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峰并峙</p><p class="ql-block">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杜并称,并驾齐驱,成为唐诗星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座。 </p> <p class="ql-block">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公元770年在往河南巩义的途中于湖南湘江的舟上病逝,享年 59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在四川绵阳三合县(古梓州)有杜甫草堂,陕西西安建有杜甫纪念馆,在河南巩义有杜甫故里和杜甫陵园。据说全国共有八处杜甫墓。</p> <p class="ql-block">草堂正门面向浣花溪。</p><p class="ql-block">“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帝十七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手笔。门口对联是杜甫诗句“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其前有一堵白粉壁青瓦、庄严肃穆的照壁伫立,形成一道屏障,避免内部园林景色被一览无余,给草堂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p> <p class="ql-block">大廨,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因杜甫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祠员外郎,所以后人给他盖了一个大办公室,以补遗憾了。</p><p class="ql-block">皇帝身边有左拾遗、右补阙,这是两个官职,官品不大,但是地位很高。杜甫做过左拾遗,但是没做几天。</p><p class="ql-block">这尊杜甫铜像下面的底座像一叶扁舟,以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居于扁舟”为蓝本,塑造了杜甫跪坐船头、抚卷沉思的形象,刻画出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铜像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钱绍武先生。</p><p class="ql-block">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忐!</p><p class="ql-block">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草堂,与天地共存。</p><p class="ql-block">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p><p class="ql-block">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想回河南巩义老家,在湖南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p><p class="ql-block">在成都杜甫草堂大廨和南大门,悬挂有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撰写的这副名联,分别由现代人邵章补书、向楚旁记和于立群补书、郭沫若跋语。一处名胜同时悬挂两副联句相同、题跋不一的名家手制的楹联,在全国也绝无仅有。百余年来,此联萦绕无数文人心怀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书画名家顾复初,江苏人,咸丰末年应四川督学使何绍基之邀来到四川,后历任四川总督吴棠、丁宝桢以及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幕僚。顾复初崇仰杜甫,在寓居成都期间拜谒了杜甫草堂,并撰书此联。</p><p class="ql-block">顾复初想对杜甫说:曾经你在诗中悲叹与宋玉“异代不同时”,伤心为宋玉不平,悲哉抒壮志不酬,今时今日,这何尝不是我人生的真实写照?但与你相比,虽同为“诗客”,同样远离家乡、流寓成都,同样心怀壮志、处处碰壁,但你却留下了与天地同老的不朽诗篇,留下了月白风清的干古草堂,我却什么都没有留下。惟有蹉跎了岁月,早生了华发。 </p><p class="ql-block">上联“异代不同时”的怅惘中,有两层深意: 其一,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表明自己一心要步杜甫忧国忧民的后尘;其二,顾复初生当咸、同、光三朝, 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空负满腹才情,却只能依人幕下,有家难归,想到自己和前贤生不同时,遭际相似,不免仰天长问:这茫茫天地间,有多少诗人词客,不遇明时,如龙蜷虎卧,坎坷终身,壮志难酬?</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成都时曾称颂过三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以及武侯祠攻心联、宝光寺不了了之联。</p> <p class="ql-block">南门外还有一幅联,同上幅一样也是两处悬挂。 另一幅为诗史堂首联。</p><p class="ql-block">上联:诗有干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p><p class="ql-block">下联: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p><p class="ql-block">诗史堂</p><p class="ql-block">此对联由沈葆桢撰,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清代封疆大吏。</p><p class="ql-block">上联的意思是说杜甫从长安、秦州一路南下来到成都,凭吊诸葛武侯祠堂,但杜甫不曾料想到,他作为杰出的“诗圣”以及其伟大的“诗史”之作,也会同蜀汉丞相治蜀的千秋功绩一样名垂宇宙。</p><p class="ql-block">下联的意思是说如果杜甫乘船东去,回到襄阳祖籍之地,世事沧桑,人物凋零,不知还能有几个故旧聚在一起追怀往昔? 人们是否还是会提起出山之前的诸葛亮呢?登楼怀古,历史的成败兴衰,都付与了滚滚东逝的不尽长江。</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为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因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其大厅内正中陈放着杜甫铜像,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杜甫和李白的泥像,堂内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书写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诗作中多次提到柴门,如“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等。 </p><p class="ql-block">柴门两旁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p><p class="ql-block">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p> <p class="ql-block">柴门两侧墙壁上还嵌着许多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题写的碑刻,增加了柴门的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柴门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门, 更是杜甫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展示了诗人简朴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柴门”二字是我国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题,国画大师写的字,亦书亦画,字中有画,画中有诗,仔细看,柴字上面有两只可爱的小鸟,门字一点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它所对应的是杜甫的一句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门口的楹联,出自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为成都杜甫草堂所撰写的对联。上联“锦水春风公占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时,享受着锦江之畔的春风美景,仿佛整个春天都被他独占。下联“草堂人日我归来”则表达了何绍基在特定的日子回到杜甫草堂,与先贤杜甫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汇。</p><p class="ql-block">里面有明,清两代的杜甫石刻像,其中(1602年)的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黄庭坚,陆游都曾在四川做官,留有很多诗,有相同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黄庭坚是北宋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东坡的学生。</p><p class="ql-block">陆游南宋爱国诗人。</p><p class="ql-block">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p><p class="ql-block">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房顶木头上刻有八个字“诗卷长留,骚坛鼎峙”。</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 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上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里集结了12位著名诗人,他们和杜甫都有着干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是杜甫的战友、同伴、兄弟,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他们是以下十二位不同时代的诗人。 </p><p class="ql-block">漫步大雅堂,看12位诗人的塑像,他们的名句,一句句, 响在耳畔,仿佛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p><p class="ql-block">代表诗句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苏轼像后面的就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壁画通高4米,长16米,面积达64平方米,采用彩釉镶嵌磨漆技法,颜料采用天然矿物及其它自然材质,使作品既保持了古朴凝重的风格,又显现出瑰丽斑斓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陈子昂,初唐诗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 <p class="ql-block">李白: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被誉后“诗仙”。 </p><p class="ql-block">代表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 <p class="ql-block">王维,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p><p class="ql-block">代表诗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p><p class="ql-block">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p><p class="ql-block">代表诗句“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p> <p class="ql-block">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代表诗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p><p class="ql-block">“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代表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唐朝诗人,代表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中晚唐诗人,代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宋著名词人,代表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p><p class="ql-block"> 一一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相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仿佛大阳与月亮的相碰。