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2024巴尔干九国行(十九)波黑🇧🇦萨拉热窝

宋芳

<p class="ql-block">  2024.6.10午饭后我们向萨拉热窝进发。沿途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远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城市,这就是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是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始建于1263年。市区平均海拔约500米,面积有1,276.9平方公里,按照2011年时的估计,萨拉热窝4个区的人口合计估计有311,161人。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直至1992年, 萨拉热窝成为了新独立的波黑共和国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这个名称,来源于土耳其语的“宫殿”一词,原意是赞美这个依山而建的美丽古城就像宫殿一样漂亮。然而萨拉热窝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城市。一次次受到战争的蹂躏,一战的导火索,二战抗击纳粹,三战是波黑内战,更加残酷。</p> <p class="ql-block">  【米里雅茨河】横穿萨拉热窝城市,是萨拉热窝城市重要的地理特征。河流自城市东侧流经市中心向西汇入波斯尼亚河,米里雅茨河有"萨拉热窝之河"之称。</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河向市内行进。</p> <p class="ql-block">  河边美景。</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艺术学院】建筑是萨拉热窝最漂亮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费斯蒂纳兰特桥】这座桥上有一个拱起的带子,桥是由艺术学院的学生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位于米里雅茨河畔,国王桥边。建于1898年,二战后曾被用作波黑国立和大学图书馆。在1992年8月毁于内战的大火,200万本馆藏图书90%付之一炬。2014年,市政厅经过重建再度开放。如今市政厅是一个小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河对岸有铁艺的萨拉热窝的英文字母。</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整体是一个三角形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土耳其式的清新彩绘与罗马式拱形廊柱相结合,新摩尔式风格的外立面彷如童话里的宫殿,是奥匈帝国留给萨拉热窝最美丽的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  1908年萨拉热窝就引入了有轨电车,成为欧洲最早拥有电车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国王桥。桥北有市政厅,桥南有国王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国王清真寺】在米里雅茨河南岸。是奥斯曼征服萨拉热窝后建立的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1462年,1480年被匈牙利人摧毁。随后奥斯曼第二任总督又重建了清真寺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怨恨之家( House of spite )--- INAT KUCA 餐馆】在市政厅大厦河对岸,国王桥边,这是一家特色餐馆。主人是市政厅建设时期的"钉子户"。其为波斯尼亚人,居住的房屋曾在现市政厅的位置,建设市政厅时坚决不搬离,成为"钉子户"。僵持到最后,提出条件:得到一袋金币,并将房屋一砖一瓦搬到河对岸,为其重新修建好。项目负责人只好答应了该条件,就有了今天看到的具有典型波斯尼亚风格的餐馆 INAT KUCA。</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建于1799年,大名鼎鼎,这就是那个历史书上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来萨拉热窝就是看战争。我们就从这座桥看起,这是一战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拉丁桥的北侧向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夫妇射出了两颗子弹,大公夫妇随即毙命,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次刺杀后的四年里先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1200万人为此丧生。这次规模空前的人类浩劫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在一战后改名叫普林西普桥。将普林西普视为反抗奥匈帝国统治的民族英雄,还在此处修建了纪念碑。但是在波黑独立后,在西方势力的压力下,官方将普林西普视为民族主义者甚至称为恐怖分子。桥旁的纪念碑被拆除了,桥名也恢复称为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  现在桥旁的石椅是仿效费迪南大公和索菲亚乘坐的汽车座位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在拉丁桥的一侧,竖立着一面玻璃纪念墙。</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事件发生的街角。</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1878至1918年博物馆】萨拉热窝事件事发地旁的房子,现在是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了拉丁桥刺杀事件的枪支等遗物,通过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刺杀事件的始末。</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墙上的石碑上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这里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p><p class="ql-block"> 前面的脚印是普林西普开枪时站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汽车。