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睡大炕的日子

言和意顺

<p class="ql-block">秋冬之交,寒意悄然来临,北方城市尚未开始供热,屋内仿佛被阴冷的气息所吞噬。在这段“最难将息”的时间里,每当夜幕降临,我蜷缩在冰冷的床铺上,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儿时家中那温暖如春的大炕。</p> <p class="ql-block">自打我记事时起,家中房间的朝南向,在紧贴窗户的地方,便有一铺宽敞的大炕,它成为我童年最温馨的角落。我在这铺大炕上出生,又是睡着大炕长大。</p> <p class="ql-block">大炕,是北方农村特有的居家和取暖设施,它不仅仅是个睡觉的地方,更是家的象征和基本构成。“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最能说明大炕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早些年,大炕是由土坯垒建起来的,炕面铺一层石板,石板上面抹上泥,烧干后撒上干草,干草上面再放一张苇席,这就成了。早期这种炕,虽然保暖,但是有两个缺点,一是透烟,炕体使用年久,难免会出现裂缝,每当厨房烧火做饭,抑或单独烧炕时,蓝烟便会从这些裂缝中溜出,呛得人咳嗽不已。尤其那些炕不好烧的家庭,家人身上总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仿佛成了他们家独特的标志。二是苇席扎人,苇席我们也叫炕席,磨破后的炕席如果不及时更换,尖硬的小刺儿会扎破皮肤,疼痛难忍。小时候,我的小嫩皮就时常被炕席扎破。</p> <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炕也在不断地“改头换面” “升级换代”。炕墙由砖头砌成,炕面虽然还是泥抹的,但是糊上了报纸和牛皮纸,上面铺一张带花纹的炕革,既美观又滑溜。烧炕也不再往炕洞里面放柴草了,而是在炕前盘一个小炕炉,改为烧煤。近些年我回老家发现,大炕又有了新的改进,许多家换成了“电炕”,插上电源,大炕瞬间温热,需要多少度就调到多少度,不仅家里干净了,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火大了会把炕烧糊。</p> <p class="ql-block">然而,大炕无论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万变不离其中的还是它最基本的特性,那就是睡在上面的那种热乎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老家,乡亲们习惯于把垒炕说成是“盘炕”,这可是瓦匠才能从事的技术活儿,一般人干不了。手艺好的瓦匠,盘出来的炕好烧,锅底抽力大,不倒烟,炕热得均匀,而且省柴草。如果炕不好烧,那可是居家过日子的一大烦心事。我这一辈子没学过盘炕,只在家里盖新房时,给盘炕的师傅打过下手。但成年后我也有个拿手的活儿——盘炕炉子。我盘出来的炕炉子,好烧且样式美观,很受欢迎。每年冬季,都会有亲戚邻居请我盘炉子,我当然是有求必应,而且只尽义务不收费用。</p> <p class="ql-block">话说多了,还是聊回我的童年。我离家比较早,没有享受到“现代大炕”的滋味儿,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仍是睡在农村土炕上的一幕幕往事。</p> <p class="ql-block">记得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在姥姥家过夜,不用说就睡在大炕上。姥姥发现炕席底下有一棵草露在了“炕帮”的外头(“炕帮”: 镶在炕沿上的竹竿或木板条),便让我去把那棵草抽出来。“炕帮”磨得很滑,我的手一呲溜,整个身体失去了平衡,头朝下掉了下去,鼻子都摔出了血。姥爷不顾年岁已大,跳下炕将我抱了起来,还将姥姥好一顿骂。其实不光是我,那年头,难说有多少孩子从大炕上掉下去,所以呀,看住孩子不掉炕,便成了监护人的“重大责任”。小时候淘气,常在炕上疯打闹,有一天,我和与我同岁的小叔在炕上摔跤,可能是用力过猛,一脚把炕石板踢塌,我俩双双掉进炕洞里,整得满身都是黑灰。其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遭到家人一顿好打。</p> <p class="ql-block">当然,大炕留给我的,不光是这些囧事,更多的是温馨而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每到寒风凛冽的冬日,家中的大炕便成了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傍晚时分,爹妈会早早地生起火来,将炕烧得热乎乎的。那火焰在灶膛里面跳跃,发出噼啪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最质朴的乐章,预示着家的温暖与安宁。那时候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爬上炕,将脚丫子伸进被子里,感受那份由内而外的丝丝暖意。大炕的热度,是冬日里最珍贵的馈赠。无论是家中做饭还是特意烧炕,大炕总能保持恒温,让人在寒冷的夜晚能够安然入睡。清晨时分,屋内寒气逼人,谁也不愿离开那温暖的被窝。</p> <p class="ql-block">睡在大炕之上,是一种别样的享受。炕面宽敞,足以容纳得下全家人。我和兄弟姊妹会争先恐后地占据有利位置,然后嬉笑打闹,直到大人们催促着睡觉。躺下后,身体被柔软的被子紧紧包裹,耳边是窗外传来的风响声,以及大人们低沉的交谈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对于整日里为生活打拼奔波的大人来说,他们更要借助于大炕来纾困解乏、操持家务。那时我有一个八口之家,只父亲一个劳动力,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每天的晚饭,父亲会在炕桌上酌饮二两小酒,而后倒头便睡,一觉到大天亮,第二天又精神头十足地上班去了。每晚等到全家人都睡下了,我的母亲便会坐在温暖的大炕上,拿出针线笸箩,为我们缝补衣裳。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将母亲瘦弱的身影投在墙壁,这是我趴在被窝里经常会窥见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大炕的用途不光是睡觉,在我们老家,它还是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农村的老房子,没有单独的餐厅,也没有客厅,进了门拐过灶台,就是里间的一铺大炕。在上面放一张桌子,就成了全家人吃饭的地方,冬日里请客聚餐,也是在大炕上推杯换盏。平时有左邻右舍来串门,家人一般会招呼客人脱鞋上炕,有条件的再泡上一壶茶,就是最好的待客之道了。大炕靠近灶台一侧,称之为“炕头儿”,那里是整铺炕最热乎也是利用率最高的地方,常见家人在炕头儿醒面、生豆芽、烘衣服……秋收之后,家家户户都会在大炕上用土坯垒一个或大或小的地瓜窖子,这时节的大炕,又成了冬储的好地方。那些年,农村人是离不开大炕的,大炕,成就了农村人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炕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取暖设备和舒适的床铺。搬进城里这些年,我已然告别了大炕,享受着单元房的便利,享受着席梦思的柔软。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忘不了曾经在大炕上度过的悠悠岁月。每当想起大炕上那一个个温暖的夜晚,想起发生在大炕上的许多有趣的故事,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是对那段纯真岁月的无限怀念。</p> <p class="ql-block">所幸,在我的老家,乡亲们还保留了睡大炕的习惯。每一次回到家乡,我总是要在亲戚家的大炕上坐一坐、躺一躺,就连吃饭也让他们安排在大炕上。见到的人都为我的举动感到惊讶: 现如今,连我们乡下人都不愿意上炕了,你离家这么多年,还能稳稳当当地盘腿坐在大炕上,真是乡习未改呀!</p> <p class="ql-block">农村的大炕,既是生活的物质所需又是精神寄托,是岁月沉淀下来的老一辈人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乡村的朴实与真挚,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