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钢文物精品展(上集)

(王兰生)

文图/王兰生 第1部分:临别前在上海。<br><br><br><br>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是在准备打仗,打原子弹战争的背景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自东往西进行大规模的转移,向内地纵深地带搬迁。从1964开始前后历经十几年时间,有上千万人次参与,四百余万人员迁徙,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工业转移。<br><br><br><br>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转移,那是一次被动性的在对外战争失利的环境下的转移,为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r><br><br><br>与此不同的是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后作出的主动性的工业战略转移,是在和平的环境下,为了应付诡谲的国际局势,防止外国侵略而采取的备战措施。这次转移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牵涉面更广,发挥出来的作用也更大。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的决策乃至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提供了人才和物资基础。<br><br><br><br>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初三线建设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工作理念是先生产,后生活。这就造成了三线工厂先天性的布局和选址上的缺陷,这些缺陷在进入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越发明显,留下了不可克服的被市场无情淘汰的隐患,造成了千千万万三线人跌宕起伏的不同命运。<br><br><br><br>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像当年知青插队落户一样,几乎每一个家族的近亲都有人参加过三线建设,牵涉到许许多多的家庭关系,三线人身上曾经发生的各式各样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很多三线人通过不同的途径回归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深深地怀念那块曾经洒下过血汗,付出了青春乃至终身的地方,他们把那块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br><br><br><br>还有不少人至今还留居在他们曾经亲手建设起来的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地方,他们是那块地方的最后的患难与共的陪护者,这是时代经过暴风骤雨后留下来的烙印。<br><br><br><br>当年,我们都年轻气盛,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竟让我们热血沸腾,打起背包奔赴江西新余县一个坐落在良山镇地区深山老林里的江西钢厂,这一去对有些人便是一世,对有些人便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对所有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br><br><br><br>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江西新余市乃至良山镇那块红土地上,江钢这两个字仍然在老一辈人群中口口相传。江钢遗留下来的旧物,成为会说话的三线历史文物。每一件旧物,每一片纸张,都在默默地述说着昨天的江钢,讲述着江钢轰轰烈烈的故事,展现出江钢在三线建设时期感天动地的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江钢精神。<br><br><br><br>让江钢文物开口说话吧!让江钢精神永载史册! (上图)江西钢厂第一任厂长丁振芳像照。 丁振芳是山东黄县人(现今龙口市),1921年出生。丁振芳从小接触进步思想,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运动,于1939年6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长期担任山东军区兵工七厂政治指导员、教导员、厂长等职。工作出色,屡建功勋,多次获劳动模范称号。1944年参加山东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随军南下,同年9月以军事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上海第一钢铁厂,旋任厂长。<div><br></div> (上图)上钢一厂时期的丁振芳。 蒋军敌机“二六”期间轰炸上海时,丁振芳临危不惧,到生产第一线组织广大工人疏散,隐蔽,自己却与少数骨干坚守炼钢炉旁,吃住在厂里,稳定了人心,坚持了生产。丁振芳有个特点,是个工作狂,不顾家庭也不顾小孩的,厂就是他的家。1950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br><br><br><br>1955年,丁振芳调任上海最大的钢铁厂——上海第三钢铁厂厂长。