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童年(四)

筑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村里,所有的小孩几乎都是玩伴,一起放羊打草、坑里洗澡、掰腕摔跤、麦场打闹、爬瓜捋枣、点鞭放炮、闲逛瞎跑、上学受教、灯谜猜找、观影烧脑、玩耍争吵……不论大点的还是小点的,不论高的还是矮的,不论胖的还是瘦的,都能为“玩好”走在一起、聚到一块,即便有时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动起手来,一会儿也会和好如初。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从不记仇,过去就过去了,一点事都没有。整个村子的小孩,谁家在哪住,摸着黑都能找到,谁家有几个兄弟姐妹,张口就来,真是滚瓜乱熟、了如指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时玩的东西特别多,大多都是自制的。链子瓣火枪,用废旧的自行车链条,把瓣眼中的小轴铳掉,下一排眼固定在铁丝折成的枪杆上,上一排用撞针串上成为枪堂,最前的瓣用火柴棍串过,火柴头卡在瓣眼上,再用瓣抹掉几根火柴头,增加“药量”;也可把子弹壳卯在链瓣上,中间留一个眼,同样串过一根火柴,壳筒里装上黑火药,外口堵上一些砂子,扣动板机,前者是“啪”的一声射出火柴棍,后者是“嗵”的一声窜出一条火舌。小男孩每人至少配一把小手枪,没有的得找丑叔帮着折,各式各样的应会尽会。小伙伴玩得疯狂的,会把家里的火柴偷光,大人做饭时找不到火柴,就急得骂孩子,脾气大的追到街上打。树杈弹弓,选准合适的树叉锯下,用刀挎好皮,杈两头分别挎好半道沟,拴两段10寸左右的弹性胶管,管另一头拴一寸见方的皮子,用皮子装一些石块、硬坷垃等“子弹”,瞄准目标拉开便打,练得准的10发打中8、9发。增爷和峰哥爱玩弹弓,经常在村边树上、谷子地里去打麻雀,每次都收获不小。如果树杈不好找就用铁丝代替,反正配弹弓与配枪一样,小男孩人人都有。拧柳条笛儿,春天树条发芽时,拧动枝条抽出中间的杆,再用小刀轻轻挎下枝条皮口,取上2-3寸,轻轻一吹薄皮口,发出笛儿的声音。杨树枝条也能做笛儿,声音就是粗壮些,还可直接用小葱叶。笛儿简单好做,人人都会,经常聚在一起吹,“呜——呜——”“嘟——嘟——”“吱——吱——”“哞——哞——”……各种声音交响在一起,或清脆或悠扬或低沉或高亢或短促或闷长,吹疼了腮帮子,吹响了整个村庄。杏核口哨,把杏核肚在砖墙或石灰地上磨出一个小口来,核质硬费时长且经常磨破手。磨好后,从侧面吹便能出声音,音不大但很婉转。为得到杏核,小伙伴们经常争吵,到处找杏核,甚至在地里看到杏树苗,很珍惜地移到家里,盼着长出杏来。口哨,还可直接用嘴吹,唇和舌自然搭配,轻轻吹气声音便出,随唇舌状态的调整,就吹出“嘘——嘘——”“呼——呼——”“唬——唬——”……舌头弯曲便声音婉转;还能把弯曲中指放在嘴里,用劲打出长而响亮的口哨,在寂静的夜空,整个村庄都能听到,提振士气,还能唤狗,狗听到便拼命向主人跑来。还可用一片薄薄的树叶,夹在两个大姆指间,吹或嘬都能响起来。农村随时随地都有“乐器”,高兴时吹响,烦恼时吹响,吹出心声,吹出自由,吹出真实生活的情绪。秸秆眼镜,用刀子顺高粱秸秆把抿子擗出来,圈两个围做眼镜片,用两段做眼镜腿,鼻架等用秸秆瓤做。戴上眼镜,再配上手腕上画的表,特别有文化、很洋气,显高档、有内涵;风笼,就是用莛(ting)秆和席抿(min)扎成一个灯笼,风一吹就跑,伙伴们就追,风越大跑得越快,追得就越快。自制风筝,把竹竿擗成几瓣,用来做风筝架,再糊上纸片,缀上两条长长的尾巴,画上花呀鸟呀虫呀鱼呀等彩色图案,用一些细绳拴在风筝上,另一端缠在木头或小树杈上。等有风的时候,迎风放起来,一大群人围着风筝跑向田野,越来越高时,下面的小孩子仰脸看着,高兴地欢呼起来,又拍手又跳脚。风葫芦,又叫“风车”,用一根15厘米长的莛秆,劈开两半用一半,中间烫一个圆圆的洞,用一根1米多长的高粱秸插入洞口,在莛秆两端各粘上一块一寸见方的彩纸,方向相对,迎风奔跑风葫芦就转起来,跑得越快转得越快。扣胶泥模,用一些柴火、头发等换来砖制模,砖红色圆形,1厘米厚,刻有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人物风景等,形象各异、姿态万千,特别是一些三国、西游、水浒人物的模子,让人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几个伙伴找块红胶泥土,用水和好,反复摔打、按揉,直到和熟为至,让模和泥粘合,使砖模上的图案印在泥上,再用细线把超出砖模外的余泥割下来,晾干或放入灶膛里烘烤。