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太白庙道医堂学习—马氏点穴疗法

终南白鹿

<p class="ql-block">武功太白庙,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贞元镇丁刘村,地处县域北部。东与长宁镇毗邻,南与普集街道相连,西与武功镇接壤,北与乾县姜村镇为邻。太白庙住持:侯崇智道长</p> <p class="ql-block">  道医堂,是“子午道医”精神的延续,是太白庙长期面向广大信众公益慈善讲座的课堂。愿有缘大众都能学会简单可学的道医养生保健方法,愿缘医入道者及更多人了解道医和学习道文化,愿“子午道医”精神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功太白庙住持侯崇智道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辰年11月27日道医堂(武功太白庙)学习课程:马氏点穴疗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程介绍</p><p class="ql-block">学习《马氏点穴起源发展与常见病感冒咳嗽的实践手法》</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简介:</p><p class="ql-block">李想: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点穴第三代传承人,杨氏太极拳第七代传承人,2018年开始至今从事马氏点穴儿童专科,针对鼻炎,消化不良,小儿受惊,自闭症,多动症等,在师父马建民的指导下总结了颇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以指代针为许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运用点穴绿色疗法保驾护航,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并兼马氏点穴宣传负责人,参加多场义诊,让广大市民在无痛苦的疗法中收获健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课程数4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秀棠简介</p><p class="ql-block">(1912~2000年),男,山西祁县人,马氏点穴疗法创始人。马秀棠先生自幼体弱多病,经针灸治愈疾病,遂对针灸产生浓厚兴趣,立志从医。1936年定居西安,拜名师西北金针名家李少亭学习针灸,尽得真传,习得精髓。1952年正式从事针灸临床工作。金针以纯金针具为施针工具,其针刺补泻手法、临证注重脾胃以及定时取穴法为独特针灸技艺。深究补泻手法,以“运用金针,双手井用,针不离手,手不离针,测知正邪,掌握迎随,施以补泻”为行针之式;治法侧重脾胃,意在后天,以“见肝之病,先实脾,实脾先调胃,调胃足三里”为辨证论治思想;取穴法为依据脏腑与经络的不同,分别采用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针纯金质、其软如绵、其细如发、其效如神”。太极大家王新午为师。王新午传统功架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动作招劲细腻,快慢相兼,开合鼓荡,风格独特。势招多于用法,拆手单练左右互易,进而用劲连劲于套路动作练习中。尤其是导气引劲,开合鼓荡,在拳势练功和应用中,松柔而不失刚疾,内动外连,绵密不断,身心合一,独具特色,是一种优秀的强身健体、自卫搏击的传统内家举武术运动。</p><p class="ql-block">练功练劲,以导气引劲为始,以两仪动作运动为基础,往复劲开合鼓荡锻炼为功,以持劲而不持招的练功要求为目的。其内容包罗万象内含阴阳、五行、八卦之气劲,外合阴阳、五行、八卦之招势。以开合往复拦切之劲为基,练就太极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之劲为用。特别是身体内劲“分而练之,和而用之”的明确练劲概念和内容具体丰富的练功方式,与岳氏八翻手拆手应用巧妙结合,纳入岳氏八翻手上、中、下三路散手拳法应用,以悟太极散手招劲之妙用、懂劲及神明。太极拳、岳氏八翻散手合一,真正显示了王新午太极拳鲜明的实用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创建马氏点穴并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1958年任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针灸医师及主治医师。</p><p class="ql-block">1984年退休。著有《针灸问答》《点穴疗法》《中国太极气功术》《中国医用点穴学》,等医用类丛书。1978年12月8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西安时,经省市领导安排, 特请马老为首相点穴治疗失眠症。当晚经点穴20分钟后,大平首相即入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氏点穴疗法原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点穴”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它的理论依据是以阴阳为认识,以五行为分析。在阴阳认识和五行理论的基础上,了解人体脏腑的性能,经络的分布,以及营、卫、气、血与经络脏腑的相互关系是学习点穴疗法的必备理论知识。