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杨家埠木版年画 传承人杨洛书系列作品

三五非遗博览馆

非遗系列作品,璀璨似星芒万丈<br>展馆艺术珍藏,厚重如泰岳千秋 踏入三五非遗馆,仿若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瞬间就被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包围,宛如置身于一座熠熠生辉的宝藏殿堂,目光所及皆是惊喜,令人深深沉醉,流连忘返。<br>馆内陈列的非遗作品堪称一绝,那 “五十六民族” 系列,如同展开的绚丽民族画卷,细腻勾勒出各民族别具一格的服饰纹理、独特风情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出璀璨光芒。“二十四孝” 系列承载着千年孝道,借艺术之手,将那至善至美的品德力量传递到每个人心间,发人深省。<br>再瞧那生肖鼻烟壶,小巧精致却雕琢入微,把生肖的灵动神韵展现得活灵活现,尽显工艺精妙。海伦剪纸更是妙趣横生,剪刀起落下,生活百态、民俗风情便在纸上 “活” 了起来。还有十二生肖相关作品,构思独特,演绎着传统生肖文化的别样魅力。在这里,技艺与文化水乳交融,成就了这场让人回味无穷、滋养心灵的文化盛宴呀。 <div>杨洛书杨家埠木板年画</div>杨家埠里画韵长,传承千年技艺精<br>洛书手中刀锋舞,创新万象艺魂新 杨洛书简介:<br>杨洛书(1927.12-2023.1)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杨家埠百年老店“同顺德”第十九代传人。7岁开始练习刻版,18岁掌握全部技术,逐渐形成了画样流畅圆熟、雕刻工整缜密、套印准确细腻、点胭色彩鲜丽的制作特点,并首创“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雕版方法。重要代表作是四大名著画册。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已故)<br> <div>杨家埠木版年画简介:<br></div><div>杨家埠木版年画发源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作为一种民间版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韵味与特色。自明代隆庆二年后,当地的年画艺人们匠心独运,创立了 “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 这四家画店,开启了年画发展之路。到清代乾嘉年间,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至咸丰年间更是步入鼎盛,彼时画店多达百家,画种上千,人才济济。它承载着浓厚且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艺术魅力独特,于 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br></div> 《水浒传》的来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最初是以话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话本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腐败政府的故事为主题,深受民众喜爱。话本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得这些故事在民间具有极高的传播度和影响力。<div><br>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在民间流传的话本基础上,经过深入采访和艺术加工,创作出了《水浒传》这部文学巨著。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他还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div><div><br>《水浒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div> <div>创作说明:</div><div><br></div>杨洛书创作《水浒一百零八将》木板年画,深植于对经典文学与民间艺术的深厚理解。他选取《水浒传》中这一传奇群体,旨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在创作过程中,杨洛书精准捕捉每位好汉的性格特点与神韵,通过细腻的刀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将他们的英勇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板上。这套作品不仅彰显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的独特魅力,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 杨家埠里绘英雄,水浒一百零八将<br>杨洛书间刻传奇,木板年画千古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1、《水浒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55*196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2、《水浒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55*196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3、《水浒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55*196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4、《水浒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55*196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5、《水浒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55*196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6、《水浒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55*196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集,用以宣扬儒家的孝道思想。其故事素材多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以及干宝所著的《搜神记》等古籍记载,经过郭居敬的精心筛选、整理与编撰,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br>这些故事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和事迹,比如虞舜 “孝感动天”,面对父亲与继母的百般刁难仍心怀孝顺;曾参 “啮指痛心”,因母亲咬指呼唤便匆忙归家等。在古代社会,《二十四孝》成为了人们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范本,通过口口相传、书籍刊印等方式广泛流传,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备受关注,在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后世的文化、思想以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创作说明:<br><br><div>杨洛书作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杰出传承人,秉持精湛技艺与深厚情怀创作《二十四孝图》。此作品以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为蓝本,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具象化。在木板上精心雕刻,用细腻线条勾勒人物形象,色彩搭配既遵循传统民俗审美又独具韵味,让古老的孝道文化跃然纸上。杨洛书借此传承孝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让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别样光彩,极具艺术与文化价值。