</p><p class="ql-block"> 一一闻一多</p> <p class="ql-block">草堂影壁</p><p class="ql-block">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上面的“草堂”二字是用青花碎瓷镶嵌而成。其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由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书写,并以碎瓷镶嵌,但后来被毁损。今天看到的“草堂”二字是他的弟弟周竺君所书。这里也是杜甫草堂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因此很多观众都会在这里留影纪念。最为著名的是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杜甫草堂,在此处长久伫立凝视,并留下的一张珍贵背影照。</p> <p class="ql-block">“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意思是: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孩子用小锤敲打缝衣针,将其弯曲成鱼钩的形状。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村》诗中,描绘了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情景。诗中描述了诗人与家人之间的天伦之乐,尤其是小孩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体现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和喜悦。</p><p class="ql-block">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流离之后,终于有了安定生活的感慨和满足。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诗人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杜甫被尊称“诗圣”名副其实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总觉得陶潜(陶渊明)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花径,就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那个花径,如今是草堂的网红打卡点,红墙特别出片。</p> <p class="ql-block">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可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李白好像永远是白衣飘飘的少年,可杜甫一生下来就是个沧桑的老头,愁眉苦脸的。所以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怎么喜欢杜甫,觉得他的诗太苦了。我们喜欢的是李白, 那个仙气飘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潇洒的少年心性。可是杜甫的诗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其实是杜甫的气质,什么气质呢?杜甫这个诗人有着秋天一样的气质。肃杀、高远、荡气回肠。那是一个看不到边界和尽头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可是杜甫也有年少时,像牛犊子一样地健康, 整天跑来跑去,有着用不完的精力,有诗为证: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干回”。就是那果子成熟了,他就像个猴一样,一天能上一干回树。</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时候杜甫游历天下,后应试屡试不中。盛年赶上安史之乱,山河破碎,杜甫也开启了他的巅沛流离。一路见到百姓流离失所,因而创作了许多作品。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虽然困顿,但杜甫仍一腔爱国热忱, 时刻盼望着重整河山,也写下许多著名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北征》......。 </p> <p class="ql-block">今日杜甫草堂,便是当年茅屋所在之地。以纪念诗圣杜甫为主题,内有茅屋,工部祠,诗史堂等等。你所看到的茅屋当然不是诗圣当年居住的茅屋,他的茅屋远不如这个,也不可能留存至今。这座茅屋只能说是杜甫梦中可以遮风挡雨的茅屋。</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杜甫也是豪迈之人,他与李白,高适,岑参为好友。也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但生活的苦难无情的摧残着诗人。困顿长安之际,小儿饿死。流落蜀中之时,存身茅庐被风将茅草吹走,无奈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p class="ql-block">“黄四娘家花满蹊,干朵万朵压枝低",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杜甫在成都的时候,精神很明显是放松下来了,写了特别多描述美好生活的诗。杜甫写《田舍》说“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p><p class="ql-block">写眼前的虫鸟,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春夜的雨,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夜晚的幽静,说“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然后他可以细微到写“嫩蕊商量细细开”,一个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男人,竟然能够写“嫩蕊商量细细开”。然后描写轻盈的时候,说"自在娇莺恰恰啼"。真是细腻、美好,对于生活的那种感知力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风急天高猿啸哀,</p><p class="ql-block">渚清沙白鸟飞回。 </p><p class="ql-block">无边落木萧萧下,</p><p class="ql-block">不尽长江滚滚来。 </p><p class="ql-block">万里悲秋常作客,</p><p class="ql-block">百年多病独登台。 </p><p class="ql-block">艰难苦恨繁霜鬓,</p><p class="ql-block">潦倒新停浊酒杯。 </p><p class="ql-block">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 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这时,离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时间了。