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文化研究】古村落的美丽与历史共存第19期‖平遥东泉水磨头村考察简记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平遥东泉水磨头村考察简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山西冯恩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前提韵 超山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超峰何处是?十里路迂回。村落桃源近,云门石径开。河声绵上去,山色太行来。白社匡庐下,初逢惠远才。”这不就是康熙年间,《平遥县志》编辑康乃心出游超山而书写的美丽诗篇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超峰在哪儿呢?数十里游览路迂回曲折,真让人迷茫!只看见那越来越近的村落,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那般安宁美丽。一条沙石小径撞开云封的山门,蜿蜒远去,通向幽谷远山。河水潺潺的声音,向远方的绵山飘去。山色青青,自太行滴翠而来。在这如“匡庐(庐山)”风光美丽的山下“白社(草庐)”中,我初次有幸见到了幽隐在此的“惠远”仙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也太美了!超山如画,村庄入诗,道仙入心,引得天下好游之人,慕名而来,览景忘归。三百多年来,凡是游览过平遥超山的人,无不为超山美丽的风光所赞叹,无不为超山脚下那美丽的村庄所爱恋,也无不为康熙年间这位云游天下,号称康太乙的诗才所倾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陕西朝邑人,刘崡随即游超山,并吟诗道:“一片超山色,连天翠欲浮。浃旬常入梦,今日始来游”。乡进士,时任平遥县事,康熙版《平遥县志》主纂者王绶看到康、刘两位好友出游超山诗,感慨万千,即刻吟《和康太乙刘豫山游超山》诗道:“叹息名山路,三年举步艰。新诗刚读过,佳境郁毫端。秀色云峰发,清光瀑布寒。卧游图画里,日夕饱相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超山位于平遥县城东南。东连太岳麓台山,西对绵山抱腹岩。原名过山,唐天宝六年改名超山。山间有百福寺,寺东有古神祠。庙有井池,是祷雨取水泉。宋宣和元年赐额曰:应润庙。山上有元代中统年间修建的七层实心砖塔,文风塔。2015年修缮完好。此山像倒扣的锅,因此叫锅山。又因建有文风宝塔,也叫宝塔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张翼《梁公祈雨灵应记》记载:“…今兹距平遥之南,有所谓超山者,岗峦起伏,形势联络,东、西与麓台、抱腹,诸山对峙,独兹山为最高,路转峰回,林壑深秀,望之则郁郁苍苍,翠光接天,晨烟夕霞,灿若画本。往往骚人赏客,登临啸咏,穷日而莫能去焉!…宋宣和初,天子以应润赐额。…今也化金碧于惊泉怪石之墟,以为乡人祈福之所,每遇佳辰节令,时和岁丰,有丝竹管弦之声,游赏于其下,则山川之胜,风物之美,登高作赋,吊古书怀,宜其览者,自得之馀,惟春秋书法,喜雨闵雨,皆曰有志于民者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志》记:百福寺,在超山。元魏(北魏)熙平年(516一518)建,旧名郭村寺。平遥百福寺、文风塔为平遥东南超山古寺名塔。《汾州府志》《平遥县志》记载:“超峰晓月,峰顶嶙嶒,月上如昼”,以其美丽的景色,为平遥古十二景中第七景而入史进志,为世人所钟爱。东泉镇水磨头村党建广场南街墙,有大幅宣传《超山风光》山水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东泉镇水磨头村,就位于当年康乃心、刘豫山等游览者,通往超山的“云门之处”,石径之旁,“十里迂回路,村落桃源近”的美丽地方。清澈的山前泉水,穿街而过,日夜不停地,流向山涧,流向惠济河,流向远方的古镇、古城、田园、农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看不够的瀑布清光,听不尽的水流潺潺。怎不让人向往?怎不让人爱恋?怎不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6日,吾约汾阳、平遥文友21人,出平遥城向东南,沿当年康、刘行之古道走向东泉镇,走进超山脚下水磨头村考察、调研、游览、观光。在秋果飘香,白鸟喧谷,松风柏唱中,去寻找那遗失在世人梦中,那远离红尘喧嚣的古街,土窑、流水、人家、篱笆、夕阳,还有那漱石泉涌、水打磨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漱石枕流 水磨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位于平(平遥)沁(沁源)古道上。《平遥县志》交通记载:本境由平原、丘陵、山地三类地形组成。古时、平原区大车道纵横,小路穿插其间,形成网络。丘陵区,大车道少于平原区,小道较多;山区无大车道,通行只有驮道和羊肠小道。如魏家庄到黑城村、普洞村到水策洼村、三岔口到南岭底村、果子沟到上神南村等山庄小道,多数只能单人单畜过往,不能行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志:“雍正版《山西通志》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本邑对外通道分为孔道和小径两类。孔道是重要通道,小径次之。时有东南至武乡县、西南至介休县、东北至祁县、西北至汾阳县四条孔道,皆为土路。小径有西至孝义,北至文水两条。