> <p class="ql-block"><b>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市西吴乡豆马村。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p> 外观为雄健刚毅的犀牛形象,通体装饰错金银流云纹,背上有盖,可以开合。在嘴右侧,有管状流,用于注酒。 犀牛的眼睛由珠饰镶嵌而成,虽然不大,但却神采奕奕。虽然是以青铜制成,但犀牛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皮肤感受到骨骼的形状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虽然肥厚,但结实有力,富有弹性。 鎏金陶俑:跨域千年的盛世笑容。 鎏金熊形青铜镇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2年安徽合肥出土 <div>嵌贝鹿形青铜镇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div>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水亭 东汉 (公元25—220年)陕西西安新筑镇三里西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陶水亭反映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私家武装与歌舞娱乐的。</p> 三合式陶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广东广州东郊麻鹰岗出土。 <p class="ql-block"><b>陶船 东汉</b> (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广东广州先然路出土</p> <b>陶车 东汉 </b> (公元25年—220年)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p class="ql-block"><b>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山士。</p> <p class="ql-block"><b>彩绘雁鱼青铜釭(gang)灯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为西汉青铜器,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照十八庄,现藏于<b>中国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陶部曲俑 东汉</b>(公元25年—220年) 四川崖墓出士。</p> 陶坞堡 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6年广东广州东郊麻鹰岗出土。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 东汉 1976年出土于安徽涡阳大王店。为反映贵族歌娱生活的明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b>石天禄 东汉</b>(公元25年—220年)河南洛阳西郊出土。 石天禄常与辟邪配对,雕工精美,神态栩栩如生,具有威武的镇墓神兽形象。 <b>彩绘石骑马人,东汉石雕</b> 1955年出土于保定望都二号汉墓,现展于国家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击鼓说唱俑 东汉</b>(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又称说唱陶俑,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p><p class="ql-block">其特点是诙谐、幽默,通常以小鼓击节伴奏。</p> <b>东汉击鼓说唱陶俑</b>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b>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5年—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器身两侧有对称虎形耳,平底。底足四个,作爪形。盖中央立一铜鼓,其上立一牛,作昂首鸣叫状,环周有六牛,大角长尾,肩瘤突起,状极生动。贮贝器的西汉时期滇人中的统治者贮存贝币的用具。 <p class="ql-block"><b>虎钮青铜錞于 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四川成都出土</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青铜乐器,其形状为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虎钮錞于的顶部为猛虎形钮,整体造型威武。虎钮錞于不仅在音乐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反映了古代军事和礼仪活动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青铜枕 西汉</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72年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古滇国特有器物。<b>五牛铜枕</b>是一件西汉时期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b>青铜枕</b>呈马鞍形,两端上翘,中间有五头立牛,体态雄健,肌肉饱满,犄角挺立。 <b>陶武士俑 陶牛车 十六国</b>(公元304年—439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 <p class="ql-block"><b>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吴</b>(公元222年—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 <b>河内太守青铜虎符 北魏</b>(公元386年—534年)1955年内蒙古士默特旗美岱村出士。 <b>陶马 北朝</b> (公元386年-581年)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b>陶牛车 北齐 </b>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 <b>陶镇墓兽 南北朝·北朝·北魏 </b>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b>陶俑 北朝(</b>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b>弹琵琶陶俑 北齐 </b>(公元550年—577年)1973年山西寿阳厍(she)狄回洛墓出土。 <b>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北齐</b>(公元550年—577年)1971年河南安阳出土。<div>扁壶的前后两面刻着相同的一幅图,画里描绘的是五个人载歌载舞的场面,这些人都是西域胡人,正在跳”胡腾舞“。<br></div> <b>昭陵六骏石刻</b>(陈科复制)<br><b>唐昭陵六骏石刻</b>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div>据传,唐太宗令画家阎立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石刻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b>昭陵六骏</b>,其实是陪着唐太宗征战沙场的六匹战马。六骏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征战疆场,深得他的喜爱,于是太宗还为每匹战马亲自取名。</div><div><b>第一骏</b>为<b>特勒骠</b>,它是一匹通体黄毛的战马,神奇的是这匹马的黄毛中却透着白色,而“<b>特勒</b>”其实突厥语(活跃在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意思是可汗之子。