这期间他几乎在到处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之一)来概括这段不安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的命运遭遇,总是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连的。他个人生活的艰辛困窘。是当时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反映。这首登高,既是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 </p> <p class="ql-block">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有一石碑,携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p> <p class="ql-block">“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千年之前,杜甫写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草堂茅屋和这首诗歌一起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杜甫传》的作者冯至在他的这本书中写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忘不了成都的草堂。”</p><p class="ql-block">冯至大概也是因为对此诗文学价值的高度认同,才有了这样的感慨和评价。</p><p class="ql-block">介绍一下,冯至(19 05-19 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 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州人。</p> <p class="ql-block">杜甫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也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梓州和阆州的一年零九个月,他在草堂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得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这里产生了不少的传说,据说每逢四月十八日,成都的住民都要到草堂游览,年年在那天都是晴天, 从来遇不到下雨的天气。并且浣花溪的水也总是那样洁净。</p> <p class="ql-block">当你了解了一个诗人的一生,再去读他的诗,你就会发现,这些诗就不再是语文课本里冷冰冰的“全文背诵"了,它背后是一段璀璨的文化,一段难忘的历史,一段或喜或悲的人生际遇,甚至, 是一个诗人一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白是飞上天的一朵云,而杜甫是扎根在大地上的,脚上沾着泥,他是结结实实的一座山。所以他们两个完全不同,也没有办法彼此取代。李白飘逸而杜甫沉郁。</p> <p class="ql-block">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公元762年在安徽当涂病逝,享年61岁。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安徽当涂等地,都建有李白纪念馆。湖北安陆也有李白故居。</p> <p class="ql-block">陇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时居住的地方,后面有其胞妹李月圆墓。相传“铁杵磨针”的故事就发生在院前的磨杵溪。隔溪不远是太白祠,祠内有陈列室和明碑。青莲古镇北街有李白衣冠墓,是乡人凭吊诗人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磨针溪在陇西院下,为一条小溪, 见证了李白砺志的历程。李白在此遇磨针老人,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启迪,大彻大悟,发愤学习,终成诗仙。后人建有“启智桥”和“磨针亭"。</p> <p class="ql-block">此雕塑是因李白的《月下独酌》而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思是: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p><p class="ql-block">此句描写了诗人独饮时所产生的寂寥之感,他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共饮,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p><p class="ql-block">该句出自《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p><p class="ql-block">《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p><p class="ql-block">花间一壶酒,</p><p class="ql-block">独酌无相亲。 </p><p class="ql-block">举杯邀明月,</p><p class="ql-block">对影成三人。 </p><p class="ql-block">月既不解饮,</p><p class="ql-block">影徒随我身。 </p><p class="ql-block">暂伴月将影,</p><p class="ql-block">行乐须及春。 </p><p class="ql-block">我歌月徘徊,</p><p class="ql-block">我舞影零乱。 </p><p class="ql-block">醒时同交欢,</p><p class="ql-block">醉后各分散。 </p><p class="ql-block">永结无情游,</p><p class="ql-block">相期邈云汉。</p> <p class="ql-block">传说李白是天上的太白星君,因直言进谏得罪了玉皇大帝,被贬谪下凡,到了绵州昌隆县(今江油市) 青莲镇李家投胎。五岁时还只知贪玩好耍,受观音菩萨化身的武老婆婆铁杵磨针的启示,选中这座清幽秀丽的小匡山,日夜攻读,每晚都要高挑明灯,一直读到天亮。从此这座山每到夜晚周围几十里都能看得到山尖的灯光,所以人们把这座山又叫“点灯山”。 </p><p class="ql-block">李白学成以后,离开故乡,遍游天下,后得唐玄宗召见,很受赏识, 封为翰林,于是人们便把李白读书的点灯山叫“翰林山”,“可怜头白未归来,惟见长江留浩月。”为此杜光庭凭吊李白读书台时留诗一首: </p><p class="ql-block">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屏</p><p class="ql-block">开。 </p><p class="ql-block">华月冰壶依然在,青莲居士几时来。