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又来到了六榕寺,这是寺外新建寺壁的语录墙,第一次悟到这样一句经典的佛教语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佛语中的意思是通过修行和教化,将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生活丰富、自然条件美好、政治清明、没有战争、文明富强的理想社会,同时通过慈悲和智慧帮助众生获得快乐和利益。这一理念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如《般若经》、《法华经》、《菩薩本行经》和《华严经》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榕寺的大门旁有副对联,上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联是:“六榕无树记东坡”,分别记述了六榕寺与唐宋两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渊源。上联中“博士”,指的就是王勃。对于王勃,他的《滕王阁序》自然是名满天下,诗中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句一直脍炙人口。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那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素仰王勃大名,为其述说本寺史略并恳请撰写碑记,王勃慨然应允,一挥而就,乃成《塔碑》。也就是说,这一鸿篇巨制已经整整1340年的时间了!在六榕寺写下《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b></p> <p class="ql-block"><b>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铭文,是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据记载,这篇碑文原本竖在当时的舍利塔旁。但后来,舍利木塔在南汉灭亡之时焚毁。幸好《王子安集》(王子安即王勃)、《广东通志》等载有此文,流传千古。1991年,六榕寺请一名书法家重新撰写碑文并刻碑四块立在寺内。</b></p> <p class="ql-block"><b>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交趾见过父亲,返途遇风浪,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六岁。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也就成了他的绝笔。</b></p> <p class="ql-block"><b>再来看看下联“六榕无树记东坡”</b></p><p class="ql-block"><b>苏东坡题写的“六榕”二字成为寺庙的名称,后人将“六榕”刻字造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苏东坡的楷书厚重雍容,潇洒遒劲,成为六榕寺的重要文物。(图为六榕寺门旧照)</b></p> <p class="ql-block"><b> 1094年苏东坡被贬惠州经过广州时,去了云山珠海、海珠石、南海神庙。过了三年,1097年苏东坡从惠州被贬去海南,经过广州,不过历史没留下什么记录,可能是他急着要去广西见苏辙老弟,就没在广州登岸而一直坐船到广西去,后去海南。又过了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居然在海南又熬过三年,这回,开开心心的先来到广州,再北上回中原去。这次住的地方就有据可考了,为“天庆观众妙堂”,因为身体不适,一住就住了二个多月。天天潜心钻研佛、道二学,只是如今天六榕寺附近的天庆观已经踪迹全无。其后苏东坡北上后,一年光景,于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面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b><b>苏东坡被贬海南后获赦北归途中住在天庆观,这样得以游览附近净慧寺。而六榕寺(当时名为净慧寺)的主持道琮久仰苏东坡的大名,借此机会向其求墨宝。苏东坡见庭院中的六株榕树苍绿茂盛,生机葳蕤,便欣然题书“六榕”二字,既是对寺内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寺庙的一种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清代时重刻的“六榕”石碑。北宋元符二年苏东坡来游净慧寺留下的墨宝,自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九月手题“六榕”寺榜,至清嘉庆,屡经雕漆,后为防题款损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月摹刻上石。仁和两广盐运使王文诰监摹并跋,乃将其摹刻于石上,以传真迹。不过近二百年的岁月,碑石已有风化迹象了。今六榕寺门额之上的木榜,便是文革后据此石刻复刻的。</b></p> <p class="ql-block"><b>进入大门即是六榕寺天王殿,照例是弥勒佛、韦陀和四大天王,与一般庙宇相同</b></p> <p class="ql-block"><b>与一般庙宇不同的是除了弥勒佛外这些塑像都放入了玻璃柜中,保护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天王殿正对的是六榕花塔。六榕塔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初名宝庄严寺。南汉时期,寺名改为长寿寺,后毁于火灾。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后,改名为净慧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寺内的宝塔重建,并在塔内供奉了千佛像,因此又名千佛塔。</b></p> <p class="ql-block"><b> 六榕塔是一座八角九层的砖木结构塔,外观九层,内部实则包含十七层。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塔角飞檐宛如含苞待放的花瓣,塔刹则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因此又被称为“花塔”。</b></p> <p class="ql-block"><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还有个“寺”字,应该是连寺连塔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畴。</b></p> <p class="ql-block"><b> 六榕塔内的舍利子是梁武帝时期昙裕法师从扶南(今柬埔寨一带)迎请回来的,这一过程历经艰辛,体现了古代佛教徒对佛法的虔诚追求。