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就像是一条时间长河,每一朵浪花,都是过往的一个片段或记忆,无不搅动着人们曾经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呱呱坠地那一刻,时间作为一种概念,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被认识到。后来自上学读书后,才慢慢的懂得时间,被赋予时光、岁月、光阴、流年、韶华、年华……这些美丽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否认,在人类对自然运动和人文运动有序性的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总结出有序运动及其周而复始、循环渐进的节律或律动性,所形成的时间概念,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有过一段在老家农村的生活经历。太阳出来了,天也亮了;太阳升到最高处就是中午;日落时就是傍晚;点上煤油灯时,天就黑了……朴素而又简单的“计时”法,却让人在懵懵懂懂之中,开始了人生的倒计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回成都上小学时,才在县城客运站候车室墙上,第一次见到了“挂钟”。圆圆的脸上有1、2、3…12个数字;左右有两个小孔(后来得知是用来旋紧发条,作为动力用的);一长一短两根指针,分别指向不同的数字;圆脸下倒挂了一个两旁没有短绳鼓槌的“拔郎鼓”,不同的是这个“拔郎鼓”不是旋转的,而是左右摆动的(后来得知这叫钟摆)。出于好奇心,我走到挂钟跟前,仔仔细细看了又看。长针在左右摆动的“拔郎鼓”伴随下,有节奏似的一下两下……围着圆脸上的数字转动。与此同时,挂钟里还传出“滴答、滴答”的声响,第一次听到这声音,感觉非常好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在成都的家里,老式的写字桌上也有一台台式座钟。离开成都到老家时,我也是只有两岁多点,对家里的什物没多少印象!座钟外形也与在客运站看到的挂钟差不多,只是座钟没有钟摆而已,同样也有两个用于旋紧发条的圆孔。白天居住的大院里人还是挺多的,一旦打开窗户,院里嘈杂的声音像潮水般涌进屋内。每到这时几乎很难听到“滴答、滴答”长短指针移动的声音;到了晚上院子里安静下来后,清脆而又干净的“滴答、滴答”声音,如同没有起伏变化的节拍,轻轻拂过人们的梦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上小学的第一天,时间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把我的心紧紧的拽住了,仿佛是整个人都交给了时间。每天从起床开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瞅瞅写字桌上的座钟,几时几分了做到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座钟上的指针不知疲倦似的,一天到晚围着1、2、……12这些数字不停的转动;十多年来在早已习惯了的“滴答、滴答”声的“呵护”下,上学从未有过迟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校园里最后一节课的钟声响起时,我们离开了母校。有的同学继续学习深造;有的顶替父母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到了军营……我则成了一名知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的七月中旬,太阳高照气温30多度,登上奔赴农村的卡车时,时间的概念从清晰一下子就变得模糊了。只知道中午在川藏公路线上,经过邛崃的一个镇上吃的午饭。至于中午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也不知道下午具体是几点到的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乡的第一天,望着渐渐西下的太阳,想起了小时候回老家乡下的生活。晓得太阳落山了,天就要黑了。反之,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一天的开始。有时我在想,上山下乡对我来说,尤如是重回老家乡下而已。有厂所不同的只有:现在已经长大了要独立生活、劳动养活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模糊的时间概念,又一次贯穿在我的脑子里。如今想要在广阔的农村里依靠准确的时间,来安排生活是不大可能的;只有在大概、估计、差不多……这些模糊词语中,猜出大致的时间,并以此来安排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里的人们,基本上是延用古老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角度来判断时间。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早晨太阳刚升起时,被称为“初阳”;中午太阳正高时,被称为“日中”;傍晚太阳落山时,被称为“黄昏”。简单而言则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便是农村最朴实的生活自然节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这种没有规律作息时间的生活,心理上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时间上的随意性,多多少少影响到多年养成准时上学的好习惯。可转眼又一想,毕竟现在是以“知青”特殊的身份,在异乡插队落户,又不得不随乡入俗,认同这种传承下来的计时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同也好,习惯也罢!接受都得有个过程;同样,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历练、摸索。从太阳升起到落日,又到升起的每个阶段,对应到每天的凌晨、黎明、拂晓、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黄昏、晚上、午夜、夜间等不同时间段,决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认同就能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它的!自己在下乡之前,在城里组装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完全可以作为报时工具。那段日子里,每天清晨的时候,生物钟都会轻轻的唤醒我。