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中条山(六)——永济保卫战||赵剑

风雨独行

山西运城永济市的西姚温村,到处栽种着苍翠的柏树。这里的村民们对柏树情有独钟?还是另有原因?上世纪90年代修建大运高速公路时,筑路工人们曾在西姚温村挖出了五六百具尸骨。经确认,人们发现的这些尸骨,是在抗战时的永济保卫战中,中国第31军团官兵的遗骸。<br> 当年的西北军曾经在西姚温村,打了场恶仗,一个营的官兵都在这里牺牲了。张镇基的父亲张喜文就是这些殉难官兵中的一个,但他过去一直不知父亲遗骸的下落。1996年,在修筑高速公路的现场,发现了父亲的全部骨骸。至此,人们明白了西姚温村栽种柏树的原因,这一株株苍翠的柏树和深埋地下的烈士英灵,把我们带回到了当年那个炮火横飞的中条山。<br>  1938年,日军攻克太原后,沿晋中平原南下。一举攻占晋南重镇永济,并占领了距潼关仅一河之隔的黄河要津风陵渡。风陵渡,传说中女娲曾在这里用黄河水和泥巴,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中华”二字,源于“中条山”与秦岭的余脉“华山”之简称。<br> 风陵渡的对面就是陕西的门户--潼关,历史上它从未被外敌强行攻破过。如果日军攻破潼关,便可直取西安,再南下夺临时都城重庆,则易如反掌。日军在永济等地修筑机场,开始飞越黄河,对西安等西北城市进行轰炸。西安老百姓人心惶惶,西安守将蒋鼎文已经打算放弃西安了。<br> 在此关键时刻,时任陕西省主席的孙蔚如挺身而出,主动向蒋介石请战,要求率领部队挺进中条山拒敌。孙蔚如,抗日名将,被视为当时西北军中仅次于杨虎城的二号人物,曾支持发动“西安事变”,积极主张联共抗日。蒋介石随即批准了孙蔚如的要求,并将其部队整编为31军团,下辖两个军,赵寿山为其主力38军军长,李兴中为96军军长。<br>  1938年夏,孙蔚如正式率3万多陕西“冷娃”东渡黄河,进入中条山。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陕西“冷娃”离开家乡后,大多数再也没能回来。<br> 陕西“冷娃”,讲陕西的年轻孩子,比较骁勇善战,它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冷”有思想,有个性,嫉恶如仇,能分辨是非,“冷”是血性,有思维,有爱憎。<br>孙蔚如率部渡过黄河后,趁日军在晋南立足未稳,一举收复了黄河东岸永济等十几座县城,并夺回了风陵渡。<br> 但日军不甘心就此失去永济,“徐州会战”结束后,西路日军兵锋直指黄河风陵渡,以威胁西安。风陵渡地处中条山西端,正是黄河东转的拐角上,是连接华北、西北、华中三地之要津。距风陵渡不远的永济县城––蒲州,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重镇,要保住风陵渡,必先守住蒲州城。<br> 蒲州城是风陵渡的门户,但地势并不险要,这座古城西临黄河,东北是一片开阔地,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通过开阔地能直抵蒲州城下。在距蒲州城东南六七公里的中条山麓处,有一座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万固寺,与其相对的是北面山上的普救寺。<br> 这座普救寺正是《西厢记》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之地。这两座寺院都建在山上,如能控制这两个高地,对保卫蒲州城事关重大。普救寺和万固寺的地势都比较高,这两个寺庙的中间,是一个低洼地带,从运城到蒲州城,必须经过这里,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隘。 为阻挡日军,孙蔚如命第31军团,在两寺之间的开阔地挖出一条深约丈余的反坦克沟槽。<br> 1938年8月15日,驻运城日军第20师团一个旅团的兵力,配有4个炮兵中队、3个坦克中队及10余架飞机,分三路向永济扑来,一场血战就此拉开大幕。<br>  日军最先攻打的是城外的上下高村,坚守这里的是杨法震率领的一个营。 杨法震家在陕西兴平人,战士仅有500人,而进攻的日军兵分三路,多达1200人。 <br> 面对蜂拥而来的日军,他们手挥大刀,与敌血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日军又发起进攻,全营伤亡殆尽。 <br>  日军攻占了上下高村后,向盂盟桥进攻,企图从中心突破,将中国军队一分为二,但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阻击。日军曾经一度占领阵地,但是又被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手持大刀趁夜夺回。 <br> 8月16日,日军20师团39旅团77联队约3000人,大炮20门,坦克10余辆,开始进攻中国阵地右翼,意欲夺取尧王台。 <br>尧王台是整个战场的制高点,而且阵地向前突出,较难防守。日军一旦进攻,尧王台就处于三面临敌的不利境地。尧王台被占,永济城内外都会暴露在日军的视线和火力下。 <br> 坚守尧王台的是两个营。 