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风华映岭南》

明明

<p class="ql-block">《粤剧风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粤剧风华映岭南,</p><p class="ql-block">红线女艺花开艳。</p><p class="ql-block">唱腔婉转似珠玉,</p><p class="ql-block">舞袖翩跹彩云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绎古今多少事,</p><p class="ql-block">粤剧瑰宝充满爱。</p><p class="ql-block">名角频出四海扬,</p><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传万代。</p><p class="ql-block">俺喜欢地方戏剧,由于从小在北方长大,对岭南戏剧不是十分了解,这次来广州,参观了广东粤剧博物馆,也算是一种补课吧…</p><p class="ql-block">王立强2024年11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俺2015年5月写的一篇短文,写了沪剧、越剧、豫剧、京剧、秦腔等等,就是没有写粤剧:</p><p class="ql-block">《心韵戏说》</p><p class="ql-block">我平时主动看戏剧的次数很少,也就是偶尔看看央视戏曲频道的节目和诸如山西、陕西、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方电视的戏曲节目。</p><p class="ql-block">沪剧,清澈委婉,海纳百川,曲调尤美,“明月照我心”。</p><p class="ql-block">越剧,流派众多,唱腔悠悠,扮相美奂,“红楼梦”里有“王子”。</p><p class="ql-block">豫剧,源于梆子,出于黄河,韵味四方,皆因“穆桂英挂帅”。</p><p class="ql-block">京剧,唱念做打,生旦净末,武丑无比,国粹国最,百花皆醉。</p><p class="ql-block">晋剧,北中有南,乐脉动听,调高曲细,百姓参与,姿显大舞台。</p><p class="ql-block">秦腔、陇剧,高亢浑厚,高原风尚,历史悠久,“三娘教子”揪心肠。</p><p class="ql-block">黄梅戏,曲美蜿蜒,情悠声远,味品回香,“女驸马”也想“天仙配”。</p><p class="ql-block">昆曲,音韵悠长,曲浸心房,平稳舒缓,我还真说不出她到底怎样。</p><p class="ql-block">祖国的戏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姿千态,偶尔听听,学学模样,心灵感知,启慧思想,舒畅身心,情深意长。真是一片好风光。</p> <p class="ql-block">广东粤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p><p class="ql-block"> • 放时间:09:00-21:00(20:30停止入场)。</p><p class="ql-block"> • 联系电话020-81820016。</p><p class="ql-block"> • 简介:该博物馆于2016年6月8日对外开放,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末,有藏品数量5086件/套,陈列展览4个。2017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了解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瑰宝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一、粤剧的代表性人物有:</p><p class="ql-block"> •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大师,开创红派艺术,代表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 马师曾:粤剧泰斗,一代伶王,独创“乞儿喉”及“马腔”。</p><p class="ql-block"> • 白驹荣:“白腔”创始人,享有“小生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此外,罗家宝、陈笑风、林小群等艺术家也在粤剧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二、以下几部最具代表性的粤剧经典剧目:</p><p class="ql-block"> • 《帝女花》</p><p class="ql-block"> • 《紫钗记》</p><p class="ql-block"> • 《梁祝》</p><p class="ql-block"> • 《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 《霸王别姬》</p><p class="ql-block"> • 《牡丹亭》</p><p class="ql-block"> • 《西厢记》</p><p class="ql-block"> • 《玉堂春》</p><p class="ql-block">这些剧目都是粤剧中的瑰宝,剧情引人入胜,表演艺术精湛,深受观众喜爱。</p><p class="ql-block">三、粤剧在地方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著:</p><p class="ql-block"> • 地位:粤剧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韵味与深厚的内涵,绽放于华夏文化的繁花丛中。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 作用:</p><p class="ql-block"> 1. 粤剧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2. 粤剧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剧目表演,传递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家庭伦理、社会现实等多元文化信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3. 粤剧也是当地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赏粤剧,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岭南风情和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粤剧在地方戏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传承文化、促进交流、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是形成于广州地区,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p><p class="ql-block">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广州地区民间好尚戏曲、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戏班及其演唱的"广腔",为粤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粤剧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又相互竞争中逐步形成:晚清同治光绪之际,粤剧在声腔、表演、刷目等各方面都呈现鲜明特色,艺术渐趋成熟,队伍也日益壮大。20世纪初至30年代,粤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的过程,向大众化、地方化和现代化有更大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p><p class="ql-block">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p> <p class="ql-block">恰逢第九届羊城粤剧节正在举行中:</p><p class="ql-block"> • 时间:2024年11月20日至30日</p><p class="ql-block"> • 地点:广州</p><p class="ql-block"> • 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p><p class="ql-block"> • 开幕式表演:粤剧联唱《古韵新辉》、新编粤剧《南拳》首演</p><p class="ql-block"> • 主要活动:</p><p class="ql-block"> • 47场粤剧粤曲展演</p><p class="ql-block"> • 11部粤剧电影新作展映</p><p class="ql-block"> • 粤剧嘉年华</p><p class="ql-block"> • 粤剧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 粤剧知识讲座</p><p class="ql-block"> • 粤剧“快闪”</p><p class="ql-block"> • 粤剧“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 展演场馆:广州大剧院、红线女大剧院、友谊剧院、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江南大戏院、南方剧院、广州粤剧院红豆厅和粤剧艺术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羊城粤剧节是粤剧艺术的重要盛会,展示了广州市振兴粤剧事业发展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陶陶居》</p><p class="ql-block">中午,俺们在这里用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陶居"茶楼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原名葡萄居,后改名为"陶陶居",取其"乐也陶陶"之意。"陶陶居"的金漆招牌,据传为康有为所书,沿用至今。茶楼曾于民国16年(1927年)因负债而倒闭停业。后由谭杰南、陈伯绮、谭焕章等人共同集资,对陶陶居进行改建,民国22年(1933年)1月复业。除经营名茶美点、龙凤礼饼、中秋月饼之外,还经营粉面饭菜。陶陶居广罗名人字画,悬挂于茶楼四壁,使陈设十分高雅,一度成为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鲁迅、许广平、巴金等都曾是陶陶居的座上客。建国后,陶陶居成为广州市享有盛名的茶楼之一。"文化大革命"初期,茶楼更名为"东风楼",1973年复名"陶陶居"。1993年陶陶居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特级酒家",同年,创制了直径3米、重575 公斤的"华夏团圆月"月饼,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p><p class="ql-block">陶陶居坐南朝北,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观装饰精美,楼顶筑六角"可观亭"。该址对研究广州饮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中午,俺们在这里用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