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他同炼钢工人一样,加班加点,长年吃住在厂内,搞技改,搞革新,为上海钢产量翻番,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图)1958年9月28日,丁振芳陪同毛主席视察上钢一厂转炉车间。毛主席手拿炼钢帆布帽,通过帽子上的看火镜仔细观看转炉出钢水时钢花飞溅的壮丽景色。穿军服戴大盖帽的是罗瑞卿。罗瑞卿后面是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左一戴草帽的是周恩来总理,左二戴草帽的是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当中戴草帽的是周恩来总理,右面最前的是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丁振芳向周恩来总理介绍转炉炼钢情况。<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周恩来总理手拿炼钢镜仔细观看转炉炼钢情况,手中拿草帽的是丁振芳。<br><br><br><br>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上海梅陇镇饭店私人请客上钢三厂党委书记陈大同、厂长丁振芳两人吃烤鸭,表达了周总理对上海钢铁工业的无比重视和鞭策。<div><br></div> (上图)上海长乐路962弄3号9室挂空调的二楼房子,1965年丁振芳就是从这里出发奔赴江西新余良山筹建江西钢厂并且担任江西钢厂厂长的。<div><br></div> (上图)丁振芳与妻子邢玉珍的合影照。丁振芳18岁参军八路军,邢玉珍15岁参军八路军,也在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俩是一对革命的伉俪。他们俩的婚姻是组织上介绍、自愿结合的。 (上图)这是唯一的一张丁振芳与大女儿丁钢的合影照,基因遗传一般是女儿像爸爸,家里就数丁钢的神态最像爸爸。<br><br><br><br>1962年,丁振芳胃大出血开刀手术后,上海冶金局安排丁振芳去杭州屏凤山疗养院修养。当年12岁的丁钢利用寒假时机一个人专程去杭州看望爸爸丁振芳,并在虎跑泉景区拍照留念。当时拍照片要4元钱,可以买100根赤豆棒冰,辛亏当时花了“巨款”才有了丁振芳与自己的子女唯一的一张同框照。<div><br></div> 丁振芳在上海简历:<br><br>1949年,丁振芳随军南下,进驻上海第一钢铁厂,旋任厂长。<br><br>1955年,丁振芳调任上钢三厂厂长。<br><br>1961年以后,丁振芳任上钢五厂副厂长。<br><br>1964年,调任上海市冶金工业局生产处处长,技监处处长。<br><br>1965年,为了支援小三线建设,调任筹建江西钢厂并任厂长。<div><br></div> (上图)这是张非常罕见的支内通知单,难得一见56年前的参加三线建设的原始文物,保存至今,实属不易。那个“建”字是简化字,是那个时代的文字改革的特点,从纸张中仿佛可以闻到历史的气息,听到历史的脚步声。<br><br><br><br>接到支内通知,只有4天时间的出发准备,其中还包括整理行装;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时间,可以说是打起背包就走。<br><br><br><br>蒋建中乘绿皮火车离开上海9月19日赶到座落在大山沟里的当时名称叫江西南昌810信息807分箱的江西小三线厂当学徒工,10月1日他参加了江西省第一根钢材的试生产,当时他们用八吋钢锭和400轧机一次性轧成材,此项技术当时是全国首创。为此,江西钢厂组织轧钢工人将几根1米左右的25 mm钢材扎成捆,拉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报喜,向1966年国庆献礼。蒋建中还在省三次全会主席台上诵读喜报。<div><br></div><div><br></div> 上图:这张照片也是难得一见的1966年4月参加三线建设的原始资料,黑白照片不容易褪色,至今非常清晰。第一排(右二)是上海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的董定芳,上海同事依依不舍,临走前大家拍了个照片留念。<div><br></div> 上图:1966年,董定芳把上海的家连根拔了,他携老娘和爱人以及3个女儿全家共6人,一起迁移到江西南昌810信息825分箱参加三线厂工作。<div><br></div> 上图:江钢830薄板车间主任孔令熙在上海曾经受到毛主席的接见。<div><br></div> 居住在上海时期的作者在1968年收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革命委员会的实寄封。<div><br></div> 第2部分:筹建江西钢厂。 (上图)江钢筹建时期的照片,第一排左一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党委书记韩海清,左二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厂长丁振芳,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救国救民,解放后亲手建设新中国。他们是江钢筹建时期的核心人物。<br><br><br><br>这批人到了群山怀抱中的良山勘察,发现苗头不对,厂区布局把车间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山沟里,炼钢轧钢高温作业,放进山坳里,依山而建,通风条件差,运输困难,建成后难以生产,日后也无发展余地。但是设计方案已经审批定局,要想更改谈何容易?江西钢厂与包建的上海黑色冶金设计院发生了争论。<br><br><br><br>1965年5月4日,丁振芳听说李富春副总理将在南昌召开小三线会议,就马上同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路一赶到南昌。