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随手打开收音机,在预先调好的“新闻联播”频道里,都会在播放新闻的同时,间接插播北京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闻也听了,具体的时间也掌握了,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重要的是没有因为错过出工时间,最起码的是在生产队里,建立起与农民之间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当时心里特别的矛盾,长期用收音机作时间参考的话,也很不现实!当时电池是紧俏商品,堪比二、三十年代的“盘西林”,即使有钱也不是能够随时都能买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收音机一响,就意味着电池容量就不断的消耗,过了今天,明天怎么办?心里老是这样问自己?一种担忧的情绪在心里慢慢的蔓延开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奈之下收音机还得无条件打开,只是将音量关小点再小点,能听到“嘟、嘟……”的报时声就行了,多少都能省下一些电量。除此以外,还特别注意三十米开外公房前社员的动静。出工前社员都会提前聚集到公房大门口,等待队长的安排。也有特殊情况除外,头一天没做完的活,次日要继续在原地劳动。这样的话,大家就分别从各自的家里,陆陆续续朝目的地赶去。如果去的太晚的话,计分员也不好算工分。再说工分的计算,大都以估计的劳动时间长短作为依据,耽误太多的时间,自己也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收音机的电池容量越来越少了;音量也越来越小了,直到最后,耳朵几乎要贴近收音机外壳上杨声器出音的蜂窝洞,才勉强能听见“嘟、嘟……”的报时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收音机里刚刚播完: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八时正。之后收音机就彻底罢工了,一点声音都没有了,电池完全耗尽了。那一刻起,自己仿佛是又进入到了模糊的时间段落。纵然时间在阳光下飞逝,却只能在时光留下的痕迹中,猜到大概、可能、估计、大约……的词语中,捕捉到具体的时间符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收工后,回到住房时,无可奈何的又朝墙上早就有的压电陶瓷扬声器看了一下,心里满是希望它能够“复活”过来,发出悦耳的广播声!这设备看上去很旧,圆形面上有许多规则的发音小孔,直径大约有二十几公分,厚度五公分以内,有两根引线从后面穿出到墙外的广播线上。自从下乡入住,就从来没听见过这扬声器有什么声响之类的动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开始,真不知道扬声器是不是好的?据后来打听到,这扬声器是大队安的有线广播,每天早上六时、中午十二时、傍晚十九时,分别广播六十分钟。知道扬声器的作用后,连续几天收工回到知青房,就刻意留心能不能听到广播?吃了晚饭直到睡觉,始终没有听到广播。心里一想,这可能是播音员累了吧?只好希望早上能听到广播,于是倒头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一大早,墙上的扬声器仍然是没有传出广播声?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任何动静。凭借我对无线电的肤浅了解,初步判断出是“扬声器”出故障了。于是,打开后盖一看,果然不出预料,压电陶瓷上的两个焊片,其中一个脱落了,这在电子上叫“虚焊”。为了进一步验证对故障的判断正确与否,我将脱落的线头,朝压电陶瓷焊点压上去时,扬声器里突然间发出很大的广播声音,手一松又没有了声音。补救只能是重新焊接,需要电烙铁和焊锡才行。当地,这两样工具很难找到,既使有又没有“电”,“电烙铁”根本无法用。故障算是找到了,但又不能修复,只能望洋兴叹!我在想如果当时有电工胶布的话,也许能把它给粘住,勉强用一下是没有问题的。谈何容易啊,胶布又上哪里去找?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只好作罢!于是,就有了用收音机作报时工具的想法。如今,收音机也断了“粮食”,连同墙上的有线广播的扬声器,统统只能作摆设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仅仅依靠收音机的报时,生活作息时间有了一定的规律,可眼下又打乱了作息时间,何时起床?何时睡觉全凭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花有荣枯之期,水有无尽之流。”人的生物钟是人生的第一把时间尺度,当清晨还在沉睡时,开始工作的生物钟,像一位时间老人不断的催我起床。平时在城里习惯了七、八点才起床的我,极不情愿的起来后呆坐在床边,睡眼惺松仿佛仍在梦境中徘徊。抬头朝屋顶望去,亮瓦外的天空,只是有点“麻麻亮”(四川话天刚亮一点点),具体是多少时间不得而知?醒了就得赶紧起来,否则很容易又倒下睡觉耽搁出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床后立马冲到隔壁的猪圈里解小便、洗漱、煮早饭、吃饭一系列操作后,天也大亮开来,估摸着离出工时间差不多了吧?这时,公房方向终于传来社员们一阵高声喧哗,带上一顶草帽锁上门,朝公房方向直奔而去。三名知青里,我还是最后一名到达公房的。此时,队长早已布置完了今天的具体劳动安排。社员们及另二名知青,都随各自的小组陆续走开了,剩下我不知所云该做什么?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分在那个小组?又不能不去参加劳动,下乡不到一个月,决不能有缺席的记录!于是,便朝离我视线最近的一个组走去。这个组刚好是朝那片每天都能看见的松树林走去,初升的太阳刚好过树顶。殊不知一幅太阳悄悄地爬上树梢的画面,在脑子里定格了下来,这不就是提醒自己每天出工的时间吗?这份难得的发现令我如获至宝,心里一阵阵窃喜,也算是应验了“日出而作”!猛然间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首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的有心人,往往都能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从这开始,连续观察了好几天,掌握了队上出工的时间规律。从此,在心里结束了依靠收音机报时的想法了,而是将对面那片松树林,作为太阳升高照射的时间参照物。这也许正是心与行,渐渐的开始融入到农村的自然生活状态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月初生产队还有二十多亩稻谷没有收割完,三、四台脚踩半自动打谷机全都抬到田里去了。几天前,队长就安排人将稻田里的水放了,并在靠近田埂一处,先把三、五个平方的稻谷割掉,给打谷机腾出个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谷机不需要电,更何况也没有电,所需的动力,全来自于人的脚劲。