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左邻右舍

弄里人家

<p class="ql-block"> 陕南左邻右舍</p><p class="ql-block">撰文/程超(弄里人家)</p><p class="ql-block">摄影/弄里人家</p><p class="ql-block">数据/网络</p><p class="ql-block">  六月去了一趟陕西,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时,莫名联想到家住陕南居民哈华,他在青年时期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由此产生寻迹陕南的过往岁月。</p><p class="ql-block"> 陕南,非陕西省境内的陕南。陕南即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陕西南路居民委员会,简称陕南居委,陕南。</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居委大都以马路命名,如长乐路长乐居委,富民路(旧称古柏路)古柏居委。一条马路哪家居委“注册”在先,其它居委不再重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口挂着居委会木牌</p> <p class="ql-block">静安陕南与黄浦,徐汇二区接壤,站在陕南长乐路500弄承遂里弄堂十字路口三区交汇处,环顾四周,东临黄浦区进贤路红房子西餐馆旧址与长乐村交界,南面和徐汇区长乐坊为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区交集处</p> <p class="ql-block">  早先的居委办公地点,在秀德坊内,秀德坊,美其名曰秀德居委会。居委历经多次搬迁,屡次更名。</p><p class="ql-block"> 从1952年成立的秀德居委会,到1958年秀德居委划入徐家厍(shè音,沪语读“沙”音)居委会,再到1964年又划出徐家厍居委会,文革初,改称红卫里革会,同年又将徐家厍居委会并入,遂改称陕南里革会,1980年改称陕南居委会,1983年划出北部重建徐家厍居委,陕南居委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秀德坊弄堂</p> <p class="ql-block">  陕南居委是南西街道最南边的居民社区,社区由陕西南路、长乐路、襄阳北路、巨鹿路形成一个圈,便是陕南地块,面积达0.0521平方公里,区域内多以新式里弄独栋住宅或双链式住宅为主,驻有文教卫等单位。</p><p class="ql-block"> 截止2020疫情前陕南居委统计,居民区户籍户数556户、户籍人数1523人、常住户数512户、常住人数1251人、外来人员236人、外籍人员122人,60岁以上老人768人……。</p><p class="ql-block"> 近三十年来,在这片区域内,襄阳北路15号和47弄,长乐路528号那一片贫民窟式的平房拆了,今年巨鹿路699号零星地块二十户人家征收。先后建起襄北大楼,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动迁后的居民住房条件较前得到明显改善。</p><p class="ql-block"> 岁月变迁,陕南地块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的陕南不再局限于弄堂里的烟火气,它与街边时尚的服饰店,咖啡店,特色餐饮酒吧并存,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逛逛荡荡在小马路上,有一种特松弛,特舒适的感觉,处身在四周的老房子享受一下它的韵味,坐在临街的门面店,喝着点小酒,呷一口咖啡☕️,眼前的风景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站在襄北大楼俯瞰陕南,红色的是瓦,绿色的是树,茂密的梧桐绿荫环抱着整个社区,犹如红宝石镶上了一圈绿边。舒适宜人的街区生活,优雅的环境让人感到惬意,陕南居委墙外梧桐人家,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法租界。</p><p class="ql-block"> “在静安境域西区,大部分划入公共租界,而陕南在静安境域南部,仅十分之一的土地划入法租界。”。(摘录《静安区志》稍有改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南地块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零星地块廿户人家动迁</p> <p class="ql-block">  静安陕南,早在唐宋两代,已经隶属华亭县高昌乡,到了元明清三代隶属上海县高昌乡。(摘录《静安区志》)</p><p class="ql-block"> 上海开埠前还是一个小渔村,静安境域纵横河流达10多条,支流水道无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海简称</span>“申”和“沪”,‌“申”是上海的古称,“沪”则是上海的现代简称。</p><p class="ql-block"> “申”源于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在公元前247年受封于吴地(今上海西部),对当地的治理和对河道的疏通,使得上海地区得到了发展。‌</p><p class="ql-block"> “沪”源于古代松江下游一带的捕鱼工具“沪”。晋朝时期,上海地区的居民使用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后来因为“扈”字笔画较多,不易书写,逐渐简化为“沪”。</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申”作为别称被保留,而“沪”则成为了上海的正式简称。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水系发达地区的渔猎文化,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这一称呼的认同和接受。