在了解经络与脏腑的同时,还要了解组成人体的素质,维持人体的生命、使生命得以存在和继续的营、卫、气、血。营、卫、气、血的功能,即经脉的循环,它是由先天与后天、天气与地气、阴阳统一性的结合,而促成其的循环功能。其中,阴阳统一性包含着五行,五行生克制化,维护着人体气化的相互平衡。这些理论概念,成为指导点穴治病的基本原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一节理论依据(阴阳认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阴阳认识,是用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有生命力的遗传与变化。天为阳,地为明;日为阳,月为明;热为阳,寒为阴;光为阳,暗为阴…此乃大自然的阴阳概括。大自然的存在与继续,是天地对立统一的运动,这种运动,包含着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海、陆、空所有的生物和具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受这种大自然运动的影响得以存在和继续。生命的存在和继续就是运动,运动的形式,为伸张与收缩,伸张为动,属阳;收缩为静,属阴。伸张与收缩的性质,即一开一合,开合仍属阴阳对立的统一,它包含着上下、左右与前后。人类生命存在和继续是这样的运动方式,动物和植物的存在、继续,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从阴阳理论认识人的性别,男性为阳,女性为阴。以阴阳学说观察人的整体,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按表里说,表在外为阳,里在内为阴,外表指的是肢体,内里着重为脏腑。脏属阴,为阴中之阴;腑属阳,为阴中之阳。外表肢体分布着经络,经络中的十二经脉,又区分为阳经和阴经。阳经的外表,为阳中之阳;阳经的内里,为阳中之阴。阴经的外表,为阴中之阳;阴经的内里,为阴中之阴。从阴阳认识上,不仅能对自然界变化、人体的经络、脏腑的属性进行分析和辨别,而且能认识到疾病的位置和性质以及发展的趋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 五行分辨</p><p class="ql-block">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观察物质的本质和本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的分辨方法。从这5个运行的物质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生,又是相克。</p><p class="ql-block">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之间的相生是周而复始的。相克:尔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又是五行相克的周而复始。自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的情况如下。在自然界,以方向配属五行,即:东、南、中、西、北。以颜色配属五行,为:青、赤、黄、白、黑。</p><p class="ql-block"> 以五行属性对人划分来说,有五体头躯与四肢。人的面部,有五官与七窍。躯体内的五行为五脏。上肢肘至手为五节,手有五指。下肢膝至足有五节,足有五趾。手五指与足五趾,以经脉相应于五脏,五脏则开窍于五官。人的每一指或每一趾相通于一个脏或一个腑(脏腑为表里关系,经络又区分阴阳。请参看脏腑与经络部分),每一经脉的手至肘与足至膝,又分布着5个腧穴,即:井、荥、输、经、合,以应五脏之气化。观察面部五色,则可辨五脏精气的反映。切脉象,则可测五脏之气化。 </p><p class="ql-block"> 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统,相配于五脏。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不但可以辨别脏腑的邪正盛衰,还可依此作为点穴治病的临证配穴和决定手法的补泻原则的理论指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脏腑</p><p class="ql-block"> 脏腑,即人体的五脏六腑。脏属阴,主藏精气;腑属阳,主受纳传化。 </p><p class="ql-block"> 五脏为:肝、心、脾、肺、肾(连心包共六脏)。六腑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p><p class="ql-block"> 五脏,对人体素质的所主: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与髓。</p><p class="ql-block"> 脏腑的表里关系:肝为里,胆为表;心为里,小肠为表;脾为里,胃为表;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为里,膀胱为表;心包为里,三焦为表。脏腑 </p><p class="ql-block"> 配五行: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经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人体的经络分布在全身,直行者谓之经脉,横向支出者,谓之络脉。</p><p class="ql-block">经络,分为十二正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若干孙络、浮络。