日军愈来愈近,他们完全就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他们冲锋的时候,连腰都没有弯一下,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直挺挺地走上来,走在最前面的是枪刺上挑着一面膏药旗的士兵。<br> 31军团74营营长操起一杆步枪,一枪就撂倒了枪刺上挑着旗帜的日军,他喊一声:“打!”身边战友的长枪短枪就一齐响起。日军因为过于轻敌,第一波攻击很快就被打垮了。 <br> 日军第一波攻击失败后,马上组织起了第二波攻击,这次,日军像挨打了的狗一样,不得不小心谨慎,弯着腰身,不再昂头挺胸,不可一世了。 午后,坚守尧王台的士兵与敌连番激战,伤亡殆尽后, 终于失去了阵地。 <br>  激战中,一股日军从右翼山地迂回包抄而来,并攻占了万固寺。一下打乱了31军团的阵脚。原来日军久攻不下,让汉奸带路绕过壕沟,从西姚温村向万固寺包抄过来。<br> 孙蔚如急命教导团团长李镇西,亲率两个营夺回了万固寺。日军依靠寺后竹林的掩护,向西姚温村撤退。当时西姚温村丢了以后,没有及时给总司令部报告,孙蔚如总司令还认为西姚温村还在咱们手里。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还下着小雨。李振西也搞不清村里的情况,于是对营长张西文说,“村里是我们的人也好,是敌人也好,我们先冲出去,冲进去再说。”<br> 张喜文率教导团第三营官兵冲进西姚温村,但他没想到的是,日军在村内部署了重兵,第三营进村后,遭日军猛烈阻击。后来日本人把这一营人全包围了,和敌人展开了巷战,打的很厉害,敌人也近不了他们身。从傍晚苦战到第二天上午,第3营的官兵死伤大半,越战越少,而日军的援军越来越多。这一仗,教导团第三营的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张喜文也壮烈殉国。<br> 8月17日中午,日军在永济东门外出现了,密密麻麻,前面是坦克和大炮,后面是蜂拥而来的步兵。大约在午后二时,天空中又出现了六架飞机,飞临永济上空,对着城墙上的守军狂轰滥炸,炸弹落在城墙上,激起一柱柱的烟尘。<br> 日军的大炮将城墙轰开了一个缺口后,城内的枪声突然停止了,此后偃旗息鼓,寂静无声。日军满心以为中国守军弃城逃跑了,就派了一个中队的兵力,排成四路纵队,向永济城进发。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中队的日军刚刚走到东门外,从两个倒塌的碉堡废墟后,突然伸出了几挺机枪,机枪手早就在碉堡后严阵以待。一个中队的日军在中国守军机枪喷吐的火舌中,手乱舞,足乱蹈, 纷纷倒了下去。 <br>  日军没有想到城墙里的中国守军还在坚守,便不得不再次改变部署。日军依靠人数优势,向城墙缺口发起集团冲锋,9连2排把守一处缺口, 在子弹打光后,与蜂拥而上的日军拼刺刀,全部壮烈牺牲。最后一名战士将所能找到的十几颗手榴弹缠满腰间,站在城墙上,跳向城下日军最密集的地方,与日军同归于尽。 <br> 日军越来越多,形势异常危急。守卫东门的营长向团长打电话求援,团长张剑平说:“援兵马上就到。” 一边与日军激战,一边等待援军。<br> 十几分钟后,援军到了,却只有一个班的战士,这是当时团部所能派出的唯一援兵。援兵后跟着一名老伙夫,已经四十多岁,还系着做饭的大围裙。胸前吊着一条子弹袋,绑着四颗手榴弹, 然后左右两手各提着三颗手榴弹。老伙夫冲到城墙上,拉响了手榴弹,然后纵身跳入城下敌群中。 <br> 在城破危急情况下,我方官兵,弹尽援绝,有的与敌肉搏,与城池共存亡,有的誓死不当俘虏,跳进黄河。 <br>  战士们跳入黄河后,日军用炮火和重机枪向河面扫射,黄河水被染成了红色, 能够漂流到黄河西岸的,仅有极少数。 <br> 日军攻占了永济城,中国军队退守到永济与风陵渡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韩阳镇。当时第31军团的官兵背水而战,一个小小的韩阳镇,日军攻了半月之久竟未拿下。陕西的老百姓也过来支援,还有运城、永济的游击队也参加了战斗。最后第31军团的官兵终因装备落后,在日军猛攻下,伤亡惨重,被迫撤出了韩阳镇。<br> 永济保卫战,以中国军队的撤退落下了帷幕,但却迟滞了日军在晋南的攻势,为中国军队在中条山的布防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年永济保卫战殉难官兵的遗骨重见天日。从陕西赶来的烈士遗属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为抗日英烈们修建了一座公墓和纪念碑。<br>  由于中国军队迅速在中条山集结布防,威胁日军后背,使得日军没有敢西渡黄河侵犯西北。中国军队也因此在中条山站稳了脚跟。<div><br><div>参考资料:<br>[1] 孟庆宇.抗日名将唐淮源遗骸迁葬记[J].文史精华.2009年第1期<br>[2] 卫立煌 • 《致蒋介石密代电》《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江苏古籍出版社《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1987年:1011、1026、1024<br>[3] 《山西文献》台湾版 • 1972年:第3期。<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