清乾隆年间,本邑商业发达,票号业兴起,交通道路发生了新的变化,开辟了本邑经沁源县再经上党盆地达河南怀庆府的南货输入通道。素称平(平遥)豫(河南)大道。本邑曾两次拓宽果子沟村以南的山路;同期,还开辟了本邑经汾阳、离石等县,跨黄河,入陕北、达宁夏的商品输出大道,素称平(平遥)宁(宁夏)大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东南至少有以下几条古道出平遥境。一、出平遥古城上东门一一邢村(喜村)铺一一辛村铺一一坡地一一七里窑一一上店铺一一后庄一一武乡县南关。全程约100余里;二、出平遥古城上东门一一赵壁一一东泉一一水磨头一一上千庄一一翻越城墙岭经千家庄一一南岭底入沁源县境,全程65里;三、出平遥古城上东门一一岳壁一一西泉一一偏城一一果则沟一一石城村东坡路牛一一穿越路牛山谷入沁源县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孟公路:平遥城一一岳壁一一东泉一一水磨头一一上庄一一黄西沟一一任家沟一一孟山。全程27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位于超山脚下,入山口处。海拔在1000一1200米的中低山区。惠济河沿村北流,平孟公路依村南行。北距平遥古城三十五里、北距东泉镇五里。村庄大宅小院,砖房土窑、篱笆石墙、依山就势坐落于入山峡谷坡地。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最宽处约500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历史文化学者张景浩在其编写的《村落概况》中描写道:“水磨头村,东与彭坡头村毗邻,东南与孟山片接壤,南与上庄村相连,西与原家庄、龙坡村隔河相望,北与圪塔村互邻。境内东西宽3·41公里,南北长4·5公里。有耕地1558亩,林地3638亩,林果面积1200余亩。村庄选址地势开阔,坐北向南,东倚宝塔山,西临惠济河,区域内建有五曲弯水库,截潜流,水资源极其丰富,惠济潺潺,面河而居,村庄北至南依次分为“双磨上”“崖上”“上院”“窑湾”“南头”五段,南高北低,向东旁支院阶梯分布,错落有致。现有690余户,1725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始建年代不详。明清时代为东南乡长泰里水磨头村。民国六年属东南乡二区,村有八个闾;1948年,属第五区(区驻地岳壁);1953年,属圪塔乡;1957年,属东泉人民公社;1984年属东泉镇;2002年12月任家庄村并入水磨头村至今,属东泉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版《平遥地名录》记载:“水磨头村,地处丘陵区,位于县城东南35里。因该村很早有一盘水磨而得名水磨头。耕地1782亩,1514口人。系大队驻地。大队辖水磨头、坦底2个自然村,以农业为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水磨头村人口1215人,在全县乡村人口排名第43,在东泉镇排名第3;耕地面积2452亩,全县排名第144;东泉镇排名4。1978年,人口1530人,耕地1782亩;1996年,水磨头村人口1396人,耕地1470亩。由此看来,水磨头村历史上为平遥东南乡有名的大村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现在大体分为五个区域。有新科街网络区域、中心街网络区域、新南街网络区域、任家庄(原)兴盛东街网络区域、兴盛西街网络区域。街道大致有新科街、中心街、新南街,任家庄(原)兴盛东街、兴盛西街。平孟公路,沿村西曲折南行。水磨头党建文化广场,坐东朝西,位于平孟公路东侧。铺则底古街位于平孟公路东中心街区。北通平孟公路,南接新南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人安锦星用优美的文笔写道:“村庄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加速发展。村庄南、北,越建越长,东面依山傍河越修越高。北至南有砖窑、双磨上、脑明顶、沟寨、小崖上、大崖上、上院、楼院、窑旺、新窑院、南头、老南头、新南堡。走上水磨头村惠济河西岸的寨岭山上,回望东岸的水磨头村全貌,恰似一只展翅欲翔的金凤凰生机勃发、吉祥而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水磨头村抬头远看,气势雄壮的东吕高速大桥,东西横贯山谷之上。村庄三面环山,东、南高、西、北低。峡谷深秀,由北向南远行。清澈的泉水,从铺则底街南门洞壁底突奔而出,穿街北流。古街、古庙、古院、商铺等真让人如同穿越在明、清岁月,感受古代慢时光里,那份无争无斗、悠然自得、乡野风情的美好与快乐。这可真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幽沟一线天,铺则底相牵。</p><p class="ql-block"> 漱石枕流处,龙头趵突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铺则底街位于中心街网络区域,是保存修缮最为完好的古代商街。街最北端连接平孟公路,立有大青石,上写红色大字“水磨头村”。青石村标附近建有木制仿古牌楼。红柱蓝枋,斗拱翘檐,彩画兜肚,灰瓦盖顶。外额书:铺则底;里额书:人寿年丰。整个牌楼似一只蓝色轻灵的紫燕,欲腾空远飞。又似一只深蓝的孔雀开屏,展示美丽,迎风接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铺则底街,南有砖砌门洞,青石门额:“盛境”。古街长约280余米。东南高,西北低,清澈的泉水沿街顺势弯曲而流。街上酒店、旅馆,商店等门面,各具商品特色,文化经营理念。