</p><p class="ql-block">十二经脉,分为手、是三阳三阴经。</p><p class="ql-block">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p><p class="ql-block">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上、中、下。上焦在胸,中焦在脾胃,下焦在小腹)。</p><p class="ql-block">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p><p class="ql-block">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p><p class="ql-block">十二经脉循行:手三阴经从胸到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以手到头(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从头到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到胸(交于手三阴经)。</p><p class="ql-block">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脉,对人体的功能起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督脉属阳,督全身之阳;任脉属阴,任全身之阴。</p><p class="ql-block">十五络脉:肺络列缺,大肠络偏历,胃络丰隆,脾络公孙,心络通里,小肠络支正,膀胱络飞扬,肾络大钟,心包络内关,三焦络外关,胆络光明,肝络蠡沟,督脉络长强,任脉络会阴,脾之大络大包。</p><p class="ql-block">十四经脉:十二经脉加任脉与督脉,合称十四经脉。任脉与督脉,虽为奇经八脉,但有其本经的穴位,所以,‘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p><p class="ql-block">其他六脉,没有它本经的穴位。脏腑与经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脏腑的病理反应,往往显现于经脉循行的某个肢体部位。而点穴就是根据反应显现的部位,选择穴位和运用手法,解决显现的反应,达到调整脏腑与经络关系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营、卫、气、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营、卫、气、血,是经脉循行中统一的功能与物质。营、卫是功能,气、血是物质。营、卫、气、血,是由天气与地气结合而成。肺气通于天,故司呼吸。脾气通于地,故化饮食。脾、胃为中焦,而脾胃吸收食物的精华,由中焦蒸发上升,与天气相合化为气血,由肺循行全身。营卫,亦在气血之间。</p><p class="ql-block">《灵枢 •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这是说明营卫是由地气之水谷精气,经过脾胃的运化而人于肺,与天气相合(即地气与天气相合,肺司呼吸与天气相通)。</p><p class="ql-block">营在脉中,叫营血;卫在脉外,叫卫气。卫气,即卫外,属于阳;营血,即营内,属于阴。卫外,即经脉之伸张;营内,即经脉之收缩。卫气伸张为阳,营血收缩为阴。所以,营、卫、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是营卫功能和气血物质的相互统一,都产生于天气与地气的结合。《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是指出血产生于中焦的脾胃,它是通过气化而后变为血。</p> <p class="ql-block">《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这一段是说营的作用,收缩功能使经脉中循行的血,起到内渗的作用,即灌溉于外部肢体,内注于五脏六腑,全身无不受其营养。根据以上观点,本书的平揉法、压放法,以及各种手法,主要是调整营、卫、气、血的功能和加强气血循环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医治疾病的目的。</p><p class="ql-block">营、卫、气、血的循行,正是人体生命的继续。生命的继续过程,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内容。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营、卫、气、血,既把营养成分供给了脏腑与肢体,又把其废弃成分排出于体外,这就是营、卫、气、血在经脉循行中的主要功能(卫在脉外,营在脉中)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人的生命运动,是营卫运动功能的存在与继续。那么,对生命就应该谈谈一些认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人体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一切有生命力的,都具有各自维持生命的性能,而性能的本质,就是运动,运动的形式是伸张与收缩。按祖国医学认识它,伸张为开,为动,属阳,收缩为合,为静,属明。这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命是伸张收缩的运动,而且在自然界凡是具有生命力的,无不在伸张收缩运动中维持其生命的继续。