</p><p class="ql-block">读书台上唯一留下的古建筑是石塔,实际上是焚烧字纸的化字库, 上题对联:“倒笔写天,气贯斗牛; 举杯邀月,诗惊鬼神。”倒是写出了李白精神。</p> <p class="ql-block">金樽,顾名思义,古时用金子做的酒杯。<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尊贵和奢华。这</span>个是石头做的大酒樽。 </p><p class="ql-block">在《将进酒》一诗中,李白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的金樽不仅仅是用来盛酒的器皿, 更是在提醒人们,当人生处于顺境, 应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美好的时光空虚度过。随后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财富的态度,即使面临困境,也能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坚韧,重新积累财富。</p><p class="ql-block">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p><p class="ql-block">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美味佳肴贵值万钱。</p><p class="ql-block">可见诗人对金樽的喜爱。诗仙李白的创作灵感皆来源于酒, 而他心目中的美酒名叫“金樽”。 </p><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之中,对酒情有独钟的要算李白。 </p><p class="ql-block">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p><p class="ql-block">“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即是诗仙也是酒仙啊!</p> <p class="ql-block">沉香亭</p><p class="ql-block">一日,春光明媚,唐玄宗与杨玉环在沉香亭畔赏牡丹。兴致甚酣,便急诏诗仙李白进宫为杨玉环作诗。李白于醉意朦胧间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 </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一技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p> <p class="ql-block">李白什么情况下写的将进酒呢?这里有个故事。元演是元丹丘的亲戚,元演的爸爸当时是太原府尹,很欣赏李白,送给李白两样宝物,一样是五花马,一样是干金裘。干金裘就是那种狐皮大衣,这个东西很棒。五花马不是说马的身上有五种花色,而是说它背上的鬃会扎成五朵花的样式,这是好马的标志。李白没有当成兵,带着五花马、干金裘往回走,路上经过洛阳,见到了元丹丘。元丹丘跟他说:“我有一个朋友特别仰慕你,是你的粉丝,叫岑勋。”你听这名字,就知道有一首大诗要出场了。岑勋邀请他们一块儿聚聚,后来他们在颍阳山的小院儿聚会,烧起篝火,制作烤全羊,然后吃、喝、玩。 在这个过程当中几个人很快就喝多了,便提议写诗。李白说:“拿笔来!”笔一来,李白想都没想,直接就把一整首诗写了下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干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写完以后,大家讨论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后来就说干脆叫《将进酒》,意思就是赶紧喝,大家举杯一块儿喝,就是祝酒歌。《将进酒》是千古名篇,岑夫子、丹丘生这两个人在洛阳这个地方出场,然后被写进了这首千古诗篇里。 </p> <p class="ql-block">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在陈州与年近四十的孟浩然相遇,两位唐代重量级诗人相遇, 立即擦出火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其是李白,从此把孟浩然当偶像。多年后,李白路过襄阳,再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偶像,李白瞬间不淡定了,激动之余写下一首诗。</p><p class="ql-block">《赠孟浩然》 </p><p class="ql-block">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p><p class="ql-block">今天如果你去武汉长江大桥底下,可以看到一个石墩子,上面写着“李白送孟浩然处”。当李白知道孟浩然去广陵时就相约在江夏(今武汉江夏区)在那个地方,李白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 <p class="ql-block">大鹏亭,李白青年时期在蜀中的作品《上李邕yong》里的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p><p class="ql-block">两边长长的走廊代表的便是大鹏一双正欲扶摇九天,鹏程万里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在军营里看到有人拉着一个军官要去杀头,这个军官叫郭子仪,郭子仪办军务办错了一件事,上级要处决他。李白一看,这个人气宇轩昂,问他问题也对答如流,马上就要被杀头了还很淡定。李白便说:“你等一下,我去帮你说情。”然后李白就去找哥舒翰,哥舒翰当时是最大的军事指挥官。李白说了半天,哥舒翰说:“给你这个面子,毕竟你是太白学士,是皇帝身边的人。” 于是便把郭子仪放了。要是没有郭子仪,后来的安史之乱都不知道该怎样收场。郭子仪后来救了李白的命。</p><p class="ql-block">在757年审判李白的时候,郭子仪帮了大忙。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有大功,所以郭子仪为李白说了几句好话后,肃宗最终判李白流放夜郎。 李白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过三峡,一路慢慢游玩,因为李白也是名人,跟着他的那些衙役也觉得:“行,反正能混吃混喝,跟着李太白,饿不着。”因为走到哪儿都有人请他吃饭。李白就这样一路往下走,光三峡就走了两个月。走到奉节这个地方的时候,突然之间来了文书,赦免了李白。李白认为是皇帝喜欢他,要召他回去,但其实跟他没关系,是皇帝大赦天下,所有人都被赦免了。被赦免了以后,李白写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干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p> <p class="ql-block">汪伦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想邀请李白来自己家里作客,于是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家。”