</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照片讲述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一战的导火索弄明白了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1、斐迪南为什么要来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皇储斐迪南爱上了捷克人苏菲,但是她的地位低下,官员们不承认她的地位。她不可以和斐迪南在公共场所靠的很近,她和斐迪南的三个孩子也不可以继承王位。在他们结婚14年的纪念日,斐迪南想带苏菲去萨拉热窝参加活动,她俩一起出席活动,坐一辆车,相当于给苏菲一个身份,这样算是一个礼物。没想到两个人在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被刺杀了。</p><p class="ql-block"> 2、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到萨拉热窝巡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的。这就激怒了塞尔维亚民粹组织。于是准备了暗杀行动。这次暗杀行动由一个7人组成的暗杀小组进行。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前往市政厅途中遭到暗杀小组的炸弹袭击。不过斐迪南夫妇侥幸躲过,只炸伤了他的保镖和居民。斐迪南大公在市政厅匆匆讲演后离开,本应回酒店,大公坚持要前往医院慰问伤员,但是司机走错了路,准备掉头暂停时,第7个袭击者,塞尔维亚青年19岁的普林西普用手枪射击,斐迪南和索菲亚夫妇中弹不治身亡。</p><p class="ql-block"> 3、为什么一次暗杀会引发世界大战?</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巴尔干各民族早已出现反抗的声音。另外俄罗斯帝国为扩大势力范围,梦想建立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帝国,鼓励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反抗奥匈帝国的统治。其中又以塞尔维亚人民族独立要求最为强烈。奥匈帝国早就想派军队镇压了,费迪南大公就是视察军队演习回到萨拉热窝后被刺杀的。刺杀后一个月奥匈帝国就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宣布参战。作为参战的另一方俄国、英国、法国及其支持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组成了协约国,在东、西两条战线向奥匈帝国、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组成的同盟国开战。历时四年多,伤亡数千万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俄罗斯帝国先后灭亡或改朝换代。因此这次刺杀和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人类历史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巴西查尔西亚老城,这里拥有这个国家最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我们更能在这里通过寻觅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场景,感受萨拉热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抵抗德国纳粹的血腥场面。</p> <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0年,是由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省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出资建造的。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清真寺直到今日还是萨拉热窝乃至波黑最具奥斯曼时代特征的建筑,是波斯尼亚最华丽的清真寺,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与国王清真寺被称为萨拉热窝的清真寺双璧。</p> <p class="ql-block">  45米高的宣礼塔是萨拉热窝老城的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和宣礼塔在萨拉热窝围城战中遭到炮击损坏,战争结束后在沙特等伊斯兰国家的援助下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中的八角形泉水池供伊斯兰信徒在进入清真寺前净身和饮用。</p> <p class="ql-block">  正在净身的穆斯林。</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  在清真寺可以见到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和德国人激战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大钟楼】始建于1697年,是老城最高建筑。身临电影中的场景,好像真看到了瓦尔特手拿机关枪向德军扫射。</p> <p class="ql-block">  钟楼的钟表盘是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月历计时的钟表。使用月历计时是为伊斯兰教信徒们报时祈祷的时间。根据这个系统新的一天是以太阳落山开始,即每天太阳落山为零时。因此每天都需要根据太阳落山时间调整时钟,现在已改为电子钟方便调节。</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在清真寺的北面,原为贝格伊斯兰学校,成立于1537年,是奥斯曼时代最具权威的教育机构,用于培养波斯尼亚精英人才,现已改建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博物馆沿着古老的街道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铜匠街】(也称铁匠街),在这里手工制作铜锡合金的工艺品商店、作坊比比皆是。手工打造的多是土耳其风格的茶具、咖啡具、烟具、托盘、工艺品和生活日用品。</p> <p class="ql-block">  这个店铺是中国游客必来的景点。