烘烤后,图案越清楚就越不错,就是一个好泥模,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木制尜尜,用一段直径1寸粗的坚硬的槐木、枣木、榆木等,比重大旋转不浮飘,削成圆锥物,上面是一个平面,底部是一个圆锥体,锥尖不尖而要削得浑圆,把一颗小滚珠或小铁钉镶嵌在下边,再做一个相配套的鞭子,先捻转或带转尜尜,再用鞭子抽打,越打越快,越快越打,玩得是热火朝天、大汗淋漓。</p> <p class="ql-block">       儿时游戏也有惊险刺激的,甚至是危险的。捅马蜂窝,马蜂在树上、墙上筑的窝,有的高,有的低,高处的就用坷垃打,矮的就用长长的竹竿捅。捅时,每个人都要全副武装,长褂长裤,用尿素袋子扣上头,用毛巾围上脸,只露两只眼。马蜂窝被捅后,蜂像炸开了锅,先向着捅蜂的俯冲下来,就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其他人若跑了,就被峰追着到处乱窜,不小心被蛰到,肿个大包,回家用毛酱抹。有的被蛰得眼肿老大,大家见了都哈哈大笑。打坷垃仗,一群伙伴们分成敌我两队,拉开一定距离,寻找有利地形,相互投掷坷垃、砖头、瓦片等,一方抢占了另一方阵地,把对方打跑就算胜利。如果对方顽强抵抗,就肉博战,摔跤互殴。记得我和建合扭打时,他用砖头打我脑袋,头晕不稳,眼冒金星,休息几分钟才没事了。捉迷藏,在整个村子里,或藏到棒子秸、柴火垛后面,或藏在门后,或藏在闲置的房子里,或藏在哪个旮旯里,藏好后告诉对方找,找到抓住才算赢。有一次,我跑到了村大队的红薯窖上面,铺盖着棒子秸,整个人陷进去了,眼前一片漆黑,2米多深的坑,摔得屁股疼。伙伴们赶紧扒开所有的棒子秸,大人们也赶过来,立果爷带着一根绳子来,我顺着绳被拽了上来,还好没大碍。燃放鞭炮,小孩子放一些小的鞭炮,如1寸长的小鞭、2寸的小炮仗,还有摔摔炮、砸砸炮,放滴滴筋、小钻天猴、小二提脚等;大孩子放大二提脚、雷子、炸药大炮仗等。放时,捻长的直接用火柴点,短的用燃烧的香或烟点,好点的一下点着,嗤嗤一会儿就响了;不好点的,捻潮,点着了还以为没着,就趴在那用嘴吹或用火柴再点,突然响了,便磴着或崩着脸,厉害的炸瞎眼或炸掉半个胳膊,年年有悲剧。春节放鞭炮,初一早晨饺子煮熟了,放鞭是告诉大家已起床吃饺子了。吃完饺子要拜年,年龄大的要早起,一波波、一群群的晚辈,齐刷刷地跪在地上给老人磕头,让老人受到无比的尊重。他们总乐呵呵把大家让进屋,给糖、给瓜子等,一早晨下来每个小孩兜里全满了,回来还比谁家的好吃。拜年拜到哪家,先捡院子里的鞭落,回来放“呼呼”,或打小枪用。上坟放鞭炮,一般都放大的,如大开天雷、炸药大鞭炮等,放完后烧纸磕头,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农村,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12年时光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生龙活虎,尽管物质条件不是那么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非常富有,满满的都是自由,满满的都是快乐,满满的都是幸福,满满的都是美好。时光不会倒流,童年一去也不复返,可当时还傻乎乎地盼着快点长大的我们,现在却奢望着回到童年。在回想的过程中,想尽可能地写全写满写透童心童趣童事,但感觉总是有写不完写不全写不好的人和事,很多很多的真善美未能见诸笔端,实为遗憾。现权以所能想能写能记的助力大家回望曾经、回忆童年、回味美好,时刻保持童心、记住童趣、回忆童事,永远以一颗年轻的心、快乐的心、感恩的心,正确面对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万事顺遂,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砥砺前行,不辜负此一生、不浪费此一生、不虚度此一生,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有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快乐的童年(一)(二)(三)(四)文字内容为原创,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