</div> 杨家埠木板年画,绘世间百态留古韵<br>杨洛书精雕孝图,刻二十四孝传德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1、《24孝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9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2、《24孝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9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3、《24孝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9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4、《24孝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9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5、《24孝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9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6、《24孝六条屏》</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9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八仙作为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人知的神仙群体,有着漫长的起源脉络。<div><br>汉代时,已有如 “淮南八公” 这类个别仙人的零散传说,可看作八仙早期雏形,只是当时八仙组合尚未固定。唐宋阶段,道教蓬勃发展,神仙信仰随之广泛传播,与之相关故事日益增多,吕洞宾等仙人形象在诗词、笔记里逐渐清晰,不过八仙整体的构成仍处于不固定状态。</div><div><br>元代起,八仙相关内容频繁现身于杂剧之中,人物构成慢慢趋向统一,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仙人的组合得以稳定。到了明代,吴元泰所著《东游记》系统整理并演绎了八仙过海等故事,使其家喻户晓。自此,八仙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间文化里象征着吉祥与神通广大,承载着人们诸多美好愿望,深受大众的喜爱与传颂,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br></div> 创作说明:<div><br></div><div>杨洛书的杨家埠木板年画《八仙》独具匠心。以传统八仙过海故事为蓝本,将八位仙人分别呈现于四条屏之上。杨洛书凭借高超技艺,细腻刻画每一位仙人的神态、法器,线条刚劲又不失灵动,尽显仙风神韵。色彩上,选取鲜明而浓郁的传统用色,搭配巧妙,营造出奇幻且喜庆的氛围。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的精湛工艺,更传递出民间对八仙所象征的吉祥如意、超凡本领的美好向往,极具文化韵味与观赏价值。<br></div> 《赞杨洛书杨家埠木板年画之八仙》<br>杨家埠上绽华光,杨洛书刀刻韵长。<br>八仙过海传奇展,各显神通入画章。<br>铁拐李仙身逸荡,钟离持扇意疏狂。<br>洞宾背剑风姿秀,果老骑驴故事彰。<br>采和持板欢颜醉,湘子吹箫雅韵扬。<br>仙姑婀娜添灵秀,国舅端凝气宇昂。<br>木板年画千秋颂,民俗奇珍四海彰。 八仙神韵,于杨家埠木板中尽显<br>千载风华,在杨洛书刻刀下留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1、《 八 仙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0*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2、《 八 仙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0*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3、《 八 仙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0*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4、《 八 仙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0*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白蛇传》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讲述了白蛇妖魅惑男子的故事,已具备了白蛇故事的基本元素。到了明代,冯梦龙所编著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让故事更加完整,塑造出了白娘子勇敢追求爱情、许仙善良却有些懦弱等鲜明人物形象,情节上也更曲折,融入了端午雄黄、水漫金山等经典情节。<br>随着时间推移,清代戏曲的繁荣又进一步推动了《白蛇传》的传播与发展,像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使其故事更加丰满,人物情感刻画入微。此后,民间不断演绎,以评书、弹词等多样形式流传,白蛇传也成为了我国民间文化里家喻户晓、极具浪漫色彩且展现爱情与抗争主题的经典故事,深受人们喜爱。<br> <div>创作说明:</div><div><br></div>杨洛书大师的杨家埠木板年画《白蛇传》(四条屏)别具匠心。以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巧妙构思四条屏展现这段浪漫传奇。大师凭借深厚的雕版技艺,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许仙的善良、白娘子的深情、小青的灵动皆刻画得栩栩如生。在线条运用上,细腻流畅,赋予人物鲜活生命力。色彩搭配上,遵循传统民俗风格,浓郁又不失典雅,营造出故事的奇幻氛围。此作既传承白蛇传故事,又彰显杨家埠木板年画魅力,极具艺术价值。 《赞杨洛书杨家埠木板年画之白蛇传》<br>杨家埠上画笺香,杨洛书刀刻韵长。<br>白蛇故事凝眸处,一段奇情入版章。<br>素贞温婉含情目,许仙儒雅意悠扬。<br>断桥邂逅缘分起,借伞牵心爱意彰。<br>水漫金山嗔怒显,雷峰塔下恨离殇。<br>线条勾勒千秋恋,色彩晕开万古芳。<br>年画传承民俗美,非遗璀璨绽华光。 杨洛书刻版绝技,绘就白蛇传奇故事<br>杨家埠年画匠心,传承千古浪漫情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1、《 白 蛇 传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2、《 白 蛇 传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3、《 白 蛇 传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4、《 白 蛇 传 》</div>作品材质:宣纸<br>作品规格:43*180cm<br>收藏时间:2016年11月12日 《赞杨洛书杨家埠木板年画》<br>杨家埠上墨香长,杨洛书刀刻韵章。<br>水浒英雄凝画里,一百单八意气扬。<br>忠肝义胆皆呈现,替天行道史流芳。<br>二十四孝传佳话,故事篇篇意味彰。<br>至善至情融刻版,德馨千古绽华光。<br>八仙过海神通显,仙袂飘飘入画疆。<br>各展奇能彰妙趣,民间传说韵悠长。<br>白蛇传恋牵心肺,爱恨绵绵满画堂。<br>传统艺魂杨氏守,非遗瑰宝永传香。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br>作为黑龙江省唯一 一座以展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专业博览馆,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开设三大旅游参观路线,金源文化路线、非遗文化路线,民俗文化路线,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百遗荟萃、万世师表、传世老汤、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王军记忆、70年代靠山屯、巨源工商、农村往事、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市井生活);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7类: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10类: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来自36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5353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7位,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堪称各工艺技艺荟萃之地,艺术风格争艳之所,瑰宝魅力绽放之处,全国罕见,龙江唯一。<br>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