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年的 寻 觅

大地情怀

<p class="ql-block">秋日,晴空万里,微风徐徐。</p><p class="ql-block">阳光,不燥不热,懒散而柔和。</p><p class="ql-block">秋高送爽,树叶在浅淡的秋色中,不舍自己的翠绿。 </p><p class="ql-block">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驾车行驶在去五台县佛光寺的路上。</p><p class="ql-block">远山间,淡淡的云烟丝丝点点,飘浮在连绵起伏的青山上,天地间开阔豪爽,弥漫着渐渐浓郁的秋意。</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唐盛世的辉煌遗存。这是一个早已盛名远扬的地方。也是我心仪许久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去佛光寺亲眼看一看,在我心里渴仰多年。</p><p class="ql-block">最近,大型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古建旅游,佛光寺正是其中的典型建筑。原本小众的佛光寺变得异常火爆。原本就心存已久的的佛光寺之旅,也算是为山西古建旅游增添一点热度。</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台怀镇西南五十多公里处的南台僻野之乡。远离五台山佛教中心台怀镇。远离佛徒修行的佛法大场。</p><p class="ql-block">下了公路,一条乡村道路蜿蜿蜒蜒直达佛光寺前。车辆就停在路边的一个果园里。可能远离都市寸土寸金的商业氛围,这里保留着传统的纯朴善良,也可能真诚的欢迎远方的来客,果园的果农连停车费都不收。</p><p class="ql-block">寺庙门前没有开阔的旅游广场,没有现在旅游景点标配的摆渡车。没有铁栏杆划分区域。没有国内很多景点的人头攒动,游客如潮。</p><p class="ql-block">秋色中的佛光寺,清幽静谧。直接了当,入山门即是寺庙的全部精采。</p><p class="ql-block">如此,佛光寺显的孤独,冷艳,小众,简朴,低调。至今依稀存留原汁原味的寺庙味道。</p> <p class="ql-block">进了山门,左边是金代大殿,右边是一排明清建筑。正前方不远的高高的平台上,就是佛光寺大名鼎鼎的唐代东大殿。</p><p class="ql-block">在这围合而成的不大的院落内,松柏苍翠,郁郁葱葱。最先闯入游客眼帘的立于院子中间高高的白色八边棱柱体的佛教建筑—石经幢。</p><p class="ql-block">这座石经幢高不过五米。谈不上什么顶天立地。石经幢造型简美,精致雕刻。虽已经千年的风霜洗礼,略显陈旧。但依然昂首矗立,不忘初心,殷殷迎接香客。千年之后依然傲骄挺拔,苍美俊秀。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林徽因亲自登梯爬上测量的经幢。林徽因在这栋石经幢上,发现了石刻文字:“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这和佛光寺东大殿大梁上的题字相互吻合,由此确认了佛光寺的建造年代。林微音当年与经幢的合照,对照而看,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看佛光寺,写佛光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的经历,不但不能忘记,而且还要继续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了,要想看唐代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京都或者奈良才能看到。</p><p class="ql-block">梁先生心有不服,潜心找寻,查阅资料。在一本敦煌画册五台山全景图中发现了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庙宇。这个发现令梁思成惊喜不已,于是他和林徽因一行人前往山西按图索骥。千辛万苦。终于在山西五台县僻远的山区,找到了这个隐藏了千年的佛光寺。</p><p class="ql-block">这座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大殿就这样被发现了。这座古老的建筑沉默于世千年后,在1937年终于迎来了梁思成重新推开尘封千年之门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当佛光寺东大殿的那扇尘封千年沉重的大门缓缓推开,阳光倾洒涌进古寺,千年香灰被一扫而光。佛光寺的新生从此开始。</p><p class="ql-block">佛光寺重新焕发出佛光普照的光彩,大唐建筑辉煌灿烂重回人间。那一瞬间“佛光”,不但照亮了大唐古寺,更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这是佛光寺重现人间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佛光寺由此被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梁思成用存世尚在的唐代实体建筑,否定了日本学者“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的臆断。让大唐盛世的荣耀,继续留在大唐的土地上发扬荣光。</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读梁先生发现佛光寺的经历时,大多云淡风轻,波澜不惊。</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将时间的年轮,退回到80多年前的1937年,那个时代,国事日颓,战乱临近,社会动荡,交通不便。甚至食不果腹。梁先生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抱着国内必有唐代木构的坚定信念。牵着一头小毛驴驮着资料,走在山里高低不平,崎岖险峻,艰苦难言的山路上,为了一个信念,苦苦寻找。其千辛万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1937年的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及同事踏入大唐时代的佛光宝地,佛光寺的千年等待,终于等来了她的知音寻觅。</p><p class="ql-block">二天后,“七七事变”发生,日军进攻华北,梁先生踏上了南下逃亡之路……</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的东大殿在寺院三级台地的最高处。要到东大殿前,只有攀爬唯一的通道,一个大约六七十度仰角台阶的山门,才可达到。这可以解读为“自古华山一条路”佛光寺版本。