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部歌咏改造山河的壮丽史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土魂》赏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郑秉多</b></p><p class="ql-block">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吕明、吕明凯合著的《黄土魂》,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笔法,重现了五十年前旬邑人民“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兴修水利,重整山河”的壮丽画卷,使现在持续享受着当年“大干快上,移山改土”红利的旬邑人民,深情怀念当年那些“三出勤,两加班”的农民壮士们和他们的领班人,读来使人震撼,使人难以抑制地动情泪目。这是一部阐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理的不可多得的奋斗史歌,是教育下一代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活教材!</p><p class="ql-block"> 细读这部史诗,有以下显著的、引人入胜的、使人读之难以忘怀释手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b>一、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b></p><p class="ql-block"> 时隔四、五十年后看当时的历史,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年涌现出以刘书润为代表的一大批苦干加实干的优秀干部,带领、组织那么多群众“大干快上,移山改土”,“不惜流血流汗,肯吃苦,杠死肩,三晌变五晌”的群众英雄,从而形成的“职田现象”。应该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毛主席号召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农村面临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苦干一年得不到温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瘠薄,广众薄收形成恶性循环;农民迫切要求过上好日子的期盼愈益强烈;“四人帮”干扰,左的思潮漫延,“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唯生产力论”不时上演,普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思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刘书润、吕明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率先带领职田人民,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开战,拉开了“气吞山河,改天换地”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黄土魂》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还原了当年这个特珠的历史时段,把发生的一切事,出现的一切人,产生的一切结果,置于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发展的形态,并探寻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马克思《资本论》一卷P17)。 </p><p class="ql-block"> 首先,博采群言,广搜材料。因为作者是当年实干的当事人,他对当年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和体会。积十年之功,先完成了《十年苦战》一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补充完善,先后采访了当年或村干部或社员56人(次),查阅、引用当时的县社农建规划、领导讲话、党委《决议》和省、市领导或谈话、或留言、或后人采访报导近40篇幅,特别是作者亲历亲为的史实回忆,更觉得鲜活真实。这些现身说法和珍贵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大干快上”的壮阔场面。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的完成这本著作的动因:“因为治理黄土高原的目标太神圣,围绕目标进行的多方面规律探寻太珍贵,全县数十万农民十年艰苦奋斗造就的山河巨变太宏大,一大群为这一辉煌业绩而含辛茹苦,出大力,流大汗,杠死肩,拼死命的干部、党员和社员群众,铭刻在脑海中的形象太过生动鲜活”(《黄土魂》P290,以下简称《魂》)。</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所叙述的以刘书润同志为首的一班人以及跟随他们“大干快上,杠死肩,拼死命”的诸如李志忠、周金玉、何崇俭、曹国保、文三才等30多人的社级领导。”(《魂》P244)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把我们拉回到四五十年前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这些人物,他们大多已作古,我们深深为他们当年的全身心的付出,报以深切的缅怀和追念。</p><p class="ql-block"> 更为醒目的是,书中写了《妇女最苦》一节,记述了“他们白天在工地与男人一样劳动,晚上回家还要熬夜做饭,缝衣,管孩子……妇女的心多半都挂牵在孩子身上……许多怀孕妇女临产前还参加推磨、担水、养猪等较重的家务劳动……过半岁的孩子跑不了路,就用带子拦腰一捆,拴在窗桄上锁在家里。”由于劳累过度,“确实有的妇女累得流产、绝经,甚至子宫脱垂”。“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总觉得中国的劳动妇女最具献身精神,因而也最可敬,最伟大”(《魂》P227—229)。</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些被称之为“铁梅”、“一曼”、“木兰”战斗群组的妇年们,现在大多年过七八十岁,垂垂老矣。个别已经作古,我们应该为她们掬上一把辛酸的清泪,致以崇高的敬意,社会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广施养老之惠!</p><p class="ql-block"> 《黄土魂》中记录的这样的典型事例太多,太生动。仅此例可见当年普通群众献身苦干之一斑!</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的,我忽然想起鲁迅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六卷P92)</p> <p class="ql-block"><b>二、 风云际会,波澜壮阔。</b></p><p class="ql-block"> 旬邑“移山改土,兴修水利”从当年职田公社发端,成为全省典型,扩大到全县十七个公社,形成的态势是:前有标兵(山西大寨),中有督兵(兄弟社),后有追兵(邻县如陕北大干农建典型),不大干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批!</p><p class="ql-block"> 在大规摸群众运动起来之后,上至省级领导李端山、黄经耀,章泽……等三至四次来旬检查指导,中至地委领导,下至县委、社委领导刘书润、李忠贤、何崇俭、秦永超、曹国保、苏万珍……等社级“一把手”,亲临一线实干指挥,全县10多万群众“三出勤、两加班”苦干,他们都加入到农田基建设大会战中,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的风云际会,上下联动的壮阔场面。《黄土魂》在描写这一场面中,不惜笔墨,大到运筹帷幄,研究规划,小到深入一线,亲自劳动,身试群众能够负荷的日移动土方量的大批基层干部,如刘书润白天和群众苦干,夜晚挑灯读书,从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中寻找精神方向和思想方法;吕明深入第一线,和村支部书记促膝谈心,探寻治山改水规律;付世芳和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号称“铁书记”;支部书记任天祥老当益壮,时时带头,处处作则,率先把“照庄村”搞成职田公社头号治山改土典型。县级如文志祥、苏万珍、刘兴西、陈杰山、王效贤、赵国玺、李继旺、李俊喜、吴旬凤……等蹲点实干典型。诸如这些众多的英雄群象,书中都有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不再一一赘述。</p><p class="ql-block"> 这里引述书中一个故事:1972年9月省军区袁副政委陪同李端山来旬检查,到了职田公社院子,他拍了一下刘书润肩膀问:“今年多大了”?刘答:“37岁”</p><p class="ql-block"> 袁声色严肃地说:“我37岁当师长,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多少土地,妈的!你只当官,不干事,革命老区山河依旧,百姓受穷”(《魂》P112)!</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谈话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上下干部为急切改变面貌,心情是多么的焦虑,多么的迫切!