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坐落于国子监街。</p><p class="ql-block">十一月的京城秋意阑珊,国子监街两行高大的国槐树叶已经泛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枝叉,在琉璃瓦红色院墙上留下斑驳的树影,成了这条街另外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街上坐落着四座牌楼,两座写着“国子监”,两座写着“成贤街”。这条街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保留着完好的街牌楼序列,为孔庙和国子监写上浓墨重彩的序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左庙右学”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左庙”即指孔庙,是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右学”则代表学校,把二者建在一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学规制。这种规制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儒家思想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教育与道德培养、文化传承的紧密结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span>建于元大都时期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已有700多年历史,曾是中国古代国家教育中心。孔庙与国子监的相互毗邻,就体现了左庙右学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孔庙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宏伟的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先师门是孔庙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的大成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门内列二十四戟,也称戟门。门前</span>塑有孔子的雕像,还有一座元武宗加封孔子的诏书碑。经由大成门便进入第二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元武宗诏书碑,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是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它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换青琉璃瓦顶,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下令将孔庙主要建筑改为黄色琉璃瓦,提高了孔庙的建筑级别。</p> <p class="ql-block">在大成殿牌匾的下方,悬挂有“万世师表”的匾额。这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并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在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祭祀孔子升为大祀,对大成殿按照大祀规格改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黄瓦庑殿顶,这是中国第一所按照大祀规制建造的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崇圣祠是用来供奉和祭祀孔子先人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标志了孔子在封建社会中所拥有的较高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孔庙的中轴线两侧,清代增建了13座碑亭,8座树立康熙、雍正、乾隆、 道光告成太学碑,其他为皇帝御制的孔子赞诗、维修孔庙记录。</p> <p class="ql-block">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颂扬孔子功德,康熙帝作《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称"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p> <p class="ql-block">孔庙存有进士题名碑198通,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共记载了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与次第(含状元、榜眼、探花)。这些重要的文物,对于研究我国的教育史、科举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千古一师孔夫子。</p><p class="ql-block">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当儒家思想被奉为国家指导思想后,孔子也就被推崇为教育始祖。</p><p class="ql-block">孔子推动了平民教育,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君子。</p><p class="ql-block">当代有学者认为,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两千五百年前,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个人、家庭与民族利益的统一,才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民族、一个国长久繁荣的终极路径。</p><p class="ql-block">孔子是中华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