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旅徒步虎跳峡

老杨

<p class="ql-block">11月12日从湖北武昌出发,13日到达昆明,利用倒车的时间游览昆明大观楼及官渡古镇。</p><p class="ql-block">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公里,濒临滇池草海北滨,与西山森林公园隔水相望。是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巡抚王继文兴建。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有清代名士孙髯翁所做的180字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p> <p class="ql-block">官渡古镇,位于昆明市南部,距市中心约10公里,是昆明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官渡古镇原名“窝洞”,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早在唐代,“窝洞”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景区内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五谷寺、赐书堂等。历史文化古迹虽有损毁,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得以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金刚塔</p><p class="ql-block">金刚塔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建成,是一个在方形高台基上建成的中大塔四角小塔的五塔建筑,突出对伍佛的崇敬和供养,又称穿心塔。金刚塔至今虽然有500多年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双塔</p><p class="ql-block">双塔一东一西相距约15米,始建于元朝(1327~1335)年间,西塔1833年毁于地震,1999年官渡区政府重建,双塔高17.4米,为13层实心密檐塔。相传每隔60年“秋分”的傍晚,日落月升之际,双塔交相辉映,与金马碧鸡两坊的“金碧交辉”媲美。</p> <p class="ql-block">11月14日,云南丽江玉湖村</p><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北行约18公里,玉龙雪山南麓有一个叫做“巫鲁肯”的村子,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这里便是玉湖村,1922年约瑟夫.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哈佛大学燕青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中国云南,从此在玉龙雪山脚下一住27年,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玉湖雪篱村。玉湖是明代以前由木氏家族组丝人挖的一个人工湖。木氏在湖畔筑避暑夏宫、玉龙书院、建养鹿场。玉湖村最早的居民即是为纳西王护宫养鹿的人。因此又叫“窜阔罗”。</p> <p class="ql-block">玉湖</p> <p class="ql-block">洛克故居,坐落在玉湖村中部,住所被修复成一个纳西传统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玉柱擎天</p><p class="ql-block">玉柱擎天在村子西南玉龙雪山脚下,海拔2800米左右,上下深潭瀑布,风光绚丽,秀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11月15日,随吉林市携手户外开启虎跳峡徒步,第1天,虎跳峡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东环线,因有猛虎借助江心巨石越过金沙江的传说而得名,以雄、奇、险、峻闻名于世。虎跳峡是从丽江玉龙雪山和香格里拉哈巴雪山之间穿过的一条巨大峡谷,距香格里拉市近100公里,距丽江市约80公里,峡谷全长20余公里,峡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米,虎跳峡是排名世界第四,中国第二的大峡谷,是万里长江第一大峡谷,由上、中、下虎跳峡及高路徒步线组成。</p><p class="ql-block">上虎跳</p><p class="ql-block">上虎跳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江面宽仅20余米。江心雄踞一块巨石,高约13米,相传猛虎曾凭借这块巨石跳到对岸,虎跳峡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中虎跳</p><p class="ql-block">中虎跳江中礁石林立,金沙江在不到5千米的地段内下跌百余米,像一条夺关劈隘的苍龙,横冲直撞,惊涛拍案,浊浪滔天,形成险滩18处,两岸的岩壁如刀削斧砍,峭壁环锁。</p><p class="ql-block">下虎跳</p><p class="ql-block">金沙江在下虎跳段平缓了很多,峡谷的经线渐渐消失,这里的视野广阔,两眼所见的是良田阡陌,即可领略金沙江轻歌曼舞,三回九转的情景,又可眺望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从上虎跳茶马古道24拐徒步至中虎跳云上庄园客栈,全程12公里,爬升500米,也就是从海拔1600米爬升至2100多米, 走的都是山中小路。