<b>特勒骠</b>:它是东面的第一匹骏马,可以观察到壁画中的它左侧双腿抬起,右侧双腿落下,这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战马才会有的步伐。</div> <b>第二骏 青骓</b>,在古代“骓”可是最好的战马,它在陪着太宗征战之际,受了敌方射来的5箭,才倒地身亡。它以飞驰状态出现,从而透露出它在疆场上一定有着极快的奔跑速度。 <b>第三骏 什伐赤</b>,“什伐”是波斯语中的“骏马”,因为是赤,因此它是一匹通体红色的骏马,它也同样在战场上身中5箭。它和青锥保持着同样的奔跑姿势。 <p class="ql-block"><b>第四骏,飒露紫</b>,“飒露”在突厥语中是勇健的意思。第四幅雕刻很是特别,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带有人物的浮雕,画面中一位战将正在为受到箭伤的飒露紫在疗伤。这匹骏马身形高大,气势威武。<br></p> <b>第五骏,拳毛騧</b>,在汉语中“騧”指代的是长着黑色嘴巴的黄马,“拳毛”就是说这匹马一身卷毛,这匹战马也是十分英勇,即使当它身中九箭的时候,它依然驮着太宗在于敌人厮杀。壁画上的它其实是身中九箭的状态。<br><br> 最后的<b>第六骏,白蹄乌</b>,从它的名字中得知,这是一匹全身毛发乌黑的战马,但是它的四蹄确实纯白的。此外“白蹄”在突厥语中也有着“少年可汗”的含义。它四脚腾空,以极速奔驰的状态出现。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b>,也称为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唐代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b> 骆驼昂首挺立,在驼背平台上,有三名胡人和两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代,长安城开放包容,音乐舞蹈多元化发展。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p> <b>鎏金青铜衔环铺首 十国•前蜀</b>(公元907年—925年)1942年—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铺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物门上的构件,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底盘为龙首,上有角,怒目圆睁,露齿衔环,神态极为威猛。环为圆形,作两鱼吞珠的形象。 <p class="ql-block"><b>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隋唐五代时期</b></p><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河北曲阳县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被盗。2000年,这件被盗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23日,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归还中国。<b>中国国家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 唐</b>(公元618年—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这盘内底部中心铸有一头狮子的图案。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非常兴盛,西域商人往来不绝,并且向宫廷进贡非洲和西亚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秘色葵口磁盘 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秘色葵口磁盘,乾隆一生想要得到的瓷器,他终身遗憾。</p><p class="ql-block">1987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青中泛黄和灰色,外壁残留包装纸。在地宫出土的《衣物账》碑上,明确记载此盘为秘色瓷,数量极少,鲜为人见。</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侍女俑 唐 开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b>骑马女陶俑 隋朝</b> <p class="ql-block"><b>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唐 显庆二年</b>(公元657年)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p> <b>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 唐 神龙二年</b>(公元706年)1972年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b>绿釉陶男俑 唐 开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b>彩绘陶打马球女俑 唐</b>(公元618年—907年)1958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br>这是唐代的三彩马球女俑,展现的是女子打马球的场景。 <b>三彩黑釉陶马 唐(公元618年—907年)</b>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p class="ql-block">彩塑供养菩萨 唐(公元618-907年) 甘肃敦煌出土。</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女俑 唐(公元618年—907年)</b>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莲湖区土门村。身体丰腴,面带笑容,鬓发抱脸,发髻下垂至额前,被称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短袖上衣,裙束于胸,脚穿尖鞋。</p> <b>女陶俑 唐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b>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 唐开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鲜于廉墓,饱满生动,釉色瑰丽。骆驼卧在地上,头部高昂,通体黄色。胡人骑于驼上,头戴尖帽,左手牵绳,右手上举,准备起身。</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马 唐开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鲜于廉墓。马站立在底板上,通体洁白,向左侧视。马的鬃毛被剪成三花形,马鞍披着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都装饰着绿色革带。</p> <b>琉璃釉兽头 唐</b>(公元618年-907年)<div>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城遗址出土。</div> <p class="ql-block"><b>胡人骑骆驼陶俑 唐 调露元年</b>(公元679年)1954年在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胡人骑骆驼陶俑,生动再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西域商人的形象,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p> <b>【客使图】壁画(摹绘)</b><div>原作1972年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这幅《客使图》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水准和绘画风格。