</b></p><p class="ql-block"><b> 舍利子的供奉不仅体现了六榕寺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性,也见证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文化交流历史。时至今日,由于未经发掘我们无法确认六榕寺塔下是否还保留有南朝地宫,记载中的舍利也可能依然在塔下匿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最近才摆放的转经筒和挂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转经筒的使用方式是通过旋转来诵念经文,经文放在筒中,旋转就是吟诵了经文,这种方式被认为可以积累功德,帮助信徒修行。经幡,又称五彩经幡,是挂在山口、江边、道旁及寺庙等处的长条形布幡。这些幡上印有佛经和图案,随风摇曳时,每飘动一下就被视为诵经一次。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舞动的经幡替代了人们的默念。藏传佛教是很盛行这二种法器,但它不是藏传佛教所专有,汉传佛教同样有这二种法器。</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塔底层六边均放置了灵位龛,不知是否是从原“功德堂”迁至此。飘动的挂幡似乎在招呼亡灵,转动的转轮大概在超度亡灵。</b></p> <p class="ql-block"><b> 来到六榕塔刚好见到有人用平板操控着无人机拍摄,不知是否在测量。早在数十年前,六榕寺花塔就已经歪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附近六榕大厦的兴建让花塔的倾斜更加严重。其倾斜达到1.68米。1999年,广州市设计院通过对塔身灌浆加固以及在塔身外围通过粘贴碳纤维布箍的方法进行修缮,花塔倾斜得到有效控制。其实“十塔九斜”,据悉赤岗塔倾斜了1.15米,怀圣寺光塔也偏离了80多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元至正十八年(1358)寺院又对千佛塔进行了维修,为了保证千佛塔的平衡,还铸造了直径0.5米、长3米多、外圆内方的千佛铜柱安放在千佛塔的上部,这根铜柱外表1023尊佛像,包括刹座、刹柱、刹顶总重超过5吨,这次维修还将原来塔上的铁构件改为铜铸,这就减少了风雨的腐蚀,至今600多年还保存完整。因此千佛塔有二层涵义,塔内有千佛,塔铜柱有千佛。</b></p><p class="ql-block"><b>(因登塔不开放,以下几张均为网络图片。即使开放老朽也不太会去登塔)</b></p> <p class="ql-block"><b>铜柱(网络图片)</b></p> <p class="ql-block"><b>六榕塔右边(北边)是藏经阁,佛教经典有“三藏”、“十二部”之说,浩繁如烟海,这里便是保存和收藏佛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六榕塔后(西边)是大雄宝殿</b></p> <p class="ql-block"><b>大殿横匾 “萬德莊嚴”是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为近年重刻的新匾,此匾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著名书法家、教育家谭延闿题写。</b></p><p class="ql-block"><b> 过去在大佛寺参观时就听说那里的大佛是新铸的,原来的大佛由于文革的劫难去了六榕寺。</b></p> <p class="ql-block"><b>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佛寺的三尊大佛像被肢解后送到西村南岸五金厂仓库准备冶炼。后因周恩来批示得到保留。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六榕寺作为景点之一,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将这批佛像找出来,焊接复原后移供到了六榕寺。如今,这三尊原在大佛寺的大佛像供奉在六榕寺的大雄宝殿内,成为六榕寺的镇寺之宝。</b></p><p class="ql-block"><b> 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广州佛教历史的重要见证。六榕寺大雄宝殿的佛像迁移故事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也展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是六榕寺的主要殿堂,内供奉着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每尊高达6米,总共10吨,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圆通(解行精舍)与藏经阁相邻</b></p><p class="ql-block"><b>“精舍”是僧道修炼居住之所。门上挂一金字木匾,上书“圆通”二字(圆通,佛教语。圆,不偏不倚;通,没有阻碍。谓悟觉法性。观音的别称便是“圆通大士”)。</b></p> <p class="ql-block"><b>般若门内为僧侣居所</b></p> <p class="ql-block"><b>榕苑是志工之家</b></p> <p class="ql-block"><b> 在佛教文化背景下,义工和志工的区别在于其动机和职责的不同。义工更多是基于对佛法的热爱和实践,而志工则是将服务人群视为自己的志向,具有更深的内心动机和责任感。这种区别反映了两者在佛教修行中的不同层次和目的。</b></p> <p class="ql-block"><b>六祖堂后碑廊的其中二幅</b></p><p class="ql-block"><b> 🔽 这是《塔内八十八佛圣像图》碑。碑上刻了花塔内密密麻麻的佛像,在像之右上侧刻上名字,如“南无释迦牟尼佛”等等。即刻了八十八佛像及佛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花塔时由关圣华塑像店重刻此碑。</b></p> <p class="ql-block"><b>🔽 《广州六榕寺佛塔图》碑。清光绪六年(1880)刻石。上面刻一幅花塔的线条画,相当的精细。</b></p> <p class="ql-block"><b>上面这列碑石以西,有“榕苑”,有“般若门”,它的背面自然是六祖堂,坐北朝南,背靠六榕塔。</b></p> <p class="ql-block"><b> 六祖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当时寺院重修,铸造了禅宗六祖惠能的铜像供奉于寺内,因此改名为净慧寺。六祖堂的名称和六祖铜像的供奉,都与六祖慧能紧密相关,体现了六榕寺对禅宗文化的重视。六祖堂匾额是篆字。</b></p> <p class="ql-block"><b>这尊六祖铜像是按照韶关南华禅寺的六祖真身塑造的。妥妥的宋代文物,镇寺之宝。