</p> <p class="ql-block">11月16日第2天,中虎跳徒步开启,从云上庄园客栈徒步至龙洞水瀑布、中虎跳峡、大峡谷、一线天一路下行,然后攀爬168级云梯(云梯均为70度左右),至张老师客栈,全长11公里,爬升550米,基本上沿着金沙江边行走攀爬。</p> <p class="ql-block">龙洞水瀑布,如银河倒挂,溅起的水花如同细雨蒙蒙,清新宜人。</p> <p class="ql-block">168云梯,分三段攀爬,第1段52级,第2段80级,第3段36级,坡角呈70度左右,建在悬崖峭壁上,没有任何护栏,因此被称为勇者天梯。</p> <p class="ql-block">虎跳峡一线天,这段路非常险峻,是沿着峭壁开凿出来的驿道,古代茶马古道的马帮就是从这样险峻的路上通过。</p> <p class="ql-block">下虎跳峡</p> <p class="ql-block">11月17日第3天,哈巴雪山,从中虎跳客栈,行至大峡谷再到下虎跳,过金沙江大桥,徒步至哈巴雪山观景台(因哈巴雪山封山)此段徒步行程取消,只在哈巴雪山脚下的村庄转一转,就前往白水台。</p><p class="ql-block">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4纪族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最高峰海拔5396米。“哈巴”为纳西语,意思是金子之花朵,与玉龙雪山隔虎跳峡相望。</p> <p class="ql-block">哈巴雪山</p> <p class="ql-block">哈巴雪山脚下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白水台的造型就像层层梯田,在阳光照耀下,又仿苦摄影作品中凝固的瀑布一般,又叠饰成无数的银环,朝晕夕照,银光散射给人以抛金削.玉般的清新。</p><p class="ql-block">白水台它是由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了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p> <p class="ql-block">11月18日第4天,云南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北部,金沙江虎跳峡的华彩地段,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77∽1294年),距丽江古城约110公里,江边有一块约0.5平方公里的巨大石头,它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石坡斜入金沙江,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天险之城,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巨石,而宝山城就筑在这块大石头之上,且居住着108户纳西族家庭,古老的村落,距今以有多700多年的历史,古村落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悬崖下面就是奔腾的金沙江,有时会被云雾笼罩,仿佛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11月19日第5天,从石头城徒步至上柳青全程14公里,海拔升降达1350米,耗时7.5小时,途经太子观,一多半的路程都在悬崖峭壁边的小路上行走,还有多处滑坡段,雄奇险峻,胆战心惊,中途穿越两个隧道,一个洞长60米,另一个洞长90米,是上世纪50、 60年代由当地人挣工分,靠人力修建而成,工期长达三年,因有这两条隧道,缩短了穿越太子观的距离。一路走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金沙江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辛苦劳累却很快乐,特别是到达终点那一刻,由心中升起的那种快感无法用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5天的虎跳峡徒步行程远圆满结束,从上柳青坐车返回丽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虎嘴</p> <p class="ql-block">太子关位于宝山石头城北10公里,是宝山经革囊渡口遗址至泸沽湖探险旅游的必由之地,“元跨革囊”事件对元朝统一全中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这个“元跨革囊”的地点就在太子关。</p> <p class="ql-block">云南丽江白沙古镇,位于玉龙雪山脚下,距丽江古城北10公里,白沙古镇是丽江第一大家族,即丽江土司“木氏家族”的发源地。历史记载,在唐朝时期,南昭王封玉龙雪山为“北岳”的时候,木氏祖先就开始在这里修建了白沙街和北岳庙。是白沙最为繁华昌盛的时候,当时的白沙古镇是丽江商贸、政治、文化的中心,一直到明代初年木氏家族迁到大研镇之后,白沙的政治、经济功能开始减退,逐渐为大研古镇所代替,而白沙则变成了后花园,今天的白沙古镇,保留下来非常完整的纳西风格建筑和很多文化古迹,白沙古镇是最具有纳西遗风的古镇,是最原生态的纳西村落。白沙古镇最具看点的是“白沙壁画”,“白沙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云南丽江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p><p class="ql-block">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古镇之古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