‌</p><p class="ql-block"> 沪,繁体字滬hù,捕鱼的竹栅 。从“滬”的造字看,“邑”的甲骨文象形字,像一个跪坐的人,在“邑”上加个代表屋檐的“户”,成为“扈”就成为了跪坐在房子里的人。再在“扈”旁边加上象征河流的“氵”,就是“滬(沪)”,展现为跪坐在水边房子中的人。因此,“沪”字就是指盖在水边上,有人居住的小房子。</p><p class="ql-block"> 陕南不远处的新乐路,最初是一条名叫白洋河的小河;延安中路叫长浜路,上海人将那种能通舟楫的小河称之为“浜”,深究都与水相关。如今可见“氵”字路牌,有江湾路,瞿溪路,肇嘉浜路,肇嘉浜原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航河流,河道从黄浦江进入大东门,穿越上海县城,出老西门,斜向西南至斜桥,向西经过卢家湾、打浦桥、徐家汇通往松江府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  巨鹿路东起金陵路,西至常熟路,最初是一条泥土路,两旁的农田、溪流、沟水、泥塘,四周水网密布,河汊交织,田陌纵横,村落稀疏,人烟稀少的农村。待1907 年巨鹿路终于筑路竣工,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巨籁达,命名巨籁达路。</p><p class="ql-block"> 巨鹿路朝东方向是延安东路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方便行人往来,洋泾浜上陆续架起9座木质小桥,小桥早已不存在了,其一座桥名“八仙桥”地名沿用至今</span>。巨鹿路建成7年后,英法租界当局鉴于河道阻隔交通,浜水污浊有碍卫生,才决定填浜筑路,于1915年底完工。</p><p class="ql-block">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洋人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大门,西方列强纷纷入侵。 </p><p class="ql-block"> 184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不平等条约,规定:以洋泾浜为界河,两岸形成两条道路,浜北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这是上海最早的租界。</p><p class="ql-block"> 以后公共租界由英美两国共管理黄埔、杨浦等地,日租界管理虹口。</p><p class="ql-block"> 法租界则管理静安、长宁、徐汇。其实还有黄埔,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上海黄埔区兴业路76号(旧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后因遭到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并转移到浙江嘉兴继续举行。</p><p class="ql-block"> 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随着战乱居民逃往租界避难,租界内华人剧增,华洋杂处,人口猛增,租界也随之扩大,而华租界的地界却越来越小。</p><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陕南四周逐渐修建成的马路,大都以法国人命名:</p><p class="ql-block">巨鹿路以驻沪总督巨赖达命名巨籁达路;</p><p class="ql-block">襄阳北路以旅沪法侨劳尔登命名的劳尔登路;</p><p class="ql-block">长乐路以法国著名律师蒲石命名浦石路;</p><p class="ql-block">富民路以法国海军中将古拔命名的古拔路;</p><p class="ql-block">新乐路叫亨利路;延庆路叫格罗希路;</p><p class="ql-block">东湖路以法国驻越南总督杜美命名杜美路;</p><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叫霞飞路,这些马路都在法租界内。 </p><p class="ql-block"> 随着租界的扩张,资本不断扩充,市政建设发展,各租界内的洋人,买办和富商纷纷在道路两旁争购土地,营造私园住宅,开设店铺、作坊、工厂和娱乐场所,由宁静乡村向繁华都市急剧演变。租界内建起了洋房、公寓、石库门等建筑群,弄堂出现,成为以后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巨籁村在巨鹿路黄浦区内</p> <p class="ql-block"><b>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先生,于一九二六年作的散文《月光》,曾经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古拨路(今富民路):“那时的古拔路,一边是洋房,一边却是一条小港,小港的那边是几畦菜园,还有一座有栏杆的小桥,桥头有几株垂杨低低的扶着桥栏,桥下水虽不流,却有浓绿的浮萍,浮萍里, 还偶然伸出一两朵鲜艳的水仙花,靠着菜园那边还有一带芦苇,参差有致。”。</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的古拔路,小桥垂柳,碧水浮萍,水仙花,菜畦长芦,散步在明月之中,领略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这情境很有诗情画意。</b></p><p class="ql-block"><b> 现如今陕南四周法租界当时的样子,就只能从文字中读取了。</b></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大批新式里弄在租界的兴建,外地移民纷纷迁入定居,各界名流荟集于此,出现一批仿造西方格局营造的舞厅、影剧院、医院、学校、咖啡馆、西菜社、理发店、米店、五金店、烟杂店等。