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拜韶山,甲辰孟冬如夙愿 。</p><p class="ql-block">少年立志出乡关,三十二年凯歌还。</p><p class="ql-block">四渡赤水出奇兵,抗日救国雄才展。</p><p class="ql-block">滴水洞里乾坤定,共和江山万万年。</p><p class="ql-block"> 长 风</p><p class="ql-block"> 甲辰年孟冬</p> <p class="ql-block">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主席的诗作。此诗记述了毛主席1959年6月回到阔别三十二年故乡时的感概,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高远的思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七律 · 到韶山、</p> <p class="ql-block">七律 · 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毛主席1966年6月创作,此后从未公开发表,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诗的存在,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人们在整理其遗物时才意外发现。诗词的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七律·有所思》</p><p class="ql-block">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p><p class="ql-block">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池。</p><p class="ql-block">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p><p class="ql-block">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之所以在毛主席所有诗词中最为特殊,主要在于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这是毛主席1959年后,第二次回故乡,但这一次已经时过境迁,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66年6月15日毛主席回到他的家乡韶山,住在滴水洞写下这首《 七律 · 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主席把这次南巡轻松浪漫地戏称为“南国踏芳”。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此次南行的心情实际上却十分不轻松,他从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反斯大林以来,一直思索着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致命问题:中国将走向何处 ? 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党变修”、“国变色”,老一辈打下的红色江山毁于一旦,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主席住在滴水洞期间经常下雨,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使这个三面环山的别墅出现了一片奇异的景色: 南面的龙头山下传来阵阵波涛奔涌的轰鸣,山中的枯枝败叶顺流而下,北面虎歇坪上郁郁青松枝叶繁茂,挺拔向上,面对此景此情,诗人借景生情,结合如何克服阻力、推进“文革”运动的忧虑,写下了可以抒发心中愤懑,又极具主观色彩的两句诗:“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风雨乃至雷鸣,思绪像是又回了北京。于是,他写出了此诗第五、六句:“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气势宏伟,雷霆万钧,把“文革”发动时的狂热风潮描绘得无与伦比,表达出对这场运动的高度感奋和必胜信念。“满”字极赞群众起来造反的踊跃和热烈,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的雄姿,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色海洋的场面,加上上下翻卷的无数红旗极为壮观。一个“走”字,再现了当时群众运动风驰电掣般的迅速发展。其形势如急风骤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已经七十多岁的革命家毛泽东,此时虽然仍然具有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生奋斗追求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但革命的挫折和失败、考验和锻炼,使他又具有了超人的历练和冷静。于是,感情在激荡澎湃之后急转直下,写下了令人难解的最后两句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凭阑(栏)听雨,不禁让人想起岳飞在《满江红》词中那种“仰天长啸”的悲壮。不过毛主席在诗中流露的,却是悲壮忧患的复杂情感。</p> <p class="ql-block">湖南韶山滴水洞</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手书“福”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