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4年11月27日《今晚报》副刊“津沽”版,署名:武邑(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白古屯中心小学始建于清朝末年,其前身是由本村赵姓和王姓两位秀才发起成立的私塾,校址设在村东北口的老爷庙中,迄今已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赵姓,原籍北旺(今属廊坊市安次区)。据一位赵姓老人介绍,他的四太爷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其子叫赵维勇、孙子赵万英。他家曾有一顶官帽,帽子上有帽翅、顶戴花翎及红缨穗,这一老物件一直挂在他家房顶的木柁上,后因翻建住宅而不知所踪。据说,赵秀才热爱乡梓,他与村里另外一位秀才王恺商议后,借用村内老爷庙办起了私塾,除招收本村学生外,还面向周边的村庄。如屈刘庄、大赵庄、富村等。</p><p class="ql-block"> 上面提到的老爷庙,在当地又称关帝庙,位于村庄的正中心。它坐北朝南,有前后两座大殿。其中前殿面阔三间,后殿正殿面阔三间,另有东西耳房各两间。庙门口有一株老榆树,在其上面悬挂着一口大铁钟。前殿东房山曾绘有“关公骑马”的画像,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有一种立体感。院内另有一株柳树,学生下课时经常爬树玩。民国年间,白古屯在私塾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所西式国民学校。据1919年出版的《京兆武清县报告书》一书载,白古屯国民学校设在关帝庙内,负责人郭继儒,教员为王恺,在校生21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学校在经过审查后改称乡立初小,有教职员2人,在校生33人。据赵国安老人回忆,他于1947年开始在那里上学,第一个教他的老师叫刘质平,第二个老师叫王振英。都是白古屯本村的先生。另外还有一位老师叫王香柏,不知道是哪村的。当时学生在老爷庙的后大殿里上课。另据其他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白古屯乡立初小改成了白古屯小学,校址仍设在老爷庙内。在学校当过教师的还有不少人,其中有城关镇田古屯村的刘克昌,城关镇里仁街的师炳礼,东马房村的刘小林以及赵永平。</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白古屯小学修建了新校舍,学制也由初小改成了完小。1976年地震时,老爷庙被震损,后被拆除。现老爷庙旧址已变成了村民住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4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