</p><p class="ql-block"> ”租界内人口急增,人多房子少,房价高,外商纷纷转向房地产经营。最初建造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这些出租的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以某“里”为其弄堂。”。(摘录《静安区志》)。上海最早的雏形弄堂开始出现,以后出现“坊”、“邨”弄堂成规模的扩展。</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对蹩脚弄堂,有过生动描写,“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 就是上海有名的七十二家房客,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为各种小房间,上面还要搭上小阁楼,厨房卫生间公用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份复杂、居住条件恶劣、吵架自然也多,蛮欢喜轧闹忙,实在是为了苦中作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鹿路黄浦区同福里已征迁</p> <p class="ql-block">  弄堂成为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以巨籁达路为例,初期的屋舍建造,由东往西,次第展开,建筑简陋,式样中西风格兼容,由七十二家密集型弄堂,至独门独院私密性较好的花园洋房。随着时间推移,房屋渐次增多,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规模格局,里弄它不仅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也构成了上海城市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每一条弄堂的规模和布局,绝不相同,各显气质。如今走在巨鹿路,当初的法租界巨籁达路,还能看到多少遗迹?除了梧桐大道旁,一幢幢静默的小洋楼,不经意间走在某弄堂口抬头瞥见“巨籁村”,多少让人联系到它的过往。 </p><p class="ql-block"> 弄堂伊始发展至今,凡弄皆有名,不管长弄与短弄,都有一个好听又响亮的名字,把它书写粘贴或镶在弄堂大门柱上,或沿街过街楼墙上,隶书楷书,白底黑字,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现在留存下来的弄堂名称,大多以二字三字为主,也有四字的,五字以上少见。弄堂名称在人们的心目中,寄寓着祥福喜庆平安之意。寓,德、智、礼、仪、仁。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孝顺、和谐、诚信,礼仪、敬重、廉洁自律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巨鹿路全长仅剩1734米,从黄浦区重庆中路横跨静安区常熟路。原先那里有许多弄堂,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延安中路绿地建设中拆迁不少房屋,弄堂数量逐渐减少,现在我们走在这条路上,仍可见到一些弄堂,弄堂的名称很有意思,其中的一个字,很像家谱姓氏中排辈辈分中的某一个字。</p><p class="ql-block">  “福”字弄堂名有:晋福里、庆福里、来福里、同福里、福海里;</p><p class="ql-block"> “德”字的有:明德里、厚德里、大德邨,秀德坊; </p><p class="ql-block"> “秀”字的有:特秀坊,秀德坊;</p><p class="ql-block"> “四”字的有:四成里,四明邨;</p><p class="ql-block"> “华”字的有:光华里,景华新村,</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集美里、安豐里、巨籁村、采寿里,大兴里、康樂别墅。</p> <p class="ql-block"> 弄堂布局,讲究的是对称美,前弄和后弄,左弄和右弄,房屋的样式构造雷同。</p><p class="ql-block"> 每一条弄堂都有各自形状,或径直或弯曲。走进弄堂,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阳台窗户点缀装饰自有风采。</p><p class="ql-block"> 有的弄堂很短仅几米,有的弄堂悠长,不见尽头,弯弯曲曲,纵横交错,不熟此弄的陌生人,犹如进入迷宫一般,走着走着走到弄堂尽头 ,以为此弄不通,刚想打退堂鼓,瞥见旮旯拐角处,有一堵豁口,有一个拐弯处,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走过去豁然开朗,来到另外一条弄堂,真是弄堂深深通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百年来,陕南的弄堂,始终保持着它原有的状态,那里的人生活贫穷优渥参半,低调而质朴,而弄堂里厢,巷尾屋前每天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巨鹿路秀德坊,1929年建,新式里弄,9幢砖木三层建筑,弄口过街楼墙体上书隶体字“秀德坊”。</p><p class="ql-block"> 秀德坊过街楼下的甬道,曾经是个早点摊位,天嘛嘛亮,点火生炉子,案板揉面发出的敲打声,油锅翻滚金黄酥脆的油条,长柄火剪伸进炉膛,刚出炉焦黄松软的大饼。<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大早排队买大饼油条人很多,有人用一根筷子将几根油条串起来,也有人用稻杆把油条扎一下拎着就走。楼上住着是荣毅珍一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 距离大饼摊不远的襄阳北路,也有卖大饼油条,店面在上街沿,规模比这里大的多,可以坐在店里厢喝一碗咸豆浆,糍饭团裹着油条撒点白砂糖,甜咸相宜很开胃口。隔壁是一爿煤球店。 