这里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铁匠铺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门上贴着许多中文标识"欢迎中国朋友","这里是电影的拍摄地",“现在的店主是当年电影中出演铁匠的儿子”,“购买我们的产品,不要仅拍照”等等。</p> <p class="ql-block">  铁匠的工作台。</p> <p class="ql-block">  电影里铁匠的儿子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他父亲老铁匠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电视里播放着电影里有关铁匠铺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铜匠街上的精美佳作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  烘焙咖啡的机器。</p> <p class="ql-block">  到处都可以看到高高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  铜匠街的垃圾桶也如此艺术。</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咖啡座。</p> <p class="ql-block">  【赛比利喷泉广场】也称鸽子广场,在铜匠街的一端。喷泉广场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外景地之一。钟表匠的女儿和游击队员被德军枪杀后,瓦尔特与钟表匠谢德和被害亲人家属不惧德军的枪口,勇敢前往现场认领亲人的场景,就是在此处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赛比利木质喷泉】是鸽子广场中心的一个奥斯曼风格的木制八角形带圆顶的建筑,于1753年建造,是老城的标志性建筑。赛比利在土耳其语是“有泉水流过的建筑”。所谓喷泉,其实只有两个有可饮用水的水龙头。</p> <p class="ql-block">  现在广场有大量的鸽子觅食飞翔,人们悠闲地喂喂鸽子,一派祥和景象。鸽子寓意和平,但愿在鸽子广场、在萨拉热窝、在波黑、在全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伤害,永远和平。</p> <p class="ql-block">  【圣约瑟夫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911年,现为萨拉热窝天主教教徒重要的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因为这里生活着不同信仰的人们,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正是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历史文化的交汇,形成了萨拉热窝特有的文化氛围,即给这里带来多元文化融合的机会,也给这里带来了种族、宗教、文化冲突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永恒之火】位于老城西端,一栋黄色建筑前。1946年4月6日,也就是萨拉热窝解放一周年之际,纪念二战萨拉热窝保卫战的火炬点燃,花环型火炬之火常年不灭。在火炬后面的纪念墙上使用原南斯拉夫国旗蓝白红的颜色铭刻着碑文。照片是车上抓拍的纪念碑没有拍全。</p> <p class="ql-block">  纪念二战的火炬没有熄灭,1992年萨拉热窝又一次被战火吞噬。</p> <p class="ql-block">  路边一栋栋布满弹孔的建筑诉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 </p><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是1992年4月~1995年12月爆发的,发生在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塞族、穆族、克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 波黑共和国中的塞尔维亚民族与穆斯林水火不融,从而在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战争。在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军( 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军队)和波黑共和国塞族武装作为进攻方, 波黑共和国新政府作为防守方,再加上波黑共和国境内的克罗地亚民族武装不时加入战团, 萨拉热窝成为了多方混战的人间地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时,塞族部队占据萨拉热窝河谷两岸的山头,将城市包围,切断供给。东西向的Zmaja od Bosne大街是市民领取食物的必经之路,当人们试图穿过这条街时,隐藏在周围山上的狙击手便会对他们开枪。不出门会饿死,出门可能会被打死,这就是当时萨拉热窝人每天面临的选择题。而这条街也因此被称作“狙击手大街”。平均每天有329发炮弹落在城里,因战争而丧生的人中,85%为平民。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导演克尔瓦瓦兹,这位穆斯林的导演发誓不离开萨拉热窝,最后终因围城战中的恶劣环境,病饿死在萨拉热窝,年仅65岁。</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整个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势力所包围。萨拉热窝围城3年零8个月,超过了二战期间对斯大林格勒围困期的三倍、比列宁格勒的围困期多一年,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是二战结束以来最惨烈的围城之战。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整个城市如同人间地狱。</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很多大厦的墙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弹孔,在市中心有很多祭奠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的纪念碑、墓地和碑铭。</p> <p class="ql-block">  【假日酒店】是当时萨拉热窝唯一安全的住所。联合国维和人员及各国记者都住在此处。酒店天台便是他们的观察战事的阵地。</p> <p class="ql-block">  【佛尔巴尼亚桥】在桥的中央有一个红心。这是为纪念“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茱丽叶”而建的。