两个人分别用一只脚同时踩动踏板,与踏板连动的是一个较大的滚筒,由慢到快飞速转动起来,滚筒表面凸出来的椭圆形金属体,能快速地将稻谷从谷穗上分离出来。虽然,操作打谷机消耗的体力大,但是比起传统的打谷子方式,如连枷和打谷桶,无论在时效上,还是收成(减少了浪费)都是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个人轮番上阵,几个回合下来,大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对我来说无疑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小到大没干过有如此阵仗强度的劳动,累到筋疲力尽不说,身体所有积蓄的力量,快要被掏空了似的,真想随便往田埂上坐下去好好休息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组里年长者,一般默认为是负责人,只要他一个点头,就可以休息会。长期的劳动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上午至中午和下午至傍晚的一段时间里,分别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休息。而且要大致掌握这二个时间段,年长者也会从太阳升起的不同角度作出判断。一般上午从东边升起的太阳与地平线夹角,大约为45∽50度时,时间大概为10时左右,年长者会冲大家一声吆喝:休息!于是,大伙就近找个较干的地方坐下去。多数的男人会伸手从裤兜里掏出烟袋,在手掌心上放上几片长短差不多的叶子烟,然后两个手掌心合在一起捻紧叶烟后,再将烟卷装进“烟斗”点上火,“吧嗒、吧嗒……”抽了起来……一袋烟的功夫(十几分钟),大伙又继续干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阳继续攀升至最高点时,人的影子会变得非常短,几乎垂直于物体。每到这个时间,收工回家准备午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工,干不了多久的农活,又心心念念盼着落日快快的到来好收工回家!周而复始中好期待出现一种奇迹:返城工作幸运之神,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自然界中,了解并掌握时间的自然规律,几乎是每个农村里的人,也包括知青在内的一项基本功。否则,只能任由时间的任意摆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乡后的第一次赶场,既兴奋又担心!之所以兴奋,从未有过赶场的体验,想探个究竟!之所以担心,对时辰全然不知,糊里糊涂的跟着感觉走。看到周围人到馆子用大米换馒头吃,自己也照着做。手里拿着松软热气腾腾的馒头一口下去时,胃里反到是一阵“咕咕叫”,饥肠辘辘感到一团火焰在不断灼烧。不用说这阵式自己心里也明白,此时是午饭的时间了!两个馒头下肚后,也像其他的知青一样,到茶铺找了一个能够看见街上的位置坐下。一边喝茶,一边侧耳倾听同桌知青的聊天。同时,两眼也没有闲着,观察街上行人的变化,生怕错过返回生产队的时间。不然的话,就得摸黑回去,毕竟第一次赶场,对道路也不太熟悉,务必要赶到太阳完全落山前回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桌的几名老知青,畅所欲言的“龙门阵”中,不难听出对时局尤其是知青政策颇有些见解。慢慢的我也听入迷了,不经意间,便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中去。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甚欢气氛融融,时而几句调侃的话语,引人开怀大笑;时而正经高论的话语,令人啧啧称赞;时而自抱自气的话语;又是一片叹息声……希望与失望都曾有过;兴奋与悲凉共存,想来也是,个人的命运并不完全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阳从升起的那一刻起,就有降落的时候。下午16时左右,明显看出太阳渐渐的朝西沉去。到了这时,赶场的人、坐茶铺的人……大都往回家赶了。回家的路上,太阳照人留下的身影变得越来越长,就意味着时间越来越临近傍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农村的几年里,具体时间压根就是一个模糊概念,闻鸡起舞观天作息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看来,其实时间更像是路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欣赏也好,不欣赏也好!时间都是存在的,始终是围绕着你的;时间更像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或许一不小心就会溜走;周而复始的时间,从起点又到终点,再到起点……如此轮回始终没有改变它的轨迹;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吹来的一阵阵凉爽的风,还来不及充分的享受就离你而去了。有时模糊也罢、清晰准确也是,都不太重要!关键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一分一秒,是怎样的度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拉开天幕时,屋顶上的几匹“亮瓦”,便接收到来至大自然的这份礼物!几乎是同一时刻,四周农家院里家家户户的公鸡,短促而有力的打鸣声,奏响一曲高低起伏的乐章,拉开了人间烟火的序幕;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激励着人们开始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古今诗词,有关描写时间的诗句不少,唯有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诗句,一直都鼓舞激励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想多年以后,我们的所有记忆,终究要被时间所淡忘、模糊;时间却模糊不去的是文字符号。如果说记不清当时写作时的是什么动机,那么真正面对眼前一行行淡淡的文字,也许会能够令我们想起什么:白天与黑夜、太阳与月亮、季节更迭……;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之间、转眼之间、日月如流……从中或许有过悲伤,有过甜蜜;也有过微笑与哭泣、惆怅;更多的则是收获、欣喜、幸福、满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8.22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