襄阳北路有个小菜场,有卖猪肉卖鱼的那时卖鱼主要有带鱼黄鱼很少有卖河鱼的,卖蔬菜固定摊位最多品种齐全,一条马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摊位前挤满买小菜的人。我也经历过老清老早三四点钟爬起来,这只摊位前放个篮子,埃只摊位放块砖头🧱,一个早晨下来可以买到好几样菜。 </p><p class="ql-block"> 埃个辰光,巨鹿路693号陈晓宝和699号莱海,两户人家相距不足三十米,门口经常停放各自的私家三轮车。前者三轮车保养得好,车身乌黑锃亮,三轮车中属“劳斯莱斯”级别,外出时的座驾,从大门里走出的大人物几乎都是肥肥胖胖的,一辆车座几乎占去一大半,看看轮胎瘪了不少;后者的三轮车有点像现在的大众“的士”,这辆车维系着一大家人的生计,车身通体涂上一层防锈红,车况自然不会太好,碰到刮风下雨天车子掉链子,遭到不讲理乘客吃排头。有时三轮车闲置在家门口,几个男小孩坐到车上玩,来海伊拉爷看到后大喝一声:小赤佬,死下来。夏季一场大暴雨道路积水,很多路人脚穿高跟鞋,不愿涉足蹚水,莱海伊爷抓住商机,推着三轮车蹚水为乘客来回摆渡,从襄阳北路口运送乘客到大兴里,几十米不停息,这是赚钞票好机会一年只有一趟。<span style="font-size:18px;">附近居民看个病什么的,大都乘坐过来他家三轮车。</span></p><p class="ql-block"> 699一排几间房地势低洼,一场大雨路面积水,雨水漫过门槛一楼全是水,等到水退时,各家轮流不停的用面盆向门外舀水排涝。</p> <p class="ql-block">  陕南和其它街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要说它悠久,也得有七八十年。</p><p class="ql-block"> 在陕南居委,西有(原)文化局,东有作家协会。</p><p class="ql-block"> 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当代作家哈华,曾居住在长乐路蒲园1号。</p> <p class="ql-block">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住在巨鹿路695弄熙村1号,他绘的《山乡巨变》连环画闻名遐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的作品《火车上的战斗》获1957年全国美展一等奖,《山乡巨变》和《白光》分别获第一、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陕南,稍加注意就能看见分散在各处,共有六幢老建筑门口,贴着由静安区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点”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长乐路516弄庆祥里7号,曾经是赵祖康代理市长1949年的借住地。赵祖康先生曾担任旧中国最后一任国民政府上海市长。解放后,担任过新中国上海市五届副市长,这在中国现代史上绝无仅有。(信息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刘长胜于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来沪,1938年~1939年居住蒲石路(今长乐路)504号,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信息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516弄自明公寓2号,则是著名电影摄影师黄绍芬旧居 。其代表作有《女篮五号》、《林则徐》、《聂耳》、《霓虹灯下的哨兵》、《枯木逢春》等影片。(信息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陕南的文教卫单位有作家协会《萌芽》杂志社、《上海文学》杂志社、《收获》等文学杂志社。</p><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106号原陕西南路小学,是一所办学很有质量的学校,可惜因生源不足,在九十年代被迫关停;原学校操场位置作为内部单位停车场,两侧建有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 静安区教育交流中心俱乐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合作交流中心等机构。</p><p class="ql-block">  长乐路一妇婴,建于1926年,曾为中西疗养院,由著名法国建筑设计师赉安设计。</p><p class="ql-block"> 第一妇婴保健院,是上海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专业性的妇产科专科医院。每天从产房里传出清脆响亮的啼哭声,一个个鲜活可爱的小生命来到世上,给家庭带来几许欢乐和幸福。几十年来,凡生活在陕南和本市居民婚后生子,几代人降生在一妇婴。</p><p class="ql-block"> 陕南居委,南有一妇婴,北有陈氏妇科中医诊所,还有散落在弄堂里的私家中西医诊所。</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陕南,拥有私家花园住宅的资本家较多,而陈氏妇科中医诊所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陕南居委力求有一所自己办公场所,更好的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区和街道与陈氏家人协商下,陈家同意割让私家花园约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在此基础上盖起一幢二层小楼,陕南居委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大约在2009年陕南居委搬迁新址。</p><p class="ql-block"> 站在巨鹿路693弄熙村大门一侧,挂有陕南居委会的长条木牌,走到弄底3号,只见两扇铁栅栏大门,宽敞的庭院,柱廊下停放着一排电瓶自行车,脚踏自行车;北墙橱窗张贴着居委工作者半身照。