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秋悄至,初冬缓来,诗意渐浓。在11月8日,一年级语文组第4次晒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p> <p class="ql-block"> 寻美之初心</p><p class="ql-block"> 翻开这《四季》的诗篇,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大自然的大门,那里,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丰盈、冬的静谧,正以它们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季节的故事。那“谷穗弯弯”,是秋天丰收的象征,更是对生命循环不息的赞歌;而小雪人则是冬日里一抹温暖的亮色,承载着孩子们纯真的梦想与欢笑。这样的教材,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深深感悟。</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五人组(周艳萍、吴莲、宁宁、何嘉怡、李湾)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学会相关汉字的读写,更要通过“谷穗弯弯”与“小雪人”的描绘,感受到四季的更迭与生命的奇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角色的扮演、生生互评,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让感恩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寻美之旅行</p><p class="ql-block"> 首先,吴老师带领学生乘坐着“四季”组动车,开启寻“美”之旅,从春夏的站台缓缓驶出,沿途的风景如同电影般在眼前掠过,那是春的嫩绿、夏的绚烂,唤醒了孩子们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也为接下来的旅程铺垫了情感的基调。</p> <p class="ql-block"> 随着列车的轰鸣,我们踏入了秋的篇章,那里,“谷穗弯弯”正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吴老师播放着稻田的视频,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金黄的海洋,感受着谷穗沉甸甸的重量,那是大自然对勤劳者的馈赠。紧接着引导孩子们细品诗句,从“弯弯”二字中体悟生命的韧性与感恩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四季”组列车的车轮继续滚动,带我们来到了冬的站台。那里,小雪人正微笑着等待着。通过播放着雪花飘落的视频,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随之创设故事情景,鼓励孩子们扮演小雪人,用他们的动作与语言,表达出对冬天的喜爱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 在识字环节,吴老师出示识字表以“地”字为例,通过联系旧知,与“天地人”中的读音对比,引导孩子们发现多音字的奥秘,再通过加一加方法引出提土旁。接着我们讨论着小雪人为什么喜欢冬天,让孩子们理解不同生命对季节的不同感受,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在旅程的尾声,吴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延伸,以“天”字为起点,出示“大”与“天”比较,知道“大”加一横变成“天”,学会比一比的识字方法,再教他们书写,感受汉字之美。</p> <p class="ql-block"> 课之终,借助板书梳理,与孩子们一起回顾这段旅程,板书上的“四季”组动车,车头写着“美”,以美字总领全文,每节车厢分别贴着春夏秋冬的的板画与关键词,它们如同一个个记忆的节点,串联起所学所感。这列动车不仅载着我们穿越了四季,更载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驶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寻美之磨砺</p><p class="ql-block"> 深秋渐增寒意,微光顿暖人心。校级晒课方案一出,按照年级工作安排,小组确定团队分工,周艳萍组长总负责,吴莲老师执教,何嘉怡老师说课,宁宁老师说磨课经历,李湾老师评课,而后积极研讨。我们将重点关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运用、审美创作这两个核心素养,明确好教学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怀着一颗匠心,经过线上、线下的讨论,我们最终确定好方向,抓住四季中的秋和冬两个季节,通过品读,体会秋冬之美,仿照句式练习说话。本着由课堂走到社会的大语文观,不但让孩子们体会出谷穗对农民伯伯的感激之情,更将这种情感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感恩。</p> <p class="ql-block"> 千锤百炼始成钢,玉汝于成终有时。蝶的成长是结茧,蝉的成长是脱壳,而教师的成长,是在能力与心态上的一次次突破,是在不断跳出舒适圈的阵痛中获得成长。我们要带着这种匠心,去打磨自己的每一堂课,成为更好的老师,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p><p class="ql-block"> 在这堂关于四季,关于美丽,关于感恩,关于快乐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看到了活泼积极的上课学生、循循善诱的执教老师、奋笔疾书的听课老师、或赞或思的评委老师……</p> <p class="ql-block"> 在晒课的研讨环节,三位评委老师对小组的展示进行了专业且真诚的点评,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吴炳新老师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更要创设一个稳定的情境,一个契合课堂内容的情境。徐细梅老师指出要实现行云流水般顺畅的课堂,教师的过渡语是非常关键的存在,精炼、有效的过渡语会让课堂增色几分。备课组组长余美英老师认为识字教学中给出的识字方法支架是非常值得赞许的,但方法的指引有欠妥善,并给与会老师亲自示范教学。特别指出,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懂得欣赏别人,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次教研,就是一次成长。我们要聚焦双新,落实双减,认真研读新课标、新教材,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