</p><p class="ql-block">李白接到信后,一看又有美景,又有美酒,甚是高兴,于是欣然前往。见面之后,李白迫不及待地问道:“不知汪兄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家所在何处?”</p><p class="ql-block">汪伦慨然答道:“离此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此乃'十里桃花’。在桃花潭旁边有个酒家,店主姓万,故称'万家酒家’。”</p><p class="ql-block">李白被汪伦的巧辩逗得大笑,觉得十分有趣,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离去之时,两人已成知己。李白感激汪伦的盛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一诗。</p><p class="ql-block">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p><p class="ql-block">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把酒问月》,可能作于644年。</p><p class="ql-block">青天有月来几时?</p><p class="ql-block">我今停杯一问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人不见古时月,</p><p class="ql-block">今月曾经照古人。 </p><p class="ql-block">古人今人若流水,</p><p class="ql-block">共看明月皆如此。 </p><p class="ql-block">唯愿当歌对酒时,</p><p class="ql-block">月光长照金樽里。</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 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p><p class="ql-block"> 这里李白又一次提到金樽。</p><p class="ql-block">苏轼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这样模仿李白的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p class="ql-block">噫吁嚱,危乎高哉! </p><p class="ql-block">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李白曾入永王李璘府做幕僚,后因永王为唐肃宗所杀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贵州省西部与云南交界的地方),途径四川,深感蜀中艰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创作了《蜀道难》,以描绘蜀中的艰险和自然风光的壮美,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夜郎是在贵州省遵义市夜郎城。</p><p class="ql-block">现在夜郎城内的人文景观比较丰富,李白被流放到这里,留下了众多诗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为他立碑和衣冠墓。现在夜郎坝场周围的许多古迹,如“太白住宅”、“太白书院”、“太白泉”等,都是由此而来的。</p><p class="ql-block">“夜郎自大”这一典故,也来自这里。相传在汉代,夜郎国的国君不知汉王朝疆域广大,竟派人询问汉朝使者:“汉孰与我大?”使者听后,不禁哑然失笑,便不客气地回答道:“汉孰与夜郎大?汉大,夜郎小也。”此后,“夜郎自大”就成了骄傲无知、狂妄自大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唐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接到玄宗诏书,即将奉诏入京。身旁的儿女也为父亲感到高兴,牵着他的衣角嬉戏打闹。临行前,李白满怀激动的心情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p> <p class="ql-block">唐天宝年间的一天,有外国使者给大唐送来一封番邦文字的国书,满朝文武百官唯李白能识。玄宗宣李白入金銮殿翻译并回以同样文字的国书。李白醉答番书,让不可一世的外国使者心惊胆颤,既展现了李白的满腹才学, 也捍卫了大唐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是在扬州写的,联合国在2015年出了一套邮票,这套邮票有六种语言,每种语言选了一首诗。中文选的就是《静夜思》这首诗,可想而知,这首诗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李白是在家呆不住的,经常倚剑走天涯,洛阳到扬州,从扬州到金陵(也就是南京)。 再到金陵时,他的境界跟当年“金陵子弟来相送”的那种轻浮的感觉已经完全不-样了,李白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听这首诗的格律,你就会发现它跟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几乎一模一样,完全是押着差不多的韵来的,李白是用这首诗挑战崔颢。</p><p class="ql-block">“凤凰台上凤凰游,</p><p class="ql-block">凤去台空江自流。</p><p class="ql-block">吴宫花草埋幽径,</p><p class="ql-block">晋代衣冠成古丘。</p><p class="ql-block">三山半落青天外,</p><p class="ql-block">二水中分白鹭洲。</p><p class="ql-block">总为浮云能蔽日,</p><p class="ql-block">长安不见使人愁。”</p><p class="ql-block">后人评价说,这首诗代表着李白在律诗领域全面地超越了崔颢,也代表着李白各种诗体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诗人余光中写过一首诗,就叫作《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p> <p class="ql-block">公元799年,一个年轻的诗人白居易来到当涂凭吊李白,写下了著名的“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p><p class="ql-block">我印象中杜甫,白居易是年老的形象,而李白是年轻的,意气风发的。现在才知道李白比杜甫大11岁,比白居易大72岁,属于爷孙辈了。在李白去世10年,杜甫去世2年后,又一位“诗魔”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诗仙”李白传世作品有1000多首,“诗圣”杜甫有作品1400多首,“诗王”白居易作品3000多首,当之无愧的诗王。李白杜甫生活飘泊不定,作品遗失的比较多。白居易相对稳定,并在贬到江洲时整理了自己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