底楼有四间大小不一的房间是办公室,一间大会议室能容纳近百人,可以开展各项文娱活动;二楼布局和楼下相似,有党群服务中心小会议室,工作人员大办公室,支部书记居委主任办公室,室内电脑网络及现代化办公设备齐全。现在居委通知居民,再也不像过去的张家姆妈,邢老爹一家一户楼上楼下的跑。信息时代,人手一机,有事发个通知到群里,一键发送,相关信息,秒达社区居民手机微信群里,便捷又高效。</p> <p class="ql-block">陕南地块的巨鹿路</p> <p class="ql-block">  陕南居委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高端地段,岂能觅得这块风水宝地,这不得不从陈家说起。</p><p class="ql-block"> 陈筱宝(1873—1938)十五岁随父学医,行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经验继承前人治疗妇科的理论经验并有所发展,自成一家,称为“陈氏妇科”,名扬海内外,深为各阶层所赞赏,誉为女科圣手陈筱宝。</p><p class="ql-block"> 陈氏女儿陈佩珍,居住巨鹿路益明村564弄开设私人门诊,弄口悬门诊招牌一块。1971年夏,我所在的连队有数十人突患甲肝,与我一起的孙锡初也患此症,请假回沪医治,在陈佩珍诊所就诊,服了几贴中药,药到病除。那时侯,陈氏门诊挂号费六角,相当于现在三级甲等医院,专家特需门诊挂号费三百多元。</p><p class="ql-block"> 抗战前夕,陈筱宝因出诊曾遇到一次绑票,之后,就在法租界巨籁达路购下豪宅。1937年“八·一三”抗战开始后迁居 691号住房兼诊所。育有二子二女,均继承父亲衣钵,攻中医妇科,孙辈也多学医,人称“杏林春色满陈家”。
 </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陈氏家族受到“冲击”,大串联外地来沪的红卫兵抄家,把在陈家抄家所有的内容以大字报的形色张贴在北面墙上,内容大致是抄出有几口棺材,在棺材内藏着多少种枪支弹药啦,人民币港币美钞,以及抄出的现金和存款,分别用一连串阿拉伯数字标出来,看得让人眼花缭乱。陈家被迫把此房上交归公(军管),全家人扫地出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此房交还给他们自管自住。</p><p class="ql-block"> 而居住在秀德坊2号里的荣毅珍,却没那么幸运。文革中,大专院校的红卫兵前来抄家,一门两幢三层小楼,抄家搬出的东西自然不会少,房屋被红卫兵组织占用,荣家被迫搬离。拨乱反正,荣家虽落实了政策,但终没能搬回秀德坊旧居。在政府的安排下,她曾担任过静安区政协委员,居住在巨鹿路爱美尔公寓,在那里直至终老。</p><p class="ql-block"> 在陕南社区居住众多的资本家在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把自家房屋无偿提供出来。这在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公私合营民族资本家,在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知晓的居委会、托儿所、大食堂、生产合作组,卫生站等一些老洋房里的室内场地都是由当时的爱心人士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  说到陕南,不得不提爱神花园,它坐落在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内,原是上海实业家刘吉生住宅,建于1926年,耗资20万银元,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被称为“爱神花园”,在当时,被公认为上海最美丽的花园住宅之一。</p><p class="ql-block"> 自1953年起,华东作家协会(现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前身)成立后,将这座建筑作为办公地点。此后,夏衍、巴金、丰子恺、柯灵等文学大师常在此出入,众多文学刊物也在此编辑出版。作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所在地,众多文学大师在此留下过足迹,他们的作品也在此孕育而生。</p><p class="ql-block"> 675号是一所充满文学气息的地方,一扇不引人注目敞开式的铁栏门,始终对着马路,站在门口往里端详,短而不宽的通道,稍远的罗马式廊柱,廊檐,高树矮树错落有致,绿草如茵,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坐南朝北,原先马路一排矮屋是汽车间,北墙挡住了整个建筑精华,只有走进去,走到南面,才能看见建筑全貌,引人注目的是水池中央一尊洁白如玉的雕像女神,眼睑低垂,双臂直指苍穹,她在这里伫立百年。慕名前来观看者揣着疑问,爱神雕像在文革中竟毫发无损?</p><p class="ql-block">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作家协会里的花匠,大家一致认为是花匠保护了女神雕像。笔者认为有一定的道理, 文革时期,花匠一不搞派性,二不参与打砸抢,三不参加批斗单位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他只顾看好他的一亩三分地。有个时期,红卫兵小将想冲进作协,企图占用几间房间作为红卫兵组织办公室。花匠虽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脸上布满道道皱纹,给人威严,有胆敢硬闯作家协会,花匠厉声喝道,吓退了这帮人。如果这帮人跑进花园,看到半裸着女神雕像,那还了得,非把它砸个稀巴烂不可,莫须有的罪名定会扣到花匠头上,还会牵连到其他人。文革期间的作家协会,好在没受到红卫兵冲击,也没有被造反派组织占用过。女神雕像免遭无妄之灾,几十年后,爱神女神雕像得以重现昔日神采。</p><p class="ql-block"> wg时期8号花园木门被砸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樂别墅居民可以走进8号花园,</span>蒲园院墙也被打通,我们去长乐路可以直接穿过8号花园来到蒲园。