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前都不属于节俭的人,再加上生命中最后几年不断辗转于医院和一直需要请护工照顾花费颇多,所以他们离世后没能给我们子女留下什么遗产,母亲生前拥有的唯一的一枚金戒指在我和弟弟商量之后给了妹妹。剩下还有几万块钱的定期存单、两只军用水壶,一些伟人像章以及父亲收藏的一些硬币,我们也都平分处理了。<br> 而那几本年代久远的相册,我却决定要收藏起来。那是我儿时刚来到这个北方城市时就开始经常翻看的。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黑白老照片还保持着原来的摸样,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变,而老照片上那刹那间的时光却能永远的保留下来。那些时光现在看已经相当久远,久远到里面的人物都成了故人,感谢人类发明的科技,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些定格的时光。回忆、怀念和讲述父辈的故事。<br> 照相由一种很正式很隆重很有纪念意义同时又很有门槛的一件事物演变成为今天这样没有门槛同时和呼吸空气一样稀松平常的事情,按说照片应该保存的越来越多才对,我却发现父亲照片大都是黑白时期的最多,看上去也最认真最有仪式感,等到兴起彩色胶卷也还好,还总能洗出照片留下一些影像,等到数码技术和手机拍照的兴起,却再也找不到一张看上去很正规的照片了。翻看着父亲的影集,回忆起他的经历过往,不免想起他们那代人的经历和故事,而这一切又是和我们的今天息息相关。<br><br> 就从他晚年后比较正规的照片里说起吧,必定那时候的时光刚刚离去不远。 <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后一张父亲同战友们的合影,照片中最中间带茶色眼镜的老者是原云南省军区司令员-14集团军军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祖训将军,王将军右手边个头较矮的就是父亲,耐人寻味的也是照片上唯一露出手腕而没有带手表的,这是06年王将军来本溪时在原64集团军招待所(此时已经改为190师招待所)门前拍的合影照片。王将军的左手边是我王大爷,王大爷和父亲在少年时期坐同一个闷罐车皮由苏北老家来到了位于大连夏家河那个海边军营的(关于这个军营我在美篇里的另一篇文字 《往事-想和你喝一杯》里讲述过),参军的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当时直接归国防部领导,那是1958年的事情,而王祖训将军则是父亲和王大爷刚入伍时候的排长。1961年该部队被取消了第一机械化师的番号 ,重新恢复陆军190师(81233部队)的番号,复归陆军第64军(81065部队)建制后部队整体换防到了本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大爷还有着一个很传奇的身份,他是冯小刚电影《集结号》中男主人公谷子地找到老部队后为他平反的部队首长原型,认识王大爷多年,我也是最近几年刷文章知道的这件事,网上的文章有许多版本,但是都有一个共同说法,说谷子地的原型常孟兰老人寻找部队48年,在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冻饿交加昏倒在本溪市桥头镇老部队门口,正好被王大爷坐吉普车路过发现叫人救进营房才有了后来的故事,网上煽情的文章很多,大家上网搜一下 “常孟兰”三个字就会有很多链接。内容大同小异。我特意找王大爷求证此事,本来是随口一问,王大爷却在微信上写了大段的文字很正式的来讲述这件事,其实当时王大爷在部队已经退休,不在担任主官的职责,为了发挥余热正在组织人员编写师史,因此手里掌握大量的历史文档资料。常孟兰老人先是找到了位于桥头镇的原老部队(这点同网上文章一致),团里无法确定,便指引他来到本溪市内钢校的机关大院找到了王大爷,王大爷热情的接待了他,通过和他的谈话并查阅相关文档资料确定了他说的情况,最后王大爷给常孟兰老人出具了部队的证明文件并又亲自给老人当地的武装部打电话,为老人落实了政策,后来冯小刚导演根据常孟兰老人的这件事迹改编成了电影《集结号》。</p><p class="ql-block"> 入伍后一段时间父亲和王大爷分别提干,后来有一段时间王大爷去作训股当了参谋,同寝室里有一个L姓参谋因为境遇不太顺打算转业离开部队,后来在王大爷的劝说下留了下来,没想到却从此官运通顺,先后做到1xx师长、xx集团军军长、SY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位,最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的女婿也是王大爷带出来的兵,后来还有有一段时间还做过我弟弟的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大爷和父亲是老乡又是战友更是最好的朋友,父亲转业的早,各种原因曾经历过一段非常窘困和落魄的时光,这个时候王大爷给了父亲和我们一家非常巨大的帮助,母亲在被困倒在病榻失能失语之前常常念叨此事,经常嘱咐我要买些水果勤去看望王大爷,而我总是习惯性的敷衍着。在父亲不在后母亲还能蹒跚行走的一段时间里,还经常由保姆搀扶着坐两站公交车去位于钢校的部队大院去探望王大爷,两头的路距离公交站点都不近。