在这水秀山明的古村落里,一条街道,足以显示古道商街曾经的辉煌与热闹。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古庙会,是这条街乃至整个水磨头村最热闹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铺则底街已有40余间铺面开业迎客。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古街古院,正焕发着传统文化的勃勃气息,和着漱石泉涌的哗哗水声,交织成了一片古山村美丽的景色,冲出山谷,漫向远方,给水磨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美好。这条街上有磊磊杂货店、杂粮煎饼果子、金色童年、俊红风味小吃,古村旅拍、老百姓熬菜馆、四嫂豆腐脑等等。飘动的商帘,或迎风招展,或垂幕迎客。黑漆的梁柱,砖石窑洞,形成了北方黄土高原特有的村情风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依山就势,石砌六间窑洞,上下两层,外用未经打磨的只用泥土石块砌筑的门面,门窗破旧,建筑古老,原始风味十足,窑门前壁挂一块木匾。上书“茶马古道•骡马店,马蹄击鼓,水磨乡愁,时光深处的骡马店。在以马车为交通工具的年代,骡马店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光流逝,它们仿佛仍然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挂在石砌壁“时间都去哪了?”“我时时想着你!”“哪些允许被挥霍的年代叫作青春”“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水磨头”的等等旅游宣传字画。仿佛在聆听着岁月深处,那驼铃马叫,车轮滚滚,官轿吱悠的声音,浮现着商旅们风尘仆仆,人流不断前来远去的繁华景象。岁月在此处,呼唤着心灵回归的甜言蜜语,让远来者迷醉,聆听者向往。走在这条古街上,满目的风情,在散漫的时光里,起伏跌宕,撞击心灵,让人总能感受到岁月的悠久与爱意的厚重。真是:岁月不老,人生不经老啊!快来水磨头村这里安慰、治愈一下受伤的情、破碎的心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水磨头村历史文化学者张景浩编写《水磨头村概况》资料显示:“水磨头村姓氏有张、安、杨、孙等20多姓。张姓人数最多,约占村总数的52%。张氏始祖张信仁携三子张千、张万、张亿妻儿老小于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广济寺集散中心移民白家峪村(水磨村前身),后筑“堡圈”(水磨村古堡)定居耕作,繁衍生息,成村大族,至今已传23世。有张姓一、二、三支股张家祠堂;清末武秀才张姓十四世孙张学圣旧院;平遥协同庆票号第五任大掌柜张治德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氏名人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治德(1836一1901),字馨斋,协同庆票号资深伙友,先后任兰州、北京、福州、分号掌柜。光绪十九年,出任协同庆票号第五任大掌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学圣(1835一1897),在县城商铺出任镖师,收授徒弟,练武学艺。光绪年间(1858),乡试中考取武秀才,知县赠送匾额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忠玉(1860一1940),民国初年,任东泉联村副村长,民国10年,任石壁沟修桥工程副总指挥。1927一1931年任水磨头村村长。在任期间,为村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后任村长代表村民赠送“勤俭从公”匾以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汉琬(1877一1940),(1877一1941)字景将,号壁人。师范毕业。《平遥县志》民国五年八月,在平遥勤学所任职,曾担任过教师、所长。1935年一1939年任水磨头村长,任职期间,大公无私,公平正直。为张景浩祖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远离城市,因而保留了许多古代文化遗存,张景浩在人文环境里写道:村内有双磨上崖上上院“窑湾”;有南头五段先民居住的院落;有元末明初修筑的两处古堡圈(堐上、窑湾);有明末清初修建的超山庙、古戏台、财神楼、观音堂、关帝庙、祠堂、楼楼社、三皇庙、山神庙、真武庙、石桥、茶坊、堡门、饮水楼等建筑,还有古碑、水磨等历史文物遗存。水磨头村人手工用荆条编织筐、篮、笼、筛技术优、质量好、规模大,曾闻名平遥东南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磨头村,地处太岳红色革命老区边缘前哨,因而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张景浩在其人文环境栏目里总结道:水磨头存有抗战时期八路军临时指挥部(崖上堡)、战地医院(旧学堂)、公安科居地(崖上堡21号院)、秘密转运站,交通站(窑弯)、党小组秘密活动室(脑眉上)、60年代末挖筑的备战防口洞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志烈士英名录》记载:水磨头村烈士有:杨林全、张发秀、张增寿。