蒲园有我很多熟人,7号住的老四,楼上的刘新月我们叫他外国人,我常到9号龙卫平家玩,锻炼身体,在他家空着的大房间里摔跤,有一次颜小头把航道管理局长家的孩子腿摔坏了。我们去蒲园玩看见花匠,他家住在弄堂口自搭木屋。花匠下班走巨鹿路就会路过我家门口,一位精瘦的小个子老头,扛着铁锨慢慢的走去。</p><p class="ql-block"> 有位作家在回忆花匠中写道:巴金在他90岁生日那天,前来祝寿人很多,这天傍晚,道喜的宾客陆续离去,此时,作协的老花匠将栽培的两盆鲜花放在台阶上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巴老看到盆花,即说,快,快把花匠师傅找回来。于是,他们分头到马路上去找。最后,作家协会祝鸿生从夜幕下的人流中把他找了回来。巴老让家人切了两大块蛋糕给他带回家,分享他快乐的一刻……。</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爱神花园附近,却一直未能走进园内。曾在作家协会隔壁683号丁宪丁法双胞胎家小院里架起梯子,想一睹爱神女神雕像,只因墙高梯短人矮啥也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底,陕南支部与上海建筑装饰集团党委开展交流活动,才有幸走进爱神花园。</p><p class="ql-block"> 距离作家协会向北不足百米,也有一座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建筑,这座建筑是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极具北欧风情的马勒别墅。</p><p class="ql-block"> 马勒别墅建造灵感来源于马勒女儿的一个梦,她梦见自己住进了一个像安徒生童话世界中的城堡,因此,马勒决定根据这个梦境来建造这座别墅,外墙彩色瓷砖镶嵌,楼顶耸立哥特式尖塔,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p><p class="ql-block"> 爱神花园是丈夫对妻子的一份爱的感情,而马勒别墅是父亲对女儿也有一份爱,两幢建筑都体现了爱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陕南社区,久负盛名的弄堂当属蒲园,蒲园因旧称蒲石路而得名,弄堂口 “蒲园”二个大字,是出自谭泽闿之笔,谭泽闿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书法颜真卿。</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蒲园里的老居民杜青讲述:蒲园是一个优雅安静的西班牙式小区,其名以纪念法国军官蒲石而得来,由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设计,其建筑式样分独立式、双毗连式两种,1941年初建成,在上海《申报》登出了“蒲园”的销售广告,当日售罄。</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住在蒲园里的汪伪政府官员逃离,国民党政府官员入住。</p><p class="ql-block"> 据传汤恩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曾经寓居长乐路570弄。龙天武,国民党新三军军长。曾经居住在长乐路570弄3号。</p><p class="ql-block"> 1949年,杨绛、钱锺书带着上学的女儿钱瑗,寄居在蒲园8号三楼,与著名画家庞薰琹、丘堤夫妇同楼而居。在庞薰琹的女儿庞涛的印象中:“那时我们知道新近住在楼上的钱伯伯与钱师母是非常非常忙的大学者,绝对不能去打扰……”所以,她们几乎没有再往上登一级台阶,生怕有什么闪失。</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位上海学者曾在北京向钱钟书先生请教学术和翻译问题,谈完正题以后,钱先生在闲聊中听学者说起住在上海长乐路,便笑着说,那条路原来叫蒲石路,路上有一个“蒲园”,他曾在那里住过,并且同李石曾先生住同一幢房子。提到李的名字时,钱露出敬重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蒲园9号是李石曾旧居,李石曾当年凭其倡办旅法勤工俭学,1915年“留法勤工俭学会”由李石曾在巴黎发起成立,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留法史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勤工俭学的学生从1919年至1920年,共20批1813人,分批乘邮轮前赴法国。其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陈毅、徐特立、王若飞、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赵世炎、邓小平、周恩来等人。</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蒲园是市局,部委国防科研等单位干部住宅。</p><p class="ql-block"> 文人笔下描述的这片土地,有寂静而优雅的弄堂,雍容典雅的老洋房,一些男小孩在那里白相,很少有人在此止步。居住在弄堂的人也不会串门,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偶尔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说话,则大多为某家的“娘姨”或“大师傅”。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或送客,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不会去围观。 </p> <p class="ql-block">  巨鹿路703弄康樂别墅,小时候,曾把康樂别墅的“墅”说成康樂别野。