通过绘画不仅表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国家,而且传达出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div> <b>绿釉鸱(chi)物 西夏 </b>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这是殿堂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呈龙首鱼身状。 <b>褐釉剔花扁壶 西夏</b>(公元1038年—1227年)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div>这类瓷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也最具民族特色。</div> <b>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b>(公元960年—1279年)<div>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中心窑地址于钧州(今河南禹州一带)而得名。</div> 佛宫寺释迦塔(模型) 据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复制 铜壶滴漏 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div>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div> 宋代斗拱模型<div>这是宋朝斗拱模型,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翅、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而且在整个斗拱中,没有用过一根钉子。</div>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匱” 明清时期(1368—19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p><p class="ql-block">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匮”的传统,即“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金匮指用金属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头修筑的房子。</p><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珍藏明清时期的皇史宬“金匮”是一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珍贵文物,它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皇家工艺的精湛技艺,也为我们了解明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孝端皇后凤冠 明 万历</b>(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万历孝端皇后的凤冠,不仅大面积采用了点翠工艺,还镶嵌了100多颗宝石,4000多颗珍珠。</p> <p class="ql-block"><b>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 乾隆</b>(公元1736年——1795年)这件瓷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敞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内敛,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p> <p class="ql-block"><b>青花八吉祥纹扁壶 清 乾隆</b>(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青花八吉祥纹扁壶不仅体现了清代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也蕴含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b>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 清 雍正</b>(公元1723年—1735年)</p><p class="ql-block">人们把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的瓷器,称之为天球瓶。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装饰艺术。明宣德时景德镇始创,成化时非常发达,清雍正时有进一步发展。</p> <b>《乾隆南巡图》</b>第一卷之“前门街市”(复制品) <br>清 (公元1624年—1911年) <b>《乾隆南巡图》</b>是清代画家徐扬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b>天蓝釉菊瓣尊 清康熙 </b>公元1662-1722<div>天蓝釉是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为康熙时所创烧。它的釉色浅而发蓝,甚似天蓝,故名。</div> <p class="ql-block"><b>木雕牧童骑牛像 清</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木雕作品——牧童骑牛像。这件作品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牧童与黄牛的亲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b>黄料夔纹诗句瓶 清</b></p><p class="ql-block">黄料夔纹诗句瓶属于清代制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工艺水平。清代瓷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b></p><p class="ql-block">清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为清代所用的陈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大清银行纸币 晚清</b></p><p class="ql-block">大清银行纸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货币之一,见证了清朝末期的金融变革。</p> <b>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 晚清</b> <p class="ql-block"><b>出使德国大臣发给江绍沅的护照 </b> (公元1907年)</p><p class="ql-block">该护照不仅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也体现了当时政府对于出国考察的重视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b>圆明园铺首 清</b>(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肆无忌惮地劫掠园中珍宝,并烧毁了圆明园。这件铺首为劫后残存的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馆陶嘉书屋门上的遗物。</p> “<b>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b>正在国家博物馆大厅展出。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 <b>“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b>模型作为重要展品之一进行了展出。 <b>南极科考站</b>模型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b>中国国家博物馆</b>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