天体、地体如此,而动物、植物也是如此。走兽的奔跑,是全身的伸张收缩开合运动;飞禽的展翅飞行,也是全身的伸张收缩开合运动;而树木花卉,同样受着风吹、日晒、雨淋的影响,使其伸张收缩开合运动。这些认识就证明生命就是伸张收缩开合运动。但是,一切有生命的伸张与收缩,都是依赖着天气与地气这两种因素。天为阳,地为阴。生命的伸张收缩,不离阴阳。《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就属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范围之中。道也,万物之纲纪。”这就说明万物包括生命,生命的伸张收缩开合运动,就属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范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人体的素质</p><p class="ql-block">人的整体结构,其素质为气、血、筋、脉、骨、髓、脏、腑8种素质体系。这8个体系的每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不可分劑的明阳关系。气和血,筋和脉,骨和髓,脏和勝,都是相互为用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筋为脉复。筋动则冰念。筋静则脉纷。骨为簡之舍,骨坚则链实,骨软则髓虚。腑为脏之表,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衰。这些整体素质,互属表里阴阳,经脉连贯相互之间,气血运行相互之中,而起主导作用的为脏腑之气化。气化,即五行生克制化,以相互制约维持其相互平衡。</p> <p class="ql-block">气血、筋脉、骨髓、五脏,所主原则是:肺主气,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与髓。人的整体,不论哪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与脏腑的生克制化有关。按经络分布的关系,8种素质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以十二经脉统属脏腑,经穴为经脉的组成。那么,脏腑与经穴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人的体表进行点穴,就能起到调整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后的作用,还会反映在气、血、筋、脉、骨、髓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节临证作用</p><p class="ql-block">点穴在临证治疗中,能够取得极为满意的效果,主要靠穴位、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等理论为治病配穴的依据。在此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有规律的手法,从而达到止痛、活血、退热、安神、理气、解郁、止吐泻、调肠胃,以及补气补血等的点穴效果。</p><p class="ql-block">点穴手法的平揉法和压放法,具体操作以伸张与收缩为手法的重点。这个手法的重点,是针对经脉中的营、卫、气、血的物质。营卫功能的收缩、伸张与气血循环运行相适应,故点穴手法的伸张收缩,就是在调整或加强营卫的伸张收缩功能,使伸张收缩功能保持着生理上的平衡,从而促进气血在经脉中的正常循环运行,对脏腑与肢体的气化和反应达到相互交换的效果。交换的内容包含着平衡阴阳和调整脏腑及生克制化关系。这就使点穴在临证治疗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点穴的手法</p><p class="ql-block">点穴的手法,是多年临证治疗实践与理论的总结,是一种医疗、保健手法。凡经过点穴治疗之后,被点穴者会觉得全身舒畅,有如新浴之后。因此,点穴不仅有对症治疗的极好效果,还能正本扶源、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对无病者也能起到预防和保健作用。点穴的基本手法有5种:①平揉法;②压放法;③皮肤点打法;④五行联用法;⑤经络循按法。前4种手法,虽然都是在人体穴位上进行操作,操作过程却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性,即伸张与收缩的手法。除上述5种手法之外,还有一些局部性手法,列为其他辅助手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节:平揉法</p><p class="ql-block">平揉法,是点穴中的第一种手法。顾名思义,平揉法即“平而揉之”之法,即不许偏斜,保持适当的水平,以穴位的申心为圆心均匀用力。</p><p class="ql-block">所谓揉,即是按着摩,是“按劲”和“摩劲”两者互相结合的动作。按劲指重手按住肌肉不动,摩劲指轻手摩着皮肤不停。不动,为静,属阴;不停,为动,属阳。而揉正是“按”与“摩”结合的发挥,因此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平揉法的具体操作是:医者用两手中指端,在患者的穴位上进行平揉。平揉时,以中指端压在穴位中心;然后,以穴位中心为圆心做圆圈揉转,平揉一个圆圈为1次。在平揉的过程中,如感到指力不能支持时,还可用拇指、食指与无名指抵住中指第一节附近,加强中指的指力,以便继续进行操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平揉法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一、平揉法的方向平揉法的揉转方向,分为向左平揉和向右平揉。