会议在江西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对象是省市厅局领导干部,没有筹建厂的干部参加。<br><br><br><br>丁振芳决心见到李富春副总理,当面申述理由,他们疏通了一位秘书,在会议之前丁振芳和路一进了会议室,终于在会上向李副总理汇报了江西钢厂厂区布局争论情况,详尽地阐述了江西钢厂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新方案。李副总理当即表示赞同江西钢厂干部对厂区布局的意见。原设计方案得到了修改,厂区布局方案定了下来,江西钢厂工程建设全面铺开。<br><br><br><br>丁振芳和路一向中央领导大胆诤言的胆识为建厂和基建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更重要的是为工厂建成后的生产以及今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性条件,这种改变在三线建设选址布局中是罕见的。改变原定方案意味着冒犯有关单位和领导已经作出的决定,以及对中央“靠山、分散、隐蔽”六字方针的深刻理解。一个人的水平平时是看不出来的,碰到关键问题的时候才能看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品质。<br><br><br><br>江西钢厂是小三线厂、特钢厂,新厂建设阶段,产品主要以军工产品为主,丁振芳当时制定的方针是要把江钢建设成一个多品种、独立完整的、具有军工特点的现代化的中型钢厂。建厂初期国家计划投资4400万元,人员配备4400人,摊到每个人头上只有一万元的投资资金,由上海冶金局承建。<br><br><br><br>由于投资少,设计所需的七、八千吨设备不可能全部买新的,厂长丁振芳和副厂长路一组织人马,利用各种关系从24个省、市,110个兄弟厂调拨来4000余吨,1700多台件,价值1600多万元的废旧设备,加快了江钢的建设和投产的速度。<div><br></div> (上图)1965年9月14日,中共江西钢厂委员会成立文件,韩海清同志任书记。<div><br></div> (上图)1965年初秋,丁振芳在筹建时期的江西钢厂工地上劳动,穿蓝色上衣的是丁振芳。<div><br></div> <div>(上图)1965年初秋,江西钢厂“108将”在筹建时期的江西钢厂建筑工地上劳动。<br></div><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第一任党委书记韩海清参加工地劳动。<div><br></div> 上图:这是新发现的1967年11月12日江西钢厂发往上海的实寄封,也是目前最早的江西钢厂实寄封。<div><br></div> 上图:1967年江西钢厂邮政戳记是“江西南昌市121(支)”,江西钢厂当年是江西小三线保密单位。<div><br></div> 上图:1971年江西钢厂邮政戳记是“江西南昌市121(支)”<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邮政戳记是“江西南昌市121(支)”<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最早使用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江西省地方粮票。<div><br></div>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江西钢厂使用过的人民币纸币。<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使用过的铝质分币。<div><br></div> 江西钢厂食堂不同时期的代粮票(券),和饭菜票。<div><br></div><div><br></div> (上图)蒋建中的工作证,工号2818,挺正规的,上岗须有安全操作合格证。<div><br></div> 上图:1966年10月1日807车间型钢轧机试机生产场面。<div><br></div> 上图:轧机中间弯腰操作者是蒋建中。<div><br></div> 上图:蒋建中学徒转正档案,当时江西一级工工资是31元5角。<div><br></div> 上图:蒋建中荣获1974年度总厂级先进生产者,他已经担任副工长。<div><br></div> 上图:董定芳在几万人的厂子里,他的工作证号码是677号,真是三线厂的老革命啊!<div><br></div> 上图:董定芳正在做钢锭模。做钢锭模非常劳累辛苦,人蹲在地上,全靠臂力和腰劲刮模型,下班时的人像煤矿工人一样,工作服粘满黑灰,脸上的汗水与黑灰粘在一起,除了牙齿是白的,整个脸都是黑的。<br><br><br><br>非常遗憾,董定芳很早就去世了,他的骨灰埋在了三线厂的山上,他没享过福,没有看到今天繁荣富强的现代中国。<br><br><br><br>他是名副其实的“三献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25车间董定芳正在做钢锭模。<div><br></div> (上图)董定芳的爱人王洪菊在江钢“五七”工厂工作,这是1972年的工作证。三线厂时期,江西钢厂附属“五七”工厂,是安排职工家属工作的单位,曾经为三线厂立下了汗马功劳。<div><br></div> (上图)落款“江西钢厂革委会,江钢工总司”毛主席像章正面。 (上图)落款“江西钢厂革委会,江钢工总司”毛主席像章背面。<div><br></div> 上图:1964年上钢五厂冶炼不锈钢机密资料无偿提供给江西钢厂。<div><br></div> 上图:图为试制品。1968 年江西钢厂825车间炼出江西省第一炉不锈钢浇铸毛主席站像。显示了825造型工人和炼钢工人的精湛的工艺水平,正品涂镍不锈钢毛主席站像保存在江西省展览馆。<div><br></div> 上图:1968年,江西钢厂825车间成功冶炼江西省第一炉不锈钢,并浇铸成功毛主席站像,另一尊正品站像由南昌江西省展览馆收藏。<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革委会时期的投票场景,正在投票的是崔国聚、左二是团委书记张志华、左一是陈明利。