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分,喜欢到沿江风光带散散步,看看书,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平时喜欢读书,散步时也不例外。只是散步看书多了,眼睛非常吃力,就改为听书——听手机朗读自己要看的电子书。</p><p class="ql-block"> 朗读声中,春光融融,鸟声啾啾,花香阵阵。在这样的环境下听书散步,“虽南面王而不易也”——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p><p class="ql-block"> 原来读书,一味用眼睛看纸质书和电子书,从未想过改变阅读的方式。读书可以通过听书来实现,竟然不知道,真是孤陋寡闻。以前有讲故事的,有说书的,有谈天说地的,都是用耳朵来听的;尤其是评书,收音机、广播里都有。每到关键之处,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学会阅读之后,读书渐多,对于听书也就不以为意。</p><p class="ql-block"> 知道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来读书,是在微信上。听书的缘起,来自一位陌生的书友。微信读书上,读听都是计时的,每天、每周读了多少时间、多少页码,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有个微友,每周读书都在10小时以上,多的时候超过20小时。不由感到奇怪:他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是怎么做到的?一周十多个小时,平均每天都在两小时以上,不累吗?好奇地向他发了条信息,他回了个鬼脸之后,说出一个秘诀:大部分时间是听书,这样可以保护视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p><p class="ql-block"> 这位朋友下班回家一般是步行,在路上边走边听,既锻炼了身体,又实现了阅读,还打发了步行的无聊。由于路程较长,听书时间自然就长;听了之后,再进行简要的阅读回顾,一周听上十多个小时,也就不足为怪了。</p><p class="ql-block"> 一语惊醒梦中人,立即仿效。听什么好呢?开始时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发现不行,古文毕竟深奥了些,看书的时候,对其义的理解朦朦胧胧,单纯的听还不是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 于是改变听的内容,听散文随笔、诗歌小说。这一下就对了,听的时候能做到充分理解。近期听的是蒋勋解读红楼梦,书已经看过两遍了,内容都比较熟悉;加上蒋勋老师的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听起来也不费力。于是,每天下班回家的散步时间听书,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情,又一次次鲜活起来,比单纯阅读纸质本、电子本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听书时发现,朗读有男声,也有女声;男声浑厚,女声清脆,各有特色。到底听哪种,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切换。听书听得多了,慢慢发现,讲书人的水平并不是很高。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断句有问题。很多时候,把一个句子的停顿弄错,最明显的是把一个词分开来读。如果碰到长一点的句子,断句更混乱了。</p><p class="ql-block"> 好在自己听得出意思,听不出来的,就要对照电子版看一下了。估计这些讲书人事先是没有预习的,加上语文水平一般,所以把句子断错、字词读错也就很平常了。</p><p class="ql-block"> 听书,一次不能听太久,以20分钟到半小时为宜。听久了,产生听觉疲劳,效果就差了。听书时的心情也不能太差,心思不能完全用到听书上,听的内容就像秋风灌牛耳,左耳进右耳出,听了等于没听。</p><p class="ql-block"> 听完之后,最好用眼睛快速回顾一下电子书,圈点勾画重要的内容,标出重点,更有利于对主题和词语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用来听的内容不能太艰深,理解不了就坏了听书的兴致。例如文言文,例如哲学著作,等等,都不能用来听。拿来听的,最好是小说,其次是散文。这样的体裁听起来不累,是一种休息,一种享受,让人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 在鸟语花香中漫步而行,一边舒展筋骨,一边听读诗书,锻炼与读书两不误,神仙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