确定左侧和右侧,是按照患者所处位置而言的,即是以患者为标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是左右对称的。故揉行的方向也要按照对称分别为向左平揉与向右平揉。向右平揉,是顺时针转;向左平揉,是逆时针转。</p><p class="ql-block">在临证应用时,怎样决定向右平揉还是向左平揉,这决定于每个穴位的补法或泻法。如果不明补法与泻法时,每个穴位可向右平揉(顺时针揉转)和向左平揉(逆时针揉转)各揉半数。例如,每个穴位平揉100次,即左右各平揉50次。</p><p class="ql-block">平揉时,中指不要偏于一侧,这样可以保持以穴位中心为圆心。另外,注意不要用中指指面揉。用指面揉,既不能使揉劲集中,又容易使指力疲劳,不利于发挥平揉法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平揉圆圈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揉转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所揉的圆圈要将心包含在圈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平揉圆圈的大小度</p><p class="ql-block">平揉圆圈的大小,首先要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加以区别。穴位处肌肉薄、面积小的,揉圈相应要小;穴位处肌肉厚、面积大的,揉圈可相应放大。如眉棱骨处的穴位面积小、肌肉薄,则揉圈自然受到限制,揉圈应当小;而臀股处的穴位、腹背部的穴位面积大、皮肉厚,揉圈就可以适当大些。但也不能任意将揉圈的范围放大,太大了就可能偏离穴位,起不到运动六位的作用,从而失去了点穴手法的效果。大小圈的标准,以中圈为依据。一般的穴位约豆粒大小,这豆粒大小,可以认为就是中圈的标准。在进行具体操作时,指端周围的面积不超过一分。小于此为小圈,大于此为大圈。这是一般标准。在具体施治时,揉圈的大小,还可根据具体部位和病情酌情增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平揉圆圈的快慢度</p><p class="ql-block">平揉中每个圆圈揉转的快慢,是以人体正常脉轉跳动次数为标准。</p><p class="ql-block">正常脉搏,每分钟搏动70~80次。中医切脉的正常脉象表现为一呼一吸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0多次。根据这个原理,平揉快慢的标准是:每分钟平揉70次左右为不快不慢,即中速手法;每分钟平揉80次以上为快手法,每分钟平揉60次以下为慢手法。切脉以“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快手法,属数脉,生热;慢手法,属迟脉,生寒。故脉搏快者,宜用慢手法;而脉搏慢者,宜用快手法。表热者,可用快手法;而内热者,宜用慢手法。快手法,可用于急性病;慢手法,可用于慢性病。快手法,为阳,为热;慢手法,为阴,为寒;不快不慢手法,则为寒热并举、阴阳平衡。不快不慢手法,在应用上比较广泛;而快手法,针对寒证、虚证;慢手法,针对热证和实证。但在临床实践中,还要结合病情灵活使用各类手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平揉圆圈的轻重度</p><p class="ql-block">手法的轻度与重度,反映着穴位的浅与深。按人体的脏象划分来讲,心、肺在上,以应浮脉:肝、肾在下,以应沉脉;脾、胃在中,以应中脉。按肢体结构部位来讲,浅部为皮肤与血脉,宜用轻手法;深部为筋骨,宜用重手法;皮肤血脉与筋骨之间为肌肉,宜用中手法(不轻不重)。以上3种不同的轻重标准,还须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掌握。病在表浅,用轻手法;病在深部,用重手法。心、肺在上,主气血,用轻手法;筋骨疼,属肝、肾,用重手法。老年虚热,用轻手法;小儿实热,宜用中手法。不轻不重的中手法应用最广。凡遇到无法确定应该用重手法还是用轻手法时,皆可采用中手法。人体内部病,均可用中手法解决。在肌肉部分应用不快不慢的中手法,因为脾主肌肉,属土、“万物土中生”,放中手法应用最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平揉法的补泻</p><p class="ql-block">平揉法,本来就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但根据十四经的循行,即阴经阳经的不同,以及左阳右阴的升降关系,以向右平揉、向左平揉,做迎随补泻。迎是指迎着经脉来的方向揉转,为之泻;相反,随是指随着经脉去的方向揉转,为之补。顺着左向左平揉,为之补;顺着右向右平揉,也力之补。与此相反的揉转,为之泻。总之,左右平揉的补泻法,需结合着迎随揉转的原则。</p><p class="ql-block">男性者:左逆右顺,为之补;左顺右逆,为之泻。</p><p class="ql-block">女性者:左顺右逆,为之补;左逆右顺,为之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督脉、任脉</p><p class="ql-block">揉向,是根据经脉的左右侧决定的。对于男性来说,凡左侧经脉的穴位,均以逆时针揉转为补,顺时针揉转泻;凡右侧经脉的穴位,均以顺时针揉转为补,逆时针揉转泻。督脉,督一身之阳,为左,补泻揉向与左侧经脉相同;任脉,任一身之阴,为右,补泻揉向与右侧经脉相同。以上是对男性而言,对于女性则揉向正好与男性相反。