崔国聚曾担任过江西钢厂副厂长、厂革委会副主任。<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01炼钢厂房扩建。<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01炼钢厂房扩建,电弧光闪耀。<div><br></div> (上图)801炼钢厂房扩建。当年基建科书记陈英栋(右一)科长于志扣(左一)在工地。请仔细看,干部和工人的工作服有补丁,科长的补丁最多,在艰苦的条件下,领导身先士卒。陈英栋后来担任新余钢铁集团党委书记。<div><br></div> (上图)三线厂的女工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没有半点浮华,没有丝毫造作,江钢基建科预制场女工展露时代的笑容。<div><br></div> (上图)1970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成绩单。<div><br></div> (上图)1970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成绩单,内有品德评语,学业成绩。<div><br></div> (上图)1971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毕业证封面。<div><br></div> (上图)1971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毕业证内面。<div><br></div> (上图)江钢“五七”工厂工作证。<div><br></div> (上图)1972年版本的江西钢厂职工供养直系亲属证。<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使用过的日用瓷。<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使用的有时代特征的毛主席语录釉上彩瓷茶杯。<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使用的有时代特征的釉上彩瓷茶杯。<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发的竹质毛主席像章,极富江西地方特色。<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发的竹质毛主席像章背面,江西新余距离江钢22公里。<div><br></div><div><br></div> 第3部分:江西钢厂保密代号。<div><br></div> (上图)江钢两字代表江西钢厂的简称。<div><br></div> (上图)八一O厂是江西南昌810信箱的简称,代表江钢的名称。为了保密,全国大三线厂和小三线厂都是用数字代表厂名。<div><br></div> (上图)江西省南昌市810信箱825分箱实寄军邮封。<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钢厂通信地址职工习惯性地将“江西南昌810信箱XX分箱”地址改为“江西新余810信箱XX分箱”。这是美国寄来的实寄封。其实,南昌与新余直线距离由160公里。<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江西钢厂通信地址被人们直截了当地将军工保密地址写出来。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寄来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英国统治时期的香港寄来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寄往大陆的信件须经我国香港地区中转,在香港套上信封再寄往江西钢厂。<div><br></div> 上图:1978年台湾地区寄往江西钢厂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这是中东地区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这是中东地区寄江西钢厂的实寄封。<div><br></div> 第4部分:江西钢厂辉煌时期。<div><br></div> (上图)江钢“108”将部分合影照。<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09钢管车间随后试制出当时比较先进的40火箭弹雷管用的冷拔无缝钢管和弹簧片,为兵器工业部江西9446厂供应高速机枪的合金枪管,声名在外。<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首届武装民兵集训合影。<div><br><div><br></div></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首届武装民兵集训持枪合影。<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首届武装民兵集训班证明。<div><br></div> (上图)1975年12月江钢筹建工人大学,1979年春筹建江钢电大,1980年8月筹建江西钢厂职工大学,江钢有自己的高等教育,厉害吗?<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江西钢厂宣传部张时兴同志参观江西泰和军用飞机场时拍摄的歼-6战斗机前端的空速管照片。<br><br><br><br>工程师陈培弟解剖了空速管的样品,空速管像扁担似的两头细中间宽,由两个同心圆管组成,内圆管为总压管,外套管为静压管,里面的构造像肠子,弯弯曲曲,粗粗细细,有大有小。空速管试制过程中,工程师陈培弟研发了半浮动冷拔总棒技术,解决了钢管裂截与裂坒厚的关键要点,在国内当时这个技术是首创,否则冷拔空速管绝无可能成功。