也不认识繁体字康樂别墅的“樂”。</p><p class="ql-block"> “樂”字,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认为“樂”字,本义是音乐,它包括了丝、竹、金、石、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段玉裁解释说,“樂”字的上部是鼓,两旁较小的是鼙鼓(乐队中的小鼓),这种结构象征着春分之音‌,(在春分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敲锣打鼓,表达对生活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鼓声铿锵澎湃,传递出喜气洋洋的氛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蓬勃‌)。</p><p class="ql-block"> “樂”它不仅可以指音乐本身,还可引申为愉悦、快乐等情感。例如《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乐”表示快乐、高兴‌。</p><p class="ql-block"> 之前有过对巨鹿路703弄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现撷取几个事情作一补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樂别墅,</span>秀德坊皆为新式里弄,两弄相邻,支弄互通。</p><p class="ql-block"> 秀德 康樂,顾名思义,优秀品德,健康快乐,一个弄名,具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品格修养,又具外在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形神兼备具备良好的人物形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樂别墅,寓身心健康并快乐着。在破四旧横行的日子里,灾难性破坏运动,是共和国历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许多文物古迹在劫难逃,遭遇毁坏,秀德坊康樂别墅弄堂名称莫名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 康樂别墅共有14幢建筑,五种建筑户型,大部分建筑墙面为水泥拉毛,无过多装饰,内部构造有客厅、餐厅、厨房、汽车间、花园、储藏间,大小卧室,壁橱,抽水马桶、浴缸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康樂别墅建筑分为前后三个时期完工。</p><p class="ql-block"> 一期,1941年筑成,三层砖木结构,5幢花园独栋住宅,4幢双毗连式住宅,阳台钢窗蜡地。门牌1号~10号,因忌讳数字4,没有4号;</p><p class="ql-block"> 二期,1949年落成,4幢双毗连式平顶建筑屋顶住宅,其中二幢为军产管理住宅,门牌11号~15号,忌讳数字13,没有13号;</p><p class="ql-block"> 三期,1998年建成,因8号花园大门对着康樂别墅弄堂内,文革初此门砸开,人车由此出入,康乐樂别墅门牌13号补上之前空缺。</p><p class="ql-block">( 据说8号花园是永安公司老板住地之一,文革抄家8号楼内不见一人,晚上楼里黑灯瞎火,有人摸黑上楼偷外国小说拿回家看。自花园大门砸开破墙,陕南四周的一帮年轻人聚拢在8号花园,开始有人把花园里的玻璃花房内盆景花卉一抢而空;8号楼顶有个平台,比四周房屋高出一层,于是我们自制硕大的风筝,来在楼顶平台放风筝🪁;见几个人费劲的提着从花房里找来的大龙缸,从一楼一直抬到四楼平台,然后往下一丢,随着轰隆一声响,扬起一片尘土,一个精美的花纹龙缸,顷刻间粉身碎骨;备战备荒时期,8号花园专为烧窑制砖🧱场地,人们称呼它为窑地。)。</p> <p class="ql-block">8号花园南面墙上的小窗是后来开的</p> <p class="ql-block">8号花园北面建筑正门</p> <p class="ql-block">  康樂别墅弄堂大门口住一户看大门人,位置在现在的保安室。大约在1956年冬天,这户人家的儿子患肺结核病死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把死人拉走了,看门人不久搬走了。</p><p class="ql-block"> 弄堂口和马路之间有很大一段落差,那时弄堂里拥有自行车人家不会超过十辆,骑车人骑进弄堂要费劲蹬车冲上坡度,而骑出弄堂顺着坡道惯性来到路上。</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马路施工,铺垫沥青,路基抬高,现在弄堂和马路高度基本持平。</p><p class="ql-block">  前弄栽有两棵冬青树,间距相差七八米,细细的树杆,小孩爬上去来回荡悠,没几年小树被折腾死了。</p><p class="ql-block"> 2号花园有一棵绿枝伸出围墙,暮春时节,微风习习,海桐开出白色的小花,散落在弄堂地面上,花瓣散发淡淡芳香,沁人心脾。多年来,院子里的海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周而复始,房屋主人已经换了好几任。</p> <p class="ql-block">  康樂别墅弄内居住人员大致推算应该分为三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1941年建成初期居住人身份不详;</p><p class="ql-block"> 二,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都是资本家,公司高级职员,企业老板,银行经理入住;</p><p class="ql-block"> 三,解放初期1号和10号机关工作人员入住,还有一部分买房的和租房的人入住。目前弄内仅有三四幢楼为私家别墅住宅。</p><p class="ql-block"> “8号最早居住的是汪伪政府官员,在日本鬼子投降前,便卖掉房子跑路,而接手此楼的是中央银行高级职员,他用几根金条买下8号楼,自己住一楼,二楼三楼出租。”