</p><p class="ql-block">督脉:女性 补 顺时针 ,泻 逆时针 男性 补 逆时针 ,泻 顺时针。</p><p class="ql-block">任脉:女性 补 逆时针 ,泻 顺时针 男性 补 顺时针 ,泻 逆时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节、压放法</p><p class="ql-block">压放法,仍是在穴位上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法。压,是向穴位的深处压;放,是把压劲放松,往穴位的浅处放,一压一放1个循环为1次。压是向下,放是向上。压,属静,为阴;放,属动,为阳。阳则张,阴则缩。一压,为收缩;一放,为伸张。压放过程,实即收缩与伸张过程。两种对立的动作,包含在一个统一的手法之中。压放法,是用于平揉法之后。具体操作时,医者仍用两手中指,在平揉法之后的穴位上进行此手法。每穴压放的次数与平揉法同样,分为50次、70次或100次。次数的增减,因人、因病,可灵活掌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压放法的操作要求</p><p class="ql-block">压和放的过程,包含着轻、重、快、慢,它分属阴与阳、动与静、开与合、伸张与收缩。</p><p class="ql-block">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手法,对阴阳、动静起到调节的作用,必须使每一次压放在轻重、快慢上都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压,是用指端直压,也就是垂直压,但不是用指甲压。用指甲压,就成为“切”了。切与压,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也不宜用指头肚压,用指头肚压就成为“按”了。在下压与上放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指端对准穴位中心,不要偏斜于一侧。</p><p class="ql-block">否则,会影响手法效果。</p><p class="ql-block">上放时,指端不能离开皮肤。否则,就变成“点压”了。一般压与放,应该相继进行。如用于抑制时,则压下后,要稍做停顿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压放的深浅与轻重度</p><p class="ql-block">压放的深浅与轻重,是互有联系的。一般说来,重压则深,轻压则浅。当然,这还受到穴位所在部位的限制。此外,要按照穴位所属经脉及病情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臀股处肌肉厚,可重压、深压;头面部肌肤薄,宜浅压、轻压;肝、肾所属穴位,可相应地重压、深压;心、肺所属穴位,宜轻压、浅压;新病邪气实,可重压;久病正气虚,宜轻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压放法的快慢与距离度</p><p class="ql-block">压放的快慢及压放之间的距离,是压放法操作中,应予注意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临证实践中,压放法多是继平揉法之后使用,故其压放的节拍(快慢),主要是根据平揉法的快慢决定的。而其标准,也是以每分钟压放70次左右为中度,即不快不慢;60次以下,为慢度;80次以上,为快度。关于压放之间的距离,指的是压的最低(深)点,至放的最高(浅)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压放的幅度。</p><p class="ql-block">例如,压放在穴位的浅层部分,它们的距离就近些。而压至深层,放至浅层,它们的距离就远些。距离,既与轻重有关系,又与快慢有关系,在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病在深层,而压放却需在深部,这样压放的距离就短些。又如,病在皮肤与血脉,压得就比较浅些,而放得就相对地更浅,那么压放的距离就更短了。压放的距离(幅度)与病情有关,幅度大,属动,有兴奋性,可用于寒性证;幅度小,属静,有抑制性,可用于躁性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我点穴保健</p><p class="ql-block">一、预防感冒和调理胃肠功能的点穴方法:</p><p class="ql-block">(一)组成穴位:</p><p class="ql-block">内关(补)、合谷(泻)、列缺(补)、太溪(补)、三阴交(补)、足三里(补)、膻中(补)、巨阙(补)、中脘(泻)、气海(补)、天枢穴(补)。以上所有穴位,除任脉穴为单穴之外,其他穴位都用双侧穴。</p> <p class="ql-block">(二)使用手法</p><p class="ql-block">每个穴位都是用平揉、压放法,各50次。轻手法,以活血脉;揉圈小与压放距离短,以收敛安神;揉圈速度不快不慢,以和脾胃。本法可每日进行1次,能防治慢性消化不良及精神不振。总之,可根据自身体质、环境及时间,灵活地运用防病与治病的自我点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冒</p><p class="ql-block"> 病因:本病得之于气候的突然变化。所以,在秋冬与冬春之间,最容易感冒。患感冒者大多数由于体弱、卫虚,或有内热而感受风寒所致。症状:头痛,发热,或恶风,或怕冷。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咽疼,或身体疼痛等。</p><p class="ql-block"> 辨证施治:怕冷者,为受寒;恶风者,为受风。严冬,多受寒;春天,多受风。