在那个时代,那样的形势下,谁不干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他们的精神从哪里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源自心底深处,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系列决策的真诚信任;来自旬邑这块革命老区的前辈们为了人民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精神的持续激励;来自对不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就无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道理的深刻了解;来自对治理黄土高原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来自大干中不断涌现的其他先进典型动人事迹的感染和激励”(《魂》P244)。</p><p class="ql-block"> 经过风云际会的十年艰苦奋战,“终于把全县90%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修成水平台田或梯田,把小块地修并成可以机耕的大块地。至1978年,旬邑县的所有原面基本得到治理,共兴修水利梯田两万多公顷,人均0.1公顷。修汃河堤12.2千米,河滩地40多公顷,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1965年的96千克提高到1978年的175千克(《魂》P247页—援引自《旬邑县志》第九编)。</p><p class="ql-block"> 十年艰苦不寻常。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群众会战,换来的是“地平水秀,树茂粮丰”的秀丽河山!</p> <p class="ql-block"> <b>三、 辩证史观,运用精到。</b></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20、22卷P401一33)。</p><p class="ql-block"> 《黄土魂》作者在记述旬邑人民大干快上这一段历史时,自始至终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一方面对群众迫切需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流血流汗这一主流作了充分的肯定,肯定干部政绩,肯定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说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另一方面对群众运动中所出现的诸如干部作风和思想方法也作了深刻的反思,给了历史一个完整的“交待”。《黄土魂》的第十章“职田只是旬邑的一个缩影”中,“学大寨运动开始的农田基建”,“被点燃的大干快上激情”,“不断涌现的先进典型”诸节,客观翔实地对干部群众改天换地精神,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用对比数据说明了群众实践的创造性,进步性。作者充分肯定:“旬邑自然面貌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讲,当然归功于那一时期的十多万农民群众,但人民群众却永远忘不了刘书润的功绩。”这一结论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分析判断。然后,作者紧接着在“回顾与凝思”一章中,对职田问题的特殊性作了客观的表述。特别是“个人反思”一节中列了“十大矛盾”,逐一反思了在当时特殊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反映了一位谙熟辩证法的共产党人的史学良知,读来令人敬仰信服。</p><p class="ql-block"> 当年农林部在职田作过调查的处长徐兴后来在来信中,给吕明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是什么?历史像江河,时而温和宁静,有序可循;时而惊涛骇浪,难以应付,你是个历史弄潮儿,在旬邑创下了历史的绝句,可以自慰。历史既是过去,又似未来,有时朦胧,有时也会戏弄人。那一段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魂》P19)。这既是对当事人的慰籍,也是对历史“老人”面目的揭示,足以使人们深省。</p><p class="ql-block"> 如果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俯仰历史,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绝不是风花雪月,不是绘画绣花,不是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它会常常波澜不惊,缓缓流淌;更多的却是惊涛裂岸,汹涌澎湃。如果我们读一读金一南《苦难辉煌》一书,便对历史会有深刻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历史,才表现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语)“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语)“历史是群众创造的。”正如革命导师所说的:“只有群众的革命斗争,才能使工人生活和国家管理真正有所改善。”(《列宁全集》16卷P295)试想,在当年那样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工具极端落后,人背驴驮,架子车算最先进工具,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在这样瘠薄的土地上,群众辛苦一年,还是食不饱腹,如此恶性循环,群众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不带领群众苦干,当然没有出路!</p><p class="ql-block"> 旬邑人民硬是凭苦干,“三出勤,两加班”改造了山河,把“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实现了如今地肥粮丰。这就是旬邑的奋斗史,这就是历史的辨证法!</p> <p class="ql-block"><b>四、 历史经验,弥足珍贵。</b></p><p class="ql-block"> 旬邑人民在治山治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集中反映在《黄土魂》辑录的刘书润于1984年4月份所写的《略论建设黄土高原的十个问题》和吕明1978年1月份在县四干会上所作的《处理好集体农业中的十大关系》的发言。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现在读来,仍觉得高屋建瓴,令人惊叹。它不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基本经验和利用群众力量移山改土的科学方法,以及应吸取的历史教训。这些经验和方法,出自于职田,完善于旬邑,具有它特殊的地域特色,更具有普遍的科学价值,对黄土高原治理,对我们子孙后代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一场空前声势浩大的“愚公移山,改土治水”的群众运动,经历了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从初步认识到全面深化的艰难的探索过程。书中记述了吕明在这方面独到的贡献。从土肥水种到密保管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思想建设到精神探究……都作了深入研究。这方面书中有着全面的记载,其中处处闪灼着辩证法的亮点。如上述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思考,既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个人坚持思考,理论升华的贡献,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黄土魂》中引录了吕明当年战斗在第一线的大量诗歌,有工作经验,有时序谚语;有山水咏怀,有个人感悟。读来引人入胜,亲切感兴。这些来自生产生活的咏唱,会作为文学佳品流传久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五、 历史回响,引人深思。</b></p><p class="ql-block"> 历史淌过了千山万水,总给后人留下了它不息的回响,以启来者。《黄土魂》尾篇引录了刘书润和吕明几首诗作,引人格外注目。</p><p class="ql-block"> 先说刘书润诗作。刘公在1978年写了首《贺新郎˙离乡》,1998年写了《抒怀》。