对于上下楼都费劲的老人老说,想完成这两站公交车的路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心里充满了愧疚,即对于母亲,又对于王大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在弥留之际是希望身后能回到故乡的,故乡的亲人也都希望这样,我们子女和母亲都纠结,母亲自身本来不想回去再加上想起回去后的种种不便,但是又怕违了父亲生前的意愿。于是我便去请示了王大爷的意见,王大爷说道:哪里的青山不埋人啊,将来我是不打算回去了,你们也不要考虑回去了,就在这为你父亲买一块墓地,你去买的时候带着我。我也跟你一起去同时也给自己买一块,我和你父亲活着时候是好朋友好战友,将来都不在世了也要埋在一个地方,还做好邻居。于是我准备了几家墓地资料,开车拉着王大爷看了两家后来到了位于高官镇的一处墓地,坐落于一处朝阳的山坡,墓园内石阶层叠肃穆,植被修葺整齐。王大爷看了看说道:就定这了,回去和你母亲说一下就说你王大爷说的就定下来这了。本来想买两个并排挨着的却没有合适的,最后选了两个位置相同但是是前后排的,我说王大爷你们是前院,我们是后院(我的另一篇文字 《墓碑》讲述过这个过程)。</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父母相继安葬在这里,而王大爷的老伴我们敬爱的刘姨也过世了,王大爷每次去吊唁后都会给我打电话说顺便给老战友鞠了三个躬 上了三柱香。而我们每次去吊唁父母的时候也总会对他们说在那边要好好的,不要吵架,有空的时候多找前院刘姨唠唠嗑!</p><p class="ql-block"> 父亲未能完成身后回老家的遗愿,本来我心里是有一些戚戚然的,王大爷替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便彻底坦然起来,因为我知道父亲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听从王大爷的意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能践行我对母亲的承诺,但是我还总是会在合适的时候通过手机向王大爷表示问候,后来几次,王大爷说不要发语音了,就打字吧,现在耳朵听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还能清晰的记起他们当年在一起互相往来交往的场景,那时候他们的年龄比我现在还要小,虽然不算年轻却依然充满活力,有时想人生真的如白驹过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左一是我冯叔叔,原籍吉林公主岭,也是190师祁家堡炮团(81241部队,父亲的老部队)的,应该是我父亲带过的兵,后来转到明山区武装部工作,近期听曾经的部队子弟说冯叔患小脑萎缩,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冯叔那时候对我很好,可是那时候我年少不懂事,做了让他非常生气的事,时过境迁却一直未能有机会向他道歉,这成为了我一个心结!有时又会在心底宽慰自己,我是他的晚辈,长辈对晚辈又总是宽容和爱护有加的,希望他在内心里原谅我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二是我苑叔叔,我第一次见他时他穿着一身威武的绿呢军装,肩头扛着两杠三星,那是在80年代末一个非常敏感的时间,敏感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不能提起。苑叔带着部队从北京刚回到驻地不久,而我弟弟当时也是这部队里的一员,他们是开春时离开营房出发的,等到再回营房时官兵都是穿着军大衣回来的。那天有雪,天气很冷,我和父母坐着父亲单位的尼桑面包车去看望苑叔顺便也看一下我弟弟。那天苑叔把全团厨艺最好的炊事班长叫到了家里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同时又通知下面连里让我弟弟也过来一起吃饭,吃饭聊天时苑叔有一句话多少年来我记得一直非常深刻:他说那天晚上非常乱,四周漆黑,X声一片,他考虑他带去的一千多人里他年龄最大 是45岁,剩下大都是18.9的年轻人,如果有几个带不回来怎么向家属交待,于是那个漆黑的夜晚,他以迷路为由把部队整个拉到了一个二炮的大院里.......。那次事情后我弟弟得到了一块纪念手表送给了我,很可惜后来应该是被我戴丢了,保留下来肯定拥有文物价值。苑叔不久后选择了转业,后来还和冯叔成了儿女亲家。去年的时候听说不在了,感叹人生起伏时光荏苒,向他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最右侧是我姜叔, 90年代初当时的190师机关还在桥头,姜叔担任师炮兵指挥部主任的职务。现在想不起什么理由了,记忆里有一段时间总去姜叔家住,那时候的我已经参加工作几年了,而桥头镇到市内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我每次坐着绿皮车往来时,桥头小镇站台上的旅客和送站的人群中都有着大量的军人,真实体现了军事重镇的景象,姜叔的家就师部大院外一片家属房营区,那片家属院虽然都是平房但是里面都有上下水和暖气,而且房间内对比起城市里拥挤的居民楼显得很宽敞,我很喜欢那种感觉,姜叔家里有一个房间里有一个军绿色的上下铺的双人床,我每次去都住那个上铺。尽管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姜叔夫妇对我特别好,他们是河北人,每次吃饭都不少一种叫烩饼的食物,就是饼烙熟以后切成细条然后和肉丝加各种青菜在一起炒,其实我不怎么爱吃,可是每次姜叔和姜婶都会多次往我碗里夹。有一年的春节后,当时的190师长郭为民大校刚好节后挨家探望走访,来到姜叔家,还特意跟我也握了握手,我是第一次那么近距离接触那么高职级的军人。