《平遥县志大事记》记载:1973年6月5日,东泉公社水磨头学校校长李树森(赵壁人),为抢救落水小学生孙振业光荣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南风正劲 甘霖水磨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一首《走进新时代》的歌曲,让无数中国人自豪吟唱;一曲《走进新时代》的乐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发展一日千里,变化日新月异。水磨头村,也不例外,踏着《走进新时代》的铿锵节拍,高歌猛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荣光、时代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着水磨头村史室,一块块由张景浩撰写、张景彪书写而精心制作的村落简史框栏,无不为水磨头村人二十多年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所取得的成就而赞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0年完成了“修筑护村堰100余米、砌石500余方,填土1350余方;铺设自来水管道4620米”两大工程;2002年,打机井。浇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扩修机耕路6条。总长度达20余公里;2005年,铺设街巷水泥路总长10公里,绿化街道4000余米,全村绿化面积10000余平米;2006年,在村主干道、重点街巷安装路灯60盏;2007一2008年,新建教学楼,总面积1500余平方米,并配置了水暖电网及教学附属设施。解决了水磨头、龙坡、圪塔三村孩子上学问题。2009年修建了8000米管道,一个200吨蓄水池。引五曲弯水库水入任家庄,使1500亩旱地变成水浇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1年,打深井两眼,修建了占地420余平米的党建服务中心办公大楼。新建戏台、仿古水磨、惠民桥。2013年,实施了网络改造。街道安装了监控、有线电视进院入户;2015年,更换自来水管道3000余米,铺设下水管2000余米;2016年,改造村危房,新建房20间;2019年,修复铺则底古街。2020创办了中药材加工基地,开办了互助食堂;2021年,筹建了村三贤馆;2023年,启动了水磨头村超山书苑写生研学基地,于2024年3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并于五一假期接纳了首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160余名师生,为期三天的游学、绘画活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伟大时代。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抓住机遇,不断勇于创新发展的人和事业。在水磨头村党建文化广场上,我们不仅能看到雄伟的党建大厦,也能看到围栏上书写的“千万工程乡韵有约”的红色大字,更能看到“游览在古城,吃住在古堡”,平遥县东泉镇全力打造“十村连堡”建设的宏伟蓝图以及一个充满生机勃勃水磨村的美好未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平遥人郭兴让,在《游超山记》开头写道:“超山于吾邑最称名胜。乙亥秋,自城南车行三十里,皆平田广畴,无可登眺。近东泉,隐隐望之,烟树苍茫中,远峰时露,始令人有谿山之想。逾至郭谷滩,滩际两崖间,乱石纵横,如卵如棋,最奇者,如舞人,如奇禽卧兽,不可名状,水从石间流出,潺潺有声”这里不就是水磨头,美丽的山谷河滩,舞动的奇石流泉,苍茫的村庄烟树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眺山峰,无不让人悠然神往。溪云拥树,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水磨头,这让人一看就向往的名字。在这秋风徐来,斜霞飞景的日子里,我们相约匆匆走进你的心房,随你跃动成了一首诗,一幅画,一缕飘游的记忆与乡愁,在心中涌动着不息的情潮与闪光的波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一11一2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b></p><p class="ql-block"> 一、在此特谢,东泉镇水磨头村妇联主席、网络员刘天花热情招待并带领参观讲解中药材加工基地发展情况、古街区名胜古迹;张景浩老师、历史文化学者以及水磨头村人张光星等提供水磨头村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本次参加考察活动人员名单(共21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友:梁继国、侯敏信、赵丽萍、范丽萍、郝生英、郝亮、高巧玲、张云仙、杨红旗、王占安、吴爱香、史世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汾阳文友:武登云、王希良、冯恩启、侯荃、侯廷胜、梁怀勇、樊海茂、大会头村书记及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者,山西冯恩启,汾阳市政协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p><p class="ql-block"><br></p>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本有版权,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