</b></p> <p class="ql-block"><b>匾额内容:"一花五叶"。</b></p><p class="ql-block"><b>含义:典出《六祖坛经》中六祖的偈语"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华,又写作一花,指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代代相传,至惠能创立禅宗,称"一花";五叶,指禅宗由青原行思一系之下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南岳怀让 形成了临济宗和为仰宗,这五个宗派即被称为"五叶"。</b></p> <p class="ql-block"><b>🔼 六祖堂匾额“一花五叶”是由著名书法家中国现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题写,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的价值,也与六祖慧能大师的教义和禅宗的发展紧密相连。</b></p> <p class="ql-block"><b>🔼"曹溪法乳"匾额是由铁禅法师题写的。铁禅法师(1865-1946), 自清光绪年间起,住持广州六榕寺四十余年。</b></p><p class="ql-block"><b>🔼🔽曹溪法乳匾额的含义</b></p><p class="ql-block"><b> 曹溪:指的是韶关的曹溪,六祖惠能在南华寺传道,曹溪也被视为"禅宗祖庭"。法乳:指的是佛法像乳汁一样滋养众生。(下图为韶关南华禅寺)</b></p> <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南华寺的六祖真身</b></p> <p class="ql-block"><b>弘法堂</b></p> <p class="ql-block"><b>弘法堂右侧的苏东坡汉白玉造像,造像下刻东坡在寺里题写的“六榕 眉山轼题並书”</b></p> <p class="ql-block"><b>塑像的形象生动表现了东坡在海南被贬时,有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的神情。和塑像后刻的他写的《定风波》一词相辅相成。</b></p> <p class="ql-block"><b>塑像背面刻了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的著名的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p><p class="ql-block"><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p><p class="ql-block"><b>塑像刻立为1999年(已卯年)离东坡1100年题写“六榕”刚好差一年就是900年所以记为“将有九百年……以为纪念”並署“僧云峰记立”,塑像作者是著名石刻雕塑家曹崇恩。</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在六祖堂后碑廊的《苏文忠公笠屐像》石刻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写照,东坡成就了“六榕”,“六榕”记载了东坡。</b></p> <p class="ql-block"><b>榕荫广场上二株古榕</b></p> <p class="ql-block"><b> 六榕寺补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当时六榕寺内的六株古榕树因各种原因,仅剩二株。寺庙为了保持其与苏东坡的历史联系和文化传承,进行了补种榕树的活动,恢复六株。当年主持铁禅和尚还主持修了补榕亭。不过现在剩下的三株从树龄看,170多年,应该是补种的三棵。</b></p> <p class="ql-block"><b>三株中其中二株古榕。六榕寺内现存三株古榕,</b></p><p class="ql-block"><b> 位置:一株立于六榕寺斋堂前,另外两株于六祖殿前相对矗立,就是这二图。</b></p> <p class="ql-block"><b>补榕亭</b></p> <p class="ql-block"><b>补榕亭</b></p><p class="ql-block"><b>本寺内原有六株古榕树,至1913年尚存2株。时任住持铁禅和尚辟六祖堂前庭补植榕树4株,并建"补榕亭"。现寺内仅存活3株古榕。2005年,为祈善信身体康宁,住持法量大和尚敬铸药王菩萨像供班亭内,铜像高2.5米,重3吨。</b></p><p class="ql-block"><b>(补榕亭铭牌上写的古榕仅剩三株,不过我只注意到二株,应该是三株)</b></p> <p class="ql-block"><b>这不是观世音,是药王菩萨,左手的托盘中有药缽</b></p> <p class="ql-block"><b>补榕亭四周用七彩琉璃莲灯围住了,显得五光十色,飘动火焰的电子灯活龙活现。</b></p> <p class="ql-block"><b>🔽 这棵菩提榕,是1973年原住持云峰长老所植,已经50多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殿1988年重建,殿上匾额“德大自在”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b></p> <p class="ql-block"><b> 德大自在就是保持平常心的意思。在佛教中,得大自在是指通过修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心离烦恼,进退无碍。</b></p> <p class="ql-block"><b> 观音殿上有二尊观音,一大一小。这尊大观音像与大雄宝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同样的命运,文革中差点入炉焚身,从大佛寺来到了六榕寺。</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供奉两尊观音菩萨宝像,慈眉善目,温婉如玉。大的铜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高达四米,重约五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前面小的观音铜像,是明代的珍贵文物,高约一米半,重五百公斤;菩萨面容祥和,风姿绰约,散发着柔和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观音殿后的功德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榕寺,广州的四大丛林之一,它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浮屠,一片榕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之后的我们仍可在此细观古塔,浮屠尤在,世事荏苒,那丝路吹来的海风,在身边拂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