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义和团运动期间的侵华德军战地邮政汇款单及其集邮动机分析

蛇吞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图,一枚义和团运动期间的侵华德军战地邮政汇款单,汇款金额5芬尼,帖10芬尼日耳曼尼亚神像邮票1枚,销1901年2月16日KIRCHBERG日戳,寄给侵华德军先锋团某人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邮件抵达后,背面手写标注“先锋团无此收件人。天津. 23/4 01”,盖“帝国东亚远征军先锋团财务部”三行式名址章,另盖有“帝国东亚远征军先锋团财务部”鹰徽图圆形印章。名址章下面还有两处手写体落款签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无法投递,该汇款单被退回寄件人,有KIRCHBERG1901年6月12日到达戳。</p> <p class="ql-block">       按德国邮政的规定,由本土寄往中国前线的邮政汇款分两种情况收取资费:</p><p class="ql-block">       1、收款人为士兵的,汇款金额不超过15马克的,自费按10芬尼的优惠费率收取;超过15马克的,按照本土国内资费标准收取。</p><p class="ql-block">       2、收款为军官或相当于军官以上级别的其他文职人员的,一律按照本土国内资费标准收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此件汇款单贴付资费10芬尼,收款人应为士兵。</p> <p class="ql-block">       但引人注意的是,此件汇款单汇款金额仅区区5芬尼,甚至只有汇款费用的一半,谁会如此大费周章?一般人实在难以理解。</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你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就会注意到两个可能存在关联性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1、向一位远在万里之遥的前线士兵汇款区区5芬尼,必定有违常理,非正常情况下的真实汇款;</p><p class="ql-block">       2、所在部队标注查无此人,说明汇款人所指的收款人在该部队并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这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人为故意制作的集邮品退件。</p> <p class="ql-block">  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 首先,自从1840年邮票问世以来,欧洲就开始有集邮者出现,到十九世纪末,集邮文化在德国这样的欧洲大国已经相当发达,人为制作集邮品也相当盛行。而收集侵华德军战地邮件在当时也是非常热门的领域,所以出现人为集邮制作一点也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其次,以集邮人对邮件处理规则的熟悉,查无此人的邮件将会免费原路退回寄件人,所以随意编造一个收件地址和收件人名,届时就会如愿收到带有期望戳记的邮品,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第三,退件制作人出于成本考虑,往往选择最低成本的资费标准。所以此件汇款单金额只有一反常态的区区5芬尼,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即便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退件集邮制作人依然不会跳出上面所说的基本逻辑。时常所见的盲人读物国际挂号退件,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