攻关小组在工程师陈培弟的亲手操作下,经过反复研究和试制,于1972年秋,江西钢厂终于研制出歼-6飞机使用的高质量的空速管。<br><br><br><br>809钢管车间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过去苏联供应的空速管是两根焊接的,809钢管车间研制的是一次性成型无焊接的,质量更牢靠,使用寿命更长。江西钢厂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冶金产品的发展和航空事业作出了应尽的义务。<br><br><br><br>江西钢厂的空速管共研发过三种型号的尺寸,其中沈阳的“歼-6甲”空速管,南昌洪都“强-5”超低空机翼空速管,及贵州的“歼-6乙”机空速管,外形尺寸均不一样,工艺也不同,产品都是江西钢厂研制生产的。当时,江西钢厂生产的空速管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领先的。<br><br><br><br>1978年,江西钢厂自行研发的航空空速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又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江西省科技奖,宜春地委科技奖。江西钢厂809钢管车间随后试制出当时比较先进的40火箭弹雷管用的冷拔无缝钢管和弹簧片,为兵器工业部江西9446厂供应高速机枪的合金枪管,声名在外。<div><br></div> (上图)攻关小组正在研制空速管,右二戴眼镜的是江西钢厂809车间工程师陈培弟。<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清明节,810信箱825车间团支部组织团员和青年到九龙山烈士纪念碑扫墓,江钢地盘在土地革命时期,燃起过轰轰烈烈的革命火种。<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清明节,810信箱815车间团支部组织团员和青年到九龙山烈士纪念碑扫墓,815车间和825车间历史上同属机动科,连照片取景和拍摄姿势都差不多。<div><br></div> (上图)1975年2月8日807线材车间破土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试产,前后只用了144天。基建科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土建施工任务,开翻斗车的是汪升发,旁边的坐女是江西钢厂机关团总支书记陈安江,厂部机关从党委书记到厂长到施工现场劳动成惯例。<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一分厂荣获冶金部《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称号。走在最前面的是江西钢厂党委书记孙华民,旁边是厂长赵云章,孙华民左边是组织部长吴伦泓,戴红花拿锦旗的是一分厂党总支书记丁守鸿。<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1976年工业学大庆纪念戳记。<div><br></div> 上图:1979年1月1日,江西钢厂的《江钢报》创刊号。<div><br></div> 上图:1979年1月1日,江西钢厂的《江钢报》创刊号。<div><br></div> 上图:1979年1月21日的《江钢报》。<div><br></div> (上图)1982年10月,时任江西钢厂厂长的钱家铭同志亲自将国家银质奖护送到江西钢厂六分厂厂长陈国平手中,右二开怀大笑者是陈国平同志。<br><br><br><br>1977年,高级碳素弹簧钢丝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9月,江西钢厂T8MnA高级碳素弹簧钢丝被评为1980年冶金工业优质产品。1982年10月,“山凤”牌高级弹簧钢丝获国家银质奖。<br><br><br><br>1977年,琴钢丝荣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10月,“山凤”牌T8MnA琴钢丝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1986年9月,“山凤”牌T8MnA琴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div><br></div> 上图:1982年10月,江西钢厂高级弹簧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原厂长钱家铭(第一排左三),总工程师王锡玖(第一排右二),亲自将银质奖送至六分厂陈国平(第二排左一)手中,并与部分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很少见很珍贵。<div><br></div> 1980年6月上钢三厂党委书记马丕来江钢,江钢党委书记孙华民陪同参观井冈山革命圣地。从左到右组织部龚佩英、党委书记孙华民、组织部吴林海,组织部长吴伦泓。<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处长级干部左至右:徐佑森、陶福源、李琹荪、奚慎元、习福林。五人中有四人上衣口袋插着钢笔,是那个时代优秀男人的标配和时尚,气质确实不一般。<div><br></div> 上图:照片里有江西钢厂部分中高层干部,有刘宏根、吴章桓、张梦荪、蔡东汉、徐静芬等人。后排左佩章、庄华、老唐。后排右一是李琹荪。<div><br></div> 请读者注意:<div><br></div><div>本文在《今日头条》上多次未通过审核,故选择在美篇上发表,因为美篇只允许刊载100张照片,所以本文分为上下两集发表。这是上集,请注意浏览下集。</div><div><br></div><div>希望读者对本文提出意见。</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