风寒感冒,重则发热,体温升高。风化热,则多咽疼。胃有积热,亦兼咽疼。风寒侵袭肺系,则多咳嗽,流鼻涕,或喉痛等症状相继出现。也有感冒,体温不高,而仅觉身体不适者。</p><p class="ql-block">应用点穴治疗感冒,则是:①解表退热;②清热解表;③一般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配穴</p><p class="ql-block">1.解表退热</p><p class="ql-block">取穴:风池穴(泻)、合谷穴(泻)、列缺穴(泻)、内关穴(补)、大椎穴(泻),每穴平揉、压放100次。合谷与列缺穴,各加点打法100次。轻重标准度:应用中度。年老体弱者,应用轻度。快慢标准度:应用快度。年老体弱者,应用中度。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p><p class="ql-block">2. 清热解表</p><p class="ql-block">取穴:大椎穴(泻)、内关穴(补)、合谷穴(泻)、风池穴(泻)、内庭穴(泻)、太溪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轻重、快慢及揉圈大小度:均宜用中度。</p><p class="ql-block">3.一般解表</p><p class="ql-block">取穴:内关穴(补)、合谷穴(泻)、列缺穴(补)、风池穴(泻)、足三里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足三里穴,加点打100次。手法标准:与上法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咳嗽</p><p class="ql-block">病因:由于风寒感冒之后遗留的咳嗽,多是肺气不利所致,或食受凉咳嗽,或吃了冷食导致咳嗽。</p><p class="ql-block">症状:咳嗽,有痰多咳嗽,并有无痰而干咳。喉咙作痒,则咳嗽频繁。有白天咳嗽轻,晚上咳嗽重;晚上咳嗽不断的,则影响睡眠。遇到异味或吸入烟气时,就反复地连续咳嗽,如过敏咳嗽。</p><p class="ql-block">辨证施治:有痰咳嗽为湿浊,无痰干咳为燥热。湿浊者,则应化湿祛痰;燥热者,则应清热止咳。但都须调肺气,以利气机,气机通利,则痰易出,干咳亦易止。夜间咳甚者,多属阴虚,阴虚宜养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配穴</p><p class="ql-block">1. 化湿祛痰取穴:合谷穴(泻)、风池穴(泻)、风门穴(泻)、肺俞穴(补)、阴陵泉穴(泻)、足三里穴(补)、璇玑穴(泻)、膻中穴(补)、中脘穴(泻)、气海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合谷、风门、肺俞、足三里、膻中穴,各加点打100次。轻重标准度:应用轻度。快慢标准度:应用中度。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p><p class="ql-block">2.清热止咳取穴:内关穴(补)、合谷穴(泻)、列缺穴(补)、尺泽穴(泻)、经渠穴(补)、风门穴(泻)、肺俞穴(补)、太溪穴(补)、足三里穴(补)、廉泉穴(补)、璇玑穴(泻)、、中脘穴(泻)、关元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70~100次。轻重标准度:应用比中度略重些。快慢标准度:应用中度。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p> <p class="ql-block">道医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道教性命双修、身心同修的理念,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可以没有任何文化与宗教的界限。阴阳之于人为男女,男女之于身为性命,不管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肤色,总此一身心,总此一经络,一穴位。身体的疾病,精神的困惑,除了文化属性上的差异外,一切尽皆相同。此人类身心的一致性,如千里共婵娟,万里同一日。</p><p class="ql-block"> 道医,即是解决人类一切身心问题的生命正理,上可通仙道,中可安魂魄,下可平气血。一言以蔽之"理其身心复归于道者,谓之道医。"身国同治,乃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习马氏点穴疗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白庙院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太白庙居士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扶阳养生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麻姑溫臍貼</p><p class="ql-block">【功用]補元陽,存精固漏,通血脉,精髓充盈,神气完足。专补虚损,通三关,壮五脏。</p> <p class="ql-block">  感谢太白庙侯道长的热情相邀及盛情款待!感谢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点穴第三代传承人、李想老师无私奉献公益授课!愿我们将所学知识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有缘再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