这两首诗词,化用毛泽东1923年《贺新郎˙别友》和孙中山1907年《七律˙挽刘道一》诗词的意象和韵脚,读来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下面不妨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贺新郎˙离乡(197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离乡从兹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更怀那人间激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展鹏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眼云烟何须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恋故泪目收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寻常事削山造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去政声让民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功过事非存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做大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孰无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足下有路四方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蹈飞舟心潮几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高浪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洲来去游子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宽信步天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快割断愁丝恨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腔义气步人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岂敢偷生终抱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鹰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翔云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抒怀˙199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园今昔论精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谪郎一去图未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改山造田艰难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植林治水周折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秋风悲汗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豳山落日染哀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时痛饮招魂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揽月石门吊扶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魂》P264—266)</p><p class="ql-block"> 刘公已作古多年。他当时为什么要借用两位伟人的诗词意象和韵脚?有些遣词造句都十分相象。他的《离乡》句式虽和毛主席《贺新郎˙别友》句式未合,不能严格地定为《调寄˙贺新郎》,但音符节奏大半吻合,他要离什么样的愁?抒发什么样的怀?在我品读赏来,《离乡》是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的一种自我慰藉,反映了他的博大胸怀;而《抒怀》则是抒发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有雄心不死的一种况味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再说吕明两首诗《自我纠偏》和《农事难》(《魂》P268)。这两首诗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以自己人生工作实践,总结出了科学的、具有指导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农事难》则是在治山治水中,抒发他“承认难,不怕难,勇敢实践苦攀缘,可以变难为不难。黄河横隔万重山,终入渤海东溟间;农科之迷深如渊,终可探知粮过关”的探索未知,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和英雄豪情!</p><p class="ql-block"> 这些不朽的诗作,是一种遗产,给后人以深长的回味和深刻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榆林高西沟和河南南林州红旗渠时强调:“社会主义是拼出来、是干出来、是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的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图强,勤俭建国”(毛泽东语)的红色根脉的继承和发展。《黄土魂》所传播的“职田精魂”说到底,是黄土高原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之魂,是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图强之魂,是共产党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发展之魂,它和共产党人“为使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赓续相承,它是从红色谱系中培养出来的精灵之魂,它将激励旬邑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演一出又一出的英雄活剧,为我们的美好家园而不息奋斗……</p><p class="ql-block"> 2024.11.14于古豳西溪湖畔之觉心楼</p><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毛泽东《贺新郎˙别友》(192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挥手从兹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更那堪凄然相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苦情重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眼角眉梢都是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热泪欲零还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误会前番书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眼滔滔云共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算人间知己吾和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有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知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霜重东门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横塘半天残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凄清如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汽笛一声肠已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此天涯孤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凭割断愁丝恨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要似昆崙崩绝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恰象台风扫寰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比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云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孙中山《七律˙挽刘道一》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壁东南三楚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郎死去霸图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尚余遗业艰难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与斯人慷慨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塞上秋风悲战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州落日泣哀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时痛飲黄龙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横揽江流一奠公!</p><p class="ql-block">注①刘道一,湖南人,同盟会员,一九0七年一月被捕,同年就义,时年二十二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威阳市楹联协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常有文学作品见诸于《陕西日报》《咸阳日报》《检察文学》《华文月刊》《旬邑文艺》和各大文学文艺网网络,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和《郑秉多墨迹选》,《思想艺术论》专著等,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