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书法中的吾道一以贯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将我们生活世界的万事万物称为“杂多”。“杂”是指种类不是单一的,人们用种属的方式很难把捉到;“多”则是指数量上的繁多。如何把握这个变动不居的杂多的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但是后来这个哲学问题转向了语言学,用语言分析的方式,认为要把握这个世界的话,必须用语言来介入。即世间万物的呈现最终是以语言的方式来呈现。
</p><p class="ql-block">因而,哲学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大陆哲学,也就是以现象学为主的,如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一派的哲学。还有一个是英美学派,被称为哲学的分析学派,也称语言学派。两大流派看似分流,但实际上面对的是同一问题:即如何把握杂多的世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也存在这个问题,如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年的魔营,15天时间里,我们要把涵盖五种字体的37本字帖“一网打尽”, 就如同捕鱼的网要有一个纲,拽着这个纲才能捕到更多的鱼。就如同有一根能把所有东西贯穿起来的线,如果拥有这根线,能够把所有的字帖都贯穿起来并能够囊括殆尽。这种学习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也才是真正的教学。
</p><p class="ql-block">印度传说中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在对待某个事物的时候常常触碰的是这个事物的某一个部分。所以康德告诉我们如何使这个事物能够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人需要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先天就有的,叫做统觉能力。其实从宋代以来很多人都在研究笔法,但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触碰到了笔法的某一个部分,他需要在某一个人身上把所有人的部分的笔法整合为一个笔法。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何为书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中对“书”字有两个解释:一是书者如也,二是书者著也。如是随也,本意是到哪里去。其实,”如“还有一个意思是“伸”也,能够伸出去和世间万物汇通。于是我们发现王羲之以来的书论都是如什么什么,比如说:”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壁坼纹“,”如飞鸟出林“,”如鱼游水“,”如谢家子弟“等等,全部都是如字的“填空”,以至于后来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并有“书如其人“一词,但其不是我们现在的像什么什么,而是柔和顺的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者著也,著者明也,明就是亮的意思(者是判词,以别事物也)。如果照亮你的内心话,是不是就是心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对“书”字还有另外一个解读,即通过声训来解释。您知道是什么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面讲过,“书者如也”和“书者著也”。其实,在古代还对“书”字进行过音训的解释,即“书者舒也”和“书者抒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舒”是舒心、舒服。《说文解字》中讲“舒者伸也”,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人就会舒服了。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合于天道。比如《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就是吻合了天道的。所以说“书者舒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天道的感受,如何使人不再是局限于个体,而是走向大自然,和天道相吻合,这是书法的一个本意。</p> <p class="ql-block">(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书者抒也”,就是抒发情感,把你内在的“舒”,通过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抒”的本意是“挹”,抒者挹也,这个“挹”的意思是把东西拿出来让别人看。孔子曾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舒服了就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手书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把你的情感宣泄出来,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黄州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更多http://e.tb.cn/h.TXtHMTkweH8udBY?tk=wqpW3Gf43GN CZ001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