</p> <p class="ql-block">爬上这个陡峭的山门,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第一国宝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豁然眼前。盛世大唐灿烂辉煌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佛光寺端庄雄美,气势恢宏。抬头仰望,大门正上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额上书“佛光真容禅寺”。据介绍,此匾额上的六个大字,是明万历四十二年所刻,但匾额是佛光寺最初建设时的原用的原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款高悬在上的匾牌,见证了佛光寺从生到毁,到重建至今。</span>跨越了北魏、北齐、唐、宋、辽、金、元、明、清直至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她依然英姿俊美,傲然挺立,重焕新生,岁月不老。</p> <p class="ql-block">据梁思成考证,佛光寺首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汉代以后,首个越过雁门关的游牧民族政权,北魏汉文帝为了推行汉制,争取民心。将佛教推至关内,在此建立了佛光寺。因无文献准确记载,只能大致推定为汉文帝执政中期的480一490年间。</p><p class="ql-block">东大殿旁边现存的祖师墓塔,梁思成从塔身的建筑风格,束莲柱的装饰,火焰形劵面建筑形制,判定为北魏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武宗时期全国灭佛,建成三百多年的佛光寺和当时绝大多数寺庙一样,难逃劫数,亦遭毁坏。</p><p class="ql-block">唐武宗后,唐宣宗即位。重兴佛法,佛光寺得以重修。林徽因在重建后的东大殿梁上,发现了珍贵的历史的墨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都送供”,上都就是长安。女弟子名字叫宁公遇。也就是长安的女弟子宁公遇,是来到五台出资送供重建佛光寺</span>之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大梁上留存的墨迹与前院“唐大中十一年”石经幢相吻合,二处刻字,同为一人。</p><p class="ql-block">历史真实的记载不容置疑。梁思成,林徽因根据这完整的证据链,精准确认佛光寺大殿,在唐大中年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由宁公遇出资重建。</p><p class="ql-block">到今年已经1167年了。</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依山而建。宏大豪迈,雄姿勃扬。大殿坡度缓和,斗拱粗犷奔放,出檐如跃如飞。气势非凡。大殿建在寺庙内最高一级的台地上,因空间有限,即使站在大殿正前面,也无法拍到大殿正面全景照片。</p><p class="ql-block">我沿着大殿缓缓的行走一圈。让自己的思绪在现实和一千多年烽烟过往的历史中巡回往返,隔空表白。</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殿内光线阴暗。这里是佛光寺的全部精华所在。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的唐代木构、唐代墨书题记、唐代塑像、唐代壁画。</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孪生兄妹们,依然不忘初心,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在这小小的空间内。千年不倦,迎接着香客游客的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和绝大多数游客一样。不懂古代建筑,不懂佛学,也不懂彩雕彩绘艺术。</p><p class="ql-block">但是无妨寻真寻古之意。殿内虽然光线昏暗,但是在众多游客仰首指点中,终于辨清了大梁上“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一行宝贵的历史墨迹。</p><p class="ql-block">在大殿右侧一排高大威猛的雕像旁,一千多年前不知何故捐出巨资,重建佛光寺的女施主宁公遇的雕像,像一个农家女,静静的坐在自家的院门口,恪守的自己捐资重建佛光寺,让佛光普照人间净土的虔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是雄壮的美。高大厚重,朴实斑驳的红墙。层层叠架,粗犷壮实的斗拱。出檐深远,如大鸟展翅一般的大殿四方檐角。又显示出力量之美。</p><p class="ql-block">轻轻抚摸着那千年刻痕的立柱,抬头仰望梁架之间,年轮留下的印记。这是千年寺庙日月轮回依存之美。这是唐人恢宏气势回望之美。也是殿堂内佛祖、菩萨与众生百姓和善和谐之美。</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前,没有钢筋,没有混凝土,没有计算机。但大唐的能工巧匠让大唐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留存至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对这么硕大古朴的斗栱和大殿,只有对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巧手崇拜得五体投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美,千年却不遥远。我们现代人认同的千年之美,只能说明这种美,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建筑之美和唐诗之美是一样千年传承的中国文化之美。每一段历史,每一个历史遗存,都是古人智慧和艺术的传承。都是泱泱中华同出一脉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再认真的的文字描述,也不如亲自站在千年古建筑前那心灵的震撼!不如站在这位老者身边,听他喃喃诉说历史的故事的滋润。</p><p class="ql-block">这位唐代老者,留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他长命千岁之福。也是我们唐代后人之幸。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欣赏、可以触摸、可以思考的中国千年之美。</p><p class="ql-block">佛光寺长命千岁,佛光寺值得你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