在萨拉热窝围城战中,有着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有一对恋人,姑娘是波斯尼亚族,小伙是塞尔维亚族。他们打破种族、宗教的偏见勇敢的相爱,在围城之战的艰难环境下他们相约逃出萨拉热窝。1993年5月8日他们在逃离中通过佛尔巴尼亚桥时,先是塞族小伙被狙击手射杀中弹倒在血泊中,穆族姑娘跑回来拉住小伙的手紧紧不放,随后也被子弹射杀相拥倒在桥上。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抱就过了整整八天,因为人们无法安全的将他们搬走安葬。</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幕被美国记者完整的拍了下来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他们的故事还拍成了纪录片《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控诉这场战争的有力证据。(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他们的墓碑。两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定格在25岁。(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孩子公园】为纪念在波黑战争中遇害的孩子们所建的,公园里的绿地里有许多白色墓碑。</p> <p class="ql-block">  “半城居民,半城墓地”这是萨拉热窝的真实景象。整整一个世纪,战争成了笼罩着这座城市的阴霾,造就了这样的景象。感谢团友爬到山上拍下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团友拍照)</p> <p class="ql-block">  【科瓦西墓园】在老城东侧的山上。密密麻麻的白色方尖碑上,生卒年月几乎都指向同样的终点——他们都死于波黑内战。(团友拍照)</p> <p class="ql-block">  波黑法诺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手套讲述着悲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阿瓦兹扭塔】高176米,是萨拉热窝最高的摩天大楼,是《波黑每日之声报》总部。</p> <p class="ql-block">  现代化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车水马龙。萨拉热窝现在平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长城大酒店用了晚餐。</p> <p class="ql-block">  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  房顶是玻璃的,像镜子一样。</p> <p class="ql-block">  酒店前面的广场有许多人。</p> <p class="ql-block">  面带喜悦盛装出席。原来是成人礼。愿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生活在和平年代。</p> <p class="ql-block">  酒店巨大的游乐中心。</p> <p class="ql-block">  水上乐园。</p> <p class="ql-block">  2024.6.11我们离开萨拉热窝去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p> <p class="ql-block">  途中在这个地方司机停车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断桥。</p> <p class="ql-block">  断桥是亚布拉尼察铁桥,桥下是内雷特瓦河。</p> <p class="ql-block">  锈迹斑斑尽显沧桑的断桥在向人们讲述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  【内雷特瓦河战役】1943年2月德寇已完全占领南欧。在巴尔干半岛反侵略作战中,只有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仍在不断发展壮大,希特勒视其为心腹大患。便下令调兵八万多人,企图围歼铁托司令部及在波黑亲自率领的一支主力部队2万余人(含数千伤兵)。铁托率部且战且退,伺机歼敌。鏖战至3月,当抵近内雷特瓦河右岸,到达亚布拉尼察铁桥时,追兵已近。大家都想着尽快过桥,甩掉顽敌。然而,铁托判断在河左岸(对岸)一定有敌重兵预伏。若贸然过桥,势必在河左岸维特雷纳山(主峰2155米)下的狭窄地带遭敌伏击。所以,便毅然决定,炸断了铁桥。随即率军向北进击佯动。果然,德寇中计。见铁桥被炸,断定铁托的军队不会再过河了,左岸的预设伏兵当即开拔,沿河向北疾驰,意欲再行堵截。岂料铁托率部虚晃一枪,又迅疾返回断桥处,连夜借助断桥搭起一座浮桥,全军得以安然过河,甩开了堵敌追兵,进入波黑东南方,开辟了新的更大的根据地。德寇在随后的苏捷什卡战役中,对铁托部队的围剿再次落空,加之欧洲其它战场吃紧,调走了不少部队。从此,南斯拉夫反侵略战况转折,德寇开始节节败退,直至被全部赶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铁托炸桥是战场神来之笔,已是世界军事史中的经典战例。这座被炸断的桥,南斯拉夫存世46年中没有修复,波黑独立后至今26年也没有修复。就让它一身战争创伤的躯体继续屹立在内雷特瓦河畔吧。让它永远警示人们:不义战争必败,正义战争必胜。</p> <p class="ql-block">  在断桥边有一个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  昔日内雷特瓦河战场上曾使用过的榴弹炮。</p> <p class="ql-block">  铁托是二战所有反法西斯国家军队中唯一负战伤的总司令。一九四一年四月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六月底南斯拉夫民族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即宣告成立,铁托担任总司令。这是一九四三年六月铁托(坐者)在苏捷斯卡战役中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二战所有反侵略国家中,除苏联外,南斯拉夫是唯一没靠外国军队帮助,而由本国军民独力完胜、赶走法西斯侵略者的国家,而且是赶走了德、意两国法西斯军队。铁托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绝不能离开伤员”——铁托</p> <p class="ql-block">  红心上的字——亚布拉尼察。</p> <p class="ql-block">  沿途美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第十次出关去克罗地亚。</p>