后来姜叔转业到了本钢连轧厂工会工作了几年并且在那退休。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去年的时候我特意开车去接姜叔姜婶把他们领到万达广场请他们吃饭,看得出两位老人特别高兴。这些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越来越能理解和体会这种心情,老年人退出了社会,交际应酬变的很少,而晚辈请自己吃饭时既会体会到晚辈念想着自己同时又会看到晚辈成长起来,而且有能力和有担当的时候又是一件让人感觉非常欣慰的事情。姜叔姜婶现在也过了80高龄,身体都还好,只是也为自己提前选好了墓地,和冯叔的选在了一起,在本市的另一处墓地距离我父母和王大爷的相距不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缺少我的王叔,他那时候已经随着64集团军军部搬迁到了大连并且在那里退休定居,王叔也帮了我们家庭很大的忙。那些年我偶尔去大连的时候也会住在他的家里。22年的时候,我还带着女儿去大连探望过他,王叔身体康健,70多年龄的人还能亲自开着车拉着我和女儿在大连市内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还会不时给我和女儿夹菜。</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这些老战友总是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我们这些后代充满了帮助和关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总念叨着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要拍张全家福,对这个事我总是连敷衍都不敷衍直接就给拒绝了,现在翻看眼前的老影集,我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因此有些懊悔,对于照相这件事父母那代人同我们有着很不同的经历和理解,无论是用数码相机还是手机我们今天的拍照都太容易也太随意了,随意到除了取证之外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的意义。而对于父母那辈人来说,照相是一件很隆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你先要内心需要有冲动和想法,获得共鸣后然后拍照那天还要梳洗打扮,最起码要穿上很正规的衣服,把头发梳的板正,然后或者是家人或者是亲朋或者是同学还是战友一起来到照相馆,在师傅的安排下站好位置,酝酿好表情,拍照师傅来回摆放灯光,然后等着师傅说预备 好!于是,你人生中某一个很重要的很有意义的节点此时便得到了定格,或者说本来没有多少意义的节点也会因为这次拍照而变得非常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翻看父母的老相册,曾经的老照片每一幅照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认真,那么用光考究,对比之下今天影楼里拍出的所谓艺术照片,极度的虚假、做作、夸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年龄早已超过了父辈们当初在一起相处时候的年龄,当初父辈们无论来自与哪里,经历了哪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又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归宿。却都总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子女与后代的教育、工作、婚姻、家庭等问题,这些似乎才是生活的主题,这也是他们在一起时谈论最多的话题。这些问题我们的父母辈曾经面对,现在我们又到了该面对的年龄,这就是人生接替世道轮回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自身没有父母那辈幸运,可以有很多的战友、朋友不时到一起相聚。到了子女这代,更是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无法奢望像父母那代人那样老了困卧与病榻时可以得到子女们的照顾。</p><p class="ql-block"> 而今,父辈们走完了他们的人生旅程,留给我们的只有怀念!而我唯一的女儿又不在身边,只能在节假日的时候匆匆的小聚几日,平日里更多的是思念。像父辈那样子女围绕的生活方式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很难再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母亲带几个孙辈游玩的照片,这张照片非常生动,可惜没有拍清晰。 这张照片是父亲某次过生日时拍的几个孩子照片,那时父母身体都还健康,孩子们都还幼小而天真无邪。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我的女儿,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中间的女孩是弟弟的孩子,现在澳大利亚留学,小男孩是妹妹的孩子,小时候相当调皮,屁股就是坐不下去,吃饭功夫都安定不下来,上学后更是时时溜号。