。<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静渊说。他父亲解放前也是一位画家,以画漫画连环画为生,虽不能与贺友直齐名,但他画的《渡江侦察记》家喻户晓。</span></p><p class="ql-block">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在门口白相时,看到一位老先生,西装笔挺,皮鞋煞煞亮,拄着stick很绅士很有派头,踱步走来。我用脚踢老先生的文明棍,老先生边敲伊头边说,小鬼头,侬只小鬼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勇明。</span> </p><p class="ql-block"> 弄内11号楼上住着一对中年夫妻,女的是某单位翻译,身材丰满,衣着时尚。她因一场车祸不幸离世。她乘坐公交车在上班时间特别拥挤,她挤在最后,一只脚刚跨上车门,另一只脚还没有踏上来,车门关了夹住踏板上的脚踝,公交车瞬间启动,车内乘客和售票员大惊小叫“快停车,有人摔倒啦!”。马达轰鸣声掩盖了喊叫声,可怜的女翻译被车子一路拖拽,等到驾驶员反应过来,从反光镜看到车门外倒地的乘客,心里一慌下意识揿了按钮,把倒地的乘客丢在路中央,好巧不巧,却被另一方向驶来的汽车碾轧。悲剧发生,弄内凡知晓此事的居民,无不为她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叹惋。</p> <p class="ql-block">  我家1954年春搬到巨鹿路,之前在延安西路侯家弄华东组织部宿舍,54年华东局撤销,父亲调到交通部华东勘查设计三分院,三分院地址就是刚搬迁的徐汇区淮海医院。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三分院一部分任务是勘查福建等省市一带的地形,为解放台湾大兵团作战开辟道路做好前期勘查工作,后因美国第七舰队横亘于台湾海峡,统一台湾大业未能实现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来还是一座空楼,当时家中有八口人,父母,奶奶,我哥,襁褓中的大弟及大弟奶妈屠桂英,我的奶妈黄秀英从老家一直跟着我们做家务。一楼厨房间有个大锅炉,如果锅炉贮满水烧上柴禾,二三楼卫生间的脸池和浴缸水龙头🚰一拧有热水供应。不过自我们来了后,一次也没使用过,锅炉成了摆设。我们经常打开锅炉门看到以前人家使用烧过剩下的炉膛灰。</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楼下刘奶奶带着我的奶奶外出,她俩路过静安寺看到静安公园外国坟山,有一座焚尸炉,知道城里人死了都要火化一事,回来之后,奶奶闹着要回农村老家,说农村人死后可以土葬。不久奶奶和我的奶妈一起回农村老家。 </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康樂别墅弄堂内也有人遭受无端的批斗,也有人家遭受到抄家搬离。 </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光在静安区内制造冤假错案达6600多件,株连大批家属亲友;在刑讯逼供的情况下,不少人被迫害致伤、致残、致死,全区非正常死亡的有315人。被非法抄家的有17812户,占全区总户数的14%。民族资产阶级被当作“专政对象”,大批爱国人士、知识分子、侨眷、台胞等受到歧视迫害,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span style="font-size:18px;"> 摘自《静安区志》有删节。</span></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一些身居异国他乡的陕南老居民回来了,她们回来看望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衣着时尚,说着粤语普通话打听10号楼里的人,原来10号这楼以前是董建华舅舅居住过的楼房,她们寻根来了。”和平。</p><p class="ql-block"> “一天有人敲我家大门,问他找谁?说他父母生前嘱咐过一定要去看看生养他们的地方。”。邢健接着又说:这户人家解放初期便卖了房子,楼房主人是上海某银行老板,举家移民美国,邢家便买下了。这幢私宅至今仍保存完好,外墙采用褐色泰山石贴砖显得与众不同。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在10号院子里摘桑葚吃,以至于把牙齿染成紫色。曾爬到12号平顶屋顶,悬着的心往楼下看窄窄的弄堂,令人目眩……。</span>一条弄堂,留下童年少年欢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幢私宅至今仍保存完好,外墙采用褐色泰山石贴砖显得与众不同。 </p> <p class="ql-block">  陕南,曾经沧海桑田,这里曾出现过洋人、买办、资本家、实业家、医者、画家、影剧演员、作家,教师等以及各阶层人士的身影,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创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陕南,有最初为开拓市场纷至沓来的“先民”,也有改革开放,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民”,几代陕南人,经历过上海滩的潮涌潮落,见证了改革开放天翻地覆的辉煌历程。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陕南,主打的是一张靓丽街区名片,随着城市微更新的步伐加快,美化家园深层打造,美丽街区进一步提升,陕南以独特的建筑历史和人文景观,火了巨富长四周的文旅商风貌街区。 </p><p class="ql-block"> 陕南你到底藏了多少?如果你要了解它的文脉,不妨亲历陕南社区去看一看吧。</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2024.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