当时很替他愁,合计将来弄不好不得去四高啊(本溪最差的高中)没想到这孩子虽然看上去一直松松垮垮的,最后却考上了本溪高中,高考后去了合肥的一所211院校。<br><br> 祖辈---父辈----我辈---子女........!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去演绎自己的人生经历。<br> 每个人的命运和经历都不同,这里有个人的努力但是更多的是时代掷的骰子。 <p class="ql-block"> 我刚来到本溪这座城市时,家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相框里父亲的这张老照片。</p> 父亲最后一次住院,老家的亲人来探望父亲也是见最后一面,也就是这次父亲说出了希望身后回故乡的愿望,这次住进医院就再也没能走出去。我们那段时间也昼夜在医院,陪他走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有时总在想一个问题,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算一个好父亲吗?似乎不算,他年轻时候脾气非常暴戾,经常很凶狠的打孩子,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拿背包绳把我反剪双手捆绑起来然后吊在暖气管子上用皮带抽我的脸,弟弟也没少挨他的打,而且有一段时间还酗酒的厉害。这里不乏很多痛苦的记忆。似乎很难说他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做为父亲他好像又不算失败,因为我们几个子女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做得很尽责和努力,同时他们居住的老屋周围的邻居们也总是夸赞说从没看见过这样孝顺的儿女。<br><br> 写了很多,既写了父亲也涉及了父辈的一些战友,顾虑是不是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但是一想父亲的那些战友们也一直都把我当做他们的晚辈和后代来看待,而长辈对于晚辈和后代又总是那样宽容和包容的,我相信他们会原谅我的一些不算出格的错误的。而他们的后代我的同龄人兄弟姐妹们:军文 军亚、民和、立东.......,也请你们原谅,关于父辈、关于我们、关于后代,我总有一种要用文字讲述出来的冲动,也请你们原谅我的这种冲动!<br><br><br><br> 另外文字里涉及的一些军队番号驻地之类的信息今天已经不是秘密了,64集团军在1998年已经整体被裁撤,2016年全军更是完成了彻底的大改编,以前所有的建制和番号全部都作废了,所以也不存在涉密问题。<br> 再简单介绍一下父亲和王大爷入伍时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是原解放军64军190师在朝鲜战场回来后接收原苏军驻旅大(大连)第七机械化师全部装备后改编而来,后中苏反目,190师复归64军建制移防本溪,很长一段时间内做为北方唯一重装甲部队承担着抵抗苏军南下的艰巨任务,可想当时压力之大,后随着国力日强,此消彼长,北方的边患终于暂时消弭,而64军的前身则是聂荣臻元帅领导的华北野战部队,有一部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讲述的是190师570团的故事。而另一部更为著名的电影《英雄儿女》则是在本溪市境内南芬镇所拍,那距离桥头镇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主人公王成坚守的摩天岭今天已成为地标似的景点,是本溪到丹东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处。电影内的官兵则都是由190师的官兵出演,电影为1964年拍摄,父辈们当初应该也有很大概率都参与了出演。2007年冯小刚拍摄了电影《集结号》其中涉及到的渊源则离我们更是近了很多,关于主人公原型常孟兰老人百度出来很多词条,却并不都完全准确,毕竟王大爷亲身和我讲过这件事的经过,现在常孟兰老人已经离世,而王大爷他老人家依然还健在。总牵挂他的身体,那天和我说被儿女领着去泡温泉,听闻以后感觉很欣慰,祝他身体健康!<br><br> 翻看着影集里那些老照片,一幅幅都是我儿时开始就翻看过的,今天看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岁月如梭 人生华发,更爱追忆往昔的岁月。 这几张模糊的照片是我最早的照片之一,照片上的战士是通讯员田广明叔叔,拍摄地点位于原来的平山区政府楼上,现在的北地幽兰对个,动迁了一直没能恢复的那个位置。当时处于文革中期,社会各界都被实行了军管,父亲当时是本溪火车站的军管站长。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由苏北老家来到这个日后我成长和生活的城市,尽管现在,我并不如何喜欢这个城市,却又和它有着纠缠不尽的关系和情感。<div> 这些老照片,默默的摆放在那里,默默无语,却定格了某年某月的一个特定时光,你可以回忆,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div><div><br></div><div> 往事不可追!</div><div> </div><div> 2024.11.27<br></div> 这篇文字陆续写了很久,今天算是做个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